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及干预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43.85 KB
- 文档页数: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方式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包括体重的控制、吸烟以及饮酒、运动的不足、室内工作导致日照不足等[1]。
其中老年人、绝经女性等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有了显著的升高,在临床众多老年骨折患者中,因骨质疏松而导致的骨折占87%。
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骨衰竭,此病是由于骨质含量降低以及骨组织微结构遭到破坏致使脆性骨折的发生[2]。
由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人民对于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以及效果期待值高,故本篇论文所旨在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所得结果如下:一.危险因素骨质疏松性骨折其危险性的判断由骨质量以及骨量组成,对以上两个数据进行检测可作为其危险性的评价标准[3],人体骨骼等多种生物力学数据都能够作为其风险因素,其中骨密度(BMD)是我们最容易检测到的一项数据。
1.骨密度(BMD):作为临床对骨质疏松症(OP)的重要诊断依据,就目前临床诊断来看,由于大多患者有意识的接受过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指标无法明确的对该类患者的危险因素作出有效的评价,骨密度指标仅针对未予以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患者,而具有抗骨质疏松治疗史的患者该指标结果不具有意义。
2.年龄因素: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也有着显著上升,两者成正比。
人在年龄增大的同时骨量随之降低,从而带来了脆性骨折发病率的增加[4]。
老年人自身再生功能以及愈合速度的降低,导致骨折后的恢复以及后续康复难度极大。
3.骨形态、转换:在骨形态中最具代表的是股骨颈的形态以及其皮质薄厚程度,张雪琳等[5]的研究表示,绝经后的女性股骨颈皮质在一定程度上较前变薄,股骨颈较前增长,加大了其骨折的风险,故骨转换的监测对于骨折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骨转换发生在骨小梁的表面,然而骨质疏松会使得骨小梁变大,进一步加大了骨松质高的部位发生骨折的几率,例如股骨近端以及椎骨等的骨折,往往是因为骨转换的异常导致的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干预性护理措施,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总有效率。
结果干预组总依从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同时给予补充钙剂和相关护理措施。
1.3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加用干预性护理措施,包括如下措施。
1.3.1 心理护理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对这种疾病严重性的认识,往往忽略治疗。
在发生骨折时,患者对发生骨折的原因也不甚了解,这对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治疗效果是不利的。
护理人员首先给患者讲解有关骨质疏松的知识,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骨质疏松带来的相关问题,能够积极配合医护工作,从而提高疗效。
对于合并症较多、造成生活严重障碍的骨折患者,其可能存在悲观、绝望、冷漠的不良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注重与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够在短时间内认清患者的内心状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交流方式,为患者解决心理障碍,积极改善其心理状态,解除悲观、恐惧等不良心理。
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讲解不良心态对疾病康复造成的影响,让患者自觉改善心态以配合治疗。
1.3.2 饮食护理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营养摄入不足、钙质生成不足有一定关系,由于老年人食量较差、摄入食物缺乏营养,日久则造成营养不良性骨质疏松症。
因此护理人员应注重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饮食护理,强调良好饮食对骨折的促进愈合作用。
为患者加强钙、维生素d、微量元素、蛋白质等摄入,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参考患者的个人喜好,注意饮食品种的多样化,以保证患者能够每日摄取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骨折愈合。
第1篇: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影响目的分析并研究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生活质量及以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在年~年收治的106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都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进行划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
对照组患者仅配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情况进行观察并做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预后效果明显更好,两组比较,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上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针对性的药物治疗配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使用。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群体一种常见的骨质疾病,这种疾病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的正常生活,也为患者的正常交往带来了不便[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升,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使得骨质疏松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因此,在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本研究将就此进行分析,结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汇报。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年~年我院守住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当中,抽取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
对照组中,男26例,女27例,患者年龄为64~87岁,平均年龄为(72.4±11.3)岁;观察组中,男25例,女28例,患者年龄为67~86岁,平均年龄为(72.5±11.5)岁。
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均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诊断符合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标准。
分组以后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骨质疏松症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护理干预。
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方法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下降、骨组织的微结构异常和骨质强度减弱,从而导致骨骼易碎和骨折的增加。
骨质疏松的风险因素复杂多样,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患病的风险。
一、风险因素1.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
2. 性别因素:女性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
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个体患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4.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运动、久坐不动、缺乏阳光照射、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嗜好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患病风险。
5. 患有其他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与骨质疏松的风险密切相关。
二、预防方法1. 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饮食对保持骨健康至关重要。
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可以帮助骨骼的生长和维持。
推荐的日钙摄入量为1000-1200毫克,维生素D摄入量为400-800国际单位。
2. 积极参加有氧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特别是有氧运动,如散步、跳舞、游泳等,可以增加骨量和骨质密度,增强骨骼的力量和稳定性。
3. 避免过度饮酒和戒烟:过度饮酒和吸烟会损害骨骼健康,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应该适量饮酒,不超过每日两个标准饮品,并努力戒烟。
4. 多晒太阳:合理日晒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D是维持钙磷代谢平衡的关键。
每天日晒10-15分钟可以补充维生素D。
5. 定期检查骨密度:对于高危人群,包括女性、绝经后女性、老年人等,定期检查骨密度可以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6. 避免跌倒:预防骨折的发生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
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和安全,适量锻炼身体平衡能力,选择合适的鞋子和使用辅助器具,都有助于降低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总结:骨质疏松是一种影响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的严重疾病,但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患病风险,维护骨骼健康。
《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相关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Non-adjacent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NOVCF)是一种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由于该类骨折的特殊性,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尚不完全明确。
本文旨在探讨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相关因素,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某大型医院近五年内诊断为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资料。
通过查阅病历、影像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骨折类型、骨密度、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1. 患者基本情况:本研究共收集了200例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女性患者占比较高,平均年龄为75岁。
2. 骨折相关因素分析:(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2) 性别: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发生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3) 骨密度:骨密度降低是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
(4) 生活习惯:长期缺乏运动、营养不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风险。
(5) 既往病史:患有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其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较高。
3. 骨折类型与部位: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多发生在胸腰段,以多发性压缩骨折为主。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骨密度、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年龄和性别是无法改变的因素,但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增加运动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风险。
同时,对于患有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加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
《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相关因素研究》篇一一、引言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强度降低,进而容易发生骨折。
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以下简称VCF)是骨质疏松症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研究VCF的相关因素,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某大型医院近五年内确诊为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的病历资料。
纳入标准为:年龄≥50岁,经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且发生VCF。
排除标准为:有其他类型骨折、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影响研究的疾病。
收集的数据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家族史等)、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等)、骨密度检测结果、VCF发生部位及程度等。
三、研究结果1. 人口学特征本研究共纳入200例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女性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平均年龄为70岁左右。
家族史中骨病家族史的患者比例较高。
2. 生活习惯及病史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在VCF患者中较为常见。
此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也是VCF发生的重要因素。
3. 骨密度检测结果骨密度检测结果显示,VCF患者的骨密度普遍较低,其中T 值<-2.5的患者占比超过80%。
骨量丢失程度与VCF的发生密切相关。
4. VCF发生部位及程度VCF主要发生在腰椎部位,其中L1-L4节段最常见。
根据骨折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VCF通常采取保守治疗,而中度和重度VCF则需要手术治疗。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非相邻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多种因素相关。
年龄、性别、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慢性病史以及骨密度等因素均可能影响VCF的发生。
其中,骨密度是VCF发生的关键因素,骨量丢失程度越高,VCF的风险越大。
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