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例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及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52.40 KB
- 文档页数:3
新生儿溶血病相关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对疑为新生儿溶血病患者,采集血样,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血清中游离抗体试验。
探讨abo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分布规律,为临床提供abo hdn的诊断依据。
方法应用微柱凝胶法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可疑为新生儿溶血病患者血样进行溶血三项试验,同时鉴定患儿及其母亲血型,参考患儿父亲血型,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放散试验结果总阳性率 23.52 %,其中abo血型系统中a型 72 例,阳性率41.66%。
b型98例,阳性率1020%。
ab型 8 例,阳性率0 %。
rh血型系统母亲为rh阴性,患儿为rh阳性者未检出阳性患儿。
结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率低于其他文献报道,a型和b型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阳性率有不大的差异。
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依据。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诊断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可疑为新生儿溶血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采集血样后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游离试验,释放试验溶血三项试验,同时检测血清中的不规则抗体。
其中男98人次,女 112 人次,出生后 20 min~10 d内的患儿。
1.2 试剂与仪器微柱凝胶卡长春博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abo血型试剂够自上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标准abo红细胞悬液购自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baso专用离心机及孵育器。
1.3 方法试管法abo血型正定型,微柱凝胶法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血清中游离抗体试验。
1.4 结果判断①母婴abo血型不合。
②溶血试验三项同时阳性判为阳性。
③释放试验阳性判为阳性。
④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游离抗体试验一或两项阳性,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分析。
2 结果3 讨论放散试验结果总阳性率 23.52 %,其中abo血型系统中a型 72 例,阳性率41.66%。
b型98例,阳性率1020%。
新生儿溶血病三项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评析目的:分析探讨应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式法(MGT)以及试管抗人球蛋白法(TAT)实施新生儿溶血病三项检验的临床应用对比。
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之间收治的疑似新生儿溶血病的118例血液标本,应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式法以及试管抗人球蛋白法进行直抗试验、游离抗体试验以及抗体放散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用两种方法进行直抗试验得到的阳性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游离抗体和抗体放散试验结果差异显著,且两种方法凝集强度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新生儿溶血病三项检测方法中,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式法(MGT)具有方便、快捷、敏感性强、结果易于判定等优点,总体而言优于试管抗人球蛋白法(TAT)。
标签: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式法;试管抗人球蛋白法;新生儿溶血病;溶血三项检测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胎儿的红细胞进入到母亲的血液中,母亲产生的抗胎儿红细胞免疫性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从而引发溶血[1],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甚至会造成残疾或死亡。
对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诊断指标为溶血三项检测:直抗试验、游离抗体试验与抗体释放试验,快速准确选择合理的检验方法对于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2]。
本文主要探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式法和试管抗人球蛋白法的应用及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之间收治的疑似新生儿溶血病的118例血液标本作为试验对象,其中有男患儿71例、女患儿47例;出生时间为1~9天之间,平均(3.4±1.5)天。
在出生之后皮肤黄染,检查血清胆红素显著超出正常值、血红蛋白值较低。
1.2 方法仪器:37℃孵育器、多功能离心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及相关试剂、试管抗人球蛋白试剂及相关器材等;方法: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式法(MGT)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规程进行操作,使用酸放散,通过等渗生理盐水对EDTA-K2抗凝的红细胞进行洗涤,反复进行六次,取压积红细胞加酸放散液混合均匀,离心之后吸出上层清液加中和液离心后吸取上清液用于检验;试管抗人球蛋白法(TAT)同样严格根据操作规范实施,进行溶血三项检测,并设置阴性与阳性对照。
分析2014年—2015年我院72例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结果摘要】目的:探讨2014年-2015年间我院72例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72例溶血病新生儿进行研究,对患儿的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就血清学检测结果而言,所有患儿均为阳性,有66例(91.67%)ABO新生儿溶血病,5例(6.94%)Rh新生儿溶血病,1例(1.39%)不规则抗体。
结论:通过对患儿进行血清学检验,有利于尽早对新生儿溶血病进行诊断,及时为患儿采取治疗措施。
【关键词】血清学检测;新生儿溶血病;抗体【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036-02【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2014-2015, our hospital 72 cases of neonatal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serological test results.Methods Select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were 72 cases of 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 for children with serological test results are analyzed. Results In terms of serologicaltest results, and all the children are all positive, with 66 cases (91.67%) ABO newborns hemolytic disease, 5 cases (6.94%) of the Rh newborns hemolytic disease, 1 case(1.39%), irregular antibodies. Conclusions By serological examination pre-operation, beneficial to neonatal hemolysis disease diagnosis as soon as possible, for childrenwith treatment measures in a timely manner.【Key words】Serological detection; Neonatal hemolysis disease; The antibody新生儿溶血病在新生儿科内比较常见,该疾病的发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感染、红细胞酶缺乏、同种被动免疫等[1]。
抗—E所致新生儿溶血临床分析及处理目的通过Rh(E)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例分析,明确Rh-HDN的输血策略。
方法通过对患儿进行血型鉴定和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直接Coombs试验)、交叉配血试验及血浆中抗体的确认,同时进行母亲血型及抗体确认鉴定。
结果患儿血型为:O型,Rh阳性,CcEe,母亲为:O型,Rh阳性,CCee,母亲与患儿血清中均检测到抗E抗体。
结论使用ABO血型与患儿相同,E表型为阴性的洗涤红细胞和AB型新鲜冰冻血浆进行换血治疗,情况明显好转。
标签:新生儿溶血;Rh血型;抗-E抗体新生儿溶血病(HDN)常见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病,是造成新生儿病例性黄疸的常见原因之一。
我国HDN以ABO溶血居多,作为常规诊断,有公认的流程;Rh溶血虽然出现频率较少,但是发生后严重程度较高,目前在临床也重视不高,我们希望通过个案报告及相关资料分析回顾提高临床医生对于Rh-HDN的重视,明确输血策略。
报告病例为1例因母亲血清中检测出IgG-E抗体导致的严重新生儿溶血病。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儿出生后12h发现肝、脾肿大,皮肤黄染,并进行性加重。
Hb:72g/L。
新生儿科为纠正贫血申请输血,输血科对患儿标本进行ABO/Rh血型鉴定为O型Rh阳性,不规则抗体筛查为阳性,交叉配血主次均凝集。
查对患儿母亲病历,发现该患儿为第5胎,前4胎除头胎存活外,其余各胎均在出生后1w内死亡。
高度怀疑该患儿为HDN引起的严重贫血,抽取患儿与母亲血液标本进行检查,查找HDN原因。
1.2试剂ABO/Rh血型定型试剂卡、抗人球蛋白试剂卡、新生儿血型卡及直接Coombs试验卡、Rh血型亚型卡、交叉配血卡均为长春博迅有限公司产品;筛检细胞为北京金豪有限公司产品。
1.3方法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试剂说明书操作,通过ABO/Rh 血型鉴定、抗人球蛋白试验、根据细胞反应格局、结合试验结果,判断抗体特异性;并为该患儿筛选相匹配的血液制品。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表时间:2019-08-09T13:52:14.52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4期作者:张如婧1 许梅花2 廖常希1[导读]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
张如婧1 许梅花2 廖常希11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福建省莆田市;2 莆田学院福建省莆田市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胎血型不合而引起的胎儿或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
本文针对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实验室相关诊断及新生儿黄疸鉴别诊断的现状作简要概述。
1.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在妊娠晚期,部分胎儿红细胞经胎盘进入母体循环,其红细胞表面抗原可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IgG类免疫抗体,随后再次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并与胎儿红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红细胞发生凝集,于胎儿脾脏中被巨噬细胞破坏导致溶血[2]。
在人类30多个血型系统中,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血型系统有ABO、RhD、Kidd、Duffry、Kell、MNS等血型系统,我国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见,约占新生儿溶血病的85%,Rh血型不合约14.6%,MN血型不合约0.1%[3-5]。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多见于O型孕产妇产非O型胎儿,第一胎即可发病,这是自然界的食物、植物、细菌中广泛存在类A、B抗原物质,孕妇在孕前接受过类A、B物质的刺激,机体针对该物质产生IgG抗A(B),因此在初次妊娠时体内的IgG抗A(B)即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或所产新生儿发生溶血病[6]。
与ABO血型系统不同的是,Rh血型系统中的Rh抗体必须由Rh抗原阳性红细胞免疫刺激后产生,因此第一胎不发病,往往从第二胎起发病。
由于D抗原在胎儿红细胞上表达较早且免疫原性强,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症状较严重、预后差[7]。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一般为贫血、黄疸、胎儿水肿、胆红素脑病、肝脾肿大,甚至死亡[8],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2.实验室检查2.1外周血常规检查外周血检查可见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降低(<145g/L),网织红细胞升高,研究表明RET%升高时提示患新生儿溶血病的概率大[9]。
小儿溶血性贫血76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0-07-09T15:03:25.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左智杰(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二人民医院黑龙江海伦 1523[导读]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增强但不足代偿红细胞消耗所致的一组贫血。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1-0119-02【关键词】小儿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增强但不足代偿红细胞消耗所致的一组贫血。
由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明确诊断需具备相关条件的实验室检查[1]。
我院血液病实验室是对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开展早且全面的科室。
2007年6月~2009年6月我科收治各类小儿溶血性贫血76例,入院后结合医院实验室自身条件积极进行了相关的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病、红细胞膜病和红细胞酶病3大类遗传性溶贫病因检测指标[2]。
现对这76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2007年6月~2009年6月儿科住院的76例各类溶血性贫血(不包括新生儿溶血症),其中男36例,女40例,男女比0.9:1。
年龄1月~15岁,平均5岁1月。
1.2临床表现贫血程度:血红蛋白33~106g/L,平均69.2g/ L。
发热8例(10.5%),黄疸50例(65.8%),肝肿大54例(71%),脾肿大60例(78.9%)。
1.3方法1.3.1确诊溶血溶血常规诊断指标(血常规、骨髓象、肝脾B超、胆红素、网织红细胞计数和网织红细胞指数等)和后天获得性溶血指标(Coomb’s、Ham’s T、Sucrose T、Rous、CD55/59等)按照常规方法测定,必要时根据患者溶血以外症状进行其他相应检查。
1.3.2血红蛋白病检测按照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异常血红蛋白病检测方法进行,包括血红蛋白电泳、HbA2(柱层析法)和HbF定量、异丙醇试验、Heinz小体生成试验、H包涵体生成试验、红细胞形态、嗜碱性点彩、骨髓铁、血清铁蛋白含量、MCV/RBC商值等。
新生儿ABO溶血病76例临床分析新生儿ABO溶血病为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是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见病之一,严重者可导致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胆红素脑病,增加儿童致残率。
现对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76例新生儿ABO溶血病分析如下。
1 临床分析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2例,女34例;早产儿5例,足月儿70例,过期产1例;第一胎32例,第二胎及以上44例;入院日龄≤24小时6例,~48小时28例,~72小时30例;≥72小时12例;出生体质量<2500g 8例,2500~4000g 61例,>4000g 7例;母孕史中,人工流产25例,自然流产8例,死胎1例;羊水Ⅱ~Ⅲ浑浊16例,脐带绕颈16例,脐带扭曲过长1例,单脐动脉1例,羊水少7例。
1.2 临床表现1.2.1 黄疸黄疸出现时间<24小时16例,~48小时45例,~72小时15例。
黄疸出现时间最早为生后2小时,最迟为70小时。
黄疸高峰日龄为生后3~4。
血清总胆红素峰值≤220.6μmol/L 12例,~342.0μmol/L 43例,>342.0μmol/L 21例,有1例高达528μmol/L。
1.2.2 贫血出生1周内血红蛋白121~145g/L 47例,120~101g/L 23例,100~86g/L 6例。
1.2.3 其他纳差10例,神萎6例,面色苍白18例,头后仰1例,肌张力低3例,肝肋下>2.5cm5例。
1.3 母子血清学检查母子血型组合为O-A 45例(59.21%),O-B 31例(40.79%);直接Coombs试验阳性28例,抗体释放试验阳性63例,游离抗体阳性59例。
1.4 治疗方法以光疗为主的退黄措施。
入院后符合ABO溶血病的诊断,出生24小时胆红素值≥105μmol/L,48小时胆红素值≥156μmol/L,72小时胆红素值≥220μmol/L给予蓝光照射,并辅以肝酶诱导剂、茵栀黄颗粒、碱化血液等,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48例黄疸程度重者加用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1例胆红素脑病者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