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酯类药物的静脉应用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145.00 KB
- 文档页数:44
硝酸异山梨酯用药规范及护理要点
【临床应用】
本品用于各型心绞痛,预防和治疗心绞痛。
【常用制剂和用法】
片剂:5mg∕片。
缓释片:20mg∕片、40mg∕片。
注射液:10mg∕10mL°喷雾剂:250mg∕200次。
口服:每次5〜10mg,每日2〜3次。
控释片或缓释胶囊,每次 1 片或1粒,早、晚各1次。
舌下含服:每次5mg。
静脉滴注:将10mL加入450mL 输液中滴注,每小时2mg,心力衰竭者可每小时2〜7mg。
喷雾:每次1〜3喷,每次间隔30分钟。
【不良反应】
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率加快、头痛、晕厥、皮肤潮红、炽热感、胃肠道不适、出汗等。
【禁忌证】
对硝酸酯类过敏、青光眼、严重贫血、低血压、休克及颅内压增高患者禁用本药。
【用药注意事项】
长期应用可产生耐受性,和其他硝酸酯类有交叉耐受性。
【观察及护理要点】
1.用药期间交待患者更换体位要慢,避免剧烈运动、洗热水澡和沐浴以及在阳光下暴晒,以免引起低血压性晕厥。
2.避免与酒同服,防止出现低血压。
《硝酸酯类药物应用现状与规范使用_硝酸酯类药物有哪些》摘要:了解硝酸酯类药物的制剂和剂型特点对于正确使用至关重要,硝酸酯静脉给药途径起效亦较快,而且作用恒定,易于调节剂量,同样不经过肝的首过代谢,硝酸酯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最常见的误区就是连续给药,往往出现因患者心绞痛控制不好,连续几天静滴硝酸酯,另加口服或外贴硝酸酯药物硝酸酯类药物在临床上已有130多年的应用历史。
硝酸甘油与阿司匹林、地高辛一起被誉为心血管领域药物的三棵“长青藤”,至今还在被广泛使用。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肌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新的心血管药物不断面世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硝酸酯类药物的地位有所变化。
美国ACP/ACC《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2005年)指出,对于既往有心肌梗死或冠心病的患者,硝酸酯类并未显现出有降低死亡率的作用。
对有症状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使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硝酸甘油气雾剂来快速缓解心绞痛,仅为减轻症状。
硝酸酯类药物目前仍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在急救中更是必不可少。
AHA/ACC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指南中,把硝酸酯类药物作为急性抗缺血和抗心绞痛治疗的I类推荐。
中国《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对抗缺血治疗的建议中将硝酸酯类药物作为I类推荐(证据水平C)。
Richard Mueller教授在《心血管药物治疗》一书中写道:“硝酸酯尽管未显著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总死亡率,但是对其他许多终点有着有益的影响,能明显安全地缓解胸痛,此外,还能改善左室功能,限制梗死面积和缺血损伤……因此,硝酸酯类仍是治疗急性心梗的基石之一,特别是并发左室功能不全或进行性心肌缺血。
” 硝酸酯类药物缓解心肌缺血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心肌血供和减少心肌氧耗,其基本作用是扩张血管平滑肌,对静脉和动脉均有扩张作用,但对静脉作用大于动脉。
这种扩张血管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即小剂量的硝酸酯即可扩张静脉,且扩张效应已接近最大,使得前负荷下降。
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建议硝酸酯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尽管对于硝酸酯类药物的药理、药代动力学特点已经有所了解,临床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丰富经验,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用药不合理现象。
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制定了《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规范应用的专家共识》,其对硝酸酯的规范应用起到积极作用。
但硝酸酯的静脉制剂与口服制剂在临床应用、疗效评价、注意事项方面存在较大不同,有必要将硝酸酯类静脉制剂的规范应用进行单独阐述。
硝酸酯类静脉制剂主要用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及高血压急症的急危重症期。
口服制剂主要用于冠心病及心衰的长期及稳定期治疗。
急危重期和稳定期治疗时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急危重期治疗关注的是如何能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病情及缓解症状,追求的是药物治疗效果;稳定期关注的是如何维持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耐药、改善预后。
目前硝酸酯类静脉应用中仍然存在应用过度及应用不足等不合理现象。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专家制定“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专家建议”,目的是对《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规范应用的专家共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一、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制剂的临床应用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提供外源性一氧化氮(NO)分子而起到扩张静脉、小动脉、冠状动脉(冠脉)作用。
此外还可通过促进合成前列环素(PGI2)、抑制血栓素A2(TXA2)、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从而起到抗血小板聚集及阻断血小板活性作用。
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延缓心室肥厚及心室腔扩张,改善心室重构。
硝酸酯类药物静脉应用具有起效快、便于调节的特点,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加重期、高血压急症、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手术期和经皮冠脉造影或介入术中。
(一)ACS硝酸酯类药物作为抗心肌缺血药物用于ACS(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控制急性心肌缺血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硝酸酯类药物的剂型选择和临床应用摘要】硝酸酯类药物在缺血性心脏病发作的治疗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治疗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临床验证结果表明,硝酸酯类药物安全、有效,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临床用药应正确选择剂型,合理使用,避免耐药现象发生。
【关键词】硝酸酯类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硝酸酯类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之一,最初被用于心绞痛发作的治疗。
经过长期应用硝酸酯类药物的适应证不断地扩展,在缺血性心脏病发作的治疗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治疗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长期的临床验证结果表明,硝酸酯类药物安全、有效,在临床的应用仍大有前途。
1 常用硝酸酯类药物的特点及作用机制最初认为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心绞痛的机制是通过降低血压起作用,随着对硝酸酯类药物临床作用的深入研究,表明硝酸酯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对血液动力学的改善,从而使其适应证得以扩展,开辟了硝酸酯药物治疗的新领域。
尽管硝酸酯类药物已应用了100多年,但其真正的作用机制直至1987年才被阐明。
有研究发现兔主动脉血管条的内皮可在其局部释放出一种能使血管扩张的物质,这种物质被命名为内皮来源的血管舒张(EDRF),后来研究证明这种物质就是一氧化氮(NO)。
冠心病患者EDRF的产生不足,而硝酸酯类药物可以补充其不足EDRF,因而可用于心绞痛的治疗。
在临床常用的硝酸酯类药物主要是以下三种: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GTN)、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 dinitrate,ISDN,消心痛)和单硝酸异山梨(isosorbide mononitrate,ISMN,IS-5-MN),亚硝酸异戊酯及戊四醇酯在临床的应用较少。
2 常用硝酸酯类药物的给药途径由于硝酸酯类药物不同的理化性质和体内外特点,在临床使用时可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和不同的制剂,以满足临床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需要。
如硝酸甘油由于其半衰期短、首过效应明显,不适用于长期口服给药,因而研制了硝酸甘舌下片、油膏剂和注射剂等,使其治疗作用得以较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