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52.50 KB
- 文档页数:31
提出问题
实验室中还有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
查阅资料
过氧化氢溶液用途
明确反应药品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提出问题
可否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装置?为什么?
分析装置
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
归纳总结
确定实验装置
演示实验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总结实验步骤
查→装→收
总结注意事项
对比分析
比较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与过氧化氢制氧气的不同之处
归纳总结一般思路
明确反应原理→确定实验装置→确定实验步骤
2
学以致用 1
分析装置→寻找错误→观看实验→明确步骤
学以致用2
利用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案
学以致用2
根据药品确定原理→根据装置选择的依据确定改进装置
→观看实验明确步骤
作业见附件练习题。
3.2 氧气的制取第2课时一、选择题1.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的依据是A.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B.氧气和氮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C.氧气和氮气的密度不同D.氧气和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同【答案】A【解析】工业上制取氧气是先将空气加压降温而液化,液化的空气中,不同气体的沸点不同,液态氮的沸点(-196℃)低于液态氧的沸点(-183℃),因此加热时氮气先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态氧,该过程利用了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从而实现分离,故选:A。
2.用3%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入的双氧水应浸没分液漏斗下端B.控制双氧水滴加速率,能使反应较平稳进行C.II中气体的收集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D.II中收集到的氧气干燥且纯净【答案】B【解析】A、分液漏斗有活塞,加入的双氧水可以不用浸没分液漏斗下端,故A错误;B、反应过程中应通过控制分液漏斗活塞,控制双氧水水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能使反应较平稳进行,故B正确;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即II中气体的收集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故C错误;D、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中容易混有空气,不够纯净,故D错误。
故选B。
3.氧气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
如图为三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图甲左瓶中可放置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B.图甲右瓶中水的作用是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的生成速率、增加氧气的湿度C.图乙中加热前试管内的固体粉末为混合物D.图丙中利用的是液氧、液氮的沸点不同【答案】C【解析】A、图甲左瓶为发生装置,右瓶为收集装置,发生装置是固液常温型,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故图甲左瓶中可放置的药品是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正确;B、导管通入水中,可通过气泡观察氧气的生成速率、增加氧气的湿度,正确;C、图乙的发生装置为固体加热型,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前固体粉末只有高锰酸钾为纯净物,错误;D、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利用的是液氧、液氮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正确。
2.3.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2.掌握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制取氧气的方法;2.掌握实验操作步骤。
三、教学难点1.理解氧气的制取原理;2.学会正确操作实验仪器。
四、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锡水槽、锌片、洗涤瓶、漏斗、蜡烛、试管、橡皮塞、酒精灯等;2.实验药品:硫酸、氢氧化钠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通过提问和简短的讲解,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介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第二步:理论讲解1. 氧气的制取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两种常见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实验法和工业法。
实验法制取氧气实验法制取氧气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氧气。
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常见的实验法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解释其中的原理。
工业法制取氧气工业法制取氧气是通过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制取氧气。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常见的工业法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过程。
2. 实验操作步骤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操作和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
第三步:实验操作演示教师现场演示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记录。
第四步:实验探究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制取氧气,并完成实验记录。
第五步:实验结果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第六步:实验报告撰写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撰写实验报告,并提交给教师。
六、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制取氧气的实际应用,例如氧气的燃烧性质和与其他物质的反应等。
七、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课堂内容。
八、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课时的内容,并思考制取氧气的其他方法。
以上就是本课时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