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鲑鳟鱼养殖主要疾病及高效环保防治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12.73 KB
- 文档页数:3
鲑鱼苗的养殖环境优化与管理技术近年来,鲑鱼养殖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鲑鱼苗的养殖环境优化与管理技术也成为了鲑鱼养殖行业关注的重要议题。
优化养殖环境可以提高鲑鱼苗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有效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鲑鱼苗养殖环境的优化与管理技术,包括水质管理、水温控制、饲料管理、水体流动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水质管理对于鲑鱼苗的生长至关重要。
合理控制水体中氨氮、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是保证鲑鱼苗健康生长的基础。
对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可以通过增加曝气设备来提高溶解氧的含量,从而促进氨氮的氧化转化;同时,可以通过添加硝化菌剂来增加硝化作用的速率。
此外,合理控制水体中的酸碱度也非常重要,鲑鱼苗的适宜酸碱度范围为pH 6.5-8.0之间。
其次,水温的控制在鲑鱼苗养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水温对鲑鱼的生长速度和食欲具有直接影响。
通常情况下,水温应保持在10-15摄氏度之间,因为这个温度范围是鲑鱼苗生长的最适宜温度。
如果水温过高,鲑鱼苗会因为新陈代谢速度增加而消耗能量,导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反之,水温过低则会抑制鲑鱼苗的食欲和生长。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节水温,保持恒定的水温对于稳定鲑鱼苗的生长至关重要。
饲料管理是鲑鱼苗养殖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饲料投喂量和饲料种类选择,可以保证鲑鱼苗的正常生长和健康发育。
通常情况下,鲑鱼苗在生长初期更适合使用颗粒饲料,而在后期则可以逐渐使用较大颗粒的饲料。
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也需要根据鲑鱼苗的生长阶段进行合理调整,以满足其营养需求。
此外,还要注意控制饲料投喂的频率和时间,避免对水体造成过度污染,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除了水质管理、水温控制和饲料管理外,水体流动也是鲑鱼苗养殖环境优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良好的水体流动可以保持水质的均匀分布和氧气的充足供应,提高鲑鱼苗的生存率和生长速度。
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水泵的工作参数和设备的布局来增加水体的流动;另一方面,可以合理设计养殖池的形状和深度,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水流的流动性。
鲑鳟鱼网箱养殖场要做好那些日常管理工
作?
(1)水环境监测。
每天对养殖水体水温、溶氧、透明度进行测定,随时注意天气预报,同时把相关结果记录在册。
(2)网箱安全检查。
网箱的安全是养鱼成功的保证。
要经常检查箱架、钢绳、网衣、浮子、桩头、锚泊、管理房的牢固与安全,防止松动,以免发生意外。
(3)洗网。
网衣的清洁与否关系到水体交换、水质好坏、生长速度、病害发生、养殖成活率及网箱的安全。
可使用高压水枪或洗网机,以强大水流将网箱上附着的污物冲落。
根据网目尺寸、不同水温条件,清洗间隔时间3~15天/次,连续清洗3次进行换箱,换出网箱在太阳下晒干、清理干净后备用。
(4)疾病防治。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每隔10-15天用0.5 m g/L 的二氧化氯泼洒消毒,每天一次,连续3 天。
一旦虹鳟鱼出现游泳乏力、体色发黑、发白或部分发白、摄食量降低等症状时,是鱼病潜伏期的外部表现,应及时诊断治疗。
同时,要及时清出死鱼、病鱼,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理,防止鱼病蔓延。
(5)生长状况检查。
一般应间隔10-15天定期测量检查鱼体生长情况,然后调整投饵率,否则投饵量不易掌握,容易出现多投饵料,造成浪费,或少投饵料,造成鱼生长不良。
测量方法为随机抽取30~50尾/箱,测量其体长、体重,动作要轻快,避免伤及鱼体。
692019-21属于鲑科鱼类(Salmonidae)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 )等冷水鱼类的养殖,在我国逐渐受到养殖业者的重视和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
本文介绍鲑科鱼类的几种常见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控措施。
1.弧菌病(Vibriosis)除虹鳟外,银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isutch )、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 )、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 )等鱼类也发生弧菌病。
从幼鱼到亲鱼均可发生这种疾病,不过,以100g左右的虹鳟更易发生这种疾病。
虽然这种疾病可全年发生,而在水温15~18℃以上的初夏至秋天具有更易发病的倾向。
【症状】多数患病鱼游泳不活泼,在排水口周边浮游。
外观上体色变黑,眼球突出、发红(图1)。
具有鳍条基部、体侧部发红,肛门发红、扩张等症状。
解剖检查时可见如下特征性病变:肠管卡他性炎症、肝脏有出血斑、脾脏肿大等。
【病因】是由革兰氏阴性、具有运动性的短杆菌,血清型为J-O-1(A)、J-O-3(C)的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以及J-O-1(A)的病海鱼弧菌(Vibrio ordalii )感染所致。
【对策】通常认为这种病原菌是养鱼池的常在菌,如果条件改变随时都可能致病。
因此,应避免由于过度密饲等病因造成对养殖鱼类的应激性刺激,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旦发生这种疾病可进行投药治疗。
首先,可以采用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生产的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投喂对致病菌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抗生素。
现在,预防这种疾病已有市售的疫苗,如果正确接种,就可以在鱼体达到上市规格之前可以避免发生弧菌病。
2.疖疮病(Furunculosis)自1890年开始,疖疮病作为鲑科鱼类的传染病已被人们认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已经发表了很多研究论文。
一、四川地区鲑鳟鱼养殖概况随着苗种繁育技术的突破和养殖技术的提高,鲑鳟鱼的养殖在四川地区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依托省内丰富的冷水资源,开始逐步从国内外引进鲑鳟鱼进行养殖,随之获得成功并逐步扩大。
四川省内鲑鳟鱼养殖覆盖面大,在四川省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及凉山、甘孜、阿坝等县(市)均有分布,尤其是以成都市的彭州、都江堰一带形成以休闲渔业为主的良好消费形态,其中以彭州地区“小鱼洞”较为出名。
2019年6月,全国冷水性鱼类养殖模式现场观摩会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举行,冷水鱼成为四川省优质出口水产品的一张名片。
据《四川日报》报道,2018年四川省鲑鳟鱼产量达2502吨,排全国第6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四川省内鲑鳟鱼养殖品种主要有虹鳟、金鳟、山女鳟、大西洋鲑、白点鲑、高白鲑、湖白鲑、哲罗鲑等。
二、四川地区养殖鲑鳟鱼主要流行病害成都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四川农业大学鱼病研究中心,于2017年开始在四川省范围内开展鲑鳟鱼主要病害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通过走访、调查和实地采样,初步对四川省内养殖鲑鳟鱼的主要流行病害情况有了一定了解,针对四川省内鲑鳟鱼流行病害情况总结如下。
1.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是危害鲑鳟鱼生存的严重病害,相比于其他生物性病害具有传染快、发病迅猛、死亡率高、难治疗的特点。
目前国内已报道的鲑鳟鱼常见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病毒性出血败血症(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VHS)、疱疹病毒病(Herpesviral disease)、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IPN)和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等,其中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报道最多,危害最大。
四川地区鲑鳟鱼病毒性疾病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流行为主,其次传染性胰腺坏死病有少量报道。
鳟鱼养殖厂的病害防控实施方案一、引言鳟鱼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养殖业,为了确保养殖效益和保护鳟鱼的健康,病害防控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鳟鱼养殖厂病害防控的实施方案。
二、病害预防与检测1.建立健全的鳟鱼养殖场水质监测体系,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氧气含量、温度、酸碱度等指标,确保水质稳定和适宜。
2.加强鳟鱼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理养殖池底的杂物和残渣,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舒适。
3.定期对鳟鱼进行常规体检,检测潜在疾病,尽早发现和处理疾病风险。
4.加强养殖场周边环境的管控,避免外界环境对养殖场的病原物传播。
三、病害防控方法1.合理选址和规划: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周边环境对鳟鱼养殖的不利影响。
2.合理投放种苗:选择健康的种苗进行投放,确保种苗的质量和健康状况。
3.饲料管理:对饲料进行质量检测,避免使用劣质饲料,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污染和鳟鱼肠胃疾病。
4.合理密度养殖:根据养殖场设施和水体条件,确定合理的密度养殖方案,避免过度养殖导致鳟鱼生活环境恶化和疾病爆发。
5.合理运输:在鳟鱼运输过程中,采取科学的运输方式和保护措施,避免运输途中的外界伤害和感染。
四、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1.鳟鱼白点病:加强入口检疫,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鳟鱼的浸泡治疗。
2.鳟鱼细菌性疾病: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稳定,提高养殖水体的抗菌能力,合理投放抗生素进行防治。
3.水霉病: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增加鳟鱼的抵抗力,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消毒杀菌。
4.鳟鱼溃疡病:加强养殖环境的卫生管理,改善养殖池的水质条件,做好饲料管理和鳟鱼的健康监测。
五、病害监测与报告1.建立健全的病害监测机制,定期对鳟鱼养殖场进行病害检测和盘点。
2.及时报告病害情况,对发生病害的养殖场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疾病扩散和传播。
3.加强病害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养殖员工的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
六、总结鳟鱼养殖厂的病害防控实施方案涵盖了饲料管理、水质监测、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
鳟鱼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鳟鱼是一种适应性强的淡水鱼类,其养殖方式主要包括池塘养殖、流域养殖和槽缸养殖。
鳟鱼养殖的注意事项涉及饲料选择、水质控制、疾病防治等方面。
本文详细介绍了鳟鱼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养殖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正文:一、鳟鱼养殖的方法1. 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鳟鱼养殖的一种常用方式,通过控制塘口流量和管理水质,可以使鱼儿生长得更好。
首先需要选取距离水源近、地势较高、土壤透水性较好的地方,修建好池塘,并确保水源充足。
然后根据鱼种和饲养数量来布置投饵器、投药器等设施。
在养殖过程中,需定期清理池塘杂草、控制藻类生长,保持水体清洁。
2. 流域养殖流域养殖是利用河流或湖泊进行鳟鱼养殖的方式。
在养殖前,需要对流域的水质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符合鳟鱼生长的需求。
在流域中选择适宜养殖的区域,搭建好围网和投喂设施,并制定科学的投喂计划。
同时,要定期巡查围网和清除污染物,防止病害的发生。
3. 槽缸养殖槽缸养殖是一种小规模的鳟鱼养殖方式,适用于室内养殖和阳台、庭院等小空间的养殖。
首先要准备好养殖槽缸,确保容积和水质满足鳟鱼生长的需求。
然后选择适宜的饲料,按照饲养量和时间进行合理投喂。
注意要定期换水和清除余食、粪便,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保持适宜的水温和光照条件,促进鳟鱼的生长和繁殖。
二、鳟鱼养殖的注意事项1. 饲料选择鳟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的饲料有比鱼和虾。
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鳟鱼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
同时,要注意饲料的新鲜程度和存储方式,避免变质和污染。
2. 水质控制水质是鳟鱼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鳟鱼适应的水温范围为10-18℃,PH值保持在7-8之间,溶解氧和硬度也要符合鳟鱼生长的要求。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监测水质参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节,保持水质稳定。
3. 疾病防治在鳟鱼养殖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如细菌感染、寄生虫等。
要定期检查鱼体,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传播。
鲑科鱼类,习惯上有的被称作鲑,有的称为鳟,统称为鲑鳟。
鲑鳟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无肌间刺的鱼类,因其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有助于健脑,预防心脑血管等疾病,因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
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广的优良淡水养殖品种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它近年受到市场热捧,走俏餐桌。
鲑鳟鱼在我国的养殖前景看好,现将鲑鳟鱼养殖技术基本要点介绍如下。
1选择与鲑鳟鱼类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水域进行养殖1.1水温水温是影响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鲑鳟鱼养殖需要低温的水域环境。
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生长越快,水温越高,溶解氧越低,当水温达到22℃时,水中的溶解氧会降到5~6mg/L,这时水环境出现了水温偏高和氧量偏低两个不利因素,鱼体代谢强度和饵料效率都会降低,长此下去会严重地影响生长,甚至引起死亡。
水温18℃以下,生长一般不会受到水温和溶解氧的影响。
因此在鲑鳟鱼养殖选择水源时要选择泉水和水质清新的河水,水温以10~18℃为宜。
1.2溶解氧鲑鳟鱼喜栖高溶解氧水域,当水中溶氧低于3mg/L时,会出现大批死亡,该值为夏季的致死点;低于5mg/L时,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要使鲑鳟鱼良好生长,水中溶氧最好在6mg/L以上;到9mg/L以上生长速度较快。
掌握饲育用水溶解氧的变化规律并适时予以调节,避免各种因素的刺激,保持安全的溶解氧环境是保证养殖效果的关键。
1.3水质影响鲑鳟鱼生长的水质因素很复杂,主要是水的酸碱性和氨氮(NH3)浓度。
鲑鳟鱼对pH的耐受范围是5.50~9.20,适宜范围是6.50~7.50,酸性特别是强酸性环境会使鲑鳟鱼生长受到抑制。
建设鲑鳟鱼养殖场时,应对水源的环境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2建设符合健康养殖需求的鱼池结构鲑鳟鱼养殖池以长方形、四角圆钝的结构为佳,没有死角,走水合理,鱼可在垒池均匀分布,鱼池宽4m,长不超过l5m为好。
鱼池排水口设置一层拦鱼栅,两层闸板,采用倒虹吸式排水,这样有利于底部污物排出。
鳟鱼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鳟鱼的养殖是一项盈利丰厚且风险较低的养殖业务。
本文将介绍鳟鱼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选址、水质管理、饲养技巧和疾病防治等方面。
通过仔细遵循这些指南,养殖者将能够获得更好的鳟鱼产量和质量。
正文:一、选址鳟鱼适宜生长于寒冷的山区水域,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在选址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水源:选择水质清澈、来源可靠的溪流或山泉水源,尽量避免选择有污染源的地区。
2.气候条件:鳟鱼适应寒冷气候,在夏季温度适中的地区生长效果更好,需要避免过高的温度。
3.地形地貌:选择拥有适宜的山坡或流动水体的地区,水流不宜过急或过慢,保证水质流通。
二、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鳟鱼生长和繁殖的关键,以下几点是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水质管理方面的内容:1.PH值:维持适宜的PH值(介于6.5-8.0之间)有助于鳟鱼的正常生长,PH 值过高过低都会对鳟鱼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溶氧量:鳟鱼需要充足的溶解氧才能呼吸,应保持水体中的溶氧量在鳟鱼所需范围内(最低6mg/L),在密度较高时使用增氧设备补充溶解氧。
3.水温控制:鳟鱼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为10-18°C,不同阶段的鳟鱼对水温有所差异,因此应根据鳟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节水温。
三、饲养技巧1.饲料:选择好质量的饲料,根据鳟鱼的生长阶段和饲养密度提供适宜的饲料,并注意饵料的投喂量和频率,避免过量和浪费。
2.摄食方式:鳟鱼为肉食性鱼类,摄食方式为啄食,因此在投喂时要控制一次饲料的数量,尽量避免浪费和饵料的反复污染。
3.集约养殖:采用密度适宜、水面利用率高的集约养殖方式,可以提高产量并减少养殖成本。
但要避免过度密集,造成鳟鱼之间的竞争和疾病的传播。
四、疾病防治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疾病的影响,因此需要做好相关的防治工作:1.定期检查:养殖者应进行定期的鳟鱼检查,观察鱼群的生长状态,注意是否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防治疫病: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和症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防治,在鱼群中出现疫情时,应及时隔离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应激反应,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病害防治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病,治疗困难较大,所以在养殖过程中多以预防为主。
可定期在虾料中添加1%-2%的VC等,增强虾的抵抗力;每隔15-20天应给池水进行换水一次;此外,还需注重苗种的检疫、控制饲料的质量,将虾的病害发生机率控制到最低。
3小结综上所述,在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中,养殖人员应充分了解该虾的生活习性,并掌握扎实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才能使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走上健康、生态、高效之路,从而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通联:224343,江苏省射阳县新坍镇人民政府手机:131****5999)鲑鳟鱼类,是鲑科鱼类中鲑鱼和鳟鱼的统称,到目前为止,基于分类学方法发现共有鲑科鱼类约66种。
常见的鲑鱼有大西洋鲑、银鲑、虹鳟、河鳟、金鳟等。
鲑鳟鱼类只能在低温水域中繁衍生长,是目前世界性的主养冷水鱼类。
其肉味鲜美,富含Ω-3脂肪酸(EPA、DHA、DPA),是优质的蛋白摄入源。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鲑鳟鱼的需求量不断扩大,野生捕捞的资源有限,使得鲑鳟鱼养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
我国鲑鳟鱼养殖始于1959年,虽起步较晚,但我国水产养殖产业基础厚实,冷水资源丰富,鲑鳟鱼养殖发展迅速。
一、成都市鲑鳟鱼养殖概况成都市地处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属于长江水系岷江及沱江流域,地貌类型独特,河湖众多,鱼类资源丰富。
成都西部的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等市(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陶丽竹刘家星魏文燕李良玉杨壮志杨马适合进行冷水鱼养殖的地区,为冷水鱼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流水养殖是成都市冷水性鱼类和亚冷水性鱼类养殖的主要方式。
截至2017年,在成都市具有冷水资源分布的县(市)中,总水流量初步测定为712m3/s。
其中都江堰市507m3/s、彭州116.2m3/ s、崇州市31.79m3/s、大邑县56m3/ s,但是截至目前,成都市冷水资源开发量尚不足30m3/s。
鲑鱼养殖的关键技巧与要点鲑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其高含脂肪、高蛋白质的特点使其备受消费者青睐。
然而,要想成功进行鲑鱼养殖,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技巧与要点。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鲑鱼养殖的关键技巧与要点,希望对您的鲑鱼养殖事业有所帮助。
一、水质管理鲑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良好的水质是保证鲑鱼健康生长的首要条件。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水质管理:1. 水质监测:定期监测水质的温度、PH值、溶解氧含量等指标,确保水质处于适宜的范围内。
2. 滤水系统:安装合适的滤水系统,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有害物质,保持水质清洁。
3. 水体循环控制:保持水体的循环,避免死水区的形成,提高水质的氧化还原能力。
二、饲料管理饲料是鲑鱼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来源,合理的饲料管理对于鲑鱼养殖至关重要。
以下是饲料管理的关键要点:1. 饲料选择:选择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优质饲料,满足鲑鱼生长的需求。
2. 定时定量喂养:根据鱼群的数量和鱼体的生长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喂养计划,避免过度喂养或不足喂养。
3. 饲料质量检测:定期检测饲料的质量,确保饲料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的有效性。
三、疾病防控疾病是鲑鱼养殖中常见的问题,一旦发生疾病,不仅会导致鱼群死亡,还会对整个养殖场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疾病的防控十分重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疾病防控要点:1. 疫苗接种:及时接种合适的疫苗,提高鲑鱼的抗病能力。
2. 定期观察:对鱼群进行定期观察,注意鱼体是否出现异常,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症状。
3. 隔离管理:新引进的鱼只需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观察其健康情况,防止疾病传播。
四、环境控制良好的环境是鲑鱼养殖成功的保证,以下是环境控制的一些要点:1. 温度控制:鲑鱼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是18-20摄氏度,保持水温的稳定在适宜范围内。
2. 光照管理:合理控制光照时间和光强度,维持光照的稳定性,利于鲑鱼生长。
3. 水体氧气供应:鲑鱼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正常生长,提供足够的水氧装置,确保水体中的氧气充足。
鲑鱼养殖的关键要素与养护技巧鲑鱼养殖是一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农业产业。
鲑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欢迎。
然而,成功养殖健康的鲑鱼并非易事,需要注意一些关键要素和养护技巧。
本文将介绍鲑鱼养殖的关键要素,并分享一些养护技巧,帮助您培养出健康的鲑鱼。
一、水质管理良好的水质是鲑鱼健康生长的基础。
以下几点是鲑鱼养殖中水质管理的关键要素:1. 水源选择:鲑鱼养殖所使用的水源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清洁度。
选取有丰富氧气和少量饵料的水源,避免使用污染水源。
2. 水质监测: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等。
保持水质处于适宜范围内,确保鲑鱼无病害。
3. 水质调控:根据水质检测结果,调整水温、PH值等参数。
注重水质的循环和过滤,确保水中氧气充足。
二、合理饲料供给合理的饲料供给是鲑鱼健康成长的关键。
以下几点是鲑鱼养殖中饲料供给的要素:1. 饲料种类:选择适合鲑鱼的专业饲料,含有充足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
2. 饲料投喂:分阶段进行饲料投喂,根据鲑鱼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水温进行调整。
避免过度投喂和喂食频率不当。
3. 饲料质量监控:定期检测饲料质量,确保饲料无霉变、变质等情况。
注意储存饲料的环境,防止受潮或受污染。
三、疾病防治鲑鱼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几点是鲑鱼养殖中疾病防治的关键要素:1. 温度控制:鲑鱼对温度较为敏感,适宜的水温有助于防治疾病。
保持水温相对稳定,并定期检测水温变化。
2. 养殖环境卫生:保持养殖池或鱼塘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池底的残渣和废物,防止病菌滋生。
3. 病害监测:定期观察鲑鱼的行为和外观,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如食欲减退、异常活动等。
如果发现疾病症状,立即进行诊断和治疗。
四、养殖密度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能够减少鲑鱼间的竞争和疾病传播。
以下几点是鲑鱼养殖中养殖密度控制的关键要素:1. 养殖空间规划:合理规划鱼塘或养殖池的大小和布局,避免过度拥挤,保证每只鲑鱼有足够的活动和生长空间。
鲑鳟鱼类常见疾病与预防鲑鳟鱼类是世界性的主要养殖冷水鱼类,一般均采用较密集的集约化养殖方式养殖,因而各种鱼病容易流行,一般主要包括病毒性鱼病、细菌及真菌性鱼病、寄生虫性鱼病这几大类。
一、病毒性疾病1.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原病原体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
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精液;水平传播:病鱼的粪便、尿、分泌物将病毒带入水中,感染途径为鳃和口。
症状体重5克以上幼鱼多为慢性,死亡速度较慢,外观腹部膨胀,体色变黑,眼球突出,鳍基部和腹部充血发红,肛门大多拖线状粪便,游动缓慢,摄食不良。
体重5克以下鱼苗多为急性,死亡速度快,病鱼活动迟缓,侧游或缓慢旋转游动后沉底,腹部膨胀,体色变黑。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幼鱼。
开食2月龄的苗种常引起急性批量死亡,一般开食后7周开始出现死亡,较大鱼苗首先发病,20周龄以上幼鱼一般不再发病。
发病水温为10℃~15℃,水温在10℃~12℃时死亡率可达80%~100%,该病潜伏期与鱼大小及水温有关,鱼越大潜伏期越长,水温越高潜伏期越短。
预防不使用带病原的亲鱼繁殖幼体;不从发病区运输鱼及卵;采用独立水体进行产卵、鱼苗孵化、培养;鱼苗、鱼种应放置于渔场最上游,以防止水平传播;防止水源污染;病鱼及死鱼应及时销毁;养殖设施及工具用高浓度氯制剂彻底消毒;鱼卵用聚乙烯吡咯烷酮碘50毫克/升消毒15分钟。
治疗发病池一般通过提高水温的方法来控制病情发展。
2.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病原病原为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
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带病毒亲鱼的卵和精液,由卵传播几率更大;水平传播:水源受污染等。
病毒主要经鳃和消化道入侵鱼体。
症状该病往往在鱼苗及幼鱼期引起突发性批量死亡,一般感染后7天~14天发病。
病鱼游动迟钝,旋转活动,有时沉底,体色变黑,腹部膨大,鳍基充血,肛门悬挂不透明、粘液状粪便,体侧肌肉呈“V”形出血。
慢性病鱼眼球往往突出。
流行及危害主要危害鲑科鱼类如虹鳟、大麻哈鱼、河鳟等鱼苗及当年鱼种,发病水温4℃~13℃,8℃~10℃时发病率最高,15℃以上停止发病,2月龄以下鱼苗在水温10℃时死亡率达100%,2月~6月龄鱼种死亡率大于50%,大于7月龄鱼种死亡率约为10%左右,近年发现7克~100克虹鳟也有发病案例。
鳟鱼养殖的疫病防治鳟鱼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养殖业,对于农民和投资者来说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然而,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疫病的防治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鳟鱼养殖的疫病防治方法及其实施的重要性。
一、鳟鱼的常见疫病在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疫病包括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和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鱼体溃疡、腹水、体表出血等症状;寄生虫感染则会导致鱼体虱、疣螺等寄生虫的滋生;病毒感染则会引起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部位的病变。
二、疫病防治的重要性疫病的发生不仅会导致鳟鱼的死亡,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一旦发生疫病,除了鱼类的死亡,还可能引起整个养殖场的传染,加剧疫情的蔓延。
因此,加强鳟鱼养殖的疫病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鳟鱼养殖疫病的防治方法1. 提高养殖环境卫生水平保持水质的清洁和优良是防治鳟鱼疫病的关键。
养殖场应定期清理池塘、过滤器等设施,及时清除鱼粪和残饵等杂质。
合理投放和管理养殖场的废水,避免废水对鱼体的污染和伤害。
2.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在鳟鱼的饲养过程中,合理配制饲料,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投食。
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饲料。
此外,养殖场还应合理设置投食器具,掌握投喂的频率和时间,以保证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状态。
3. 进行疫苗预防针对鳟鱼养殖中常见的病毒感染,可以进行疫苗预防。
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注射或喂食,提高鳟鱼的抗病能力。
疫苗预防是一种主动预防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疫病在养殖过程中的传播。
4. 加强疫病监测和早期诊断通过定期对鳟鱼的体况进行观察和检查,及时发现疫病的早期症状。
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如分离患病鱼群,加强监测和诊断。
5. 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当鳟鱼感染疫病时,合理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措施。
但是,药物治疗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不得滥用和误用药物。
养殖户应咨询专业人士,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照药物说明进行使用。
四、疫病防治中的注意事项1. 高度重视防疫工作鳟鱼养殖户要高度重视疫病的防治工作,在养殖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的危险因素。
成都市鲑鳟鱼养殖主要疾病及高效环保防治措施
作者:暂无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第24期
陶丽竹刘家星魏文燕李良玉杨壮志杨马
鲑鳟鱼类,是鲑科鱼类中鲑鱼和鳟鱼的统称,到目前为止,基于分类学方法发现共有鲑科鱼类约66种。
常见的鲑鱼有大西洋鲑、银鲑、虹鳟、河鳟、金鳟等。
鲑鳟鱼类只能在低温水域中繁衍生长,是目前世界性的主养冷水鱼类。
其肉味鲜美,富含Ω-3脂肪酸(EPA、DHA、DPA),是优质的蛋白摄入源。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鲑鳟鱼的需求量不断扩大,野生捕捞的资源有限,使得鲑鳟鱼养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
我国鲑鳟鱼养殖始于1959年,虽起步较晚,但我国水产养殖产业基础厚实,冷水资源丰富,鲑鳟鱼养殖发展迅速。
一、成都市鲑鳟鱼养殖概况
成都市地处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属于长江水系岷江及沱江流域,地貌类型独特,河湖众多,鱼类资源丰富。
成都西部的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等市(县),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适合进行冷水鱼养殖的地区,为冷水鱼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流水养殖是成都市冷水性鱼类和亚冷水性鱼类养殖的主要方式。
截至2017年,在成都市具有冷水资源分布的县(市)中,总水流量初步测定为712 m3/s。
其中都江堰市507 m3/s、彭州116.2 m3/s、崇州市31.79 m3/s、大邑县56 m3/s,但是截至目前,成都市冷水资源开发量尚不足30 m3/s。
养殖的主要鲑鳟品种有美国道氏虹鳟、三文鳟、金鳟、高白鲑等。
成都市流水冷水鱼养殖面积约12万m2,冷水鱼养殖品种21个,年产量逾3000吨,产值约2亿元。
但近年来由于养殖密度增大、健康养殖意识缺乏等原因,使得良种选育研究滞后,养殖病害频发;再加上抗生素和化学药品的滥用,导致养殖的产量及质量受到影响,给鲑鳟鱼养殖行业带来重大损失。
因此必须加强健康养殖意识,对鲑鳟鱼类疾病防控展开相关研究。
二、成都市鲑鳟鱼养殖主要病害
(一)病毒型
鲑鳟鱼中以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对鲑鳟鱼危害较大,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同时也是我国农业部规定的二类疫病。
成都地区都江堰市某虹鳟养殖场于2014年5月爆发IHN疫情,发现幼鱼和鱼苗死亡率高达40%和80%。
2017年10月,在彭州市某虹鳟养殖场再一次发现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流行。
目前,由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起草并发布了《鲑科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成都市地方标准,规定了适宜于成都市地区的鲑科鱼类IHN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相关技术要求,为防治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赢得“黄金时间”。
(二)细菌性
细菌性疾病也是鲑鳟鱼养殖中重要的病害之一,其中主要以气单胞菌属的细菌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在前期对四川省内鲑鳟鱼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嗜水气单胞菌和杀鲑气单胞
菌感染鲑鳟鱼的病例。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鲑鳟鱼主要症状为鱼体表发黑、鳃丝出血发炎、各器
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出血。
杀鲑气单胞菌感染鲑鳟鱼则出现典型的皮肤溃疡病,主要临床
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体表溃烂,鳍条基部充血发红,肠道充血、出血,肾脏肿大。
(三)寄生虫
寄生虫生活史简单、繁殖速度快,大多寄生在鱼体表面及体内的各种器官上,使得鱼体抵
抗力下降,从而引起损伤并造成死亡。
通过我市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显示,仅在哲罗鲑中调查到
小瓜虫感染。
发病的哲罗鲑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常与池壁摩擦,病死鱼体表附着
大量黏液,肉眼可见其头部、背部表皮溃烂,局部有出血点。
三、疾病防治
常规的抗病药物主要是一些化学药物、抗生素和某些兽用抗病毒药物,大量使用会造成药
物残留和耐药性问题。
因此,在减抗、限抗的形势下,开发高效安全、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的
药品是目前鲑鳟鱼类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一)中草药
中草药天然、安全、毒副作用低,种类繁多,成本低廉,既适用于规模化鱼类养殖生产,
又符合现代水产养殖无公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已有的中草药免疫药理学研究显示,有二百多
种中草药具有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功效,且大多数人用或兽用中草药也可应
用于鱼类等水产动物。
在鲑鳟鱼中发现添加金叶黄栌能够显著提高虹鳟的非特异性免疫。
茵陈和板蓝根等复方中
草药能降低虹鳟肝脏中MDA含量,提高SOD、血清中T-AOC和GSH-PX的活性以及肝脏等组织
中NO含量,能有效地提高虹鳟的抗氧化能力。
由此可见,中草药在鲑鳟鱼病防控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美誉,因此,在鲑鳟鱼类的健康养殖中,针对性地对
药材进行研究,筛选出适用于鲑鳟鱼类的中草药种类、确定添加量及使用方式,研究它们的有
效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为开发促进成都市鲑鳟鱼抗病功能的高效、安全、环保添加剂打下基础。
(二)核酸疫苗
疫苗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在鲑鳟鱼类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已有传统鱼
用疫苗作用于实际应用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中,核酸疫苗是近年来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的新型疫苗。
核酸疫苗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将能够编码抗原蛋白相关的外源基因通过重组到质粒中,将这
种可以表达该抗原的重组质粒导入鱼体内,在宿主细胞内经过转录翻译合成抗原蛋白,激活机
体免疫系统,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核酸
疫苗免疫原性好,没有毒力恢复的可能性。
鱼用核酸疫苗在病毒性疾病中研究较多,主要针对
鲑鳟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HSV)等等。
国际上首个也
是唯一一个IHN核酸疫苗Apex-IHN于2005年在加拿大批准上市,但并未在我国使用。
中国水
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构建出了IHN核酸疫苗pIHNch-G,已完成了试验,并提交了环
境释放申报材料。
由四川农业大学和成都农林科学院所研发的pVAX1-G核酸疫苗,经实验验证,对虹鳟免疫保护率为78%,并且对虹鳟的肝脏、脾脏、肾脏组织未见明显损伤,其有助于减轻IHNV对虹鳟的损伤,对IHNV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三)益生菌
益生菌是被公认为具有潜力的抗生素替代品,研究发现益生菌菌株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刺激
动物的免疫系统:第一,在动物胃肠道表面大量繁殖,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刺激宿主免疫系统;
第二,某些益生菌细胞在经受胃肠液时死亡,但是细胞死亡裂解后释放出来的抗原物质,包括
脂多糖、肽聚糖等大分子物质,经过宿主吸收后直接刺激集体免疫系统;第三,外源益生菌株
会影响宿主胃肠道中微生物菌群,通过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间接作用影响宿主免疫系统。
水环境中益生菌应用相对复杂,因其既能够独立生活,又能够共生于宿主的鳃、肠道中、
表皮上。
在已有研究发现,早在1986年,Kozasa发现来自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芽胞杆菌可以
提高养殖鳗鲡对爱德华氏弧菌的抵御能力。
丁酸梭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复合制剂能够显著增加虹
鳟血清中杀菌能力、抗氧化能力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不同程度的提高抗病力和相对免疫保护率。
筛选和使用高效益生菌投喂鲑鳟鱼,是目前被公认的最有效且最有潜力的生态安全防控策略。
四、建议
(一)加快产业化进程
中草药、疫苗、益生菌等作为鲑鳟鱼类高效环保的防控病害的方式,目前在实验室中已有
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将实验室的成果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并运用于各个养殖场中还需要一
定的时间,特别是疫苗类,在我国有相应的审批制度。
但实验室的研究若不能及时应用于产业,会对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建议在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等地区的可控水
域内,在充分证明了疫苗、益生菌等的有效及安全性前提下对其进行小规模应用,以控制该病
的流行和暴发。
(二)加强日常管理,实行多方面综合防控
首先日常的管理要重视,保证严格的检疫和消毒措施,包括鱼、器具以及养殖环境等的消毒,养殖密度的调整,饲料管理的加强以及养殖温度的变化等等;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养
殖场的养殖环境、鱼病防治、健康养殖管理等方面进行相应指导,并向养殖户宣传、传授防控
科技知识。
其次,应从多方面综合防控,如加强良种选育研究,引进抗病力强、生长迅速的优
良品种;提高养殖用水的质量和利用率;加强渔业设施改造等方式,更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
传播。
(三)完善技术规范或标准,改善监测体系
我市鲑鳟鱼产业养殖规模持续扩增,苗种来源越发复杂,病原的传播途径也更加多样化,
给鲑鳟鱼类病害的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应根据成都地区鲑鳟鱼类实际情况,加强对养殖鲑鳟
鱼多种疫病的监管工作,健全手续和管理规范。
加大对违禁药品及抗生素的监管力度,并保证
所有药物来源的正规性。
对鱼种进行常规的疫病监测、定期疫病监测等,及时掌握当地疫病流
行情况,为疫病的暴发提供预警作用。
此外,在现有调查和研究基础上,结合当地鲑鳟鱼类发
展现状,完善并细化相应疾病防控及健康养殖的地方标准并保障其实施。
基金支持:成都市重大科技应用示范项目(2020-YF09-00038-SN)
(通联:61113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