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中国想像_深层结构与阶段转喻
- 格式:pdf
- 大小:310.56 KB
- 文档页数:7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俄两国是历史上长期的友好邻邦,彼此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本文将回顾中俄关系的历史,并对双方现状进行探讨。
1. 第一阶段:古代交往时期中俄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17世纪,中国明朝的皇帝派遣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得到了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的支持。
此后,两国开始了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另外,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和资源交易上有很多合作。
2. 第二阶段:苏联时期苏联时期是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上世纪20世纪初,中共建党团结苏联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苏联对中共革命事业的支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支持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之间爆发了领土争端和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中苏两国的分歧和对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外关系的重要因素。
3. 当代: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中俄两国关系逐渐恢复。
正式建立了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方面,中俄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能源、高科技和军工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
另外,中俄还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共同致力于区域稳定与发展。
在政治方面,中俄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协作。
双方不断就重大国际问题保持沟通,相互支持对方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双方也经常进行高级别的交往,以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合作。
在文化方面,中俄两国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了友谊。
两国交流了大量的学生和游客,使两国的人民更加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传统。
此外,中俄两国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节庆和艺术展览,增进了两国民众之间的友谊。
4. 小结中俄关系几经波折,但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历久弥新。
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对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将继续深化,为两国及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与成果。
俄罗斯的中国想像:深层结构与阶段转喻
刘亚丁
【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俄罗斯对中国的想像可分为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50年代三个时期,分别呈现为三种套话:"哲人之邦"、"衰朽之邦"和"兄弟之邦",它们是俄罗斯自我意识的外化形式.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传统基本未变,尽管从沙皇帝国到前苏联时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想像中国的三种套话实际上是同一深层结构的转喻形式.
【总页数】7页(P54-60)
【作者】刘亚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中国俄罗斯族民族政治发展阶段研究 [J], 李启华
2.现阶段俄罗斯远东与中国东北合作问题研究 [J], 苏斯洛夫·丹;王超
3.中俄核能合作步入新阶段——专访俄罗斯原子能公司中国地区代理杰明·斯·伊[J], 杨金凤
4.俄罗斯古典音乐启示下中国音乐教育新发展阶段 [J], 贾睿佳
5.回归“哲人之邦”套话--近30年来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想像[J], 刘亚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及对我国东北振兴的启示2012年09月26日08:37 来源:《对外经贸》2012年第7期作者:赵萌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6 摘要:基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和“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分别分析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自身发展因素和深层次原因,从而归纳出俄罗斯远东发展对我国东北振兴的启示。
关键词: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振兴,SWOT一、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概述(一)历史沿革沙俄时期,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初步发展,交通和城市的初步建设以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
从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是初步且低水平的。
据统计,在沙俄经济状况最好的1913年,远东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仅占全俄的0.5%。
苏联时期,远东经济的发展总体上重视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俄罗斯独立之后,社会长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经济急速下滑,未能形成长远的发展规划,远东地区亦是如此。
1991年末至1992年初,俄罗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通过“休克疗法”迅速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其后果与预想完全背道而驰,且短期内无法逆转,远东乃至全俄经济沿着已形成的下降通道惯性滑落。
在经历了连续7年经济持续下滑后,俄罗斯的经济于1999年开始恢复性增长,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2%。
2000年普京执政后进行一系列经济调整,保证了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
此时俄远东经济也步入恢复性增长轨道,但增长速度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俄罗斯远东地区发展的SWOT分析(S)有利因素(W)不利因素1.多种自然资源(陆地资源、海洋资源、边境地区资源);2.再生资源占很大比例: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海洋资源;3.燃料能源资源储量丰富;1.生态不稳定;2.自然环境差,土地常年处于冰冻状态;3.极端的自然进程概率高:地震、海啸、台风、水灾等;4.有利的地缘优势;5.巨大的国际运输潜力;6.从事多种经营的潜力;7.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条件。
俄罗斯文化中的深层结构特征及其理论旨趣作者:魏征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文化无处不在,其不但是对历史的一种总结,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指引,对此有很多俄罗斯文学家对俄罗斯文化中的深层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俄罗斯文化是具有二次元结构、宗教意识、使命意识、社会意识的,这种理论研究,并不是单纯的文化思考,而是对俄罗斯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探索,换句话说俄罗斯现代化出路必须要以此为依据。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深层结构特征理论旨趣中图分类号:G1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800 前言19世纪末俄罗斯出现了白银时代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被誉为最具俄罗斯气息的体系,因此可以说白银体系建立期间,是俄罗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而这种影响力在今天也在不断发酵,所以白银体系对俄罗斯文化中的深层结构特征的探索不仅是时代性、民族性的理论诉求,同时也是俄罗斯现代化出路的理论依据。
1 俄罗斯文化中的二次元结构俄罗斯文化的发展与其地理因素是分不开的,首先从地理位置分析,俄罗斯横跨亚欧两大板块,在东西方相连之间,辽阔的俄罗斯区域居住着多种民族,因此俄罗斯文化中就出现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结构的属性,而在这两种文化属性的交往过程中,既有相互吸收也有对立冲突,而这无疑不决定了俄罗斯文化的多样性与兼容性的结构。
①因此虽然白银体系不同于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思想,但是他们仍然同意地理因素与自然界对文化的影响,其认为地球不同区域的人类,接受的自然赐予不同,水、光、热、疾病以及灾难都赋予了不同区域人类的不同特点,而这些特点自然是受外界影响产生的,影响因素的总和就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气质。
此外俄罗斯的沙波瓦洛夫也指出,俄罗斯的地理特点,为其民族心理创造了一定的前提条件,但是这种前提条件的创造,还存在一定的附加条件,如民族意志以及个人努力等,但不可否认的就是俄罗斯在创始之初,受到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挤压非常严重,这无疑对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就产生了俄罗斯文化的二次元结构,这种二次元结构的发展,一方面为俄罗斯文化赋予了一定的矛盾性与文化张力,另一方面也使俄罗斯渐渐的呈现出了两极化和复杂化的特性,因此可以说是二次元结构为俄罗斯文化奠定主弦律的基调,其对于日后俄罗斯社会风俗、民族习惯以及经济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俄关系回顾与展望中国的北方邻居俄罗斯,在今年来,不断的与中国进行合作与交流,总的来讲中俄关系还是比较不错的。
但是事实上是如表面所看的那样吗?曾经新中国刚成立的那段时间,苏联也同样与中国积极合作交流过,并且还是同新中国最早建立外交关系并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
然而,苏联后来却因为急剧膨胀的世界领导者的野心,而与新中国由盟友直接变为敌对国家。
并且还发生了珍宝岛事件,随后并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
可能当年谁也不会相信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中苏会直接兵锋相对,由此可见我们对于我们北方的邻居是不可掉以轻心的。
关于中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俄文化的差异。
俄罗斯国土的四分之三虽然在北亚地区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却是个欧洲国家,因此在文化结构及民族心理上存在巨大差异。
这也是阻碍,中俄交流的巨大障碍。
二,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极强侵略性和扩张性的国家,历史上的俄罗斯一开始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莫斯科大公国,但是经过了几代君主不断领土扩张和对外征战,从而变成了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
因而,它的存在对于周边的所有邻国来说,都是一个恐怖的存在。
尤其是“北极熊”拥有着世界第二的军事力量与世界第一战略导弹军力和陆军实力。
三,历史上的积怨。
历史上俄罗斯曾在沙俄时代侵吞过中国的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二战时期主导了外蒙古从中国分离。
并且在历史上同中国发生过多次战争。
而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俄罗斯普通的民众都视中国为最大的威胁。
但现阶段看来中俄必须维持着这种良好的关系,不论是为应对美国的围堵,还是为了各自的经济发展。
未来两国关系将走向何方?中俄贸易互补性决定了中俄贸易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与我国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用贸易互补性指数来衡量。
于津平认为贸易互补性指数越大,则两国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的吻合度越大,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越强。
通过考察我国与俄罗斯的贸易互补性能够看出两国贸易的增长潜力。
杨希燕和王笛的研究得出,中国和俄罗斯经济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中国在俄罗斯的形象扫描作者:贝文力来源:《对外传播》2017年第07期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两国关系源远流长。
有确切史料依据的中俄交往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
近四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形象在俄罗斯人的世界观中始终占有独特和重要的地位。
而这一形象的构成和演变与社会时代的发展、国家关系的起伏,尤其是两国间相互定位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印象”由来已久尽管俄罗斯在1653年和1654年就分别向中国派出过第一个商队和第一个外交使团,两国在1689年就签订了规定东段边界、贸易规则和确定“永敦睦谊”原则的《尼布楚条约》,但是,1917年十月革命之前,对于中国,俄罗斯并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
在俄罗斯,中国形象的构建,是在欧洲的影响下进行的。
17-18世纪,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瓷器、漆器、丝绸绣品、室内装潢等中国艺术,通过在华传教士的介绍,开始传播于西欧社会,迎合了西欧人变革陈旧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的需求。
西方启蒙思想家们也在争取公民的平等自由、寻找合理的世界秩序的过程中,积极推介中国的传统理念、儒家哲学。
圣彼得堡皇家宫殿和园林中的中国厅、中国桥,以及18-19世纪作家、哲学家文论中对中国及其文化的描述,都是中国文化对欧洲影响的具体体现。
俄罗斯大众对中国的普遍关注,首次出现在义和团起义的1899-1901年之间。
当时,那些贫苦的农民和破产的城市失业者,对“外国教会势力的侵略扩张”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打击。
200名信仰东正教的中国人和俄罗斯在北京的传教士团及其图书馆也成了义和团斗争的对象。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俄罗斯人首次公开谈论所谓的“中国威胁”。
例如,哲学家弗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就在自己的著作中不无惊恐地设想,对俄罗斯和欧洲而言,当由日本军官训练和武装起来的数十万中国士兵向他们开来的时候,无疑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①所以,义和团起义平息之后,俄国社会舆论中,出现了两种对中国态度的倾向:一是恐惧,对中国及数量庞大的中国人的恐惧;二是尊敬,意识到起义原因之一是中国遭受到了几乎来自各方面——西方、俄罗斯和日本的欺辱。
082《名家名作》·研究文学是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让我们理解何为好,何为坏,指出人类普遍冲突的根源。
文学使我们看到了人的内在美,并学会理解和欣赏。
文学是培育人的精神、个性的动力之本,借助文学形象赋予我们善与恶、真与假的概念。
俄罗斯文学是我国认识俄罗斯形象的重要切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俄罗斯文学特别关注人的命运,以梦为马,及对人与社会的思考,其不仅影响中国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也逐渐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典型的俄罗斯形象。
19—20世纪的俄国文学富含深厚的人道主义和爱国精神,由于当时与我国有相似的国运,许多中国人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认为,俄国文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他指出:“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从中我们看到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灵魂、心酸和挣扎。
”俄国文学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需求,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
19世纪的俄国文学处于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过渡的时期,涌现出众多闻名遐迩的文学巨匠: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父、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他们的作品在我国受到广泛青睐。
普希金的《驿站长》,以满腔同情描写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遭遇。
果戈里的《外套》通过“小人物”的灵魂复活,对俄国黑暗现实提出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平民阶层的同情。
可见,从“小人物”的命运出发,关心底层人民的疾苦成为俄国古典文学的常态。
在封建农奴制的背景下,俄国文学又出现了一批“多余人”的形象,分别是普希金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谁之罪》中的罗别尔托夫,冈察洛夫《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勃洛莫夫等。
这些形象在我国同样得到认同,“多余人”普遍是出身贵族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受到良好教育,他们善良、正直、聪明,不满周围空虚庸俗的生活,却找不到出路。
他们绝不与腐败政府同流合污,但也不理解人民大众,经济、精神的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有才华却不作为,有理想却无法实现。
中俄关系的发展及面临的限制性因素中俄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邻国,两国之间的发展关系一直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俄关系的发展涉及到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中俄关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俄关系的历史发展、现阶段的合作与挑战以及面临的限制性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俄关系的历史发展中俄两国的交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丝绸之路和使者往来。
然而近代以来,中俄关系经历了不少曲折。
20世纪初,中俄两国都经历了国内政治剧变,随后苏联成立,中国也经历了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
中苏两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全面的友好合作关系。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两国之间也出现了种种分歧和矛盾,特别是在19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两国关系出现严重紧张,最终在1989年度苏联政府宣布“退出中国边界5000公里”后,两国关系几近冰点。
1991年,苏联解体,成为独立的俄罗斯联邦。
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一历史节点开始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冲淡前期的矛盾,积极开展友好交流与合作。
双方签署了《关于中俄友好与合作条约》,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
二、现阶段的合作与挑战目前,中俄关系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政治领域,中俄两国高层频繁交往,坚定支持彼此在国际事务中的正当利益。
在经济领域,中俄两国是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逐年攀升。
在能源合作方面,中俄能源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共同打造了一系列大型能源项目。
在国际事务中,中俄两国一贯协调配合,共同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依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中俄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中俄关系受到了西方国家的一定压力。
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西方国家对中俄合作进行干涉和遏制,一些国家在安全领域进行对华或对俄打压,使得中俄关系面临不小的困难。
我对擘画中俄关系发展愿景的看法随着世界格局的持续变化,中俄关系作为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中最为关键的一支力量,不断新的机遇和挑战。
自中俄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合作经历了不断探索、积累和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从多方面来探讨中俄关系发展的愿景和前景。
首先,俄罗斯是中国在欧亚战略构想中最重要的伙伴。
倘若说美国是中国的最大对手,那么俄罗斯便是中国的最大朋友。
中俄两国凭借着相近的文化背景、近似的经济结构和彼此的政治利益纽带,从而建立起了深厚的合作关系。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中俄两国应加强互联互通,推动东北亚经济合作体系的建立,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其次,中俄关系应在战略层面得到进一步加强。
作为不断壮大的新兴大国,中国需要借助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影响力,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
同时,俄罗斯也需要借助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太战略优势,开发新的市场和机遇。
因此,中俄两国应加强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构中的合作,为发展中国和俄罗斯的全球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中俄两国还可以在科技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为双方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绿色能源、信息技术、互联网等领域,中俄两国可以开展深度联合,共同领先全球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同时,建立和始终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中俄两国企业的创新创业创造优越的政策环境和经济发展基础。
第四,中俄两国应保持稳定、和谐的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合作,搭建更多的人员交流平台。
中俄两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多元的文化背景,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将有助于深化互信、增进了解,从而推动中俄两国的合作与发展。
第五,中俄两国还需要制定一系列富有远见、高水平的合作计划,以确保关系的顺利稳定发展。
双方应注重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保持和谐稳定的关系,推动中俄关系走向更加长远的未来。
总之,中俄两国发展愿景是建立在坚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纽带之上的。
中俄两国应该在保障两国经济安全的前提下,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的新机遇,加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向更深入、更广泛、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双方应共同努力,积极引领新时代中俄关系发展,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俄罗斯留学生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Китай на взглядов Русских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1. Север, юг, восток и запад Китая сильно не отличаются, только едой и некоторыми привычками. Поэтому в целом всё везде одинаково. Я живу на Юго-востоке, в 4 часах от Шанхая, и поэтому буду писать, как у них все тут.1. 中国北方和南方,东部和西部区别不大,只是在饮食和习惯上有所不同。
因此整体上都一样。
我住在中国东南部,离上海4个小时,所以我将要写的,是我在那里的感受。
2. Здесь очень много маленьких кафешек и парикмахерских, в каждом доме по несколько штук, мне сначала казалось, что они только и делают, что подстригаются и едят.2. 这里有许多小饭馆和理发店,每栋楼里都会有一些,起初我以为,这里只是吃饭和剪头发,但是我对理发店有了新的认识。
3. В этих кафешках блюда дешевые и очень вкусные.3. 小饭馆里饭菜既便宜又美味。
4. Хлеб в магазинах –говно, хлеб в пекарнях –говно. Он сладкий, или со вкусом чего-нибудь сладкого. Русскому человеку тут не просто в этом плане, хотя можно купить в иностранном супермаркете длинный батон, который безо всяких вкусовых добавок, но и засыхает через день.4.商店里的面包很难吃,面包房里的面包也很难吃,很甜,或者带甜味的,俄罗斯人吃不惯。
2006年第6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62006 (总第178期) JOURNA L OF XI AME N UNI VERSITY(Arts&S ocial Sciences) G eneral Serial N o.178俄罗斯的中国想像:深层结构与阶段转喻Ξ刘亚丁(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064)摘 要:俄罗斯对中国的想像可分为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50年代“衰朽之邦”和“兄弟之邦”,它们是俄罗斯自我意识三个时期,分别呈现为三种套话:“哲人之邦”、的外化形式。
由于俄罗斯地缘政治传统基本未变,尽管从沙皇帝国到前苏联时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想像中国的三种套话实际上是同一深层结构的转喻形式。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形象;转喻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6)06-0054-07俄罗斯对中国形象的建构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本文仅针对这个演变形态提出粗略的框架:第一阶段,大致在18世纪后半叶:哲人之邦;第二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衰朽之邦;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兄弟之邦。
若将俄罗斯中国形象历史发展加以定格,将它转化为共时性的平面展开,俄罗斯所想像中国形象的三个套话实际上是个三棱体。
哲人之邦,是俄罗斯承接欧洲传教士和启蒙思想家之余绪的回声,是对古老中国精神的想像,这是想像乌托邦;衰朽帝国,则是俄罗斯地缘发现和现实要求的折射;兄弟之邦,是前苏联全球战略格局构想的情感性想像的外化。
这个三棱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将其中的一个侧面转到正面,推动这个三棱体转动的动力是俄罗斯人的自我意识。
该自我意识由三种要素构成:1.滥觞于12世纪的俄罗斯民族起源的自我想像:俄罗斯人是挪亚之子雅弗的后昆[1](P14-15),俄罗斯帝王是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大帝的苗裔[2] (P291-292),因此俄罗斯将中国视为非我同类。
2.15世纪中叶开始流行的莫斯科是第三罗马的理论:随着君士坦丁堡的式微,莫斯科成为第三罗马,俄罗斯民族成为上帝的选民,因而赋有拯救世界的伟大使命。
这就是俄罗斯民族自我认知的表征,是他们想像世界的出发点。
[3](P97-99)3.19世纪斯拉夫大帝国地缘政治设计:19世纪出现以俄罗斯为核心建立联合整个斯拉夫民族的联盟的主张。
[4](第19卷,P435)这些意识或成合力,或单独作用,将俄罗斯中国形象的三棱体的某个面推到正面,或将两个面的棱角转到正面,两种想像兼而见之。
Ξ收稿日期:2006-08-20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赞助项目(NCET-04-0872)作者简介:刘亚丁(1959-),男,四川荣县人,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18世纪的俄罗斯处于正在寻求文化自觉的时代,在文化取向和社会风尚等方面,总体上说受到西欧文化的影响。
同时由于俄罗斯文化比较晚近,在18世纪其文化时尚略晚于西欧,如古典主义在当时的西欧已是明日黄花,而在俄罗斯却正当其时。
我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资料,主要出现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朝。
18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对中国的想像,基本是半个世纪前西欧对中国的知识话语的回光返照。
同原来的欧洲一样,俄罗斯人把中国想像成了一个哲人辈出,君王贤明,法度完备,国家昌明的所在。
①俄罗斯的知识界当时推重法国启蒙思想家,关注欧洲知识界有关中国著述。
[5](P7-9)1714年俄罗斯开始向北京派遣东正教使团,他们带回了大量的有关信息材料。
但是18世纪俄罗斯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全部来自西欧,而非来自俄罗斯在北京的东正教使团人员的书札和文章。
俄罗斯当时的有关中国的著作和文学作品大半是对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作品的翻译或转述。
因为当时在俄国翻译与原创作品是不加分别的,也有个别的作品是由俄罗斯人自己创作的。
1763年,俄国的《学术情况通讯月刊》发表了《中国中篇小说》,这篇作品是从英国作家哥尔德斯密的作品转译过来的,尽管作品人物的姓名不同,但故事源于中国的话本《今古奇观》中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1788年出版的俄文本的《译自各种外文的阿拉伯、土耳其、中国、英国、法国的牧人、神话作品选》中的《善有善报》,是从英文转译的《今古奇观》中的《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在俄罗斯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叶卡捷琳娜二世创作的《费维王子的故事》。
该作品描写中国皇帝的事迹,其重点是他对自己的儿子———未来的君主的教育,他着重从德育和智育方面去开发王子的潜能。
而这位王子,在各种困难的环境中,显示了他的服从、仁慈、谦逊和对囚犯和穷人关怀。
这部作品在俄国和西欧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部以俄文写成1783年出版的作品,在1784年和1790年分别被译成德文和法文。
[6](P182-184)尽管这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创作的作品,但其中掺合着西欧的中国乌托邦形象的定式与作者的夫子自道,不妨看作俄国女皇塑造自己的开明君主的小手腕之一。
如同在更早的欧洲一样,孔子在18世纪下半叶的俄国也是哲人的象征,恰恰有人用他来比喻叶卡捷琳娜二世。
她的宫廷女诗人玛莉娅・希什科娃仿《波斯人信札》的形式写了一部诗体书信作品。
在该作品中中国的诗人写信给住在圣彼得堡的鞑靼贵族。
这个诗人在百般称颂叶卡捷琳娜二世后写到:“在北京,啊,大人,我们读到你的文章,/您所提到事实,我们一致赞同:/在北方的宝座上,我们目睹了一位孔夫子。
”[5](P12)这样的比喻与西欧的中国热接轨,都在塑造中国贤人的形象,都是对古老的精神性中国的想像。
然而即使是在18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形象已经逐渐开始向被侵吞者的方向转化。
19世纪俄罗斯对衰老的东方帝国的想像,并非突然出现的,在18世纪后半叶已然有了序曲。
罗蒙诺索夫在其英文版《皇帝彼得・费多洛维奇颂》中写道:“于是,中国人、印度人和日本人,/或许会变成你的法律的宰制的对象。
”[5](P12)在历史学家弗洛连斯基的记载中,杰尔查文在其《回忆录》中记下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一句话:“没有把土耳其人赶出欧洲,没有驯服中国人的骄傲,以及没有和印度人建立起贸易关系以前,我是不会死的。
”于是诗人杰尔查文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们将进入世界的中心,/从恒河中淘取金子,/把中国人的傲慢制服,/就像香柏树一样,/广范围地扎根……”[6](P217)①参见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问题与领域》,《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
周文认为在1750年前后,西方的中国形象由乌托邦式的转为否定性的。
另见李明滨:《中国文学在俄苏》,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汪介之、陈建华:《悠远的回响———俄罗斯作家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足见即使是在将中国描绘为理想之国的时代,俄罗斯人意识深处建立大俄罗斯帝国的潜在结构,依然在规约着俄罗斯人对中国的想像。
二从总体上看,在19世纪以俄罗斯为中心,建立斯拉夫大帝国这种结构强烈的自我意识逐渐左右了俄罗斯对中国的想像,即在俄罗斯的想像中中国乃是落后、野蛮的所在,因此要以属于开化的基督教世界的俄罗斯或欧洲文化来改造它。
从我们要讨论的有关中国的书来看,按照时间的顺序,该时期俄罗斯关于中国的想像有非常鲜明的逻辑顺序,在矮化中国形象的阶梯上,越后出的书对中国的矮化越明显。
1849年发表的奥陀耶夫斯基《4338年》对俄罗斯人原有的中国———哲人之邦和俄罗斯———蛮荒之境的意识进行了颠覆。
1858出版的冈察洛夫的游记《巴拉达号三桅战舰》,则力图为俄罗斯人关于衰朽中国的想像提供新的材料和信息。
在1903年出版的《在停滞的中国长城下》中,作者扬切维茨基则为以占领军亲历者的身份,为基督教“文明”改造衰朽帝国的观念描绘了新的狂欢盛宴。
这个时期第一部最典型的想像中国的作品是奥陀耶夫斯基的《4338年》,目前尚无学者注意到它与俄罗斯中国形象建构的关系,甚至也没有中国学者提到过它。
在科幻小说《4338年》中一个梦游者记录了在4338年的奇特经历:即距“今”(1840年)2500年以后,维耶拉彗星将与地球相撞。
他从梦游醒来后什么都不记得了。
在梦游状态中他是中国人,他游遍了俄罗斯,又同留在北京的朋友鸿雁传书。
该小说就是以他梦游中的这些书信的形式构成的。
在这部小说中,已有四万四千年历史的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它有若干超大城市,它的技术发明已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它有类似于计算机的设备,借助该设备可以快速查找到任何一本书中所需要的一页。
与此相反,中国则是个历史短暂、科学落后的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的主人公———中国人常常生出为自己的国度自惭形秽的感觉:“他们相信科学的力量,相信精神的威力,对他们来说,在空中飞行,就像我们在铁路上行进一样。
其实俄罗斯人有权利嘲笑我们……”俄罗斯人能够在空中飞行,而中国人只能在铁路上行进,这就酿就了这个中国人自卑感。
[7](P105)“看着周围的一切,我常常自问:假如500年内我们不生出自己的伟大的洪金(Хун-Гин),那个最终把中国从他的百年酣睡中唤醒,更准确地说是从死一般的停滞中唤醒的人;假如他不消灭我们古老的、幼稚的科学的痕迹,以真正的信仰来代替我们的盲目崇拜,不把我们领进文明民族的大家庭,那会如何呢?”[7](P107)古老文明的中国在梦游的“中国人”的梦呓中成了幼稚落后的国度。
奥托耶夫斯基写《4338年》,只是一种俄罗斯作家对与中国的大胆想像;另一种文本则似有所本,这就是冈察洛夫的游记《巴拉达号三桅战舰》。
19世纪中叶俄罗斯为了打破日本的锁国政策,打探中国虚实,向世界示威,派遣以海军中将普提雅廷为司令的舰队游弋三大洋,巡行世界。
作家冈察洛夫作为普提雅廷的秘书跟随了整个巡行。
舰队到了中国的香港和上海,到了东北亚和东南亚。
作者对在对中国民间的生活表达同情的同时,发表了许多充满自信的论断:“中国人缺少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宗教信仰,……对于中国机器的准确无误的运转来说,这是三项必不可少的动力。
”[8](P644)“……可以联想一下婆罗门印度和多神教埃及:它们也是衰老腐败了,如同贫瘠的土地必须改良土壤一样,它们必须向其他民族汲取力量和生命。
您当然知道印度过去和现在,也知道改良土壤使土地获得新生,育出新苗,是何等艰巨的事。
埃及也是这样的情况。
而中国比印度和埃及更为腐朽,因此靠它自身的力量取得复兴的希望就更为渺茫。
中国在发展生存动因方面,只获得少许的道德奥秘,而且很早就枯竭了,因此它还未成年就衰老了。
”[8](P644)在当时他们对中国这个衰朽帝国的想像是有理论支撑的,西欧派的代表人物达利列夫斯基,在其《俄罗斯和西方》一书的第四章《欧洲文明是否与人类同一》中明确指出:“西方和东方,欧洲和亚洲为我们的理智提供了某种对立和两极,西方、欧洲处于进步、不懈完善、不断进步一极;东方、亚洲则处于停滞的因循守旧的一极,几乎可以说是仇视现代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