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献学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20
文献学讲稿课程说明一、课程适用专业本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专业以及其它相关专业,也适用于理科专业。
二、课程性质《文献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和利用、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等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文献学》是研究古今中外文献材料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课程。
古今中外文献浩如烟海、无法穷读,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信息量空前增长,如何利用较短的时间、有限的精力阅读自己最需要的书,选择最需要的信息,网罗最必要的文献资料,文献学无疑是事半功倍的一把钥匙。
(限于条件,本课程研究中国古今文献,侧重古典文献,暂且不涉及外国文献。
)四、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文献的形态、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注释、检索、出土文献、敦煌文献、论文的撰写,掌握重要文史工具书及其它工具书(如西文工具书)的使用(文献的辑佚、辨伪和典藏不列为讲授内容),学到一些治学的基本方法(如知人论世,“二重证据法”),真正培养学生对中国文献和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走上繁荣、传播祖国文化、学术的道路。
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重点掌握文献的基本使用方法。
2、尽可能运用实物教学,让学生对古代文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文献收集与查阅,尤其是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
按:随着文字的数据化,电子图书的迅猛发展(如:出现电子图书阅读终端,将终端芯片插入手机,即可阅读),文献学的内容和教学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五、参考书目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2、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3、潘树广等《文献学纲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1 为什么要学文献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这课有什么用?1.教你读书(目录学);2.教你查资料,写论文;3.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十分重要;4.了解、弘扬民族传统文化;5.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文本。
一、文献与文献学(一)什么是文献文献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1.传统意义上的“文献”:文指典册,献指贤人。
孔子《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献”一词的最早记载)东汉郑玄《论语·八佾》篇注中解释“文献”两个字的意思时说:“文:文章;献:犹贤也。
”“文献”一词最初是由两个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部分构成的:一是记载古代文化的文章史料;一是学识渊博,熟悉掌故的贤才。
2.元代以后,“文献”一词,演变为偏义词,专指图书典籍。
宋末元初,马端临写了一部论述古代典章制度的书,名为《文献通考》。
明成祖永乐年间编成的《永乐大典》,原名《文献大成》;就完全是各类图书资料。
3.现代:“文献”指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二)什么是文献学(1)定义: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问。
梁启超首创“文献学”之名,认为“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
”按时间分,有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
(2)古典文献学1.定义: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亦即广义的校雠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古籍,研究内容主要是考证古籍源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
2.研究对象:历代古籍。
古籍,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籍的范畴。
3.研究内容:文献本身:文献的形态与文献发展史。
文献整理:校勘、目录、版本、辨伪、辑佚、注释等。
(三)古典文献的载体1. 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甲骨文:商周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甲骨卜辞:是商代的占卜记录,内容极为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祭祀、原始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  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上导论一、教学目标: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
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文献”的含义:古代“文献”的含义;古人强调“征文考献”的作用及意义。
现代“文献”的定义。
(2)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3)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概况。
2,教学难点:中国古典文献的起源与性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为辅。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
“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之明显表现。
其撰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
”——《辞海》1999年版附:什么是古籍(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古籍2001)先解释“古籍”的“籍”。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义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
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
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
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一、文献1.“文献”一词的起源: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
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
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
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
礼,指的是礼仪制度。
征,征验、证明之义。
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中国文献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现代文献学研究的起源文献1汉宋学者对文献的理解:“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
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文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文”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文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人变为偏指典籍。
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及文献学”。
文献学研究第一部用“文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 年 ) 。
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 ......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意义:构建古典文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文献学研究(1)60 年代现代文献学初见端倪。
20 世纪 60 年代袁翰青 1964 《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主张使用“文献工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80 年代的讨论。
现代文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90 年代倪波主编《文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讨论,力求勾勒出一个不局限于目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文献学科体系。
《文献学》讲义(《版本目录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第一编文献与文献学一、引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献记载、传承的。
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已迈入文明历史的长河,二千年前的中国已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数千年来,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常常是相互联系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中国的古典文献毫不为过。
是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头。
如何对待它,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尤其是20世纪以来。
这类论争中,有运动性(型)的,有学术性的。
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这类论争所产生的效果只会是愈来愈明晰的共识,即作为有责任的专家、专业知识分子、青年学子,应在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下,域外文化强势,霸权政治笼罩世界。
在中国韬光养晦,于国际上各种敏感问题多处于守势的境况下,更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必要。
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足以陶治个人性情、加深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
就学问、学术本身而言,在此方面下功夫,对中国学风、中国气派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且对中国繁荣富强梦之实现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何以言?乃因一个富强繁荣之国体既要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须有丰腴(丰腴:多而好)的精神文明。
惟其如此,国家才会和谐、平稳,才会令世界(人们)敬重、羡慕、向往之。
莘莘学子,背负家庭乃至家族之嘱托,来此求学,以为将来获取好职业而打基础,作预备。
试问:有几成学子能理性地领悟大学阶段的学习真谛?恕我直言,至少是八——九成的学子从报考大学始就冀望用所谓的“热门专业”、“时髦专业”(知识)武装(装潢)自己,而对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知识、学问、学术几乎无暇顾及。
人文思想性、知识性(理论性)强的学科(已经)遭受冷落,几乎被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懂教育的各级行政官员以及某些自诩为懂行的高校领导)武断地、不加斟酌地当成“多余的知识”、“无用的知识”,颇不以为然。
中国文献学讲义第一讲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1、文献一词的含义。
《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古,《说文解字》:“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2、以文献为名的著述: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叙》: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歴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氏说明他写这本书,所用材料的两个来源:一是书本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
我们也可以看这本书三百四十八卷的体例: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
二者相互为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
其实,我国史学界,将史实和言论并重,作为撰述的两大内容并不始于马端临,司马迁《史记》,在记述之外还收了不少言辞、议论,如你们学过的李斯的《谏逐客书》,而东汉的班固则将有关学术、政治的重要论文,都一一载入传中,从此,历代诸史都沿用这一体例。
西汉以前,其实也是有这样的情况,《尚书》中的典,主要是叙述事实,《谟》则是记载言论。
《左传》则在叙述事实之外往往有“君子曰”的记述,这也是言词部分。
当然以文献命名著作的在马端临以前确实未曾有过,其后,则有《永乐大典》,这本书的初名为《文献大成》,其取义是包括各类图书的意思。
3、“文献”的函义与范围以上是最初的文献含义,也就是其使用的范围,现在人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是扩充了范围的,显得很随意,比如有人把历史上有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样弄,文献就无所不包,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学科分工是越来越细的,一门学科是应该有专门性的,也就是有具体确切的研究范围,不然逻辑混乱,没办法开展有意义的研究。
如地下发现的远古人类头盖骨等,这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又如墓葬中出土的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察其形制、时代、手工艺等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其实都是考古学家的职责范围,和文献学自然是不完全相同的。
我国古代其实没有所谓的文献学家,但是却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古代他称之为校雠学家,所以校雠学也就是文献学的一个别名,而且凡是有关整理、编纂、注释古典文献的工作,都是由校雠学家担任。
第二讲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1、甲骨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批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
最初发现并大量收购甲骨文献的是山东福山人王懿荣,他收了大约千片。
死后,这些东西被江苏丹徒(淮安)刘铁云,也就是写《老残游记》的刘鹗所得,刘氏又托人奔走购买,收集得更多,结果呢,浙江上虞的罗振玉在刘鹗家看到这些东西,认为“汉以来小学家所不得见”,惊为奇货,怂恿刘氏拓印刊行。
1903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九年,刘铁云选择了龟甲中字迹完好的千余片,拓印为书,名为《铁云藏龟》,一共六册。
在该书的自序中,刘鹗记述了发现龟骨兽骨文字以及王懿荣收骨甲骨的过程,还记述了文字从古籀到隶书的发展过程,第一个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这对于甲骨文的认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该书将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观赏摩挲的“古董”变为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在甲骨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其后,原先曾在刘家任过家塾先生的上虞罗振玉,又从刘氏赠送他的未曾著录过的甲骨中精选数十板,为之影印,定名为《铁云藏龟之余》(1915)。
1931年上海隐庐重印吴、刘两序本。
后附《铁云藏龟之余》,每片之旁并附有鲍鼎的释文。
这本书许多拓片用白粉描过,字迹失真,且多错描,误释的也多。
几十年后,上海的孔德图书馆获得一批会稽吴振平旧藏甲骨龟片,沈尹默、金祖同、李旦丘考证为刘鹗旧物,虽有一部分为《铁云藏龟》著录,但大多数未经著录,于是选其93板,略加按语,并著释文于后,遂成《铁云藏龟拾零》(1939)一书。
刘鹗同乡人叶玉森氏,在刘鹗身后得其遗藏甲骨1300板,从中精选240板,为之墨拓石印,并附考释文字,书名《铁云藏龟拾遗》》(1925)。
1959年台湾艺文印书馆严一萍重印本,拓本旁又附已摹本。
严氏又对《铁云藏龟》一书重新整理、断代分类,编为《铁云藏龟新编》(1975),计收录甲骨1043片。
根据甲骨文字,以上证殷代史实,秩然就理,替近几十年来史学界开辟新路径,则是罗振玉与王国维,特别是王国维。
罗振玉自1906年开始收集甲骨,并派人专门到安阳挖掘,前后所得约3万片以上,是收藏最多的,于是他编成《殷虚书契》八卷、《殷虚书契菁华》一卷、《殷虚书契后编》二卷、《殷虚书契续编》六卷,这几本书的行世,真正开启了甲骨文研究的风气。
王国维则在这些材料上写出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古史新证》等,他将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纸上的材料中国历史古籍对比来研究,用卜辞补正了书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他的考证方法极为缜密,因而,论断堪称精审。
由官方正式组织发掘,是在1928年才开始的,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实际参与的人有梁思永、李济、董作宾等著名学者。
从1928年10月到1934年3月陆续有9次发掘,收得龟甲和兽骨6531片,选出了3866片,编为《殷虚文字甲编》,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34年秋和1935年春,又举行了第10、11、12次,三次发掘,仅找到殷代帝王的葬所,没有发现甲骨。
1936年秋和1937年春,又进行了13、14、15次发掘,找到18405片,编写成《殷虚文字乙编》,先后出版了上、中、下三辑。
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成《殷虚文字缀合》,将断碎的甲骨连接起来,从而补充很多材料。
1978-198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人力,郭沫若主编,编出了《甲骨文合集》,陆续出版,集甲骨文字之大成。
2、金石古代文献为了不易腐朽脱烂,不少刻在铜器和石碑上,这就是金石文字。
铜器大都是统治阶级日常生活中的礼器,大致说,乐器:钟。
食器:鼎、鬲、敦、簠。
饮器:尊、彝、壶、爵、觚。
盥洗器有:盘、匜。
这些东西以钟鼎最大,上面大半有文字,后来研究这类东西的学问为“钟鼎文字之学”,现在简称为“金文”。
起初,这些东西是为了区别,刻上自己的名字,因此非常简单,后来渐渐刻上纪念性文字,或说明作器的原由,或说明作器的用途,或作器的人,从这些纪念性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古代的事实,这些文字我们称之“铭”,铭文也就起着书的作用了。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译文大意是: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
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位,宜于征伐;战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地的军队驻地赏"有司"利以铜,利觉得很荣耀,就用铜来铸造宝器以纪念这件事。
再有是从开战后的第八天,就对有关人员进行奖励,说明战争持续的时间不长。
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证实了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准确无误,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
其内壁铭文明确记载“武王征商”之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岁”星正当中天。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碳14测年专家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01月20日。
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文字刻在铜器上当然是不容易的,字也不会很多,所以后来逐渐开始刻在石头上,到秦以后,普遍以石代金。
南宋郑樵《通志·金石略》:三代而上,惟勒鼎彛。
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详其文而用丰碑。
自秦迄今,惟用石刻。
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各刻四言诗一首,歌咏秦国国君游猎的情况,因此又称“猎碣”,书体是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制作年代,唐人认为是周文王或周宣王,宋人开始提出秦始皇以前,不能确切断定。
近代学者认为是秦国石刻。
具体是哪位秦国国君的刻石,还不能确定,十个石鼓在唐初发现,地点是山西宝鸡南,唐代叫天兴县,杜甫、韦应物、韩愈等都有诗歌歌咏。
上面的文字大都看不清了,其中一块石头上根本就看不到文字,东西今存故宫博物院。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的刻石,见《秦始皇本纪》,原物现在都没有了。
我国古代,统治者把几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作为标准读本,是在东汉熹平三年(174)开始的。
东汉灵帝吩咐蔡邕等写好上石。
内容是:《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五经,《公羊传》《论语》。
字体,隶书。
刻成后立于洛阳太学。
后来,魏正始年间(曹芳正始二年开始,241),又用古文、篆、隶三种文字刻写了《尚书》《春秋》二种,称为“三体石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九世纪中叶),在长安太学用楷书刻了十二部儒家经传,《十三经》是宋代加入《孟子》,唐代《孟子》没有列入。
这时印刷术发明了,雕版印刷开始流行,所以石刻经书也就不多见了。
3、竹木上述很多算不得正式书籍,因为其目的不是以抒发情感、记载史实、传布思想为目的的,而是有另外的打算。
石经虽是书籍,但是它出现比正式书籍要晚很多。
古人最早的书籍形式是写在竹木上的。
写在竹片上的称“简”,也称为“策”,写在木片上的称“方”“牍”。
先说竹简。
汗青与杀青竹简的形式是狭而长,一片竹简写字数量有限,因此一部书要用很多的竹简,于是按文字顺序把竹简连起来,成为册。
有丝带和皮带两种,丝带的叫“丝编”,皮带的叫“韦编”,把剩余的带头,将竹简捆扎起来为一束,这就是一册书。
一册书往往是一篇首尾完整的文字,所以就叫“篇”,古人对于竹简的计数是以“篇”为单位的。
竹简的长度,在同一时期内是比较一致的。
但时期不同,长度也不同。
春秋时期的竹简,最长的二尺四寸,其次一尺二寸,又次八寸。
汉朝时期的竹简最长的是二尺,其次是一尺五寸,又次一尺,最小的五寸。
古人用最长的简写经典,短简写传记杂文。
国家法律则是写在特长的三尺简上,表示尊重。
每简字数没有定数,最少的八字,多的有三十多字,一般在22字到25字之间。
下是武威汉简:木牍,主要是作为通信和书写短文。
古人通信用木牍,通常是一尺长,所以有“尺牍”之名。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