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疗效观察龙梅玉
- 格式:pdf
- 大小:274.45 KB
- 文档页数:2
药浴疗法治疗小儿外感风热发热63例曹旭升【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药浴治疗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药浴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静脉滴注炎琥宁注射液和口服柴黄颗粒),药浴组进行基础治疗加中药药浴治疗,疗程3天,比较两组的有效率及解热时间.结果 1)药浴组退热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药浴组的解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1)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具有确定的退热疗效.2)中药药浴联合常规治疗可明显提高退热疗效,缩短解热时间.【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20【总页数】2页(P54-55)【关键词】儿科;外感发热;药浴疗法;中医外治法;退热作用;风热【作者】曹旭升【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儿科,平顶山467000【正文语种】中文全身药浴疗法是用一定温度的药液浸洗患儿头部以下部位治疗疾病的外治方法,治疗外感发热的作用机制是借助药液温热之力与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使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驱邪外出,起到经络调和、气血调畅、汗出热解之作用。
根据小儿自身特点,小儿药浴疗法有其独特性,小儿肌肤柔嫩,皮肤含水量高、亲水性强,皮肤角质层不如成人发达,皮肤的渗透作用较强,这些都增加了药物的透皮吸收,更有利于发挥药浴疗法的退热效果。
另外,洗浴是小儿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浴疗法可寓治疗于洗浴之中,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法简便、无副作用、疗效可靠、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因而在儿科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值得推广的绿色疗法。
为进一步验证其临床疗效,2015年4月—2015年9月,我们对平顶山市中医院的126例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4月~2015年9月我院儿科门诊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药浴组、对照组各63例。
86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6月第6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62019可能是银屑病发病的启动因素。
血管新生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决定了血管的新生,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主要且特异性的促进因子,它主要来自于角质形成细胞的分泌,能特异性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加其通透性,促进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迁移,从而形成新生血管及炎性反应叫VEGF是当前发现的最重要的促血管新生物质,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诱导血管生成、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调节血管重塑等作用叫银屑病最早发生的病理过程是真皮血管系统异常,尤其是真皮乳头微血管的异常增生,包括真皮乳头毛细血管丛静脉支过度迂回、扩张,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增生并有新血管形成,银屑病的皮损和皮损周围外观正常的皮肤均具有新生成的真皮毛细血管叫研究表明,银屑病皮损区VEGF水平较正常皮肤明显增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且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也明显增高叫在本次研究中.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口服当归消沱汤治疗8周后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降低,这一结果显示当归消泥汤能够降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提示抑制银屑病皮损中血管新生可能是当归消沱汤治疗血虚型银屑病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17.[2]陈淑芳,孙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在皮肤病中的表达[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30(3):164-166.[3JJae Jun Nam,Hana Lee,Hyun Cheol Bae,et al.Chloroform induces HIF-la-dependent VEGF expression in human ker-atinocytes[J].Mol Cell Toxicol,2013,9:335-340.[4]李勇坚,张桂英,肖垛,等.HIF-la与VEGF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9):810-813.[5]杨海龙,栗玉珍,党林.银屑病皮损中VEGF.bF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0,3(2):65-6&中药足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熊智群叶国华罗桂平(东莞市中医院广东东莞523000)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足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
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疗法的逐渐重视,中药浴足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药浴足护理对外感发热患者的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药浴足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实验数据的收集,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中药浴足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帮助。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中药浴足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验证其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病例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旨在找出中药浴足护理在治疗外感发热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为临床医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和参考。
此研究也旨在探索中药浴足护理的原理,深入了解其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中药浴足的应用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基础。
最终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得出关于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有效性结论,为对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3 研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了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来观察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对象为50名外感发热患者,他们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
实验组接受中药浴足护理,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休息。
在进行中药浴足护理时,我们选用了经过专业调配的中药材,如桂枝、白芷、薄荷等。
疗程为7天,每天进行一次中药浴足护理,每次30分钟。
在观察中,我们记录了患者症状的变化情况,包括体温、头痛、咳嗽等症状的缓解情况。
我们还对患者进行了血常规和炎症指标检测,以评估中药浴足护理对患者身体的影响。
研究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设计的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终,我们将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来评估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并为结论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正文2.1 中药浴足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外感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多由风寒、风热等外邪引起。
中药药浴方在小儿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概述研究摘要: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口服、静脉滴注、肌肉注射、灌肠、药浴、按摩、针灸各有优势。
中药汤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效,但味苦,小儿难以接受和服用。
如何安全简便地退烧、减轻不适、缩短病程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药浴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有许多优点。
本发明很好地解决了儿童用药难、胃肠道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肝脏的首过效应等问题,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中药浴方。
关键词:中药浴方;儿童外感发热;应用1.风寒型外感发热方用风寒汤(羌活、柴胡、桂枝、炒白芍、川芎、炒甘草);使用舒风散(桂枝、艾蒿叶、紫苏叶、荆芥、防风、鸡血藤);使用荆芥、紫苏叶、生姜、青蒿、艾蒿叶、生麻黄、桂枝、川芎;含防风、艾草叶、荆芥、桂枝、生姜、麻黄;使用桂枝、麻黄、荆芥、青蒿、艾草叶、生姜和川芎。
结果表明,各治疗组的解热效果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风寒型主要是由于风寒之邪,它束缚在肌肉表面。
应使用新温进行处理,以缓解表面寒冷。
医生们经常用新闻药来开处方。
在所选文献中,5份使用桂枝,4份使用荆芥,3份使用生姜、紫苏叶和麻黄,2份使用防风。
以上都是新闻界标药。
药理实验表明,桂枝能扩张皮肤血管,帮助血液流向体表,起到出汗、降温、散热的作用。
荆芥、生姜、防风有解热镇痛作用,紫苏叶有轻度解热作用,麻黄有出汗解热作用。
在治疗方面,除了心文杰表外,医生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加减药物。
例如,添加艾草叶和川芎,以增强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改善微循环,加速散热。
此外,艾草叶还可以祛寒除湿,川芎祛风祛邪,添加青蒿退热止痛,配合其他药物退热。
2风热型外感发热处方用柴葛洗剂(柴胡、葛根、炒栀子、黄芩、生石膏、生大黄、莪术、灸甘草)泡浴治疗46例外感风热发热患儿;用柴胡、青蒿、薄荷、羌活、旱莲草、虎杖、板蓝根、冰片泡浴结合中药内服治疗外感发热50例;用青蒿、柴胡、连翘、薄荷、荆芥、川芎、炒牛蒡子泡浴治疗外感发热患者;用祛风退热药浴方(青蒿、荆芥、香薷、薄荷)泡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128例;用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桑叶、菊花、忍冬藤、艾叶、竹叶、青蒿、蒲公英联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风热型感冒发热110例。
中药足浴治疗小儿外感风热的效果分析陈卓【摘要】目的对中药足浴作为外感发热的一种辅助治疗的退热效果作进一步的探析.方法将我院儿科2013年8月-2015年5月收治9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入院后再给予常规抗炎、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我院自制的中药水剂足浴,对照组给予温水足浴,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用药后的体温.结果 (1)两组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中药水剂及温水足浴,两者在0.5小时及1小时内的体温记录结果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小时以后两者体温记录结果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研究对象治疗3天内的体温记录结果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足浴在小儿外感风热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今后的护理过程中,继续发挥中药足浴在小儿外感风热中的优势,使其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20【总页数】2页(P87-88)【关键词】外感风热;中药足浴;儿科;护理【作者】陈卓【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儿科,南阳473000【正文语种】中文外感发热是小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以打喷嚏、闭塞、流鼻涕、发热、咳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
西医称之为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将其归为“感冒”的范畴。
目前,西医对于外感发热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抗炎治疗为主,中医主要以中药汤剂为主。
由于西药副作用比较大,中药汤剂虽副作用比较小,但其味苦涩,喂药比较麻烦。
所以,采用药物外用的方法退热应该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近年来,我院在采用中药足浴的方法辅助治疗外感发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现结合我院收治外感发热患儿的病历,对中药足浴作为外感发热的一种辅助治疗的退热效果作进一步的探析。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儿科2013年8月—2015年5月收治96例患儿,年龄3岁~9岁,平均年龄(6.7±2.8)岁;其中,男性患儿56例,女性患儿40例;入院前发热48小时以内,平均病程(24±11.8)小时;其中,低热有32例,中等度热36例,高热28例,无超高热患儿。
3 讨论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前列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前列腺电切术是临床上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常用术式之一。
老年患者在接受全麻下前列腺电切术的过程中,易受到多种因素(如麻醉、术中失血、身体暴露、接受膀胱冲洗等)的影响而导致其体温下降。
有研究指出,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麻下前列腺电切术时,若其体温下降,可导致其出现寒战、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及凝血功能下降等情况,且会延长其术后清醒的时间[4]。
因此,临床上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麻下前列腺电切术时,应做好其保暖工作,积极预防其发生体温下降。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对接受全麻下前列腺电切术的老年患者进行体温护理可保持其术中体温的稳定。
参考文献[1] 韦丹.保温护理干预在预防全身麻醉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并发症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6):124. [2] 龚映虹,颜贵积,叶巧玲,等.保温护理干预对前列腺电切术中低体温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151-153.[3] David B.Wax,Samuel Demaria,Jeron Zerillo.Hypothermia RiskWith Intraoperative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J].Anesthesia & Analgesia,2017,125(5):1820.[4] 王研,王姝,谭燕,等.老年前列腺电切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的护理干预[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4(3):197-200.对接受中药药浴治疗的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评价徐健冰(广西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广西 梧州 543002)[摘要]目的:分析对接受中药药浴治疗的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中药药浴治疗的100例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按照随机盲选法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
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中药浴足护理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热水中浸泡双脚,并在水中加入中药材煲煮浸泡的方式来达到保健的效果。
这种护理方法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被广泛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
中药浴足护理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可以帮助缓解外感发热的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外感发热属于风寒邪气入侵,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发热、头痛、流鼻涕等症状。
中药浴足护理可以通过脚底与药材的接触,促进气血运行,发散寒湿,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一项研究显示,对于外感发热患者,中药浴足护理能够显著降低体温、减轻头痛和流鼻涕的程度,且效果与口服中药相当。
中药浴足护理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有助于抵抗外感发热的病原体。
中药材中含有许多具有抗病毒、抗菌和抗炎作用的化合物,如黄芪、连翘、蒲公英等。
这些化合物在煮煮水中释放出来后,能够通过脚底的穴位吸收进入体内,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研究表明,中药浴足护理能够显著增加外感发热患者的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指标的水平,提高机体对抗外感发热的能力。
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
它能够通过发散风寒、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缓解外感发热的症状,增强机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对中药的适应程度也各异,在使用中药浴足护理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进行选择。
中药浴足护理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能取代其他传统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等。
使用中药浴足护理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配合其他治疗措施,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中药浴足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其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药浴足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多关于中药浴足的实践参考和临床应用价值。
一、中药浴足的治疗原理中医学认为,外感发热是因为外邪入侵体内,引起阳气不和、阴阳失调所致。
中药浴足以中药的药性渗透到足部,通过足部的经络和穴位直接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起到调和气血、驱邪散热的作用。
中药浴足所选用的中药成分多具有温热解表、祛风散寒、理气化痰等功效,能够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系统,加快病邪的排出,达到缓解外感发热症状的目的。
二、中药浴足的应用效果观察1. 疗效观察:基于临床观察,中药浴足在治疗外感发热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患者在接受中药浴足治疗后,往往出现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如发热、头痛、喉咙肿痛、鼻塞、流涕等症状明显减轻,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状态得到提升。
并且,对并发症如咳嗽、咽痛等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
长期坚持中药浴足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减少外感发热的反复发作。
中药浴足是一种非侵入性、天然疗法,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的优点。
中药浴足所使用的中药成分多为天然植物,经过严格的制作工艺和研究调配,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患者接受中药浴足治疗后,很少会出现不良反应,同时也不会对皮肤和足部造成伤害。
中药浴足在治疗外感发热时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3. 患者生活质量观察:在外感发热时,患者常常伴有头痛、咽喉肿痛、体温升高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浴足在治疗外感发热过程中,不仅可以缓解症状,减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情和睡眠质量。
患者在接受中药浴足治疗后,通常都会感到神清气爽、心情舒畅、睡眠质量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1. 中药浴足是一种简便易行的疗法,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操作和设备,可在家中轻松进行,是一种理想的自我保健方法。
2. 中药浴足对改善气血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具有显著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外感发热的发生。
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中药浴足护理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本研究旨在观察其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发现中药浴足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患者体温、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还分析了中药浴足护理的原理和与药物疗法的比较,指出其具有独特优势。
也提出了中药浴足护理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效果。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药浴足护理、外感发热、应用效果观察、中药浴足护理原理、效果观察结果、实例、药物疗法比较、注意事项、结论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本文背景本文旨在探讨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并通过观察结果和实例分析其疗效。
外感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由风寒、风热等外邪入侵所致,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传统中医学认为,通过中药浴足可以有效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加速病邪的排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观察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发热症状的缓解和对体内平衡的调节作用。
通过本研究的观察结果,希望验证中药浴足护理在治疗外感发热中的有效性,并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中药浴足护理与传统药物疗法在治疗外感发热中的优劣势,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为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并促进其在医疗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和数据分析方法等几个方面。
我们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设计,将患有外感发热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浴足护理组和对照组。
中药浴足护理组将接受中药浴足护理,而对照组则接受传统药物治疗。
研究对象为符合入组标准的外感发热患者,共计100位。
2021年5月第10期中外女性健康研究经验交流文章编号:WHR202005217中药擦浴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浦春燕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儿科,江苏海门226100【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高热患儿中应用中药擦浴的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小儿高热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儿选取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按照降温方法的不同分为温水擦浴组与中药擦浴组,为温水擦浴组采用温水擦浴方法,为中药擦浴组采用中药擦浴方法,两组各分配患儿30例,治疗完成后,对比两组的降温有效率与不同时间段的体温下降情况。
结果:中药擦浴组患儿的降温有效率与体温下降情况均明显优于温水擦浴组,组间差异明显(PV0.05)。
结论:在小儿高热患儿的治疗中采用中药擦浴能够有效提升患儿降温有效率,迅速降低患儿体温,效果确切显著。
【关键词】中药擦浴;温水擦浴;小儿高热;物理降温【中图分类号】R244【文献标识码】B小儿高热是一种较为常见症状,出现此类症状的患儿一般有急性高热与长期高热两种情况,前者多由于感染或者非感染性疾病所致体温升高,且低龄儿童因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或发育不完全,自身体温调控能力差,容易发高烧或者出现服药退烧后体温又迅速回升的现象,同时在高热状态下 容易出现惊厥及肌肉抽搐情况,同时一些异常反应也会导致患儿出现急性高热,如过敏或者疫苗接种反应等[];而后者主要是由于一些疾病导致体温升高,且发热时间较长,连续14d以上则发展为长期高热。
由于小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其本身的调节不是很强,同时皮肤表面的汗腺往往发育不够完全,很难对于体温进行有效的调节,故而较为容易出现发热的情况[2]。
小儿高热往往是疾病的一种体现,当患儿出现此类情况时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断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虽然发热是一种对于人体有利的代偿性反应,但是持续高热往往会对于患儿的心脏与大脑造成较大的负担,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所以选择一种简单且起效迅速的降温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而言是十分关键的。
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剖析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用中药药浴的价值。
方法:随机分组40例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分成试验与对照两组,各20例。
两组均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同时加用中药药浴疗法。
观察两组的退热效果,比较解热时间。
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0.0%。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的解热时间为(36.17±1.15)h,对照组为(49.52±1.56)h。
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用中药药浴疗法,能缩短退热时间,增强疗效。
【关键字】小儿外感发热;中药药浴;退热疗效;风热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接收的风热型外感发热患儿,40例。
按照随机分组原理,将40例患儿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
实验组男性患儿13例,女性患儿7例;年龄为0.5~4岁,平均(1.65±1.04)岁;病程为3~32h,平均(13.4±6.8)h;体温为38.0~39.9℃,平均(38.74±0.49)℃。
对照组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6例;年龄为0.7~4岁,平均(1.69±1.01)岁;病程为5~36h,平均(13.8±6.9)h;体温为37.9~39.8℃,平均(38.72±0.51)℃。
两组体温、病程与名族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1)咽部充血且扁桃体肿大。
(2)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异常。
(3)临床表现为:鼻塞;咳嗽;发热;流鼻涕。
1.3 方法两组患儿都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详细如下:静注炎琥宁,5mg/kg,1次/日。
针对体温超过38.5℃的患儿,肌注泰诺林,0.1ml/kg。
连续用药3日。
中药浴足护理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中药浴足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传统方法之一,它通过浸泡双脚来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不仅可以缓解疲劳,还可以调理内脏,改善身体的微循环。
而在外感发热的情况下,中药浴足也可以发挥一定的调理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药浴足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以期为中药浴足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中药浴足治疗外感发热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理论认为,中药浴足的药物成分可以通过足部的毛细血管被吸收,通过足底的反射区传导到全身,起到调整气血、活络经络、消除病邪的作用。
中药浴足在外感发热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选取40例外感发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女不限,年龄在18-60岁之间。
按照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每组分别2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中药内服治疗,观察组则在内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浴足治疗。
中药浴足的配方为黄芪10克,白芷10克,薄荷5克,防风5克,绿豆20克,生姜3片,大蒜3瓣,加水煎煮后加入足浴盆中,水温控制在40-45摄氏度,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浸泡5天。
2. 结果观察组中,治愈13例,好转5例,无效2例;对照组中,治愈9例,好转6例,无效5例。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
观察组的平均发热时间为3.8天,对照组的平均发热时间为5.2天。
观察组的平均体温下降时间为2.3天,对照组的平均体温下降时间为3.5天。
3. 讨论观察结果显示,中药浴足在外感发热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中药浴足可以显著缩短发热时间和体温下降时间。
这说明中药浴足可以加强患者的体质,增强抵抗力,加速病情的恢复。
观察组中治愈和好转的病例较多,显示了中药浴足在外感发热中的良好疗效。
中药浴足治疗外感发热的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热作用:中药浴足本身的温热作用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从而有助于排出体内的病邪。
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疗效观察龙梅玉
发表时间:2018-06-07T15:34:57.52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作者:龙梅玉[导读] 析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为小儿外感发热治疗提供依据。
龙梅玉
花垣县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湖南花垣 4164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药浴对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为小儿外感发热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16 年3 月至2017 年3 月我门诊收治的外感发热患儿6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接受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n=30)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药浴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效果、起效时间、解热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为83.33 %,P<0.05;观察组患儿的起效时间和解热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药药浴可有效提高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是临床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理想辅助治疗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药浴;外感发热;风热型;退热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th on the fever of infantile fever in children,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exogenous fever. Collected in March 2016 to March 2017,I at the records of exogenous fever outpatient children with 60 cases,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method,the control group(n = 30)conventional foundation treatment,observation group(n = 30)based o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combined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dicated bath treatment,compared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antifebrile effect,working time,antipyretic time.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acetaminophen was 96.67 % and 83.33 %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effective time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t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 of febrile fever,and it is an ideal adjuvant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exogenous fever. [Key words] medicine bath;Exogenous fever;The wind heat type;defervescence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疾病,其多是由于外感风邪所致,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等[1],风热型是最为常见的小儿外感发热证型,风热型外感发热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给患儿的家长造成一定的思想负担,因此如何快速、有效的治疗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门诊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药浴进行治疗,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6 年3 月至2017 年3 月我门诊收治的外感发热患儿6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30 例患儿接受常规基础治疗,作为对照组,30 例患儿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药浴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儿中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年龄7 个月~5岁,平均年龄2.21±1.08 岁,体温38.3~40.2 ℃,平均体温38.91±0.83 ℃,病程4~72 h,平均病程19.35±5.59 h,对照组患儿中男性18例,女性12 例,年龄6 个月~5 岁,平均年龄2.17±1.12 岁,体温38.1~40.5 ℃,平均体温39.05±0.91 ℃,病程5~72 h,平均病程18.71±5.72 h,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儿均符合《儿科学》中外感发热诊断标准;②患儿中医证候均为风热型;③患儿体温≥ 38 ℃;④患儿年龄≥6 个月。
排除标准:①合并化脓性扁桃体炎、毛细支气管炎、疱疹性咽颊炎、支气管炎患儿;②存在严重营养不良,或伴有严重肝、肾、循环系统疾病的患儿;③过敏体质患儿;④确诊为支原体或细菌感染患儿。
1.2 方法 1.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即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1 岁以下患儿:60 mg/次,1 岁以上患儿:80 mg/次,体温≥38.5℃患儿,给予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退热,给药剂量0.1 mL/(kg﹒次)[2]。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药物治疗,处方如下:青蒿 20 g、柴胡20 g、连翘20 g、薄荷20 g、荆芥20 g、川芎10 g、炒牛蒡子10 g,上述诸药均粉碎成直径为0.5 cm的粗颗粒,装袋备用,使用时,将药袋放入清水中煎煮,煮沸5 min,将药液滤出,加适量清水调配成每100 mL相当于2 g生药量的浓度,水温维持在38~40℃,每天洗浴1 次,每次洗浴15 min~25 min,药浴完成后静脉滴注炎琥宁注射液,剂量同对照组。
1.2.2 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儿的退热效果、起效时间、解热时间作为评价指标。
退热效果评价,痊愈:患者接受治疗后48 h内,外感发热的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且未出现回升[3];有效:患儿在接受48~72 h内,外感发热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且未出现回升;无效:患儿接受治疗72 h后,外感发热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体温也未出现降低,甚者较治疗前升高。
1.2.3 统计学方法
各组患者的评价指标结果均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起效时间和退热时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退热效果进行秩和检验,α=0.05。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