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产品供给
- 格式:pdf
- 大小:118.93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赵子珊 温立洲 摘 要: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产品供应越来越丰富的背景下,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成为社会学界关注的课题,在一些农村,某些公共产品的供应仍然面临一些困难,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拉大了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
本文在阐述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一、概念介绍及理论基础(一)概念介绍公共物品是指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将该产品提供给另一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情况下,某人消费公共产品并不会影响他人同时消费其所获得的效用。
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某一公共产品时,不能排除他人(无论是否付费)对该产品进行消费。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社会公共消费需求的产品或劳务,包括农村纯公共产品和农村准公共产品。
农村纯公共物品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从而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县、乡级)管理服务、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发展规划、农村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二)理论基础1.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学者庇古以其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理论的认识形成了庇古模型。
他先假设公民是以纳税的形式来获取公共产品,并认为若因取得公共产品而形成的正边际效用等于纳税以后所形成的负边际效用,这时公共产品的最佳供给便能实现。
萨缪尔森学者在庇古模型提出以后,针对公共产品发表了一般均衡理论,对于如何分配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问题进行了解答:通过建立一个抽象模型,如果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加起来等于这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那么则实现了公共产品的最优配置。
林达尔学者的均衡模型提出,获得公共物品的双方通过协商来决定各自的公共物品,以显示出他们各自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
综上,如果政府希望达到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效果,就要满足公民的现实要求。
论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教育的产品属性一、引言公共产品是指一种满足一定共同需求、具有公共特征且难以排除非特定个体的使用的产品。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其独特的产品属性。
本文将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并从中分析出其产生的原因。
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松顿在20世纪初提出。
他认为,公共产品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不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不排他性指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享用该产品,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非竞争性指的是,该产品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出发,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
教育的非排他性表现在,任何年龄段、任何性别、任何种族、任何国籍的人都有获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非竞争性表现在,一个人获得了教育,并不会影响另一个人获得教育的机会。
三、教育的产品属性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产品属性:1. 身体无法直接消费教育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是一种思想、文化、知识的传授和习得。
它无法与其他有形的产品一样直接被消费,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来实现。
2. 不同于一般商品教育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生产,它不是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教育的生产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市场的自由竞争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问题。
3. 具有不确定性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难以预测其中的结果。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学习机会、天赋等,因此教育的产出也是不确定的。
4. 投资回报周期长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其回报周期常常延伸到整个人生。
因此,教育的回报难以用短期收益来衡量,需要用更长远、更深远、更多元化的方式来衡量。
四、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原因教育之所以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 社会上存在产生教育差距的因素由于家庭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若仅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会加剧教育的差距,而公共教育的介入则可以缓解这种差距。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公共服务覆盖不均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居民享受公共产品的权利,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改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提升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的系统总结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农村公共产品的特点,为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同时,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均衡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探讨影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因素,可以帮助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和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这一战略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仅关系到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全面发展。
本文将围绕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这一主题展开回答,探讨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和应对之策。
一、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
农村公共物品如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物品,农村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瓶颈尽管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瓶颈和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公共物品供给不平衡,往往存在城乡差距。
其次,整体资源配置不足,导致公共物品供给难以满足需求。
此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还面临着公共财政收入不足、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三、优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路径为优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应采取多种路径。
首先,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补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其次,激发市场需求,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物品建设。
再次,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政策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同时,应加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统筹和协同,构建更加完善的供给体系。
四、加强农村教育公共物品供给教育是农村振兴的基石,只有有良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为了加强农村教育公共物品的供给,可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
同时,还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
五、完善农村医疗公共物品供给农村医疗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保障农民健康的关键。
为了解决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加大医疗卫生系统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另外,还应加大医疗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医疗设施的先进程度,减少乡村医疗资源的不均衡现象。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路径选择:一种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摘要:供给主体多元化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政府应从过去的单一供给主体转为供给主体之一,与其他供给主体平等竞争。
此外,政府作为供给主体,不仅要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更应从制度和方法上对高等教育供给整体进行管理和监督,使其能够满足社会有效需求,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公共产品理论;改革路径选择;供给主体多元化公共产品理论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最初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
它是为适应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而确立的,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行为是与市场经济活动融为一体的。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在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
萨谬尔森对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是: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导致其他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高等教育,无疑是国家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天之骄子,也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希望之源。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许多问题也使得我们困惑不已,如扩招后教育教学质量的滑波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等。
面对社会的质疑,高等教育改革何去何从,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适度规模下的公共物品,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利用看得见的手去介入、影响和校正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路线和目标,使其向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的方向发展。
一、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下的高等教育特征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少进展,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大大增加了人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整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1.高等教育的公共特质。
不同教育性质的确认,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厉以宁从供给主体和教育经费承担方式来看,认为我国现行教育产品有以下五种类型: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具有混合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和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
公共产品视角下当前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作者:蒲艳杨能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10期摘要:教育是典型的“混合产品”,政府、家庭与个人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政府不仅要负责教育资源投入,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且要落实践行教育的社会属性,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贫困地区的家庭与个人应该认识教育对阻隔“贫困陷阱”的深远意义,端正对教育的态度,培养刻苦进取、积极上进的奋斗精神;非贫困地区的家庭和个人则要认识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内涵,避免教育过度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对身心健康的巨大危害。
关键词:公共产品;私人产品;教育过度教育对经济增长、社会文明和社会公平具有强大正外部效应,也是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是穷人摆脱贫困、打破阶层固化的强大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大力改善社会各阶层受教育机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当前社会似乎对教育的认识出現下列误区:关于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过度强调公共属性,忽略甚至遗忘私人属性;关于教育的功能,重生产功能轻育人功能。
这些认识误区带来“教育不足”与“教育过度”并存,急需矫正。
1.关于教育“混合产品”属性的判断经济学家们认为,公共产品具有两个本质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指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享用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即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享用该产品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指的是在技术上没有办法把拒绝付款的个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这样做的成本太高。
上述特征意味着公共产品强大的正外部效应,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由市场来供给公共产品是低效的,需要政府通过强制融资来完成供给任务,即通过“有形的手”矫正市场失灵。
在现实生活中,同时满足上述特征的纯公共产品数量非常稀少,多数公共产品只具备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还有一种公共产品,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属性,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被称为“混合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