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灶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地理统计图表
- 格式:doc
- 大小:803.50 KB
- 文档页数:5
专题2 地理统计图表分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选择题非选择题数据表格2、7、8 12坐标图1、3、4、5、6 12、13结构图5、6、9、10、11 13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44分)右图各坐标分别表示气候、地形、河流三种区位因素,箭头指示方向表示区位条件优越性增加。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此图表示聚落区位因素,则B地聚落最有可能呈带状分布B.若此图表示人口区位因素,则G地人口可能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上C.若此图表示工业区位因素,则E地水运条件最好D.若此图表示农业区位因素,则A地需要解决灌溉水源2.读图中X( )。
耕地草地荒地林地其他1980年55.0% 4.9% 15.4% 19.8% 4.9%2010年40.2% 6.2% 1.3% 44.1% 8.2%AC.生物多样性增加 D.土壤层变薄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地的农业优势区位因素为地形,而气候和河流均没有优势,水源条件不优越,因此要解决灌溉水源问题;若此图表示聚落区位因素,则B地在地形、气候、河流上均没有优势,因此无法确定聚落形态;若此图表示人口区位因素,G地没有地形优势,则人口不可能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上;若此图表示工业区位因素,则E地没有河流优势,则水运条件不好。
第2题,由图可知,2010年耕地、荒地比重减小,草地、林地增加,说明该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地植树种草,使该河流域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生物多样性增加;因为该河流域植树种草,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层不易被冲刷,土壤层没有变薄;水土流失减少,下游泥沙沉积较少;同时植被覆盖率增加,对河流径流季节调节作用增强,径流的季节变化变小。
答案 1.D 2.C(2013·江苏扬州检测)下面两幅图分别是“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示意图”和“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各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统计图表某大城市位于山区边缘的平原地区。
山谷风为该地最主要的局地大气环流,谷风由平原吹向山区,山风则相反。
外来污染源的输送及当地山谷风的扩散作用是影响当地PM2.5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下图为某年10月7日该城市风向(a)及PM2.5浓度(b)的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判断( )A.该城市位于山区的南部地区B.外来污染物主要源于城市北部C.植树造林可增强山风的风力D.正午前后谷风的风力达到最强2.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降低PM2.5浓度的有效措施是( )A.加强空气监测,及时预报污染的浓度B.提倡本地绿色出行,市区禁行机动车C.尽量减少外出,并在外出时佩戴口罩D.推进区域整体的产业协作与产业升级【解析】1选A,2选D。
第1题,据材料可知,外来污染物的输送是影响当地PM2.5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当风向为北风时,可发现PM2.5浓度降低,而当风向为南风时,PM2.5的浓度则显著升高,可推测该城市位于山区的南部地区,A正确。
外来污染物应来源于城市南部,因盛行南风时PM2.5的浓度会显著升高。
植树造林将缩小山谷之间的温差,从而减弱山风风力。
据图可发现,午后2至3点时段风力达到最强,并非正午时间。
第2题,加强空气监测,预报污染物的浓度无法降低PM2.5浓度,A错误。
提倡本地绿色出行,可以降低PM2.5浓度但禁止行驶机动车,不符合当代人发展的需求,B错误。
尽量减少外出,在外出时佩戴口罩无法降低PM2.5浓度,C 错误。
推进区域整体产业协作与产业升级,减少重化工业等对空气污染企业的布局和比例是降低PM2.5有效的措施,D正确。
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条河流沿岸,相隔15 km,其地层剖面(下图)中各层的地质年龄相同,其中古土壤层是黄土层演变来的。
据此完成3、4题。
3.推测甲、乙所在区域 ( )A.地壳在持续下降B.风力沉积发生早C.曾是河漫滩地貌D.气候特征稳定4.据图比较甲、乙两地,则( )A.甲地在乙地的下游B.甲地沉积时间更长C.黄土层海拔相同D.经历地质过程一致【解析】3选C,4选D。
图像四统计图表【技法点拨】每一个地理统计图表都由多个要素组成,例如:图例、图注、图形、数值、坐标轴等。
阅读统计图要从这些要素入手,一看图例或注记,二看坐标轴,三看数值总体变化,四看数值绝对变化,五看数值分段差异,六看特殊数值,七定衡量标准。
学生阅读统计图表时不能放过每一个要素、每一个细节,要注意要素的含义、要素之间的差异、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要素之间相互的联系,体会它们的意义,发现它们的价值。
【技法应用】一、选择题[2023·河北石家庄市二模]北极航道包括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图1)。
我国自1999年至2022年已经开展了12次北极科学考察,其中4次穿越北极航道。
图2示意我国某次北极科考“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穿越北极航道期间近地面部分气象要素走航观测结果,该次航行能见度<1 km的比例仅为6.1%。
据此完成1~3题。
图1图21.此次北极科考“雪龙”号穿越的北极航道是( )A.东北航道 B.中央航道C.西北航道 D.环北冰洋航道2.推测“雪龙”号穿越北极航道期间多次出现( )A.低温天气 B.大浪过程C.持续浓雾 D.八级强风3.“雪龙”号穿越北极航道期间科考人员观察到( )A.白昼渐长,黑夜渐短B.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升高C.日出东南,日落西南D.每日昼长均超过12小时[2023·云南、安徽、黑龙江、吉林、山西五省第三次模拟]快递包装箱核心成分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人工林,其原料、生产、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巨大。
下图示意2019年我国快递包装箱原料阶段碳排放量空间分布。
据此完成4~6题。
4.我国快递包装箱原料阶段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特点是( )A.青藏地区数量均小B.高原山区数量均小C.内陆地区数量均小D.发达地区数量均大5.影响原料阶段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的首要自然地理因素是( )A.河流 B.土壤C.地质 D.气候6.甲省快递包装箱碳排放总量大,是因为该省( )①快递过度包装②物流业较发达③包装箱的回收率高④循环使用塑料包装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023·河南省开封市二模]某地级市位于珠江东岸,处在广州和深圳之间。
姜灶中学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三、地理统计图表
主备人:严培娟2、20
一、考纲
1、考查地理原理
2、考查地理过程和变化
二、知识梳理:
(一)坐标图的判读
例1:(2011·学海导航大联考)区域的能源生产与消费发展变化影响着区域GDP的发展变化。
下图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消费总量与GDP重心的位置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从1978~2005年,能源生产、消费总量与GDP重心的位置变化总体趋势是() A.向西南移动B.向东北移动C.向东南移动D.向西北移动
(2)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能源的开发空间从内陆向沿海推进B.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减小
B.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处于平衡状态D.我国GDP的增长对能源依赖程度高
例2 、(2011·福建4月质检)下图为中国某市城区1980年和2007年日均车流量(部分路口)及趋势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最有可能位于该市市中心的路口是( )
A.①B.②C.③D.④
(2)比较该市两个年份的日均车流量变化趋势,判断该市主要扩展方向是( ) A.向西、向北B.向东、向南C.向东、向北D.向西、向南
(二)结构图的判读
例3:(2011·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下图是上海市某区域住房价格各因素的影响权重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二手房价格受交通条件的影响权重值为6.42%,新房价格受交通条件影响权重值为0.67%,影响程度均没有现实生活中感觉到的那么重要,这可能是该区域()
A.人口密集B.环境质量好
C.交通便利D.繁华程度高
(2)有关该区域房地产管理与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础设施决定二手房价格
B.房地产开发商关注环境质量
C.地理位置对二手房、新房的影响差异较大
D.人口状况对二手房、新房的影响差异较小
例4、(2011·学海导航大联考)各国在金融危机过后,纷纷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下图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电子信息产业销售产值、投资两项统计数据(2009年)。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影响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技术B.市场C.政策D.交通
(2)与东部经济地带相比,西部经济地带具备相对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部门是( ) A.硬件制造B.品牌策划C.市场营销D.软件开发
(三)、其他统计图的判读
一读图名,总体感知;二读图例,对比差异;三读坐标,明确方向;四读数据,重视变化;五读整体特征或变化趋势,对信息进行初步加工。
例5:(2011·江苏百校样本分析考试)读某地某月4~10日天气变化示意图,回答(1)~(3)题。
(1)气温日较差最大和最小的日期分别是()
A.5日、9日B.4日、10日C.7日、8日D.6日、8日
(2)该次天气过程可能为()
A.冷锋过境B.暖锋过境C.台风过境D.反气旋过境
(3)能反映该地6日前后近地面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特点的是()
(四)表格资料的判读
(2011·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读中国2000~2005年人均生活用能变化表,回答(1)~(2)题。
2000~2005年人均生活用能变化(千克标准煤)
(1)读表,正确的分析是()
A.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是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的两倍以上
B.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是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的两倍以上
C.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大幅增长
D.城市居民生活用能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缓慢上升
(2)据表中的地理事象,相关判读正确的是()
A.城市生活用能利用效率较高B.农村生活商品用能比例较高
C.农村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城市D.农村生活用能以化石燃料为主(2011·东北三省四市第二次统一考试)下列图表为我国四个省区2010年能源消费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省区以水电、核电为主,其中核电消费量在四省区中最多
B.②省区以煤炭为主,且煤炭消费量居四省区首位
C.③省区水电核电消费量在四省区中最少,能源结构不均衡
D.④省区石油消费量在四省区中最少,能源结构较为均衡
(2)今后四省区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趋势是( )
A.①②两省区发挥本省水能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核电
B.②④两省区常规能源丰富,做好西电东送的能源保证
C.②③两省区彻底转变以常规能源为主的局面,重点发展新能源
D.①④两省区加强本省能源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