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_3.1.1松质骨移植详解
- 格式:docx
- 大小:2.71 MB
- 文档页数:24
松质骨基质-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的异位成骨作用陶凯;毛天球;杨维东;陈富林;顾晓明;陈书军;李媛【期刊名称】《实用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1999(15)5【摘要】目的:观察松质骨基质-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移植皮下成骨作用,以探索松质骨基质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新生兔骨髓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后,接种于藻酸盐/松质骨基质中,形成松质骨基质/藻酸盐/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并植入裸鼠背部皮下,对照组单纯植入松质骨基质。
植入4、8周后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观察骨形成情况。
结果:松质骨基质/骨髓基质成骨细胞复合物皮下成骨效果明显优于松质骨基质。
前者兼有纤维成骨和软骨成骨,以纤维成骨为主;后者仅见少量软骨成骨。
结论:松质骨基质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总页数】3页(P383-385)【关键词】骨基质;骨髓;成骨细胞;异位成骨【作者】陶凯;毛天球;杨维东;陈富林;顾晓明;陈书军;李媛【作者单位】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8;R68【相关文献】1.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松质骨基质复合人工骨修复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J], 陶凯;毛天球;杨维东;陈富林;顾晓明;陈书军2.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松质骨基质复合人工骨皮下移植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 [J], 陶凯;毛天球;陈富林;杨维东;顾晓明;陈书军3.骨髓基质成骨细胞-松质骨基质复合人工骨肌袋移植的成骨作用 [J], 陶凯;毛天球;杨维东;陈富林;顾晓明;陈书军4.骨髓基质成骨细胞皮下移植的成骨作用 [J], 陶凯;毛天球;杨维东;商洪涛;陈富林;顾晓明;陈书军;刘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骨术
一、移植骨的转归:游离移植骨块内细胞消失形成骨架,移植骨周围形成血肿—机化—钙化—骨化,新手生破骨细胞吞噬游离移植骨块的骨细胞。
二、手术禁忌症:1.供骨区炎症。
2.开放性伤口,需等伤口愈合后半年至一年才能植骨(慢性骨髓炎、骨结核,在清除术后遗留有空腔,在彻底清创及辅予抗生素基础上,可进行1期松质骨植骨术)。
3.植骨处广泛疤痕、血运不佳,须行手术、理疗机功能锻炼待血运改善后植骨。
三、松质骨的结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弥散及血管肉芽组织的生长,易于新生骨爬行替代,故松质骨是植骨的最常选材。
自体骨是最好选材比同种异体骨成功高18%,供骨部位选择:胫骨—髂骨—腓骨—肋骨。
髂骨取骨注意事项:在取髂骨时,注意约有10%的股外侧皮神经距离髂前上棘后方2cm 处约过髂嵴至股外侧皮肤,故髂前取骨时切口应距离髂前上棘后上方2cm开始,向后伸延,但后伸不能逾距髂后上棘前上方8cm的髂嵴,因臀上皮神经在距髂后上棘上前方8cm越髂嵴至臀部。
异体松质骨植骨治疗成人单腔骨囊肿的长期随访张永刚;王岩;陈继营;周勇刚;王继芳【期刊名称】《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年(卷),期】2005(19)8【摘要】目的回顾异体松质骨植骨治疗成人单腔骨囊肿的自然转归和远期临床效果。
方法1993年~1998年,采用异体冷冻干燥松质骨治疗15例成人单腔骨囊肿,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9~41岁,平均27岁。
随访期间不同时期门诊复查,常规摄X线平片或X线断层片及CT扫描检查。
结果本组获随访6~11年,平均7.5年。
X线片示,术后早期植入的松质骨粒呈颗粒状,界限清楚;术后2~3个月,松质骨粒边界变得模糊不清;术后5个月,骨粒开始相互融合,形成片状,密度增加;术后7个月,植入骨粒完全融合;此后至随访结束时,再生骨存在骨重建,所有患者未见囊肿复发。
CT扫描更加清晰地显示松质骨粒被新骨替代的过程。
随访结束时,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或明显改善。
结论采用异体冷冻干燥松质骨治疗成人单腔骨囊肿,经长期随访观察,能够获得良好效果。
【总页数】3页(P600-602)【关键词】异体松质骨移植成人单腔骨囊肿【作者】张永刚;王岩;陈继营;周勇刚;王继芳【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8.1;R687.34【相关文献】1.可注射型人工骨与异体松质骨治疗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Schatzker Ⅱ型骨折的植骨效果比较 [J], 张爱玲;吕辉照;赵枫;曹杰;李萍;陈少婷2.同种异体松质骨植骨治疗兔骨外露型桡骨缺损效果评价 [J], 李成福;金元哲3.椎间盘镜下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植骨治疗骨不连及骨缺损 [J], 康两期;陈卫;石玲玲;丁真奇;林坤山;刘晖;洪加源4.髓芯减压植骨加异体腓骨支撑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单中心长期临床疗效研究 [J], 郭晓忠;李兵;岳聚安;李瑞5.髓芯减压植骨加异体腓骨支撑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单中心长期临床疗效研究 [J], 郭晓忠;李兵;岳聚安;李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股骨头坏死手术方法是什么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的髋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股骨头骨质缺血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主要有关节保留手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两种。
一、关节保留手术:1. 核入骨均匀压力减轻术(福纳尔手术):该手术主要通过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最终达到股骨头坏死的修复。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在股骨头核心区域打几个小孔,从而让缺血坏死的骨组织得以接受营养和血液供应。
这种手术适用于股骨头坏死属于早期的轻度和中度病变。
2. 骨移植手术:骨移植手术是指将健康的骨组织移植到患者的坏死区域,既可以提供血液供应,又可以修复和重建骨骼结构。
骨移植手术的方式有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腓骨移植、肩胛骨移植和髂骨移植等。
3. 松质骨移植术:该手术是将来自患者自身或异体供体的松质骨移植到坏死的股骨头区域,在恢复改善局部血液供应的同时,也可以增加组织修复的活力。
目前,该手术已有一定的疗效,并在一些儿童和早期中度坏死的患者中被应用。
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股骨头坏死严重或晚期的患者。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将患者的坏死股骨头完全切除,并用金属或陶瓷等人工材料替代。
人工髋关节手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
关节保留手术包括核入骨均匀压力减轻术、骨移植术和松质骨移植术,适用于早期和中度病变的患者。
而对于严重或晚期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另外,手术后的康复和术后保健也非常重要,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康复计划,恢复关节功能和避免复发。
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骨移植技术』,你了解多少?骨移植是指在任何需要的地方增加或刺激新骨形成的多种外科方法,是骨科手术中常见的一种手术方法。
除血液外,骨是第二大最常见的移植组织,全世界每年进行200多万次植骨手术。
本文介绍了使用骨移植和骨移植替代品的适应证,以及可用的材料,并概述了它们如何帮助形成新骨。
同时介绍了几种用于同种异体骨移植的外科技术。
指征PART 1植骨有5个广泛的临床适应证01.新鲜骨折在新鲜骨折中,骨移植和骨移植替代物的使用主要有2个原因,它们可以用来提供机械支持或者用来加速愈合。
在胫骨近端、远端和桡骨远端压缩性关节内骨折的治疗中,经常需要机械支持。
当骨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愈合,并且有可能在骨折愈合之前内植物就会失败时,就需要加快愈合过程。
典型的例子就是采用绝对稳定技术固定骨干骨折时,接骨板对侧的骨皮质结构不完整时。
02.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骨移植是治疗初次治疗后未愈合骨折的主要方法之。
尤其重要的是,当愈合延迟的原因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骨缺损导致骨折部位的生物环境差时。
03.再生丢失或骨缺失当由于创伤而导致骨缺损或病变的骨被切除(如骨髓炎)或者当切除或刮除囊肿遗留下缺损时,可以使用骨移植。
04.为了帮助病变关节融合术的过程这在脊柱融合术中尤其常见。
骨移植的加入也可以帮助其他受损关节的融合,包括踝或腕。
05.为了改善假体周围的骨存量这通常只在全髋关节或全膝关节置换翻修过程中需要。
骨刺激的方法PART 2骨移植通过3种自然发生的骨刺激方法促进新骨的形成。
01.成骨刺激这是刺激局部骨形成细胞(成骨细胞)产生新骨的能力。
成骨细胞存在于取自同一患者的新鲜自体骨移植物中。
成骨细胞也可以当受到骨诱导刺激时从原始干细胞形成,从患者的骨髓中抽取(见下文)。
骨髓可以注射到自体移植物或同种异体移植物部位,也可以与骨替代物混合,然后再用于该患者。
02.骨传导刺激骨传导是一种作为骨细胞附着、迁移和分裂的支架材料。
【编号】3.1.1【手术名称】松质骨移植【英文名称】cancellous bone transplantation【别名】松质骨移植术;cancellous bone transplantation;spongy bone transplantation【ICD编码】78.0001【相关解剖】骨移植首次报道植骨术距今已有300年,但有一定科学基础的骨移植(bone transplantation)实验和临床研究,则始自Olilier(1887)、Barth(1893)和Axhausen(1908)等,他们相继做了大量工作。
此后,骨移植技术才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
骨移植在骨科领域中主要用于修复创伤、肿瘤、炎症及各种畸形造成的骨缺损、骨不连等矫形手术。
由于传统的游离骨块移植有一定的失败率,特别是大块骨移植,疗效尚不满意。
多年来,为了寻求更有效的骨移植新方法,许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应用解剖学及临床实践进行研究。
20世纪60年代带蒂骨瓣应用于临床,是将移植骨瓣连同其上的肌肉或与肌肉皮肤一起转移,移植骨瓣依赖与其相连的肌蒂获得血液供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现有技术已能成功地接通直径0.3mm以上的血管,可以将移植骨瓣连同其血管一次移植到受区,与受区血管吻合,立即重建血运。
这种骨移植不必经过缓慢的爬行替代过程完成骨愈合,就是说,可进行“活骨移植”,这就为骨移植开拓了新路。
在植骨材料方面,以自体骨疗效为最佳,但其来源有限,目前同种异体骨作为替代材料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库骨的处理、保存技术和灭菌方法等有了很大的进展。
至于异种骨移植,由于其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很难应用于临床,但随着骨诱导理论的新进展,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 MP)及其他骨生长因子的发现和提纯,复合异种骨和重组合异种骨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已获得进展。
不少学者预测,异种骨的应用将会日益普及,并提出应重新评估异种骨移植的价值。
松质骨移植在耳鼻咽喉科修复中的应用
姜俊芝;章如新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年(卷),期】2006(014)003
【摘要】@@ 1松质骨移植一般现状rn松质骨移植虽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它一直是最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之一,含有大量的骨髓成骨细胞,具有成骨作用和骨引导作用,血管化过程和愈合过程较快,效果明显优于其它形式的非血管化移植[1,2].由于松质骨含有骨髓中的成骨细胞,移植后可存活成骨,并血管化过程和愈合过程较快,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力,取材方便,并发症少且轻微,对供区无明显影响并可重复刮取,可塑形后使用,是骨缺损修复的良好材料.
【总页数】3页(P202-204)
【作者】姜俊芝;章如新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肿瘤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36018;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
【相关文献】
1.应用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的观察与分析 [J], 史亚萍;刘维海;李秀芹
2.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69例83髋:带血管蒂臀中肌骨瓣移植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自体松质骨的修复 [J], 王亦进;栾舰;崔学芬;任跃兵
3.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临床应用 [J], 丁常春;陈传俊;陈晓阳;王军民;冯大军
4.异体脱蛋白松质骨在修复颌骨骨腔性缺损中的应用 [J], 罗艳荣;张敬雷;张添炳
5.牙槽嵴裂修复中自体髂骨松质骨的应用 [J], 王超;王鹏来;刘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术_3.1.1松质骨移植详解【编号】3.1.1【手术名称】松质骨移植【英文名称】cancellous bone transplantation【别名】松质骨移植术;cancellous bone transplantation;spongy bone transplantation【ICD编码】78.0001【相关解剖】骨移植首次报道植骨术距今已有300年,但有一定科学基础的骨移植(bone transplantation)实验和临床研究,则始自Olilier(1887)、Barth(1893)和Axhausen(1908)等,他们相继做了大量工作。
此后,骨移植技术才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
骨移植在骨科领域中主要用于修复创伤、肿瘤、炎症及各种畸形造成的骨缺损、骨不连等矫形手术。
由于传统的游离骨块移植有一定的失败率,特别是大块骨移植,疗效尚不满意。
多年来,为了寻求更有效的骨移植新方法,许多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应用解剖学及临床实践进行研究。
20世纪60年代带蒂骨瓣应用于临床,是将移植骨瓣连同其上的肌肉或与肌肉皮肤一起转移,移植骨瓣依赖与其相连的肌蒂获得血液供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现有技术已能成功地接通直径0.3mm以上的血管,可以将移植骨瓣连同其血管一次移植到受区,与受区血管吻合,立即重建血运。
这种骨移植不必经过缓慢的爬行替代过程完成骨愈合,就是说,可进行“活骨移植”,这就为骨移植开拓了新路。
在植骨材料方面,以自体骨疗效为最佳,但其来源有限,目前同种异体骨作为替代材料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库骨的处理、保存技术和灭菌方法等有了很大的进展。
至于异种骨移植,由于其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很难应用于临床,但随着骨诱导理论的新进展,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 MP)及其他骨生长因子的发现和提纯,复合异种骨和重组合异种骨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已获得进展。
不少学者预测,异种骨的应用将会日益普及,并提出应重新评估异种骨移植的价值。
应用现代组织工程技术研制具有生物活性的仿生植骨材料,将成为21世纪骨移植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热点。
目前植骨取材主要有以下四种:1.自体骨(Bone Autogra f t) 取自体某一部位骨移植至自体另一部位,称自体骨移植。
自体骨最常取自髂骨、胫骨和腓骨,分别提供松质骨、皮质骨,或全骨。
自体骨移植无排斥反应,生物学潜能最大,骨诱导作用最强,效果也最满意。
但取骨增加病人创伤,有一定并发症,来源有限。
自体骨移植后,移植骨与受区骨的融合同移植血管再生状况有密切关系。
S tringe实验证明,只有在移植骨与周围软组织之间的剪力由于新生骨的形成而消除后,血管才能长入并使植骨最后融合。
因此,骨移植后确切可靠的固定非常重要。
自体骨移植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松质骨、皮质骨,或全骨。
①松质骨:新鲜自体松质骨表面积大,可提供大量的表面细胞,血管重建容易,可有效地发挥传导和骨诱导作用,诱导新骨形成,促进骨折愈合。
松质骨植骨表面部分的骨细胞由于受体组织液的弥散而得以存活,并积极参与骨形成,此种植骨可迅速与宿主骨融合。
但松质骨不能提供机械支持,通常制成小条块状,用于充填空腔与缺损。
植骨体积大小至关重要,<75~125μm的骨粒迅速被吸收,不能参与有效的成骨;但松质骨碎裂片的厚度也不能过大,最好不超过5mm,这样可以迅速而完全地重新血管化。
②皮质骨:适于提供功能性支持,起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
此型植骨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骨折畸形连接与不连接,并有助于促进关节融合。
松质骨与皮质骨移植后的早期反应相似,最初在移植物周围出现炎症和水肿,松质骨在植入2d后即被血管包围,2周可以恢复血运;皮质骨在植入6d后方有血管侵入,1~2个月后才能完全恢复血运。
故松质骨血运恢复快,爬行替代作用完成也快,新骨形成多,骨愈合早。
由于松质骨移植后在坏死骨表面先形成新骨,死骨逐渐被吸收,新骨随之增加,植骨处机械强度不减弱,最终恢复正常。
皮质骨移植修复进程有所不同,初期血管再生的时间较长,先是破骨细胞活动增加,在皮质骨上造成骨吸收,扩大中央管(哈弗管)外口,以利血管及成骨细胞的进入,故皮质骨的机械强度降低。
皮质骨移植后6周至6个月,强度减弱40%,1~2年后方趋于正常。
人体皮质骨移植后,前半年其强度仅为正常骨的一半,至第2年才逐渐恢复正常。
因此,临床上采用皮质骨移植时,最初6~18个月时易发生应力性骨折,应注意保护。
勿过早负重。
E l v es认为,新鲜骨移植后的成骨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1阶段(移植后3周内)的成骨作用由移植骨上的细胞产生;第2阶段(移植后8周内)的新生骨由受骨床间充质细胞分化而成。
其理由为:①在用库骨移植时,因骨细胞已死亡,故无第1阶段的表现;②如将移植骨先用放射线照射,亦可使第1阶段的成骨受到明显影响;③第1阶段的成骨作用与供骨者的年龄有关,而与受骨者的年龄无关。
成骨细胞来源于移植骨与受者骨表面的成骨细胞、骨髓细胞、受者骨床上的软组织,以及循环血流中的游离成分等,其他如骨内膜及骨外膜的形成层。
Albre k tsson用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移植骨表面细胞和隐窝内骨细胞均有代谢能力,对早期形成编织骨的原始支架起重要作用。
因此,须尽可能保护移植骨上的骨细胞,争取受骨区血供良好,以免骨细胞死亡。
K ing将犬的胫骨骨膜做成骨膜管,成功地将其架桥式移植于骨缺损处,显示成骨能力良好。
不同程度的手术创伤,可延长移植骨血管再生的时间,用切骨刀切下的植骨片的愈合能力要比用高速电锯取的骨片血管再生时间短。
因此,在取骨和准备受骨区时,均应尽可能减小对组织的创伤。
手术灯照射、消毒药品、骨蜡、抗生素等均可影响骨细胞的活力。
如将移植骨暴露在空气中1h,就会降低其成骨能力,而覆盖等渗盐水纱布则可使其成骨能力不受影响;手术室灯下升温至42℃可杀死骨细胞。
因此,最好将植骨片包在浸渍血液的盐水纱布中,勿直接受手术灯照射,并尽快移植至受骨区。
受骨区亦应消灭死腔,清除血肿,使创面血供良好,这样植骨易于成功。
如自体骨不慎在手术中被污染,Bubuc提出应以0.6mol/L HC l洗涤60min,表面脱钙后再以无菌等渗盐水洗涤,并以75%乙醇灭菌10min后再用。
不能高温消毒,因加热至80℃以上可破坏骨基质的生物学性能,包括骨诱导因子。
自体骨移植虽无排斥反应,但因无血供,植骨块大部会死亡,影响新骨形成及骨愈合。
如骨缺损较大(超过6cm),或受床曾经放射治疗或曾有感染或血供不良者,游离自体骨移植亦难成功。
为此,应设法使移植骨血运不中断,不出现骨坏死,使移植骨与受区骨愈合成为一般骨折愈合的进程,达到愈合快,固定期短,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
近年来,已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带血管骨移植,获得较好的效果。
2.同种异体骨(Bone Allogra f t)同一种属内,两个体之间的骨组织移植称为同种异体骨移植,即移植骨取自他人;取自近亲者称为同源移植或同血统移植(syngenesioplastic gra f t)。
同种骨移植已有100年历史。
F rie d enstein提出,人体内有两种可以成骨的前体细胞:定向成骨前体细胞(D O P C)和诱导成骨前体细胞(I O P C)。
前者位于骨髓间质和骨表面,是可以转化为成骨细胞的干细胞。
骨移植术后,植骨片中存活的D O P C靠爬行替代,实现骨缺损愈合称为骨传导作用(osteocon d uction);I O P C 是位于骨外结缔组织中的间叶成分,也可能来自血流,只有当存在诱导因子时才能成骨,即称为骨诱导作用(osteoin d uction)。
同种骨移植的意义主要在于诱导宿主细胞形成新骨。
同种骨移植与宿主的愈合不同于自体骨移植。
异体骨移植的新骨形成缓慢,血管穿透慢,分布稀疏。
其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物排斥反应主要是移植物内抗原使受体致敏的结果。
造成同种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的抗原是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或糖蛋白。
这些抗原分布于成骨细胞、造血细胞、白细胞、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基质。
目前已确知控制移植抗原的主要基因复合体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 j 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 HC),人及许多动物都具有M HC。
在人类,M HC位于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并由许多紧密联锁的基因组成。
这些基因控制着许多抗原的产生,与免疫识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
人体的次要组织相容性基因群是性染色体的Y基因,称HY基因(histocompatibility gene)。
M uscolo等采用纯种大白鼠进行实验,在不同种系的大白鼠之间做异体骨移植,观察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发现供者和受者的基因差异直接影响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
如不同系大白鼠有两对等位基因不同,而半异体亲代和子代,仅一对等位基因不同。
宿主对新鲜同种骨的初期组织学反应与自体骨相仿。
在第1周末,植骨周边部出现炎性反应;第2周末时炎性反应达到高峰,主要细胞型为淋巴细胞。
在以后的2个月中,仍以淋巴细胞为主,并有一纤维组织屏障包裹同种骨。
此后炎性反应可减弱,但也可转为慢性炎症,可持续8个月以上。
初期同种骨周围再生血管类型与自体骨也大致相同,但端对端吻合不常见。
在第1周末,炎性细胞可包围血管,使血管闭塞,可见血管壁玻璃样化。
一旦同种骨因血管功能不全而坏死,约在植骨后4周宿主组织即发动第2期成骨活动。
同种骨的二期成骨及2个月后重塑均不如新鲜自体骨完善。
免疫反应对于组织移植的成活关系重大。
未经处理的同种骨,可激发免疫反应,导致移植骨被排斥或被吸收。
为了减少免疫反应,许多学者对异体骨采用多种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用最多的是冷冻法或冷冻干燥法。
一般认为,冷冻或冷冻干燥后的异体骨生骨能力较强,冷冻干燥骨比冷冻骨抗原性更弱。
皮片排斥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免疫血清试验都已证明,冷冻干燥处理能使异体骨抗原性消失或减弱。
冷冻干燥骨经C o的γ射线照射,即2×10Sv(2×10rem)后,免疫抗原的有机结构发生改变,骨的抗原被破坏,但同时亦使骨基质丧失骨诱导力。
自L exer于1908年首次报道用大段带关节软骨的骨端为骨肿瘤切除术病人行半关节移植后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发现了抗原性低的冷冻骨,该手术重新受到重视。
冷冻骨的优点还在于保持了其强度,移植时尚可带一些肌腱和韧带,以利于恢复肢体功能。
冷冻前用8%二甲亚砜(D MS O)或10%甘油浸泡关节软骨可使相当部分的软骨细胞保持存活。
M an k in于1983年报道了150例冷冻骨移植的经验,在随诊2年以上的91例中,有62例为半关节移植术,其中64.5%效果优良,17.7%尚可。
感染使绝大多数病人的治疗失败,而植骨折断则有60%尚可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