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
§10.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初步认识盐,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在得出结论和分析原因的过程中体验从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
学习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
一、中和反应1、盐:2、中和反应:3、中和反应的实质: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沙场练兵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CO2 + 2NaOH = Na2CO3+ H2O B.CuO + 2HCl = CuCl2+ H2OC.Ba(OH)2+ H2SO4= BaSO4↓+ 2H2O D. CaCO3+2HCl = CaCl2+H2O+CO2↑2、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①用生石灰做食品干燥剂②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③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④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泄漏的浓硫酸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目前,国家食品监督检验部门检出某“返青粽叶”包装的粽子中含有硫酸铜,若食用这样的粽子会有害健康。
硫酸铜属于()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4.一些国家正在试用碳酸水浇灌某些植物,其作用是( )A.改良酸性土壤 B.改良碱性土壤C.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D.在植物上方形成温室5.食用松花蛋时常感到有涩味,这是因为制作过程中用到了熟石灰等原料。
为了减轻涩味,可在食用时添加调味品,这种调味品最好是()A、食盐B、食醋C、香油D、味精6、某公路上一装有硫酸的汽车翻了,怎么处理泼了一地的硫酸?7.用适量盐酸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
初中中和反应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并能正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能够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 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4.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2. 教学难点:(1)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2)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酸和碱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知识讲解:(1)介绍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特点。
(2)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每组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试剂。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准备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
4. 实验结果分析:(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学生讨论如何运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及应用。
(2)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
2.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10-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基本过程和方程式;3.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点1.酸和碱的性质及其区分;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过程和方程式。
三、学习难点1.掌握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方程式。
四、学习过程1.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与性质酸和碱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化学行为。
•酸的性质:–口味酸酸的;–可导电性强;–对蓝色石蕊试纸有红色变化;–可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
•碱的性质:–口味苦涩;–可导电性强;–对红色石蕊试纸有蓝色变化;–可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用指示剂来区分酸和碱的溶液。
比如,可以用酚酞指示剂探测酸碱溶液。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过程与方程式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时,形成的产物是盐和水。
中和反应的方程式可以表示为:酸 + 碱 = 盐 + 水。
设酸的化学式为 HA,碱的化学式为 BOH,则中和反应的方程式可表示为: HA + BOH –> BA + H2O其中,HA是酸的分子或离子,BOH是碱的分子或离子,BA是盐的分子或离子,H2O是水。
3. 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中和反应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下面介绍两个常见的应用案例:•抗酸药:–人体胃液中的酸性物质会引起胃酸过多或胃溃疡等问题。
抗酸药可以帮助减少胃液的酸度,从而缓解症状。
•消防灭火剂:–碱性物质可以中和酸性物质。
所以,碱性物质通常被用作消防灭火剂,用于灭火。
4. 总结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基本过程和方程式。
我们还了解了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下节课中,我们将继续学习酸和碱的其他性质及其应用,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做好课后练习。
教案案例:初中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 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特征。
2. 能够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分析中和反应的现象。
3. 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实验方法的运用和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1. 中和反应的实质理解。
2. 实验操作的技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指示剂等。
2. 实验试剂:盐酸、氢氧化钠、硫酸、碳酸钠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食、医疗等,引发学生对中和反应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中和反应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中和反应的概念:酸和碱之间的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
2. 讲解中和反应的特征: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3. 通过示例,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结合。
三、实验观察(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配备相应的试剂和用具。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互相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实验结果。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实验中的规律。
2. 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结果与中和反应的关系。
3.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中和反应的特征。
五、实际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中和反应在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 学生讨论中和反应的实际意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中和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实质。
2. 强调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知识讲解、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实际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增强了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在实际应用环节,学生思考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对化学学科的认知。
初中化学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
3. 能够应用中和反应相关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教学内容分析:
中和反应是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之一,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特点以及原理,并掌握相关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点,原理及应用;
难点:计算中和反应的平衡系数。
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
2. 教具: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3. PPT:课堂教学PPT。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中和反应的概念,并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讲解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原理(15分钟)
1. 讲解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介绍中和反应的原理和平衡条件。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老师进行中和反应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反应过程,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四、计算练习(15分钟)
讲解中和反应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加强对中和反应的操作能力。
五、讨论交流(10分钟)
学生就所学知识展开讨论交流,澄清疑惑,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中和反应的学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计算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和反应的理解,拓展相关知识领域。
初中化学教案中和反应
目标:学会识别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并了解反应物之间的反应原理。
一、引入:
让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如铁钉生锈、酸与碱中和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反应物是什么。
二、讲解:
1. 通过实验展示几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并让学生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
2. 介绍反应物的概念,反应物是引发化学反应的初始物质,根据反应物之间的性质可以预测反应的类型。
三、实验:
1. 实验一:铁与氧发生氧化反应
材料:铁粉、灼烧的镁条、砂纸
步骤:将铁粉和灼烧的镁条放在试管中加热,用砂纸擦试管观察反应过程。
结果:铁粉与氧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铁。
2. 实验二:氢氧化钠与盐酸中和反应
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溶液、PH试纸
步骤: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混合,使用PH试纸测试反应后的溶液的酸碱性。
结果: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讨论与总结:
让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原理,总结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其反应物的特点,加深对反应物的理解。
五、作业:
1. 思考并写下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现象及反应物。
2. 根据已学习的化学反应知识,分析如下反应是否是化学反应:冰块融化、木头燃烧、水汽凝结。
六、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其应用,如电解反应、置换反应等,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中和反应的教案教案标题:中和反应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3. 能够应用中和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和反应的定义、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酸、碱溶液;PH试纸。
2. 多媒体课件:包括中和反应的原理、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
3. 教学辅助材料:中和反应的实例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中和反应的例子,如牛奶与柠檬汁的中和反应,引出中和反应的概念和意义。
二、讲解1. 讲解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溶液互相中和,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2. 介绍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包括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以及计算中和反应中所需的物质的量和浓度。
三、实验操作1. 学生进行酸碱溶液的中和实验,观察PH值的变化,验证中和反应的产物。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中和反应中所需的物质的量和浓度。
四、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中和反应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对中和反应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强调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洗涤剂的中和作用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计算练习,深化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初中中和反应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2. 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3. 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实质。
2. 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pH试纸等。
2. 实验试剂:硫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腌制皮蛋、治疗胃酸过多等,引导学生思考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和应用。
2. 学生分享对酸碱中和反应的了解和疑问。
二、自主探究(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现象。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观察溶液的酸碱性变化。
3. 学生使用pH试纸测定反应前后的溶液pH值。
三、讨论交流(15分钟)1. 各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与酸碱中和反应的关系。
3. 学生共同探讨中和反应的实质和特点。
四、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实质。
2. 引导学生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土壤改良、废水处理、医药等。
3. 学生通过课件和教案,深入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五、实践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整理实验数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和反应教案模板(共11篇)第1篇:中和反应教案中和反应教案一、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和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以及如何表示溶液的酸碱度,但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H+和OH-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吗?这些问题既是学生头脑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又是很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为高中学习中和滴定做准备,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本节课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们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同时为下一节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和热量的变化。
2、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了解中和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的某些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通过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教学难点:通过反应酸碱中和实验的探究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听到过酸碱中和这个词,但是并不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这为本课中和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并且知道了强酸、强碱具有腐蚀性,学会了在实验中正确操作,也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些经验,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多媒体投影六、教学过程【引入】通过两种蜂蜇人,采取不同缓解疼痛的方法,引入酸碱反应的话题。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2课时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及其测定[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中和热的概念。
2.通过中和热的测定,初步学会测定化学反应反应热的实验方法,会分析测定反应热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适当措施减小实验误差。
[基础知识梳理]1.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时的反应热。
表示为H +(aq)+ OH -(aq)===H 2O(l) ΔH =-57.3 kJ·mol -1。
2.实验原理通过一定量的酸碱溶液在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由此求得中和热。
3.实验仪器装置(1)将下列实验装置中各仪器(或物品)的名称填在方框中。
(2)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的其他仪器有 。
4.测量步骤(1)初始温度(t 1)的测量 用一 量取50 mL 0.50 mol·L-1盐酸,倒入 中并测量其 ;用另一 量取50 mL 0.55 mol·L -1 NaOH 溶液并测量其 ,取两温度平均值为t 1。
(2)终止温度(t 2)的测量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 中,并把量筒中的 倒入小烧杯中,盖好盖板。
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 ,记录终止温度为t 2。
(3)重复实验操作三次,记录每次的实验数据,取其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5.数据处理ΔH =cm Δt ×10-3n H 2O kJ·mol -1 [其中c =4.18 J/(g·℃)][互动探究提高][思考探究]甲同学用50 mL 0.50 mol·L-1的盐酸与50 mL 0.55 mol·L-1的K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结论:H+(aq)+OH-(aq)===H2O(l)ΔH=-57.3 kJ·mol-1。
问题思考:(1)实验装置中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目的是什么?(2)装置中的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用金属(不与酸、碱反应)质环形搅拌棒代替?为什么?(3)实验中为何使用0.55 mol·L-1KOH溶液与0.50 mol·L-1盐酸反应,而不是选用0.50 mol·L-1 KOH溶液?(4)能否用浓硫酸代替盐酸?对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5)能否用醋酸代替盐酸或用氨水代替KOH溶液?对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6)乙同学将甲同学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①简易量热计②简易量热计[归纳总结]1.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原理的理解(1)中和反应的对象为酸、碱的稀溶液。
7.4酸碱中和反应(一)
班级姓名
探究目的
1.通过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学会借助其他物质来判断物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提高设计实验放案的能力。
3通过探究结果及分析,得出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并从微观角度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
探究准备
1.回顾酸碱指示剂遇酸、碱溶液的颜色变化;用PH试纸测溶液PH值的方法。
2.实验用品:稀盐酸、氢氧化钠、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等。
【合作探究】
探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我来猜]
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我认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滴加试剂,并且边滴边轻轻的摇晃小烧杯。
[反思交流]
1、实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2、众多实验方案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方案是哪一个?
练习1、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离子,盐酸溶液中含有
、离子。
离子使酚酞变红,离子使石蕊变红。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H+OH—的数量是如何变化的?
3、向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图合理的是()为什么?
A B C D 【观动画寻实质】
1、氢氧化钠中的离子和稀盐酸中的离子相互“中和”生成了分子,可以表示为 + = 。
2、请完成反应方程式: NaOH + HCl = + H
2
O
3、其他酸碱之间是否都能发生类似于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那样的化学反应?为什么?试着写出以下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盐酸与氢氧化钾:
盐酸与氢氧化锂:
硫酸与氢氧化钠:
硫酸与氢氧化钠:
【慧眼寻真】
1、酸和碱作用生成和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离子和碱中的离子相互结合
生成了。
可表示为: 。
3、中和反应(是
\不是)复分解反应。
【小试牛刀】
1、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 Zn +2HCl == ZnCl
2
+ H
2
B CuO + 2HCl == CuCl
2
+ H
2
O
C Cu(OH)
2
+ H
2
SO
4
== CuSO
4
+ 2H
2
O
D AgNO
3
+ HCl == AgCl + HNO
3
题后反思: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对吗?
2、某种消化药片的有效成分氢氧化镁,能减缓因胃酸过多引起的疼痛。
在氢氧化镁与胃酸作用的过程中,胃液pH变化的情况是( )。
八、【我来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