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养胃汤"临床新用举例
- 格式:pdf
- 大小:178.50 KB
- 文档页数:2
叶天士医案评析·温养胃阳法(孙曼之)1.某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人参粳米益智仁茯苓广皮炒荷叶按:此案点出胃阳虚弱的治疗原则。
盖胃属腑,以息息下降收纳为用,故虽阳气虚弱不能腐熟水谷,然而治疗方法仍必须以通、降为要,切不可呆腻纯补,以免窒塞胃气,反而导致胃气上逆。
本方以人参益智仁温养胃腑,陈皮理气和中,茯苓渗湿,荷叶升清。
若阳虚甚者辛热之味如姜椒等均可加入,然胃腑属阳,喜湿恶燥,必须药证相当,用药不宜过于辛燥,此温胃与温脾之不同也。
2.某食谷不化,胃无火也。
生白芍浓朴新会皮益智仁茯苓砂仁按:食谷后不能运化为胃阳虚弱的主要见证,此当留意者。
本方以生白芍固护胃阴,厚朴陈皮理气燥湿,益智仁砂仁温养胃阳,而益智仁砂仁均有沉降之力,亦取通降之义,《会约医镜》:“益智仁,其性行多补少,须兼补剂用之,若独用则散气”杨仁斋《直指方》云:“古人进食药中,多用益智,土中益火也”。
叶氏喜用益智仁于脾胃寒湿证,取其温阳固精而又有通降之力也。
3.计(三三)阳微痰黑,食入不化。
人参生益智桂心茯神广皮煨姜按:本方与上方相似,桂心取苓桂术甘汤通阳化饮意义,加生姜宣散水汽。
4.高(六八)脉小带弦,知饥不欲食,晨起吐痰,是胃阳不足,宜用外台茯苓饮。
又:人参白术茯苓广皮半夏枳实皮白蒺藜地栗粉按:外台茯苓饮主治原文:“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
”功能为“消痰气,令能食”。
盖吐后胃阳损伤,水饮内停。
用于本案正为契合,但本案知饥而不能食,是仍有一分伏热在内,故二诊去原方生姜不用,加地栗即荸荠以清热生津、化痰消积,另外当有外邪见证,故加白蒺藜宣透风热。
5.某(五一)食谷不运,腕胀呕恶,大便不爽,脉弦色黄。
此胃阳式微,升降失司使然。
法当温通阳气:吴萸(八分)半夏(三钱)荜茇(一钱)淡干姜(一钱)生姜汁(五分)广皮白(一钱半)按:脘胀呕恶,大便不爽,是胃阳虚弱而水湿阻滞,胃气失降,故以半夏、陈皮宽胸降逆,荜拨温胃,吴茱萸通阳,干姜劫水,生姜汁通便滑肠。
中医名方益胃汤临床运用【组成】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细生地15克,玉竹(炒香)4.5克。
【用法】水1000毫升,煮取400毫升,分2次温服,渣再煮200毫升服,每日1剂。
【功用】滋阴润燥,益胃生津。
【主治】阳明温病,热结腑实,服泻下剂,热结去后,又见汗出,脉细数,舌红少苔。
【加减】久热不退,久咳少痰者,加地骨皮、桑白皮;干呕、呃逆者,加竹茹、陈皮。
【方论】本证是因温病后期,热伤胃阴所致,故治宜益胃生津。
其组成以甘凉濡润的药物为主,是滋养胃阴的代表方剂。
方中生地、麦冬味甘性寒,能清热凉血,滋阴润燥,为甘凉益胃阴之上品;配以沙参、玉竹甘凉生津以加强生地、麦冬复胃阴之力;冰糖和胃润肺。
诸药合用,共奏益胃生津,滋阴润燥之效。
【医论】阳明温病本为伤阴之病,今热结腑实,服泻下剂后结去热解,又见汗出,脉细数,舌红少苔,此皆为阴亏的象征。
治疗上以复其胃阴为主,因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十二经之阴皆复,所以用甘凉益胃法急复其阴,是一个必要的措施。
为了增强药效,吴氏在用药方法上突破1日2服的常规,改为日3服,使耗损的胃阴频频得到补益,药物在体内维持一定的浓度,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此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临床运用】1.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呼吸道感染以及各类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病的恢复期。
属中医“咳嗽”的范围,辨证分为风寒型、风热型、燥邪犯肺型、肝火犯肺型、肺阴虚型等。
本方用于肺阴虚型呼吸系统疾病。
据《新中医》1988,(8):42 余智涵报道:呼吸系统疾病除痰湿、痰热、气虚证外,常有气阴两虚证候,治疗时可本方结合辨证施治,或和生脉散(人参或西洋参),或加沙参麦冬汤,气阴并补。
2.眩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眩指眼黑,晕是头旋,两者同时出现,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视物旋转,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
本病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眩晕、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等病。
叶氏留下的名方小编导读咳血、便血、呕血,这些都是不少人碰到过的问题,这些疾病就像一些“碰瓷”者,一不留神,就可能被碰上了。
针对这些病证,神医叶天士研究出了一些方剂,据说临床疗效不错。
后世医家彭宪彰对叶氏良方深有研究,今天就一起来欣赏下叶氏留下的几个配方吧,或能受益!一、益胃滋阴治夜热盗汗,嗽痰失血法【原文】幼年久有遗精目疾,不耐劳烦,先后天未得充旺,秋季疟邪,再伤真阴。
冬月夜热,嗽痰失血,不饥不食,盗汗伤阳,阳浮不藏,渐致胃口,皆久虚劳怯之象。
此恙屏绝酒色怒烦,须安闲坐卧百日,必胃口渐旺,病可渐除。
精生于谷食也。
北沙参、茯苓、女贞实、炒麦冬、苡仁、川石斛、芡实。
【疏注】肾藏精,故遗精久则伤肾;肝开窍于目,故目疾久则伤肝。
肝肾之阴伤,故不耐劳烦,因劳烦则阳气反张。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幼年脾胃未强,故曰“先后天未得充旺”。
加之秋季疟邪再伤真阴,至冬月将何以闭藏?在下之真阴失守,则在上之虚阳必浮。
真阴失守,故夜热盗汗;虚阳上浮,故嗽痰失血。
盖阴阳互根,不可偏失故也。
脾主化,胃主纳,脾气虚,不能健运,故不知饥;胃阴虚,不能濡润,故不欲食。
此病如不善自调养,徒赖医药无功;如用熟地滋填,胃纳必然更减。
此叶氏所以有“须屏绝酒色怒烦”,以及“必胃口渐旺,病可渐除,'精生于谷食’”之语也。
【按语】原文“盗汗伤阳”,廖本作“盗汗伤阴”,可从。
【方解】此乃手太阴、足阳明、足三阴经之药。
北沙参气寒味苦,以补肺阴;炒麦冬气平味甘,以润肺燥;女贞子甘苦,以滋肝益肾;川石斛甘淡,以益精强阴;芡实甘涩,能补脾肾;苡仁甘淡,能益脾胃;茯苓甘平,能补心脾。
肺与肝肾得补,则阴精充足,而阳浮自藏;脾胃后天得补,则胃口必旺,而精生于谷食矣。
二、养阴补中止血治便后纯血法【原文】便后纯血,食减力疲,脉左坚,是中年阴亏。
熟地、炒白芍、当归、柿饼炭、炙草。
【疏注】《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此乃经之明文。
叶氏茯苓饮(专治各种胃病)的临床应用叶天士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
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
”笔者老师陕西渭南孙曼之据其医案,阐发了叶氏之通降阳明法,并提炼出叶氏通降阳明常用的六味药,冠名为叶氏茯苓饮。
组成:茯苓、黄连、杏仁、枳壳、半夏、陈皮。
方中茯苓利水渗湿降胃气。
陈皮理气降气,芳香化湿,理气开胃。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燥湿散结。
枳壳降气化痰。
黄连清热燥湿,苦降开胃。
杏仁味苦芳香,通络止痛,宣降肺气,盖以肺主一身之气,胃气下降实赖于肺气之肃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
全方合用共奏通降阳明,和胃降气化痰之功。
此方从外台茯苓饮化出,但后者参术并用,功能益气降胃,补脾理气,化痰利湿,而前者主治在胃不在脾,这是我们应该留意的。
适用范围:1.胃气壅滞停饮所致的胃气不降:临床表现为泛酸打嗝,脘腹胀满,嗳气频频等阳明不降的症状。
大凡胃脘疼痛,胀痞,或剑下按痛,或心下有滞留感,均可加减使用。
2.中焦湿热:临床表现为舌苔厚腻,纳差纳呆,不思饮食,口黏口苦,大便黏腻等胃肠湿热症状。
3.一切浊气不降、浮阳上扰清空引起的胸闷、头昏、目胀、耳鸣等症状。
加减:大便干结加桑叶、薏苡仁,严重者加全瓜蒌;大便溏稀去杏仁加厚朴;大便黏腻不爽者,以黄芩易黄连,再加祛湿热之品如茵陈、大腹皮、蚕砂、滑石、皂角子;呕恶欲吐胃胀,加苍术、藿香、紫苏、佩兰、茯苓;燥痰加海浮石、麦冬、瓜蒌;湿痰加天南星、半夏、橘红、茯苓。
注意事项:1.不可与甘草、黄芪等甘味药合用。
甘味性缓壅滞,不利于通降。
2.用于胸痹等上焦疾患时,必须与风药川芎、桂枝等合用,以便升降并用,升清降浊,此时剂量应减半,否则药物剂量过重必然重滞不灵,不利于阳气流通,效果不显。
3.应用该方时必须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会导致胃气难以下降,因而效果不佳。
以下是孙曼之应用叶氏茯苓饮医案1例:田某某,女,30岁。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益阴养胃法治愈呢逆
病案:梁女,55岁。
诊查:时值暑季,呢逆气促,呻吟不已,甚以为苦。
详询病史知患温热病已三候余,口舌干燥,烦渴不安。
舌质红绛苔洁,但四肢发凉,手指微作蠕动,脉象细弦数劲。
辨证:证属温热久羁,热伤胃阴而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呃逆。
处方:西洋参100g,煎汤代茶频服。
另用白米30g开水泡汤,煎生谷芽、鲜莲米、鲜石斛各30g,鲜荷叶1大张,红枣20枚,西瓜翠衣手掌大1块(切片),麦冬15g,陈皮、鲜竹茹各10g,频服,日1剂。
二日后呢逆止,诸症亦见减退。
后以叶氏养胃汤调理2周而愈。
按语此证属温热久羁,消烁肝肾阴液,既厥且哕,热扰阳明,损伤胃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阴亏液虚,肝阳横逆,有肝风内动之势。
原应滋液熄风用小定风珠为主施治,惟虑久病呃逆,胃阴亏损,亟顾胃气,诚为当务之急,且久病胃弱至此境地,而定风珠腥秽腻浊之品,胃弱难消,反生他故。
是以改用上方,取救后天以补先天,充
1
谷气以生精之意耳。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73,王希知医案。
王希知,1915年生,湖北省武昌县人。
主任中医师。
1931年受业于清代官医周惠奄先生,1935年悬壶于武昌。
1939年来四川重庆市开业行医。
1953年调重庆市新渝医院工作,曾任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内科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善治温热病及内科杂症。
2。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叶天士又有“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胃阴不足中医治疗特效方---------益胃汤加减1病因过食酒辛,或热病伤阴,耗伤阴液,瘀血内生,胃失濡养,和降失宜而致本证。
2主症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舌燥,烦渴思饮,干呕呃逆,心烦不寐;舌红少苔、或有裂纹、或光剥苔,脉细数。
3治则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4方药益胃汤加减。
沙参20克,麦冬20克,生地黄克,玉竹12克,地骨皮12克,石斛?30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
[1]顾炳歧主任60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医疗工作40余年,精通中医经典,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曾任上海市心血管协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中西医协会会长。
笔者有幸跟从学习,受益良多。
现将老师临床应用益胃汤治疗各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方证理论源流益胃汤见于《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温热第12条,其原条文谓:“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此方证也见于下焦篇第35条:“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
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益胃汤是吴瑭根据叶氏(叶天士)甘寒益胃的经验制定的,有关叶案如下:倪,三一,阳明脉弦空,失血后,咽痹即呛,是纳食虽强,未得水谷精华之游溢,当益胃阴。
北沙参、生扁豆、麦冬、杏仁、生甘草。
糯米汤煎。
(《临证指南医案》)王,二八,见红两年,冬月加咳,入春声音渐嘶,喉舌干燥,诊脉小坚,厚味不纳,胃口有日减之虞。
此甘缓益胃阴主治。
麦冬、鸡子黄、生扁豆、北沙参、地骨皮、生甘草。
(《临证指南医案》)以上医案分别用了“益胃阴”一词,这是吴瑭将该方命名为“益胃汤”的根据。
《温病条辨》自注云:“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
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魏丹蕾;李思宁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采用叶氏养胃汤(沙参、玉竹、麦冬、桑叶、扁豆、天花粉、甘草)为基础方,辨证化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结果:治愈20例,好转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0%.提示胃阴不足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治疗时宜处处顾护胃阴.
【总页数】2页(P14-15)
【作者】魏丹蕾;李思宁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3+2
【相关文献】
1.自拟健脾益气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J], 徐光华
2.养胃化瘀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吴超海
3.自拟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附养胃冲剂治疗36例对照 [J], 任潮芬
4.应用参黄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J], 石荣
5.石斛养胃汤联合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及阿莫西林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吕学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叶氏养胃汤气分热桑叶杏仁大沙参象贝母香豉黑栀皮卞夏热秋燥致伤,都因阴分不足。
肺胃津液虚冬桑叶玉竹生甘草白沙参生扁豆地骨皮麦冬花粉某燥火上郁,龈胀咽痛,当辛凉清上。
火郁上焦薄荷梗连翘壳生甘草黑栀皮桔梗绿豆皮王六七老人舌腐,肉消肌枯,心事繁冗,阳气过动,致五液皆涸而为燥,冬月无妨,夏月深处林壑,心境凝然,可以延......名称叶氏养胃汤类别中医基本内容某脉右,议清气分中燥热气分热桑叶杏仁大沙参象贝母香豉黑栀皮卞夏热秋燥致伤,都因阴分不足。
肺胃津液虚冬桑叶玉竹生甘草白沙参生扁豆地骨皮麦冬花粉某燥火上郁,龈胀咽痛,当辛凉清上。
火郁上焦薄荷梗连翘壳生甘草黑栀皮桔梗绿豆皮王六七老人舌腐,肉消肌枯,心事繁冗,阳气过动,致五液皆涸而燥,冬月无妨,夏月深处林壑,心境凝然,可以延年。
心阳过动伤液每早服牛乳杯。
陈秋燥复伤,宿恙再发,未可补涩,姑与甘药养胃。
胃阴虚麦冬玉竹北沙参生甘草茯神糯稻根须某上燥治气,下燥治血,此为定评,今阳明胃腑之虚,因久病呕逆,投以辛耗破气,津液劫伤,胃气不主下行,致肠中传送失司,经云,六腑以通为补,半月小效,全在一通补工夫,岂徒理燥而已,议甘寒清补胃阴。
鲜生地天冬人参甜梨肉生白蜜张脉数虚,舌红口渴,上腭干涸,腹热不饥,此津液被劫,阴不上承,心下温温液液,用炙甘草汤,热劫阴液炙甘草阿胶生地麦冬人参麻仁某氏心中烦热,正值经来,而热渴不已,若清肺气大谬,用复脉法。
炙甘草生地阿胶麦冬枣仁蔗浆某阳津阴液重伤,余热淹留不解,临晚潮热,舌色若赭,频饮救亢阳焚燎,究未能解渴,形脉俱虚,难投白虎,议以仲景复脉一法,为邪少虚,使少阴厥阴二脏之阴少苏,冀得胃关复振,因左关尺空数不藏,非久延所宜耳。
人参生地阿胶麦冬炙草桂枝生姜大枣燥为干涩不通之疾,内伤外感宜分,外感者由于天时风热过胜,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伤人上焦气分,其法以辛凉甘润肺胃为先,喻氏清燥救肺汤,及先生用玉竹门冬桑叶薄荷梨皮甘草之类是也,内伤者,乃人之本病,精血下夺而成,或因偏饵燥剂所致,病从下焦阴分先起,其法以纯阴静药,柔养肝肾为宜,大补地黄丸,六味丸之类是也,要知是症大忌者苦涩,最喜者甘柔,若气分失治,则延及于血,下病失治,则槁及乎上,喘咳痿厥,三消噫膈之萌,总由此致,大凡津液结而为患者,必佐辛通之气味,精血竭而为患者,必藉血肉之滋填,在表佐风药而成功,在腑以缓通为要务,古之滋燥养营汤,润肠丸,五仁汤,琼玉膏,一气丹,牛羊乳汁等法,各有专司也。
叶氏养胃汤[阴虚]脾阴虚(胃阴虚)1.主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舌干少津,甚则干呕呃逆,脉细数。
2.证候分析:由于脾胃虚弱,饮食衰少,不能化生精微,阴液来源渐竭,或虚火扰动,灼伤脾胃之阴,故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脉细数等证。
虚劳后期且能出现舌干少津、干呕呃逆,乃是阴液枯涸、胃气垂绝的危候。
3.治疗:养阴和胃。
4.方药:叶氏养胃方。
麦冬、玉竹、沙参养阴生津,甘草、扁豆健脾益胃;并可加石斛以益胃阴。
便结加麻仁,燥渴加甘蔗汁,不思饮食者加谷牙、陈皮之类。
[叶氏养胃方]麦冬、生扁豆、玉竹、甘草、桑叶、沙参。
治胃虚少纳谷,土不生金,音低气馁。
此方生谷芽、广陈皮、白大麦仁、石斛、乌梅俱可加入。
燥极加甘蔗汁五脏皆有阴虚,惟脾胃阴虚证,非老于床者不甚注意。
其原因,除素禀阴虚者外,常起于大病、久病、失血、失水或过用燥烈药物之后,其辨证则以舌诊为最可靠之依据,凡脾胃阴虚者,舌心皆光净无苔,以此辨之。
前人治此,凡胃阴虚者用清养法,如叶氏养胃方(沙参、麦冬、扁豆、桑叶、玉竹、甘草),大抵热病后胃阴伤者用之,其舌心光净无苔,质必红;凡脾阴虚者用淡养法,如养真汤(四君合生脉加黄苠、淮山、白芍、莲肉)及参苓白术散,皆煎去头汁不用,只服二、三煎,取其燥气尽去,遂成甘淡之味。
大抵脾虚因阳损及阴者用之。
其舌心光净无苔,质必淡。
此等症见困倦少食,脉缓弱,颇似脾气虚,但不耐温燥健脾药。
究竟胃阴脾阴,不必强为分别。
凡胃中邪热未净而阴伤者,用清养法;无邪热而阴伤者,以淡养法为宜。
即使初宜清养者,其后亦多以淡养收功,,后举二例叶氏养胃汤医案摘要: 麦冬 (三钱)、扁豆 (三钱)、玉竹 (三钱)、甘草 (一钱)、沙参(三钱)、桑叶 (三钱) 清平甘润, 滋养胃养, 在甘露饮救肺汤之间(1)于某,女,35岁,本院职工家属。
月经过多,久治未效,每月一行,甚感困顿。
他日,因胸腹闷痛,两日未止,招余往诊。
切其脉象缓细,察其舌则中心光红无苔,迳予叶氏养胃方两帖,进一帖,是晚腹泻七八次。
叶氏治胃脘痛小结叶氏治胃脘痛方:一)气郁:1气逆不降:杏仁厚朴汤:食已脘痞痛胀,诊脉小濇, 舌白粘腻(杏仁厚朴桔梗枳壳苏梗广皮白白蔻仁)2肝气犯胃:金铃散加味:(川楝子延胡橘红半夏乌药香附汁)兼胃寒:制木通阳方:呕水涎沫,(淡吴萸良姜炮川乌半夏茯苓延胡蒲黄)辛酸通补方:胃痛, 得食必呕, 汗出形寒,大便七八日始通, 舌白稍渴,脉细弦, 右濇, (白芍9吴萸3良姜2.1人参3半夏6茯苓9)兼痰凝:泄降宣剂:舌白胸痞, 脘痛如束, 干呕便难(川楝子延胡橘红醋炒半夏杏仁厚朴)兼厥象:胀痛不休方:胀痛不休,变为先寒后热, 烦躁面汗泄(干姜川连人参枳实半夏姜汁)3气郁化火:苦寒辛通方:(川楝子、柴胡、黑山栀、钩藤、半夏、橘红)4寒气厥冷:附子草果方:中焦痛起,四末逆冷,汗出呕涎及食物(附子桂枝草果延胡姜黄)二)痰饮:1痰饮凝聚:紫金丹:胃痛久而屡发,今纳物呕吐甚多, 味带酸苦, 脉得左大右小(牛黄冰片狗宝鸦片木香)继以辛润苦滑方:薤白[三钱]桂枝[一钱]瓜蒌实[三钱炒焦]半夏[三钱]姜汁[四分] 茯苓[三钱] 2阳虚浊阻:外台茯苓饮:食下瞋胀,中脘胀痛(人参白术茯苓枳实橘皮生姜)阳虚兼痰:吐痰泄气稍缓,大半夏汤加味(人参、半夏、姜汁、淡附子、淡干姜、茯苓)浊痰上逆:代赭石半夏汤(代赭石半夏吴萸干姜茯苓陈皮荜拨益智仁)阳微寒甚:川椒川乌汤(川椒川乌附子干姜)3痰热恋胃:左金丸加味(川连吴萸半夏姜汁茯苓橘红竹沥)4痰瘀阻滞:右脘痛痹, 据云努力痛起,(良姜、桂枝木、延胡、半夏、茯苓、瓜蒌皮、橘红、厚朴)三)血瘀血分方:脉虚濇, 胃痛久,(桂枝、桃仁、当归、茯神、远志、炙草)辛通瘀滞方:脉弦濇, 经事不至, 寒热, 胃痛拒格, 呕恶不纳(川楝子、延胡、桂枝木、五灵脂、蒲黄、香附)苏木人参汤:频吐污浊而大便反秘, 医见呕吐肢冷,(郁金、苏木、归尾、桃仁、柏子仁、茺蔚、琥珀、人参、红枣肉丸, )缓逐其瘀方:久有胃痛,形瘦清减(蜣螂虫[一两]、庶虫[一两]、五灵脂[一两]、桃仁[二两]、桂枝[五钱]、蜀漆[炒黑三钱], 用老韭根白捣汁泛丸, 每服二钱, 滚水下)温下逐瘀汤:脘中时痛,纳食渐减,不易运化,肌色变黄,黑粪自下(大黄桃仁桂枝木香)继以温补醒阳法。
叶氏茯苓饮胃痛胃痛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部位常在上腹,此处接近于心脏的位置,使得患者有时会描述为心口部的疼痛。
能够引起胃痛的因素有许多,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则是饮食、情绪等因素。
胃痛既是中医病名,也是临床常见的症状表现,涵盖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直肠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病证。
胃痛中医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滞、胃阴亏虚、脾胃虚寒、寒热错杂等证型而辨证施治及遣方用药。
在临床中很难按上述证型分辨,多是寒热错杂,虚实并见。
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俞尚德曾经著有《俞氏中医消化病学》一书,本书中的观点认为,“ 对于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分型尚无统一标准。
应该深剖析疾病的发病机制,然后根据发病机制来制定相应的治疗准则。
《素问· 五脏别论》云:“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 《类证治裁· 内景综要》亦云:“ 六腑传化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 、“ 六腑以通为用” 、“ 胃以降为和” ,治疗胃痛疾病以通为补,以降为顺,叶天士云:“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
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 。
叶氏茯苓饮药物组成:茯苓、黄连、杏仁、枳壳、半夏、陈皮。
适用范围:①主证凡见胃气壅滞停饮所致的胃气不降:这种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脘腹痛、胀,脘腹胀满等阳明不降的症状;或者是胃脘隐痛;或剑下按痛;或心下有滞留感( 又称心口顶) ;或胃脘烧灼痛;或胃脘喜温喜按;或胸满闷善叹息;或为纳差纳呆,不思饮食,口黏口苦,舌苔厚腻,大便黏腻等胃肠湿热症状。
②兼次证:一切浊气不降、浮阳上扰清空引起的胸闷、头晕等症状。
③胃镜证实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并排除难治性消化性溃疡。
方中茯苓为精纯之品,其质重,其气清,其味淡,重能培土,清能益金,淡能利水,兼及肺、脾、肾三脏。
叶氏养胃汤叶氏养胃汤近代·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主治】【方论选萃】【近代验证】例一王希知治噎膈呕吐案(选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刘男,65岁。
主诉:因呕吐不能饮食经检查确诊为胃癌。
仅以输液及其它支持疗法维持生命,历时两个多月呕吐未稍减。
因患者年老体弱且属晚期胃癌,无法手术及化疗或放疗,故转我院请求中药治疗。
诊查:干呕呃逆频作,口干渴思冷饮,饮入即吐,数日不更衣。
形体消瘦,舌红有裂纹、无苔少津,脉细数。
辩证:胃阴亏损。
治法:方用叶氏养胃汤加减。
处方;白干参30克北沙参15克麦冬30克玉竹扁豆12克甘草10克花粉15克淮山30克生谷芽30克乌梅9克煎水频频呷服,服药一周,呕吐呃逆止,能进流质饮食,偶能进半流质饮食,大便1~2日一次。
后宗原方略事加减,兼以银耳、淡菜煨鸭汤等作食疗,历时三个月呕吐不复见。
但终因消化道出血而死亡。
【按语】考李东垣《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诸方,均以甘温益气,升举清阳为务,宜于脾胃阳虚,而胃阴不足一面,仍然空缺。
清代叶天士从阳明燥土,须予柔润甘药着想,自出机×,用甘寒生津之品,组合养胃汤方治,实补前人之未逮也。
又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养胃汤,厚朴、藿香、半夏、茯苓各一两,人参、炙甘草、炮附子、去皮脐、橘皮各三分、草果、去皮、白术各半两,似为湿困胃阳而设,与本方名同实异。
学者最须留意焉。
附方一益胃汤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沙参三钱麦门冬生地黄各五钱冰糖一钱炒玉竹一钱五分水煎,分二次服。
【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损,身无热,口干咽燥者。
【方论选萃】娄杰:“温热本伤阴之病。
若下后汗出.则胃阴受伤。
急复其阴,益胃场主之”(《温病指南》)。
赵绍琴:“益胃汤中诸药,纯属一派甘寒生津养阴之品,有滋养肺胃之功。
本方与沙参麦冬汤功用近似,均为气分证后期,瘥后调理之方.然二者亦稍有所偏:沙参麦冬汤偏重于肺,并有轻宣之力;本方则偏重于胃,前无清宣之功”(《温病纵横》)。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二:养胃阴法与“叶氏益胃汤”,创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麦冬、甘草、白芍
葛惠男
养胃阴法与“叶氏益胃汤”
中药:麦冬
脾胃之论莫详于李东垣,叶天士对李东垣之《脾胃论》推崇备至,所谓“内伤必取法于东垣”。
然李东垣之脾胃论强调脾胃对元气的重要作用,脾升胃降,必以脾气升发为主,脾胃合论,重在于脾,创【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等著名方剂,着重于用甘温益气之品,调补内伤杂病过程中之脾胃虚弱,而非针对脾胃本脏腑之病,以至于后世有用治脾之药治胃病之弊。
叶天士在继承《脾胃论》的基础上,突出强调脾胃二者应加以区别,认为胃腑为阳土,“阳土喜柔,偏恶刚燥,若四君、异功等,竞是治脾之药,腑宣通即是补”。
因此,脾阳不足,胃有寒湿,则宜温燥升运,宜用李东垣法。
但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脾胃分论,且胃阴宜养。
实际上叶天士胃阴学说的核心是针对脾胃自身病变且重点在胃。
中药:玉竹
在胃阴学说观点指导下,叶天士主张用降胃之法,使胃气降则和,
又因胃喜润恶燥,强调不宜用苦降或苦寒下夺之品,而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
若见有阳盛之体,或患燥热之证,或病后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下不爽者,宜用后世所称的“叶天士养胃汤”,药用麦冬、沙参、玉竹、白扁豆、甘草、桑叶或选用生白芍、火麻仁、川石斛、乌梅、天花粉之属。
叶氏愈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评价曾勇; 颜蔓仪; 姚锦铃; 叶柏深【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9(014)025【总页数】3页(P112-114)【关键词】叶氏愈胃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 效果【作者】曾勇; 颜蔓仪; 姚锦铃; 叶柏深【作者单位】523009 东莞市莞城医院【正文语种】中文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发病后会对患者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FD患者的症状主要为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
依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广东城镇居民的消化不良患病率为18.9%其中多数检查后诊断为FD患者。
为探讨FD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评价叶氏愈胃汤治疗FD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120例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治疗组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8.0±7.5)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病程(2.5±0.9)年。
对照组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20~60岁 ,平均年龄(38.5±7.8)岁;病程2个月~6年 ,平均病程(2.9±1.1)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FD诊断标准依据罗马Ⅲ诊断标准[1]:①食物长时间存留于胃内引起的餐后饱胀;②早饱感,进食少许食物即胃部饱满无法继续进食;③上腹(胸骨剑突下与脐水平以上两侧锁骨中线之间)痛;④灼烧感:与烧心相异的局部灼烧感。
1. 3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患者近3个月症状符合前述标准且出现症状“①~④”时长≥6个月;②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依从性良好可遵照医嘱完成用药患者;④患者近3个月未使用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