情绪与情感过程——情绪理论【优质推荐】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情绪情感过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情绪情感过程众多教师招聘考试当中考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点居多,尤其心理学当中的情绪情感过程,因此带领大家学习一些关于这一部分的知识点。
在现实⽣活中,尤其在与情绪⼼理学密切相关的实际业务部门中,情绪问题是⼗分突出的。
“情绪究竟是怎样产⽣的?”是应⽤学科和⼼理学理论都⼗分关注的事情。
早在19世纪末,詹姆⼠于1884年就第⼀个提出了系统的情绪⼼理学的理论。
⾃詹姆⼠之后,现代情绪理论有了很⼤进展,⼈们从不同⾓度提出了⽣理学理论、⾏为学理论、精神分析学理论、认知、动机、唤醒和⽣理理论以及现象学、信息控制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不⼀⽽⾜,总之使⼈感到情绪理论包容⼴阔,情绪的产⽣是⼀个复杂的整合过程,⼈格特征、知觉⽅式、认知评估、⾏为、⽣理唤醒及反馈、意识⽔平都与情绪产⽣以及产⽣什么情绪有关。
从情绪研究的发展⽅向来看,伊扎德、曼德勒等⼈的理论代表了这个⽅向。
伊扎德的情绪理论发表于1972年,简述如下: ⼀、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继发性情绪 基本情绪具有三个特点: 1.基本情绪:包括兴趣、愉快、惊奇、悲伤、厌恶、愤怒、羞愧、恐惧和轻蔑。
这些情绪是各⾃分⽴的,是原始的或遗传获得的。
这些基本情绪的神经活动或电化学活动是与⽣俱来的。
2.情绪活动的输出冲动⽀配着固定的⾯部──姿势模式的横纹肌模式,即情绪表情忠实于原始的神经信息。
这个模式为主体⾃⾝和观察提供线索和信息。
3.主体依赖于这些线索和信息在⼤脑⽪层联合区域的反馈,获得最初的主观体验。
⼆、情绪激活模式 情绪的激活发⽣于⼤脑⽪层。
来⾃于多系统的活动进⾏整合,这些系统包括: 1.内脏活动的神经信息。
2.机体:尤其是⾯部──姿势活动的信息。
3.记忆:个体主动获得的、情境中提⽰的和经验性的信息。
4.知觉:对刺激源性质或环境与社会事件中值得注意的信息。
三、意识在情绪产⽣中起重要作⽤ 情绪⼀旦被激活,⽴即被⾃我知觉意识到,并产⽣情绪感受和体验。
如果提供的信号或反馈的信息有变化,或者被歪曲、不真实,也会⽴即被意识到,并迅速作出反应,予以调节。
四、情绪与⼈格的关系 情绪是⼈格的⼀个⼦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各情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定先天影响并按不同的等级⽽构成的,所有的情绪都能相互影响,并形成⼈格特质。
情绪理论与情绪调节知识要点一、情绪理论1、情绪的早期理论•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James-Lange theory)。
•詹姆斯(William James),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
首倡意识流理论。
首创情绪理论。
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关于自我的立论奠定了现代讨论自我观念的基础。
提倡实用主义。
•坎农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生理反应而产生情绪。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称之为坎农—巴德学说(Cannon-Bard theory)。
2、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M.B.Arnold)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价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因此,她的理论被称为评定—兴奋学说(appraisal-excitation theory)。
•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认为,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拉扎勒斯(Lazarus)认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认知—评价理论(cogntive appraisal)。
有三个层次的评价:①初评价(primary appraisal),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
②次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是指人对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等。
③再评价(reappraisal)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的行为。
情绪理论归纳总结情绪是人类情感的一种体现,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情绪理论旨在解释情绪形成的原因、类型以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情绪理论。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情绪理论进行归纳总结。
一、James-Lange理论James-Lange理论是最早提出的情绪理论之一,由威廉·詹姆斯和卡尔·兰格共同提出。
根据这一理论,情绪是生理反应的结果。
即我们的身体反应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例如,当我们感到恐惧时,身体会出现心跳加快、手汗等生理反应,这些反应会让我们感到恐惧。
因此,James-Lange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引起的。
二、Cannon-Bard理论Cannon-Bard理论与James-Lange理论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
根据Cannon-Bard理论,情绪和生理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而不是生理反应引起情绪。
该理论强调大脑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该理论,大脑接收到外界刺激后,会同时产生情绪和相应的生理反应。
以恐惧为例,当我们看到恐怖的画面时,大脑会同时产生恐惧的情绪和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
三、Schachter-Singer理论Schachter-Singer理论也被称为两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需要两个因素: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估。
根据这一理论,当我们经历一种生理反应时,我们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和情境评估我们的情绪。
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生理反应是由某种情绪引起的,我们就会产生对应的情绪体验。
例如,当我们感到心跳加快时,如果我们认为周围有危险的情境,我们就可能产生恐惧。
四、Lazarus理论Lazarus理论强调情绪产生过程中的认知评估。
根据该理论,情绪是由我们对某种情境的评估和解读引起的。
我们的情绪是通过对情境进行评估来形成的,而不是由生理反应直接引起的。
该理论认为,我们的情绪体验是由我们对情境进行主观判断和评估的结果。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往往会表现出自己的态度。
表现态度的过程,就是情绪、情感过程。
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这一概念包括三层含义:①客观事物是产生情绪、情感的来源。
任何情绪、情感都不是自发的,而是由某种事物引起的。
引起情绪、情感的客观事物包括发生在主体周围的人及事,也包括主体自身的生理状态等。
②情绪、情感的产生是经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为中介。
情绪、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
但客观事物本身不直接决定情绪、情感,它对情绪、情感的决定作用以需要为中介。
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需要时,就会引起快乐、满意等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会引起生气、苦闷、不满、憎恨等否定消极的情绪、情感;当客观事物只能部分满足需要时,就会产生喜忧参半、百感交集、啼笑皆非等多种情绪、情感交织的情况。
③情绪、情感不是态度本身,而是一种主观的态度体验。
情绪与情感过程——情绪理论【优质推荐】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与情绪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实际业务部门中,情绪问题是十分突出的。
“情绪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是应用学科和心理学理论都十分关注的事情。
早在19世纪末,詹姆士于1884年就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情绪心理学的理论。
自詹姆士之后,现代情绪理论有了很大进展,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生理学理论、行为学理论、精神分析学理论、认知、动机、唤醒和生理理论以及现象学、信息控制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不一而足,总之使人感到情绪理论包容广阔,情绪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人格特征、知觉方式、认知评估、行为、生理唤醒及反馈、意识水平都与情绪产生以及产生什么情绪有关。
从情绪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伊扎德、曼德勒等人的理论代表了这个方向。
伊扎德的情绪理论发表于1972年,简述如下:
一、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继发性情绪
基本情绪具有三个特点:
1.基本情绪:包括兴趣、愉快、惊奇、悲伤、厌恶、愤怒、羞愧、恐惧和轻蔑。
这些情绪是各自分立的,是原始的或遗传获得的。
这些基本情绪的神经活动或电化学活动是与生俱来的。
2.情绪活动的输出冲动支配着固定的面部── 姿势模式的横纹肌模式,即情绪表情忠实于原始的神经信息。
这个模式为主体自身和观察提供线索和信息。
3.主体依赖于这些线索和信息在大脑皮层联合区域的反馈,获得最初的主观体验。
二、情绪激活模式
情绪的激活发生于大脑皮层。
来自于多系统的活动进行整合,这些系统包括:
1.内脏活动的神经信息。
2.机体:尤其是面部── 姿势活动的信息。
3.记忆:个体主动获得的、情境中提示的和经验性的信息。
4.知觉:对刺激源性质或环境与社会事件中值得注意的信息。
三、意识在情绪产生中起重要作用
情绪一旦被激活,立即被自我知觉意识到,并产生情绪感受和体验。
如果提供的信号或反馈的信息有变化,或者被歪曲、不真实,也会立即被意识到,并迅速作出反应,予以调节。
四、情绪与人格的关系
情绪是人格的一个子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各情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一定先天影响并按不同的等级而构成的,所有的情绪都能相互影响,并形成人格特质。
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方式,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表情和行为表达。
如:面临威胁和某种阻碍,具备焦虑性人格的人易产生紧张不安、恐惧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而另外的人则会精神振奋,以自信和能力去克服,或产生愤怒,以排除威胁和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