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惠特曼访问记(现代文阅读五)(陈静命题)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6
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答题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
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②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
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现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
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敛合”的结果。
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③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者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
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
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④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基本动作。
《俯身读草》现代文阅读答案几株稚嫩的小草所创造出的灵妙鲜活的生命世界,非常容易触动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那根最柔软也最敏感的神经,令人顿生心旷神怡的审美感怀而急遽扩展思想的空间:几株小小的草居然个个都有如此锋利有力的根须,居然都蕴蓄着穿越厚实泥土的精神力;一株小小的草就建造了一个微型的世界,令人在瞬间寻找到人类与大自然链接的神秘因子,生发出对浩瀚宇宙的诸多顿悟。
近代美国诗人惠特曼曾出版过一本诗集《草叶集》。
不独乎惠特曼,只要你静下心来广泛深入地阅读,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古今中外的不少诗歌大师都曾或多或少地描写过草,草,成为他们作品意蕴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
他们对草的描绘和吟唱仿佛携带了宏大的穿透力和隐蓄的震撼力,从悠远深邃的历史时空向我们走来,一直或深或浅地影响着改变着人们对草的认知态度。
如此众多的大家名流专注于对草的爱怜,挥毫于对草的描写,钟情于对草的歌吟,这可能不仅仅是他们的审美心理构造或审美意象系统的构造问题,更重要的尚在于他们都有着对人类社会对大自然予以终极关心的思想、情怀、魂灵。
在这样的精神关心下,那些只有生活形态意义而没有理论形态意义的草被精神形态沉淀为一种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启悟意义的象征,而富有了不同程度的精神文化意义,并且长久的珍藏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处。
但是,这一切在当下的很多作品中离散消失了,即或是偶尔有些许对草的描写和吟咏,但这种笔下的草已经没有精神形态的长时积淀与深度过滤,已经远离了人文主义的情怀与文化精神的内核。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因为有了草对春的放送和真心点缀、尽情铺染,我们这个世界才变得具有无限生气和充满活力,让人生发更多的眷念,很难想象,倘假设失去了草,它将会变得怎样的荒芜和空寂、颓丧与无望。
草的生活是一种有根的生活,草的行走是一种有根的行走。
这是草的生命境界,也是人应当追求的生命境界。
人的心中怀揣一棵草,世界便会绿意盎然和生命蓬勃;人的魂里种植一株草,生命就有了根的坚实和爱的博大。
阶段测评三(第五、六单元)(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阅读题(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丹培拉”与东方意蕴程俊礼①绘画材料与作品的画面品质及技法、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
纵观西方绘画,材料几经变更,语言也从客观写实转向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自由表达。
西方艺术家曾从日本浮世绘等亚洲艺术中汲取营养,但是对于中国画水墨意蕴和中国画所特有的精神情感的表意方式却鲜有深入探究。
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我尝试运用“丹培拉”这一西方传统绘画形式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以求赋予这一传统绘画形式以新的面貌,借此展开我的艺术探索。
②“丹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译,通常称作“蛋彩画”,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是欧洲最古老的画种之一。
丹培拉主要以蛋清或蛋黄等易融水媒介作为绘画颜料的调和剂,有多种混合方式。
它多水时薄如水彩,透明流畅;少水时则饱满沉稳,速干的特性适于多层次的细腻描绘。
在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中,丹培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16世纪随着油画的兴起逐渐衰退,但至今仍广为流传,成就了伦勃朗、波提切利、弗朗西斯科、安德鲁·怀斯等绘画大师和他们的传世经典之作,体现出丹培拉独特的艺术魅力。
③多层次的描绘让传统丹培拉绘画的制作过程耗时费力。
但其速干的特性是否也适用于主观情感的即时宣泄?是否为表现中国画的意象韵味提供了可能性呢?我在艺术实践中常常思考,如何将丹培拉和中国传统绘画的思想表述相融会,如何以一种中国式的写意观,在丹培拉色彩的流动中表达个人生存体验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解读。
④中国画强调“意在笔先”。
“意”与意境、意象相关,是画家在情景交融的状态下物我合一的艺术表达。
正是在“意”的挥写中,画家将自然的存在状态与人的生命形态进行了链接,就像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阐释一般。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我试图在丹培拉的色彩挥写中,追求客观描摹和主观精神的发挥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境,体悟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节选)
(美)惠特曼
我的船长不回答我的话,他的嘴唇惨白而僵硬,
我的父亲,不能感觉到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也没有了生命,
我们的船已经安全地下锚了,它的航程已经终了,
从可怕的旅程归来,这胜利的船,目的已经达到:
啊,欢呼吧,海岸,鸣响吧,钟声!
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漫步在甲板上,那里我的船长躺着,
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
(1865年)【注】本诗是惠特曼为悼念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写下的诗篇,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废除了蓄奴制,维护国家统一,被反对者雇佣刺客暗杀。
3.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是诗人惠特曼为悼念总统林肯而写的一首著名的哀悼诗,所以本诗的基调是悲怆的。
B.在这一节中,诗人将总统林肯称呼为“我的船长”,流露出了自身对于总统的敬仰之情。
C.在这一节中,诗人深情地称呼林肯“我的父亲”,也表现出了当时美国人民对于总统的拥护。
D.在这一节中,诗人描写了到达目的地时的欢呼声和钟声,这种气氛让诗人远离悲痛正视现实。
参考答案:
D
“这种气氛让诗人远离悲痛正视现实”理解错误,诗歌结尾的“只是我以悲痛的步履,漫步在甲板上,那里我的船长躺着,他已浑身冰凉,停止了呼吸”一句,强调这一事实令人难以置信,渲染了诗人的永远无法弥补的悲痛之情。
吉林市2013年高中毕业班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试卷及答案吉林市普通高中2012-2013学年度高中毕业班下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页岩气革命”应求稳陈柳钦发生在美国的“页岩气革命”被誉为“一百年来石油工业最重大的事件”,对美国经济、世界能源市场和国际地缘政治都已产生多方面影响。
目前,“页岩气革命”正在激活美国工业复兴的旧模式,为石化、玻璃、钢铁、玩具等行业回归本土带来春风。
由于全球分布比石油分散,且环境影响小于石油和煤炭,页岩气在国际上被寄予厚望。
可以说,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无论是从制度上还是技术上都给很多国家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全球许多国家准备在页岩气领域大干一番,这其中就包括中国。
当然,因在资源条件、管理体制等方面各国间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模式只能借鉴,绝不可照搬。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普查,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1万亿立方米(不含青藏区),这一数字使中国超过了目前全球第一大页岩气生产国美国的储量。
尽管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与国外先进技术合作,并制定页岩气市场化定价等扶持页岩气产业化的政策,2012年,中国已经进行了两轮页岩气项目招标,引得能源行业热闹异常,但“热闹有余,签约有限”,中国四大油气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在招投标中都表现得非常谨慎。
很大程度是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对石油上游领域(勘探与开发)的特点、现状和前景不甚明晰。
规划制定时,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诚然,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页岩气可采储量似乎的确很乐观,甚至比世界上开发最成功的美国拥有更大资源潜力。
但是,技术和资金障碍、土地与水资源约束,开采成本、定价机制、管道资源与管网管理等诸多限制因素,也使中国能否成功复制美国页岩气革命存在太多的变数,其难度远超想象,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始终无法突破,使页岩气产业前路仍处于迷雾之中。
2013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与完型填空:诗人惠特曼题材:人物介绍体裁:记叙文题分:4分阅读时间:5分钟Whitman"worked without pay at army hospitals. He helped care for wounded and dy.ing soldiers. He s at beside these men for hours. He brought them food and wrote letters for them. After the Civil War,Whitman worked for govemment agencies. He watched' the United States try to heal itself and increase democracy. To Walt'Whitman, democracy was more than a political system or idea. It was the natural form of govemment for free"people. WhitnAn believed democracy was' meant to honor the rights ofevery person and the equality of all people.. IIi 1873, Walt Whitman suffered a. stroke. He spent the last years of his life in Camden, New Jersey and wrote more poems. Whitman was poor and weak during the last years af his life. He die d in 1892. .1. Leaves of Grass was publrished in _. .A. 1855B. 1819C. 1861D. 18732.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But most other poets and writers said nothjng or denounced it." (inParagraph 3) is most likely to tell us that-'A. many great writers liked Whitman's poems very much .B. a lot of people agreed with Em ersonC. many poets and writers thou8ht ill of Wh:itman:s poemSD. few poets and writers didn't like talking to Whitman3.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fourth paragraph that Whitman was _.A, a great politician B. a man of devotion . . C; an honeSt official . D*: a brave soldier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RIGHT order of Whitman's life?a. His first collection of po etry was published.b. He taught in a school as a teacher when:he was young.c. He helped the wounded s oldiers in the war.d. He passed away in Camden, New Jersey.e. He was bom in New York City in 1819.A. e, c, b, a, dB. e, b, c, a, dC. e, b, c, d, aD. e, b, a, c, d。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阅读三分析表达题的2大题型课时跟踪练不分版本学案三分析表达题的2大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柏琳鲍勃·迪伦是谁?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
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
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
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
高中时,他就参加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
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
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
〞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
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
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
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鼓励的这批年轻人。
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
〞《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惠特曼访问记【一份珍藏40年的访问记】20世纪70年代初,江西省永丰县龙冈拟申报对外开放,计划在龙冈兴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陈列馆”,为此,县“宣办”派我去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请示如何做好史料收集和宣传工作,以迎接对外开放。
1972年9月1日,江西省外办主任吕柏松同志对此十分重视,满腔热情地同我进行一番精彩的谈话。
我回县后连夜整理向县委汇报,成为当时永丰县党史工作实施的重点,后来便多次派员赴全国各地搜集资料。
现在,40年过去了,我在清理文字资料时,偶然发现一张已经发黄的打印纸,拿出一看,竟是我当年一篇具有重要价值的访问记。
油然欣喜,顿觉如昨,历历在目。
重温之后,深感其内容依然有很高的现实价值,是指导我县如何做好党史研究和宣传的史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式打字机打印的这篇访问记,很快将成为历史文物,再过若干年就看不清楚了。
为了抢救历史资料,我重新打印留存,供后人在研究中借鉴、启迪、利用和参考。
下面是吕柏松同志的谈话记录:我们发现,国际上很多兄弟党外宾提出要来中国学习第一至三次反“围剿”中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武装斗争经验。
尤其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因为龙冈战斗打得很精彩。
你们永丰能不能讲得清楚呢?有没有经验?有没有把握?所以你们的资料征集工作很繁重啊!你们要坐下来专心研究和学习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吃透主席的军事著作。
外国人要了解反“围剿”,主要是了解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以便指导他们如何打仗。
你们研究资料时,是否能回答这几个问题:(1)当时的时代背景到底怎样?(2)主席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如何形成的?(3)为什么要引敌人到龙冈来打?为什么打了龙冈又要打东韶?(4)为什么会取得反“围剿”如此巨大的胜利?其原因有多少?(5)这场震惊中外的胜利有何伟大历史意义?(6)这一仗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什么?等等。
对自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扣细一点,要生动、有逻辑、有系统连贯、有思想观点,概念明确,大提纲套小提纲,最后归纳几个问题。
惠特曼访问记①
埃德蒙〃戈斯
①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
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
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
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
②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
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
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
③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
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④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
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
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
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
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
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全身上下沙白得一尘不染,有如一张松木台子因反复擦洗而变旧了。
⑤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
我理清了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
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
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
我记得当
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
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
⑥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
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
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
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
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以为至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
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家伙瘸瘸拐拐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
”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
⑦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
⑧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
(有删改)
【注】①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
7.第③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
(2分)
8.第④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9.第⑤段画线句的含义是。
(3分)
10.第⑤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用?(4分)
11.第⑥段中惠特曼说他最喜欢那些运动员,对其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这些人幸运、春风得意,曾与惠特曼荣辱与共。
B.这些人保持着身体和心灵的干净,充满了活力。
C.这些人曾给惠特曼以激励,帮他走出了最低潮。
D.这些人朴素亲切,心灵上与惠特曼有契合之处。
12.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6分)
参考答案
7.(2分)答案示例:惠特曼急切的迎接、亲切的称呼,那份热情真诚让“我”感到放松和愉悦
评分说明:惠特曼的行为1分,“热情真诚” 1分。
8.(3分)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1分),反映出惠特曼生活的贫困(1分),也暗示了他精神世界的纯净自然(1分)。
9.(3分)他的谈话和作品一样没有华美的语言(1分)、夸张的表达或新奇的内容(1分),自然、质朴,充满力量(1分)
10.(4分)答案示例:温暖的阳光象征着生机和热情,文章通过描写惠特曼对阳光的需要和渴求,既写出了惠特曼年老体衰的身体状况,也表现了他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积极乐观的态度。
评分量表:
量表说明:
答题模式中的6项是:(1)温暖的阳光象征着生机和热情;(2)描写惠特曼对阳光的需要和渴求;(3)写出惠特曼年老体衰的身体状况;(4)热爱生命;(5)热爱自然;(6)积极乐观。
11.(3分)A
12.(6分)答案示例:末段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再次表明“我”是“一个无信仰者”而又“深深地被他吸引”,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
强调采访后“我”仍然
“没有变成追随者”,说明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这与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的写作意图是一致的。
本题分“结构”和“内容”两项进行评分。
评分项一:结构方面
评分项二:内容方面
量表说明:
答题模式中,“①”表示“进一步突出对惠特曼的崇敬”;“②”表示“自己对惠特曼真诚平等的态度”;“③”表示“更以此突出惠特曼的真诚坦率”;“④”表示“本文不刻意渲染惠特曼的文学成就而重点突出其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