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扫描肝血管瘤周围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的初步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829.21 KB
- 文档页数:4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意义分析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部良性肿瘤,由肝内动脉或门静脉的血管组成,病灶内常存在不规则的出血和坏死现象。
对于肝血管瘤的诊断,影像学检查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中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手段。
本文主要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意义。
一、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原理螺旋CT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对比度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三维数据,对肝部病变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三期增强扫描分别是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这三个时相分别对应着肝脏的不同血供状态。
动脉期是在造影剂注射后10-25秒内进行扫描,此时肝脏动脉含有大量的造影剂,呈现高密度,血管瘤也会随之高度强化。
门静脉期是40-70秒内进行扫描,此时肝脏中的门静脉和肝静脉也会含有一定量的造影剂,使得肝实质和血管瘤呈现出不同的密度。
延迟期是在造影剂注射后3-5分钟进行扫描,此时造影剂已经进入到肝组织中,肝实质和血管瘤呈现出相似的密度,但由于血管瘤内部多有出血和坏死现象,因此在肝实质中的强化程度比较低,同时还可以观察到血管瘤内部钙化等其他表现。
1.血管瘤的定位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够明确诊断肝血管瘤的位置和数量,根据血供情况可以判断肝血管瘤的类型。
动脉期时肝内动脉侧支循环血量增加,肝血管瘤及病灶周围强化明显。
门静脉期时,肝静脉回流增加,肝实质和血管瘤强化程度略有差别。
延迟期时,造影剂在肝实质和肝门静脉中较均匀,血管瘤表现为相对低密度,可以更好的观察到血管瘤的内部结构和特征。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不仅可以诊断肝血管瘤的位置和数量,还可以准确测量肝血管瘤的大小。
动脉期强化明显,可准确反映病变血管的大小;门静脉期肝实质和病灶强化程度略有差别,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测量血管瘤的大小。
血管瘤的形态多样,如乳头状、瘤内出血、囊性变、钙化等,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肝血管瘤的形态特征。
肝血管瘤的CT诊断【摘要】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CT表现,提高对肝血管瘤的认识。
方法:对63例肝血管瘤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征。
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类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环状强化,静脉期强化区扩大或呈等、高密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填充呈等密度改变。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肝;血管瘤;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1资料与方法本组63例,其中男24例,女39例;年龄21-62岁,平均41.3岁。
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较典型,随访1年以上无明显变化。
采用西门子AR.C 及欢悦双排螺旋CT机,扫描层厚8-10 mm、层距8-10 mm,病灶处3-5 mm薄层扫描。
增强扫描为静脉注入100 ml碘海醇,3 ml/秒,开始注射后延时20-30秒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并对病变区进行延迟扫描。
2结果平扫所见:病灶位于右肝前叶16例,右肝后叶21例,左肝18例,肝左右叶多发者8例,共85个病灶。
其中呈圆形、类圆形病灶76个,长条形病灶9个;78个病灶边界清楚,7个病灶边界欠清。
病灶内径最大11 cm,最小0.8 cm,多数为2-5 cm。
77个病灶呈均匀低密度,CT值23-45 Hu,8个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
增强所见:73个病灶动脉期边缘明显强化,呈结节状强化(34个)、环状强化(11个)及斑片状强化(28个),强化程度接近同层腹主动脉;静脉期强化区逐步向中央扩展,密度逐渐下降,部分病灶高于同层肝实质密度;延迟扫描病灶完全或大部分等密度充填71个,高于肝实质密度3个,低密度区明显缩小11个,其中8个平扫所见病灶内更低密度区未见强化。
3讨论3.1肝血管瘤的病理基础:肝血管瘤病理学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型[2],绝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
瘤体多较小,直径多为2-4 cm,肿瘤多为暗红色或紫褐色,边界清楚,有不规则纤维性包膜。
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的MSCT研究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transient hepatic perfusion abnormality of the left lobe)是一种罕见的肝脏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左叶肝脏呈现灌注异常表现,其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
为了探究这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点,近年来进行了许多研究。
本文将综述最新的MSCT研究成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MSCT(多层螺旋CT)是一种高分辨率、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与评估。
在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的研究中,MSCT技术特别重要,因为它可以提供立体影像和详细的血流动力学信息。
根据以往的研究,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通常在青年人中发生,患者主要症状为右上腹疼痛、黄疸和恶心。
MSCT检查通常会显示左叶肝脏的灌注不均,表现为左叶增强程度低于正常。
有时还可见到左叶肿块样病变,但与实质性肿瘤有所不同,无明显的边界和实质的血供。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变异性。
一些研究发现,灌注异常可能是由于肝内静脉回流受阻、门静脉高压以及血供重分布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而另一些研究则指出,灌注异常与肝叶肝内动脉分支的独特解剖结构有关。
因此,在对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的MSCT表现进行解读时,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史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除了MSCT技术,MRI(磁共振成像)也被应用于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的研究中。
与MSCT相比,MRI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度,可以更好地显示肝内血供异常。
一些研究还探索了MRI造影剂在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中的应用,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鉴别诊断能力。
总的来说,肝左叶一过性灌注异常是一种罕见的肝脏疾病,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SCT和MRI技术。
通过对病变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
然而,由于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也相对有限,因此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其病理生理。
浅析肝脏肿瘤样病变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肿瘤样病变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收治的80例肝脏肿瘤样病变患者CT动脉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对肝动脉期、门静脉期以及延迟期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在本组80例肝脏肿瘤样病变患者中,有46例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有21例患者诊断为肝血管癌,有12例患者诊断为肝转移性肿瘤,有1例诊断为肝脓肿。
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与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是检测肝脏肿瘤样病变的重要检查方式之一。
关键词:肝脏肿瘤样病变;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价值CT检查是一种无创新的检查方式,具有准确定位病灶位置和提高临床诊断率的优点。
肝脏是人体的特殊部位,其供血模式为双重供血模式,肝脏在多起增强扫描的基础上延迟期扫描,可以增加诊断信息,提高肝脏肿瘤的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1]。
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样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肝脏肿瘤样病变患者CT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和总结,探讨肝脏肿瘤样病变的CT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现将研究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收治的80例肝脏肿瘤样病变患者CT动脉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本组患者在诊断时均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资料检查明确确诊[2],排除既往有肝病和肝脏手术患者。
本组80例患者均行螺旋CT普通扫描和三期动脉增强扫描。
60例患者中,男42例,女18例,患者年龄在19—473岁,平均年龄(52.5±2.5)岁。
1.2方法仪器选用飞利浦 Brilliance 16排CT扫描仪器进行扫描,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按照1kg/1.5mL计算用量,采用高压注器静脉注射,注射速度控制在2.5mL/s,注射后实施20—30s扫描动脉期,在60-90s时扫描静脉器,在3-10min后扫描延迟期。
一过性肝密度差异的临床研究张霞;安丰新【摘要】@@ 一过性密度差异(Transient Hepatic Parenchy-mal Attenuation Differences,THAD)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动脉供血增加,导致肝脏CT动态增强检查时动脉期肝实质局部强化,在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异常强化消退,肝实质密度恢复正常,其实质是肝实质血流灌注异常,磁共振影像中也称作一过性肝信号差异(Transient Hepatic Parenchymal Inten-sity Differences,THID).影像学上可表现为叶多段性、扇形、多形性及弥漫性等四种形态,最初由Itai<'[1]>报道,近几年国内外都有所研究.【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年(卷),期】2011(043)003【总页数】2页(P209-210)【作者】张霞;安丰新【作者单位】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影像科,266109;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影像科,266109【正文语种】中文一过性密度差异(Transient Hepatic Parenchym al A ttenuation Differences,THAD)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动脉供血增加,导致肝脏CT动态增强检查时动脉期肝实质局部强化,在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异常强化消退,肝实质密度恢复正常,其实质是肝实质血流灌注异常,磁共振影像中也称作一过性肝信号差异(Transient H epatic Parenchym al Intensity Differences,TH ID)。
影像学上可表现为叶多段性、扇形、多形性及弥漫性等四种形态,最初由Itai[1]报道,近几年国内外都有所研究。
1 一过性肝密度差异研究现状国内王夕富等人[2]曾对一过性肝密度差异在肝脓肿诊断中的价值作过研究;张永生等[3]研究一过性肝密度差异在肝脓肿和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罗天友等人[4]通过对926例患者的观察,研究了一过性肝密度差异的原因、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肝脏血管瘤与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发布时间:2021-08-31T01:52:45.390Z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13期作者:杨珂[导读] 分析研究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于肝脏血管瘤与肝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选择商洛市某医院收杨珂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 250109摘要:分析研究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于肝脏血管瘤与肝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选择商洛市某医院收治肝脏血管瘤和肝癌患者共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肝脏血管瘤组和肝癌组两组,均行CT多期增强扫描后,分析肝脏血管瘤与肝癌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临床诊断价值。
发现普通平扫CT难以发现小于5mm的肝脏血管瘤病灶,且与肝癌等恶性病变之间难以分辨。
通常用增强扫描来对这两类患者做有效鉴别诊断,并可以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肝脏血管瘤;CT多期增强扫描;肝癌;临床诊断价值肝血管瘤根据病理划分成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等种类,而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是海绵状血管瘤,位于肝脏部位经常可见到的良性肿瘤,年龄段处于30岁-50岁占比较高,尤其是女性占比更高。
肝血管瘤发现在成人体检过程中,属于肝脏良性肿瘤占84%。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预防各种疾病意识的提高,对于肝脏血管瘤患者来说,早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显得尤为重要。
肝癌处于世界排名行列,癌症中位于第五位,因癌症病造成死亡人数,肝癌死亡人数占绝大多数,5年存活率从60-70%不等,早期疾病和肝功能残留良好的患者占晚期患者的3-5%,先进的治疗策略实际上很有挑战性,影像支持下的临床诊断则更为重要,因为肿瘤侵犯性和潜在的肝功能障碍可能是诊断的一大难点。
在对肝脏血管瘤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可得出,扫描后的影像学图像中,存在肝脏原发型肝癌的一些特性,两者存在交集,误诊事故在临床诊断中发生十分正常,因此,临床诊断必须整合CT平扫以及增强扫描、查体和临床症状,从而启动下一步鉴别诊断肝癌,或者肝脏血管瘤,从根源上减少误诊或者漏诊现象,以此为患者后续的临床诊断或者临床治疗方案两方面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肝血管瘤的CT和B超诊断及影像学征象分析发表时间:2013-02-04T10:29:53.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5期供稿作者:张民李丹[导读] 目的探讨、分析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和B超影像学表现。
张民李丹(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山东枣庄 277300)【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5-0191-01【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和B超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收集我院经CT和B超检查诊断为肝血管瘤的患者96例,并对两种检查影像学征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部分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星形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结节样或中心强化,强化区进行性向中央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填充,较大病灶中央可见始终不填充区同平扫;B超检查:病灶直径<3.0cm的肝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为均匀强回声,边界清晰、锐利,呈浮雕样,周边无声晕,后方无声影;病灶>3.0cm的肝血管瘤,多数呈强回声,表现为形态不规整、边界清晰、无声影及声晕;少数呈低回声;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可发现动脉期的典型征象并不受呼吸影响,且不遗漏病灶,诊断准确率很高,是最佳、最有效、可确诊的方法;而肝血管瘤行B超检查,则具有无伤、无痛、价廉、快速等优点,并且正确率极高,应为诊断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肝血管瘤 CT扫描 B超检查影像学征象1、资料和方法选择、收集我院2010年01月—2012年01月均经多层螺旋CT和B超检查诊为肝脏血管瘤的患者96例,其中男62例,女34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30岁;无临床症状者88例,具有腹部饱胀、不适者8例。
2、检查方法2.1 CT检查:常规平扫肝脏后再增强扫描,造影剂量为100 ml以4ml/s经肘静脉注射后15s~20s进行动脉期全肝扫描,再于注射造影剂开始后60 s进行静脉期全肝扫描,再于注射造影剂开始后90s进行肝实质期全肝扫描,必要时适时进行全肝重复扫描;对于直径<10 mm 病灶采用5.0mm薄扫。
肝血管瘤45例CT诊断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及诊断价值。
方法:45例患者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对其影像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所有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强化,随时间进展呈向心性强化,部分直至完全充填,然后强化逐步减退,表现为快进慢出,即“早出晚归”特征。
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意义极大,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标签:肝血管瘤;增强扫描;CT诊断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尸检发现率为7.3%[1],女性居多,一般多无临床症状,常在腹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随着多层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中的应用,肝血管瘤的正确检出率明显提高,其重要性在于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现将我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行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诊断,临床最后确诊为肝血管瘤的45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女性37例,男性8例;年龄22~65岁,平均39岁。
全部病例无肝硬化病史,甲胎蛋白定性、定量均为阴性,31例行B超检查,其中,23例B超诊断为肝血管瘤,8例B超未能确诊,诊断为肝内占位病变;14例因右上腹不适直接行CT 检查。
1.2 方法检查前,患者空腹喝水800~1 200 ml,以充盈胃肠道,使用Siemens SOMATOM欢悦6多层螺旋CT扫描机,先平扫后增强扫描。
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上至膈肌,下至肝脏最下缘,全部显示至满意为止。
层厚6 mm,层距6 mm,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100 ml行增强扫描,流速2.5 ml/s,在降主动脉段进行预监测,当降主动脉内造影剂达到一定浓度时自动进入动脉期扫描,时间为注射碘海醇后10~20 s,后在45~60 s进行门静脉扫描,延迟期为2~10 min,对小病灶进行薄层重建。
2 结果2.1 平扫表现累计发现53个病灶,病灶分布为肝右叶32个,肝左叶18个,肝尾叶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