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64.17 KB
- 文档页数:2
脑出血治疗研究新进展摘要:结合自己多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针对脑出血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将各种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医治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脑血栓;脑梗塞;CT;微创1.引言脑出血,又称脑溢血。
在老人和肥胖人群中较为普遍。
脑出血是指脑部血管由于老化或者脆化,在受到刺激或者撞击时破裂,血液溢出导致的。
脑出血是临床中的急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病情发展较快且恢复效果较差等特点。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针对脑出血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将各种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医治中,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2.脑出血诊断方法2.1 头颅CT 检查脑CT 是快速诊断脑出血最有效的检查手段,也是在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
它的高精度高准确性,可以显示圆形或卵圆形血肿,并可确定血肿所在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等。
CT 检查不仅不会给患者造成二次创伤且操作简便易行。
2.2 MRI检查MRI 检查有自己的优越性,主要应用于后期脑干或者小脑的少量出血,相比较而言,其效果和功能,不如CT 检查。
2.3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在CT 检测技术出来之前,脑血管造影技术曾经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
因DSA 机器本身的特点,无法显示血肿本身,仅能根据血肿周围相关血管的移位来间接的推测血肿所在的部位和大小。
与前面的头颅CT 检查和MRI 检查相比,DSA 检查为一项有创检查。
因此,现在应用较少。
2.4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0.78-1.96kPa(80-200mm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 水柱),新生儿为) 0.098-0.14kPa(10— 14mm水柱)。
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 水柱的液面搏动)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0.02-0.039kPa(2-4mm水柱的液面搏动)[1]。
尼莫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联合使用尼莫地平与瑞舒伐他汀钙片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措施将其分成对照组(n=38,尼莫地平治疗)与研究组(n=40,尼莫地平与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治疗),对比总疗效、血肿量及水肿体积变化。
结果:研究组总疗效较高,P<0.05;研究组血肿量、水肿体积均较小,P<0.05。
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采取尼莫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可缓解临床症状,减少血肿量与水肿体积,促进病情好转,建议广泛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尼莫地平;瑞舒伐他汀钙片;血肿量;水肿体积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当患者血压突然上升使得脑实质内的微血管发生了破裂就容易引发脑部出血症状,典型症状是头晕呕吐、肢体障碍等。
大多数突发脑出血患者均伴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并发症,发病时会压迫周围组织造成神经纤维束移位,会引起偏瘫、偏身等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1]。
药物治疗是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症状的有效手段,尼莫地平与瑞舒伐他汀钙片均是常用药物,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联合使用尼莫地平与瑞舒伐他汀钙片的应用价值,并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措施将其分成对照组(n=38,男/女=20/18),年龄及均值55-80(66.36±3.21)岁;研究组(n=40,男/女=21/19),年龄及均值57-80(67.02±3.18)岁,一般资料P>0.05。
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技术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2)出血量<30ml;(3)发病时间≤6h;(4)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且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2)合并脑部恶性肿瘤;(3)合并脑疝及中毒脑出血者。
・综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110032)韩斌赵宪林高飞王庭忠赵文琚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eerebralhemorrage,HICH)是指高血压导致的脑实质内(包括脑室)出血,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HICH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40%~60%)、病残率高(占生存者的50%~85%)等特点[1]。
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急性血肿的占位压迫及血肿代谢产物对脑组织损害。
外科治疗目的要清除脑内血肿,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继发性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选择适当手术治疗方法,可降低致残程度和病死率。
提高生存质量。
现就外科治疗HICH的手术方法及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l历史回顾HICH的外科治疗最早始于1903年。
由Cushing提出大脑开颅清除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
但早期手术效果并不理想。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和手术方式的改进,神经外科医生重新认识到HICH外科治疗的可行性,并取得很大进展R’3]。
以后陆续出现了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术和内镜血肿清除术等外科治疗方法,并在手术器械等方面做了进一步改进。
1989年Backlund等报道了立体定向技术抽吸脑内血肿.1989年Auer等应用神经内窥镜清除脑内血肿获得成功.近年来我国基层医院广泛开展的微创穿刺技术,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临床实践表明,脑出血后如能及时有效清除血肿、减少脑组织继发性损伤,与保守治疗比较可明显降低致残程度和病死率,提高HICH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2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能降低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降低血液和血浆产物的毒性作用。
阻断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病理变化。
手术方式可分为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2.1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此术式最大的优点是可在开颅直视下经额、颞部或侧裂入路彻底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术中直视下应用双极电凝.止血可靠;术前出现脑疝者可行去骨瓣外减压矗]。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护理进展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又名为脑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是受原发性高血压影响,导致的脑实质出血。
当下,该病于我国发生率显著提升,基于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病死率均呈增加趋势。
现代外科医疗水平持续发展,疾病死亡率明显降低,借助手术将颅内出血清除是主要疗法。
患者年龄一般较大,对手术耐受性不佳,易产生并发症,做好护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并发症;护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其脑实质受损,和高血压密切相关,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常见表现有失语、偏瘫和意识丧失等,程度严重会昏迷[1]。
如出血量较少,建议选取保守疗法,如出血量较多,可实施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老年患者,其常存在多脏器功能障碍,术后需长时间恢复,提供优质、差异化护理是提升预后的关键。
1.密切关注病情动态监测意识变化,借助GCS量表,评估意识障碍,关注患者运动、言语和运动情况等。
若患者有剧烈呕吐或头痛现象,应马上上报。
监测血压,防范疾病加重。
若有血压高、脉搏慢和呼吸慢等现象,代表颅内压增高,应马上予以救治。
2.加强基础护理保证床铺和病室整洁、干净,定时通风,2-3次/d,将时间控制在约3h/次。
严格管控人员流动,缓解受情绪、搬动患者影响给患者带来的刺激。
若术后患者出现意识不清,可选取去枕平卧位,令头部侧偏,患者完全清醒后,适当抬高床头,令其处于15-30°,促进静脉血回流,改善脑水肿[2]。
令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及时将呼吸道、口腔分泌物清除干净,防范便秘。
将冰袋放在患者头部,促使脑部耗氧量减少。
3.引流管干预在神经外科治疗中,脑室引流使用率高,特别是对于高颅压者,开展脑室引流术后,能有效防范脑疝。
为患者提供头部引流管,时间通常为2-3d,针对脑室外引流管,保证不超过10d[3]。
密切观察引流管,避免其拔脱、扭转和打结,保证通畅。
遵循无菌理念,观察引流管周边,确保其干燥、清洁,定时更换无菌纱布,不低于1次/d。
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外科治疗新进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05T12:02:13.6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上第7期作者:李凤雏张广浩
[导读] 高血压脑出血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脑内血肿形成造成的影响
李凤雏张广浩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有着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脑内血肿形成造成的影响。
本文对高血压脑出的神经外科治疗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手术方式、手术时机以及手术适应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神经外科;治疗进展
引言
高血压脑出血在神经外科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类急症。
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上,清楚脑内血肿是非常重要的的一个环节。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在脑内血肿的清除上运用较多的有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微创钻孔直观引流术等。
1.脑出血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造成脑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高血压、淀粉样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肿瘤、动静脉瘘等,其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导致脑出血的原因。
脑出血的部位一般在神经节区发生较多,其次为脑叶、小脑、脑桥。
当发生脑出血后,由于流出的血液在脑实质内会迅速产生聚集,进而破坏脑内局部的正常解剖结构以及造成颅内压升高。
一般在脑出血发生数分钟到数小时后就会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造成最初的损害,并且随着血肿的增大,会逐渐发生继发性损伤。
继发性损伤主要是通过血液细胞毒性、炎症反应、代谢亢进以及扩散性抑制等病理通道产生作用。
在继发性损伤中,凝血酶、铁离子等红细胞降解产物有着关键作用,是导致灶周水肿的主要原因。
当红血球溶解后,脑组织内会出现较高浓度水平的铁离子,随后由于氧化应急反应使铁离子对脑组织造成损伤,通过对脑出血继发性损伤患者进行MR或者电镜等手段进行检查后发现,在脑出血发生的1~4h内,血凝块收缩、血清成分析出是导致血肿周围出现低密度病灶的主要原因,而血管源性脑水肿和细胞性脑水肿则对其影响很小,而在脑出血后期,则出现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的继发性灶周水肿。
血清渗出为主的超急性期水肿和细胞毒性导致的继发性水肿是脑出血发生后产生的主要水肿形式,其中继发性水肿往往会导致代谢紊乱和血管源性脑水肿。
在血肿、血凝块的占位效应、红细胞溶解后产生的炎性因子和凝血级联反应以及血红蛋白降解产物等的共同作用下,会导致脑内血肿周围组织出现微循环和代谢障碍。
因此,通过手术的方式及时对血肿、液态以及坏死脑组织进行清除,能够尽可能的避免或减轻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使患者更快的康复。
2.手术方式
2.1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
随着20世纪5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神经外科也开始进入了显微神经外科时代,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时较为成熟的手术方式是从小骨窗入路,经侧裂-岛叶入路对基底节的脑内血肿进行清除。
21世纪初,钟志宏等以血肿在基底节的位置为依据,提出了CT分型,对手术入路的选择进行指导,主要可以分为侧裂-岛叶前点和经中央够下点-脑岛两种入路方式。
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于基底节血肿的清除效果良好,且再出血的发生概率较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朱文昱等对经侧裂-岛叶入路进行了改良,经侧裂Sylvian点及前支来对岛叶中部进行保留,在导航下选择最佳的血肿进入角度,从而准确找到出血点进行止血。
通过一些显微手术和内镜手术、立体定向穿刺术的对比实验发现,相较于其他两种方式,显微手术创伤大、出血多、耗时长,容易出现血肿残留或导致出血、继发性脑损伤等。
如今显微手术一般被作为以一种备选方案。
2.2内镜高血压脑内血肿清除术
1983年Auer等首次在清除高血压患者的脑内血肿使用了神经内镜来进行。
具体方法为:使用特殊设计内窥镜管在超声辅助下进行血肿穿刺,并使用人工脑脊液冲洗来保持术野清晰,使用另一个独立的内窥镜通道对血凝块和血染脑脊液进行吸除,手术的全过程都在内窥镜上的微型摄像机的监视下进行,使用激光止血,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
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内科药物治疗,该方式的患者死亡率降低,存活质量较好。
2009年徐兴华等通过自主研发内镜穿刺和工作通道系统,利用直径1.5cm的透明手术通道使吸引器、电凝器、内镜头同时在通道内进行直视操作,有着较高的血肿清除率和较好的止血效果。
2012年Labib等进行了影像导航下经脑沟脑通道技术行脑内血肿清除术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种手术方式的优势有:图像判读和穿刺轨迹规划、影像导航、无创通道系统、体外高清光源、自动化无创清除术。
内镜手术由于可视化、创伤小、视野大等优势,但在保持术野清晰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随着内镜通道系统的改进,由镜中镜发展到了镜外镜,内镜手术目前已经更加的高效和便捷。
2.3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
该种手术方式主要通过在血肿腔内植入引流管,利用纤溶药物使血肿液化,然后进行抽吸来使患者的颅内降低,进而使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和分解产物的毒性作用减小,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是常用的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方法之一,具有省时、操作简单的优势。
该种方法中最关键的是对血肿进行定位,目前国内主要有:框架三维坐标立体定向、术中导航系统、术中CT/MRI定位等。
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显示,微创钻孔引流术较传统的开颅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更好,但由于操作并非在直视下进行,因此有导致颅骨、硬脑膜、皮层血管出血的风险,且该手术方式的初次血肿清除率较低,术后置管注射可能造成再次出血或者感染等问题,。
3.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
目前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间上尚无统一标准,各临床研究有着不同的报道。
开颅组一般认为在发病后6~7h内进行手术的治疗效果较好,此时间内由于脑水肿较轻,因此有利于手术进行。
内镜组一般认为在基底节和皮下血肿量>20mL,GCS≥5分,发病后的48h内进行手术,大部分的病人是在发病后4h内进行的手术,且术后的再出血率较低,提示早期手术对于患者康复较为有利。
钻孔引流组一般认为出现后6~24h内进行手术为宜,能够使发生再出血和脑组织神经功能的损伤的风险得到降低。
结语
目前在高血压脑出血的神经外科治疗上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各种手术方式在患者脑内血肿的清除上有着各自的优势,但也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所以,要加大相关研究力度,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柳羲,薛鹏,刘利.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4):429-432.
[2]黄志盛.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J]. 医药,2016(11):23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