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

我们这门课程叫做古典文献学,它是一门讲如何对古典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学问。古典文献学是治中国文史之学最基本的学问,不掌握这门学问,你的文史之学就很有可能成为“无根之学”。相反,如果学好这门学问,你就有可能比较深入而顺利地在其他学术领域取得成就。既然这样,作为文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开设文献学课程自然就是理所应当的。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介绍古典文献学:

(1)“文献”一词的起源(2)“文献”的古典含义(3)“文献”的现代定义(4)文献学的定义

(5)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对象(6)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

(7)学习古典文献学的参考书籍及必备的相关知识

导论

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一、文献

1.“文献”一词的起源: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论语·八佾》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里我们注意到孔子提到了两个朝代名和两个诸侯国名,就是夏和杞,殷和宋,夏和杞,殷和宋又是什么关系呢?杞,诸侯国名,夏禹后代所建,《史记》有《陈杞世家》,其中的“杞”说的就是这个杞国。夏和杞是前后相承的关系。另外这里的杞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中的杞国。宋,诸侯国名,《史记》有《宋微子世家》,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这里殷和宋也是前后相承的关系。礼,指的是礼仪制度。征,征验、证明之义。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它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这两国文献材料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这段话说明孔子对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非常熟悉,但夏商的后裔杞宋不能行先王之礼,由此导致文献的不足,所以孔子对夏殷之礼的说法不能得到文献的证明。大家似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杞宋文献不足征,那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他所熟悉的夏殷之礼是哪来的呢?我们看这样两条记载:《论语·八佾》云:“周监(同鉴,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遵从时代的要求加以施行),有所损益。”就是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制定的。所以清代刘宝楠说:“周监二代,周礼存,则夏殷之礼,可推而知。”可见,孔子能言夏殷之礼,是从周礼推出来的。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杞宋无征”这样一个成语,比喻事情缺乏证明材料。

2.“文献”一词的含义

探求文献的含义还要追溯到孔子的那句话,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按照郑玄的解释,文指的是文章,献指的是贤才。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朱熹是秉承了前代学者的说法,认为“文献”包括历朝的典籍和时贤的学识。

郑玄和朱熹把“文献”一词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所谓贤人,当指那些博学多闻的人,或熟悉掌故的人,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活字典。那么,过去有一个成语叫做“征文考献”,这是封建学者所强调

的治学方法,是说要想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取证于书本记载,一方面探索于耆(音齐古称六十岁曰耆)旧言论。言论的内容自然包括世代相承的许多传说和文人学士的一些评议在内。征文考献即符合文献的古典含义。

用文献二字自名其著述的起源于宋末元初的马端临,马端临写了一部论述古代典章制度的政书《文献通考》,秉承了前代学者对“文献”的见解并有所发展。其自序云:“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这里明显地表明本书取材来源有二:一是书本记载,一是人们口传议论。并在文中加以区别,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的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二者相交为用,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

文献的“献”专指人的还有明代焦竑的《国朝献征录》,该书一百二十卷,是一部记载明朝人物最重要的传记史书。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当代人物传》。这里的献指的是当代重要人物,或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清代李桓的《国朝耆献类征》,该书七百二十卷,辑录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至清宣宗道光三十年二百三十年间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料。耆,老也。献,人物。如果不明白“献”的含义,就不懂得这些书名的真正意义。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马端临之后,元代大诗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车轮日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诗中的文献是指典籍,具体指已散佚的经籍。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献,通常就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了。如明代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辑录了明初以前各类图书资料,初名《文献大成》,这里的文献,完全是指典籍和文字资料了。 3文献一词的现代定义

关于文献一词的现代定义我们主要选取了几种主要的字典、辞书中的解释:《辞海》: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d《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把文献界定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大辞典》把文献界定为: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4.什么是古典文献:文献的定义我们知道了,那什么是古典文献呢?古典文献是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二、古典文献学

人们谈到“文献”时,习惯于把它看作室历史文献或古典文献,在某种意义上历史文献学或古典文献学也被习惯性地简称为“文献学”。也就是说,在我们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提到文献学,通常指的都是古典文献学。

1.“文献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梁启超1920年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出的,但作为一门学问的名称最早用来命名一部专著的则是郑鹤声、郑鹤春兄弟。两人1928年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有人把这部书称为“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