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11.75 KB
- 文档页数:1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人类情感种类分为:(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认识、情感与意志是人的心理的基本过程.这些过程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首先,意识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意识活动是受目的支配的,目的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认识活动的结果.人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刻,他的活动目的就越自觉,越有可能制定出周密的计划,采用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意志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又反作用于认识活动.意志坚强的人,有更强的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探索,这为不断深化认识,排除障碍,实现目的提供了保证.其次,意志和情感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情绪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它有积极的情感与消极的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能激发和鼓舞人的意志行动,消极的情感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例如,当一个学生成绩优异,受到表扬和奖励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并在学习上积极克服困难,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意志不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它对情绪也能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谓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意志对情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尚书》有云:“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人之初,就有了最原始的情绪,快乐和痛苦.情从何来?所谓“触景生情”,“情”来自主体对客观外界的反应,可是对同一个客体, 各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由于人有不同的认知,这时意志又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举一个生活的例子,你/我同时喜欢上一个人(认知), 对她/他朝思暮想, 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情感), 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我不敢表白,只是日夜默默思念. 你却频频主动出击, 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这些行为就体现出你坚强的意志!人生是发展的一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发展时间顺序上,最先出现的是情绪的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比如婴儿,一旦有奶喝了,情绪就是良好的.一旦没人抱了,他的情绪就可能是差的.这时情绪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婴儿与猫狗在情绪的表达上没有区别.长大成人之后,“人与动物在情感的表达上发生了明显的不同,人类不再重视情绪的自然性,而强调情绪的道德性.”(达尔文《人与动物的情感》).此时就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情感.例如集体感,荣誉感,责任感,羞耻心,求知欲等,这些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高级情感.所以情绪是和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大都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我们也通常把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情感.人生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憎惧.人由情而生,也为情所困,情感又以发泄为快乐,在现实或虚拟世界中,人们用各种手段在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用到极致,就有了“死了都要爱”的呐喊.在当下的社会,什么样的情感才是恰当的呢?《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后一百年的亚里士多德也有一句箴言:“谁都会发火, 这很容易.但在恰当的时机出于恰在此时当的原因, 以恰当的方式发火, 就很不容易---这是艺术.”春秋战国与变革竞争的当代,两个朝代的人们都面临着一些相似的困境.道德缺失,礼崩乐坏,社会关系紧张.而千年前的孔圣人提出“和”的观念,这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主张,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圣雄所见略同.所以当人向内能够接纳自己的情感体验,向外宣泄情感时又不超过他人的接受程度,就可以说已经具备良好的情感能力.要“致中和”,就要驾驭情感这匹脱疆本能的野马,首先需要认知的帮助.什么是认知呢?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过程,认知过程就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其本质的心理活动.传统文化也把认知放在最根本的位置,《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要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最根本的就要做到“格物致知”.认知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过程.从而洞悉人生社会与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认知过程是个人完善和治理国家的基础.认知对情感有何影响?举个实例:一日我在上海火车站拥护的售票窗口排队,不慎被人从背后踩了一脚,感觉脚痛,血液加快流动,肾上腺素开始分泌,肌肉收缩,当下心里很生气,就要责怪那人.一回头,却见一美女,轻启朱唇,柔声说了句“SORRY”,还是英文呐!刹那之间,我身心愉快,肌肉放松,怒气全消,笑眯眯地说声“没关系”.观察这个心理生理的变化过程:从不知何人到看到是被美女踩了,认知发生改变后,情绪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人通过自己对刺激信息的认知加工,对生理唤醒进行解释而导致相应情绪的产生.所以认知过程是情感过程产生的基础.您也别笑我,要是你老板踩了你,你也可能会说“没关系,只管踩.”所以认知过程可以影响情绪,当然情绪过程也会影响到人的认知过程,如正性积极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的认知过程;而负性消极的情绪会妨碍我们正确的认知.最后我们来探讨意志过程和认知与情感过程又是什么样的联系呢?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因为要自觉地确定目标,所以一定要有认知为前提,同时如果没有意志努力,就不能使认知活动深入和持久.同样情绪和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能成为阻力.但作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意志应该在绝大部分时间能够控制情绪.如那些为新中国献身的革命先烈们,首先是认知到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的道理,在国民党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之下,钢铁般的意志让他/她们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过程,始终不屈不挠,热爱共产党,痛恨反动派,直至为了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是认知,情感,意志三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人性的光辉写照!人要有完善的情感,快乐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人不能只追求情绪而没有情感;人要有正见,正确的认知是人存身立命之根本;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一切正确的知见,一些美好的情感都要靠意志和行为来实现;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三者合一,就组成我们的态度,态度影响每一个人发展的一生.最后请让我用孔子的三句话,同时也是我人生的坐标,总结这三个过程,也献给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那些勇士们: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一、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定义。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过程。
-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如通过眼睛看到红色(视觉),通过耳朵听到声音(听觉)等。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例如把苹果的红色、圆形、甜味等个别属性综合起来认识到这是一个苹果。
-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例如,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时会感到高兴(积极情绪),当失去重要东西时会感到悲伤(消极情绪)。
- 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学生为了考上理想大学,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坚持每天学习。
- 个性心理。
-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
例如,人有对食物的需要(生理需要),也有对尊重的需要(社会需要)。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由需要转化而来。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
-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等。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如胆汁质的人热情直率、精力旺盛;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等。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如诚实、勇敢等。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例如,在幼儿园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来研究儿童的社交发展。
- 实验法。
-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内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心理过程包括哪三个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心理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可以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意识与注意是伴随着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
一般来说凡是符合并满足自身需要的,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体验,反之则使人产生消极、否定的体验。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是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觉行为,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是人的意志的体现,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医学心理学常见考点—情绪和情感过程(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人对这样关系进行反映的形式又是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所以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与区别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过程,常具有外部明显、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如喜、怒、哀、乐。
情绪在根本上说只有两种:即愉快和不愉快。
情感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较稳定持久、内隐含蓄的特点。
它通常与人的精神性或社会性需要密切相关。
人的高级情感依其性质和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三)情绪情感的作用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四)情绪情感分类1.情绪的分类(1)心境。
(2)激情。
(3)应激。
2.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五)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中主张情绪产生于对刺激情境或对事物的评价的理论。
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主要包括:(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2)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4)沙赫特的三因素情绪理论。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人类的情绪和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两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我们的内在体验, 但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的定义及特点情绪是一种内心状态,它反映了个体对于外部刺激的主观感受。
情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愉快的、悲伤的、愤怒的、恐惧的等等。
情绪的产生通常是突发的,它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波动或改变。
二、情感的定义及特点情感是一种更为持久和稳定的心理体验,通常是对个体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特定事件产生的长期共鸣。
情感可能涉及爱、恨、幸福、哀伤、幸运、愤怒等等。
情感的形成和维持需要更多的认知和思考。
三、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 时间特征:情绪通常是短暂的,随着外部刺激的变化而迅速产生和消退;而情感则更加持久,对于一段时间内个体的体验和思考产生影响。
2. 强度特征:情绪更容易产生较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心跳加速、面部表情变化等;情感虽然也带有情绪的色彩,但更多地涉及个体对于某种主题或事件的认知和评价。
3. 形成特征:情绪往往是即时产生的,与外部的具体刺激相关;情感则经常受到更为复杂的心理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影响,是经过思考和经验沉淀而形成的。
四、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尽管情绪和情感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也有着紧密的联系:1. 影响力:情绪和情感对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产生着重要影响。
情绪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导我们的行为和反应;情感则更多地与我们的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相关,影响我们的意愿和行动方向。
2. 相互作用:情绪和情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情感的变化可以引发情绪的波动,并影响我们对于外部刺激的感受和反应;同时,情绪的体验和表达也会进一步影响我们对于情感的感知和评价。
3. 形成过程:情绪和情感的形成过程有相似之处。
两者都受到个体的认知、经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都需要个体对于内外信息的加工和解读。
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2.观察法:这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3.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借助专门仪器对被试进行实验的方法.4.个案研究法:是对被试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了解,以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5.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6.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7.动力定型:是机能系统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他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8.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9.感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10.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11.感觉适应(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暂时起伏波动,这种现象叫适应. 12.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稳定性或不变性,又称为知觉的恒常性或常性.13.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14.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心理过程.15.记忆表象:或称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16.遗忘: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的现象,就是遗忘.17.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18.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19.超额学习:是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20.联想: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就是联想.2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22.创造性思维: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是发明创造的思维方式.23.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24.思维定势:指的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25.功能固着:只知道熟悉事物通常的用途(功能),而不知道他的新功能,就是.26.原型启发:指的是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27.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2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9.注意策略:是指对自己有意注意的认知和调控.30.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该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31.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32.自我效应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33.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机.34.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35.道德感: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与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时,所体验到的一切情感都属于道德感.36.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37.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38.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39.考试焦虑:是由考试情境引起的一种特殊焦虑状态.40.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者通过和咨询对象的商谈、讨论、帮助、启发和教育等活动以使咨询对象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身将康的一种专门技术.41.教师的威信:就是指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简答题一.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二.心理学的基本任务.1.探索心理规律,科学地解释人的心理现象2运用心理规律,有效地调节人的心理活动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三.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1日常生活经验证明2医学临床经验证明3科学实验证明四.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互相诱导五.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联系⑴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⑵感觉和知觉都属于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2.区别⑴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⑵感觉是单一分析器互动的结果,而知觉往往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⑶经验在感觉中可有可无,经验在知觉中是必不可少的.六.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2对象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新颖性4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七.观察与感知的联系与区别.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这是两者的联系.区别为:1.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2.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分析器的综合活动.3.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4.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八.遗忘心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假说.1是消退说.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至于最后消失.2是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使记忆痕迹受到抑制而产生的.九.识记的规律.1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2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3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4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5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6合理选择识记方法.7运用尝试回忆.8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1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2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多,以后忘得少.十一.如何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干扰.1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3避免回忆材料的顺序干扰.4注意科学用脑. 十二.正确组织复习.首先,复习要及时.其次,复习要多样化.第三,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十三.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联系:1.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活动.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工具,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区别: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 十四.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于分类.3抽象与概括.4具体化与系统化.十五.解决新问题包括那几个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什么?)1准备阶段.2孕育阶段.3豁然开朗阶段.4检查假设阶段.十六.注意的外部表现.1产生适应性运动.2无关动作被抑制.3呼吸的变化. 十七.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注意转移的快慢与难易受以下几种条件的制约:1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3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4人的精神类型与生活习惯.十八.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他的需要层次定义为五级: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归属与爱的需求.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求.十九.意志行动的特征. 1.自觉目的性.2.以随意运动为基础.3.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4.克服困难.二十.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的方式.一般有二种方式:1是语言提示的方式.2是活动的方式. 二十一.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1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观念意识.2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3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4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5根据学生意志表现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二十二.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表现为:1积极动力作用与消极阻力作用.2肯定与否定性质.3激动与平静状态.4紧张与轻松作用.5情绪的强弱两极状态.二十三.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关系.1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联系:⑴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⑵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动力作用.2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⑴反映的对象不同.⑵随意性程度不同.⑶机体表现不同.二十四.外部表情的变化.1面部表情.2言语表情.3身段表情.二十五.控制激情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1自我意识调控.2理智调控.3合理释放.4艺术升华.5适当转移.二十六.如何培养学生保持优良的情绪,情感能力?即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1正确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2正确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感,情绪.3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水平.二十七.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知识技能与能力紧密联系.⑴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⑵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2能力与知识,技能又相互区别:⑴掌握知识,技能基本属于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能力属于人格心理特征.⑵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生活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二十八.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人的智能是由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八种智能构成.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2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强项与智能弱项,且它们的表现程度不同.3对某些智能的培养和发展能够带动或迁移至其他智能的发展.4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能理论的超越.二十九.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能力类性的差异.三十.影响中小学生能理发展的因素.1素质的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2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三十一.性格的结构特征1对现时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三十二.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具有一种”成人感”.2发现”新的自我”.3具有强烈的自尊心.4性意识开始觉醒.三十三.影响中小学生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1家庭教育影响.2学校教育影响.3社会教育影响.4自我教育影响.三十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三十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面向全体的原则.2预防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尊重和理解的原则.4学生主体性的原则.5个别对待原则.三十六.心理咨询的原则.1长善救失原则.2委婉启发原则.3尊重信任原则.4整体性原则.5具体分析原则.6防御性原则.7保密性原则.三十七.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3意志健全.4人格完善.5自我意识客观.6人际关系协调.7反应适度.。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一、名词解释1.情绪、情绪性情绪一般被定义为是一个人对于客观对象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主观体验。
情绪性:情绪体验的性质。
2.心境、激情、应激心境是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久、相对比较微弱、具有弥漫性特点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爆发式的、强烈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怒发冲冠等都是个体的激情状态的表现。
应激:由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 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这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言论和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人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向往、追求、创造、欣赏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个体的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等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4.情商、习得性无力感情商:人认识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EQ),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1]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5.焦虑、抑郁、自卑焦虑:是预期到未来某种可怕的情境将会发生,又感到自己无法采取有效地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而体验的消极情绪。
抑郁:是一种复合性的负性情绪,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悲伤、消沉、不愉快等,并伴随思维抑制、兴趣缺乏、对人淡漠、行为被动等反应.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
二、选择题1.身段表情可以分成(B).(A)语言和动作(B)手势和身体的姿势(C)行走和比划(D)身体姿势和四肢动作2.“人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这是( A )的观点。
(A)情绪的外周理论(B)情绪的丘脑理论(C)情绪的认知理论(D)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解析: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先有机体变化,再有情绪. “因为我们哭,所以愁;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害怕。
情绪和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的区别
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不同于认识过程的一种心理过程。
(1)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认识过程则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
(2)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内心体验。
而认识过程则是以形象和概念的形式反映外界事物。
(3)人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看到他情绪和情感上的变化,却看不到他所进行的认识活动过程,因为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表情。
(4)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的变化,当人感到愉快时,面部的微血管舒张,脸色变红。
当人感到害怕时,面部的微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脸色变白。
这些变化是通过内分泌腺的作用实现的,认识活动则不伴有这种生理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