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685.07 KB
- 文档页数:11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大太:2、辟避;3、厭饜:4、”(今仍作“舍”)舍捨:5、”嘗嚐:(今皆简化为“尝”6、”佗他:异体字:”暱昵: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1、2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19本义和引申义1、邑:、、“大叔又2、都:本义,大邑。
、国都小的都。
3、鄙:、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6、啟;简化“启”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
、‘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 12、(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3(姜氏有什么满足)4(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 1、无生民心。
234语法1、诸:2、请:1)请你做某事 23、敢:1)助动词,有胆量,为何谓也”二、齐桓公伐楚古今字:1、共供:2、女汝:”复音词1、夹辅本义和引申义;1、缩:本义,用绳子捆起来。
2、妥:本义,安稳,安定。
后引申为安,安抚。
3、次: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次第,次序。
作动词为按次序排列。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 。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语法;之: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b. 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宾语前置;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 5、寡人是征 6用代词‘是’复制提前的宾语,起强调 7介词“以”的宾语 8三、齐晋鞌之战古今字:9、陈阵:10、辟避:11、絓掛:12、奉捧:异体字:1、2、”3、4、5、”复音词1、败绩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3、”免(二)意动用法1、”难其他此类活用 16、介,甲衣。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一个字原则上只应有一个形体,不需要两种以上的写法。
但是汉字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使用汉字的人又非常多,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字出现了两种以上的写法,那是很自然的。
古书上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形体分歧的字。
现在汉字简化以后,字的形体统一起来了,这给人民群众学习文化带来了莫大的便利。
对一般人来说,只要掌握了简化后的汉字就够了;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如果只掌握现在通行的形体划一的简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体分歧的字,阅读古书时就会遇到不少困难。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
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1.古今字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
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其中有许多是僻字,常用字实际上只有三四千个。
例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只用了4466个字。
但我们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上古的人头脑简单,概念贫乏,只用少数字就够了。
上古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贫乏,决不会比近代人的概念少得那样多。
以《康熙字典》为例,虽然它收了47035个字,但丝毫不能说明清代人的概念比上古人的概念多四五倍。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二)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三)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后来写作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后来写作辟(注:现在“辟”又简化为“辟”。
)。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同上)(后来写作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后来写作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通论(六)1、不同形体的字可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5、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分别:A、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如:諭喻。
)B、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
如:泪淚。
B、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敕(攴)勅(力)、歎嘆、絝袴。
C、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如:綫線、暱昵。
D、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
如:慚慙、和咊;花芲。
E、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
如:諭喻。
7、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A、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读音相同但古音不同。
如:寘置、寔實。
B、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
如:雕彫凋、遊游、修脩。
C、通用有条件限制,意义广狭不同。
如:亡無、沽酤。
8、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第7章古汉语通论(17~18)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训诂学定义训诂又称“故训”,对其通行的说法是用今语解释古语。
它是一项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文字学、音韵学并立,构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三大部门。
(二)发展历程1.先秦开始对当时的古籍进行整理。
2.两汉训诂发展的兴盛期。
出现了著名的训诂学家毛亨、扬雄、刘熙、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著名训诂学家,以及《毛诗故训传》《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著名训诂著作。
3.魏晋以来训诂成就不及从前,但仍有所发展,首先对群经的注疏趋于完备,宋代出现《十三经注疏》的合集;其次突破了解经的范围,有裴松之《三国志注》、杨琼《荀子注》等训诂著作;最后出现了多种字典、词数,如魏·张揖《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颜师古《匡谬正俗》等。
此间王肃、张揖、郭璞、孔颖达、李善、朱熹等成就最高。
4.清代训诂发展到鼎盛时期,学者们继承前人成果,用文字形音义统一的观点,从理论和方法上对训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经籍纂诂》等。
词典、字典的编纂也成绩斐然,如《康熙字典》等。
5.近代使训诂不仅只是解释具体的语句,还要论其原理、法则、求文字和词义的系统和源流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
(三)训诂的材料1.古典文献的正文如:(1)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2)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礼记·曲礼》(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造乎?”《论语·泰伯》2.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是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的方法,也就是讲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而注疏则是古人解释古代文献的总称,有传、说、皆、训、笺等等。
如:(1)《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笔记(精华版)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精心整理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代汉语》(王力)条记一、挖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办法主要有三种:A 、按音序排列.当前通止依照汉语拼音字母序次排列(汉语拼音规划);古代依照仄火韵106韵排列(上、下仄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进声17韵).B 、按部尾战笔划排列.共一部尾的字归正在所有,部尾的先后以笔划几为序;共一部尾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几为序.笔划相共时,正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普遍是把起笔分成面(、)、横(一)、直(ㄧ)、撇(ノ)四种大概面、横、直、撇、合(┐)五种依次排列.C 、按编码排列.通止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圆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程序是左上角、左上角、左下角、左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弛玉书籍、陈廷敬等编,正在明代梅膺祚《字汇》战弛自烈《正字通》前提上编成.依照部尾排列,分成214部,正在按十二天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格式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籍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籍为证.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举止纠正.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籍局.部尾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辞源》1915商务印书籍馆,陆我奎、圆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汇为主,兼瞅百科知识的大辞书籍.部尾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尾.注音反切,局部采与浑代李光天《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础奠定了汉语新颖词汇典的编写格式格局.1958年建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籍,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控制.采与汉语拼音字母战注音字母注音,采与《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籍局编印,舒新乡、沈颐,弛相主编.1958年建订为综合性辞书籍.舒新乡、陈视道主持.7、东汉许慎《道文解字》,华夏笔墨教奠基之做,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解小篆字形.宋代缓铉采与孙愐《唐韵》校订过.浑代黎永秋的《道文通检》.缓灏《道文解字注笺》8、浑代钻研《道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道文解字注》、桂馥《道文解字义疏》、王筠《道文句读》、墨骏声《道文通训定声》.9、浑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博门支集唐前百般古书籍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仄火韵一韵一卷.另有浑代刘淇《帮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真词汇通释》.10、浑代王引之《经传释词汇》(古声母排列)战近人杨树达《词汇诠》(注音字母),阐明真词汇.11、近人弛相《诗词汇直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籍局,钻研诗词汇直中特殊词汇语的一部博著.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汇为主,新颖以复音词汇主假如单音词汇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真足分歧的词汇.B、加上词汇头词汇尾.C、用二个共义词汇动做词汇素合成.13、简朴的复音词汇,绝大部分是联绵字.笔墨教主要凭字形辨别转义.14、笔墨的创制时期,象形是最基础的准则.15、隶书籍是汉字演变史上的要害转合面,是古笔墨战今笔墨的分火岭.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普遍是奇句不押韵,奇句押韵.如《诗经》C、接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奇句与奇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要领: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尾句进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当前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籍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籍启初于汉代.20、注解罕睹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汇.B、串道.把一句大概几句连串起去道解.C、通释齐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精确.21、罕睹古书籍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汇搁于其后.不然而用去释义,且用于分别共义词汇大概近义词汇的不共.B、谓.被释词汇搁于其前.以简直释抽象,大概以普遍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汇搁于其后.C、貌.于动词汇大概形容词汇后.被释词汇往往表示某种本量大概状态的形容词汇.等于“…的格式”.D、犹.释者与被释词汇往往是共义大概近义闭系.等于“等于道”.上头简朴用于释义.E、之止、之为止.必定是“声训”除了释义中,释者与被释词汇奇我是共音闭系,奇我是单声叠韵的闭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去证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普遍用去注音.奇我证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余古书籍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战弛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擅注战五臣注萧统《文选》.北往宋裴紧之的《三国志》注.23、郭象注战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常常表示正在特定的上下文里那个字要依照它本本的读音读.奇我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大概直音,标明那个字正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保守有分歧的读法.25、古书籍时常有一字同读的情况.分歧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汇义大概词汇性的分歧.同读奇我不过音调的好别,奇我不然而是声调、词汇义上的好别,另有词汇性上的转化.26、利用四声辨别词汇义战词汇性,是汉语的特性之一.27、墨熹:《周易转义》、《诗集传》、《大教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浑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做《校勘记》.浑代王念孙《读书籍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籍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动做标记.语意已完而需要停顿的场合,面于二字之间.句终正在字的中间.过得果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诗经》是赋的近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性铺陈真物.33、明代缓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普遍较少,多用问问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集文,句式以四六止为主.B、六往赋是俳赋,又喊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奇、用典,本量为押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查所采与的一种试体赋.押韵庄重节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确定八类韵足,所以道八韵律赋.以至押韵词汇序、仄仄也有确定.字数有节制,不超出四百字.D、文赋,受古文疏通做用而爆收.中唐后,古文家的赋渐渐以集代骈,句式整齐,押韵随意.不沉铺排战藻饰,用集文要领写赋,贯脱集文的气魄,沉视浑新流畅,格中靠近集文.34、赋的结构:前里有序,中间为赋,后有“治”大概“讯”等.35、古汉语的建辞要领:A、稽古:援引昔人的遗迹去证据自己的论面.道述一些履历究竟,有正反二里.B、引经:正里援引古代圣贤的止辞.C、代称.a、以真物的特性大概标记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部分.如“风俗”.c、以本料代废品.如“鱼网”.d、以简直代抽象.如“丝竹”.e、以天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尊沉.如“王左军”.g、博名用做通名.如“扁鹊”.h、分裂式的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汇序颠倒为了建辞押韵.E、隐喻,不比圆词汇.F、迂回,一种隐晦易懂的建辞脚法.做家不直止,而转直抹足天道出.G、坦率,坦率直合天把意义表黑出去,中接辞令战谦词汇属于坦率语.H、夸饰,一种非常形容语,使谈话减少死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战近体诗,近体诗又喊今体诗,古体诗又喊古风.超出八句的喊搞排律.绝句分为古绝战律绝.古绝普遍只限于五绝.37、四止诗句式普遍为二二,五止诗为二三,七止诗为四三.38、句句进韵的诗歌,果相传汉武帝做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止联句,句句进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止》.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北往沈约收明四声,写做《四声谱》.40、三仄调是古风的博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性之一.律绝普遍截与律诗的尾尾二联.41、浑代戈载《词汇林正韵》分为十九词汇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直有北直北直之分.北直有杂剧战集直.集直有小令战套数二种形式.43、元代周德浑根据北直写成《中本音韵》分仄火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汇阐明.1、直切:用共音字去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二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大概“某某反”(唐前),上字与声母.下字与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偏义复词汇: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汇,用二个单音的近义词汇大概反义词汇动做词汇素组成,其中一个词汇素的本良心思成为那个复音词汇的意义,而另一个不过动做伴衬.如“有慢慢,非有益也.”“慢慢”指的是“有慢”,“慢”字奇尔思.4、转义:词汇的本良心思.如,背,本本的意义是“背北的窗户”.5、扩充义:从转义“扩充”出去的,即从转义死少出去的意义.,背,本本的意义是“背北的窗户”.扩充意义是“往着”、“对付着”.间接扩充是从转义间接派死出去的意义.间接扩充是由间接扩充而再扩充出去的意义,与转义为间接闭系.6、假借义:如共墨骏声所道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籍:许慎的《道文解字》认为汉字形骸的构制有六种:象形、指事、领会、形声、转注、假借.惟有象形、指事、领会、形声是制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真物表面大概具备特性的部分描绘出去,形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暗号指出真物特性的制字要领.如上、下、本、终、亦、刃.C、领会:是由二个大概二个以上的形骸组成,把它们的意义拉拢成一个新的意义的制字法.时常是二个象形字的分离,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喊形符)战声符二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型,如江、沐.意符相共的形声字意义上多数合意符所标示的真物大概止为有闭.如贝与财物有闭,止与止语有闭,心与情绪有闭.E、转注:道法纷歧.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收号”的令,厥后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由于履历的死少,汉字的演变,爆收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大概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爆收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代替,然而“责任”等意义担当着,故而二者为古今字.9、同体字:由于时间大概天狱的闭系,人们为共一个词汇制出二个大概更多的字去代表它,产死乐形骸结构出进较大,意义真足相共,正在所有情况下皆不妨互换的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革新汉字,举止简化而爆收的局里,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籍写简朴,笔划较少,往往是一对付一的闭系,也有一对付多的情况.即日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去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战繁体字之间词汇义毫不相搞,果为共音而被采与.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推断句:以名词汇大概名词汇性的词汇组为谓语,表示推断.正在古汉语中普遍不必推断词汇“是”,而是正在谓语后用语气词汇“也”去帮闲推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奇我正在主语后用语气词汇“者”表示提顿.新颖汉语中主谓之间普遍用“是”.12、道述句:以动词汇为谓语、道述人大概真物的止径变更的句子.13、可定句:表示可定的句子.必须有可定词汇,古代汉语中可定词汇不妨是副词汇“不”、“弗”、“毋”、“勿”、“已”、“可”、“非”,不妨是动词汇如“无”,不妨是代词汇如“莫”.14、词汇类活用:正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汇临时改变词汇性,如名做动、形容词汇做如动词汇,名词汇做状语,动词汇做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中其余果素的总战,包罗韵头、主要元音战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战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分歧而韵相共的字如搞、谦、北、叹不妨互相押韵,那些互相押韵的字搁正在共样的位子上便形成诗韵.18、韵足:韵头分歧而韵相共的字如搞、谦、北、叹不妨互相押韵,那些互相押韵的字搁正在共样的位子上便形成诗韵.汉语诗韵普遍搁正在句尾,习惯上喊韵足.19、韵例:便是闭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场合用韵,什么场合不必韵战何如用韵.20,换韵:纷歧韵到底,中途变更身分歧的韵押韵的押韵办法,接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心而唱,随心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昔人为了证明《诗经》的押韵战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便是“叶韵”,大概称“叶句”(叶,共“协”,战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该当可定的注音法.昔人认为押韵不妨临时改变读音,以供战谐,不根据.24、单声:二个字的声母相共,如新颖汉语中“珍珠”,“微妙”正在先秦是单声.25、叠韵:二个字的韵母相共,韵头分歧也不妨,如新颖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籍里谈话里共音大概音近的字的通用战假借.大概本有其字,大概本无其字,借用共音近音字表示,二个字本本形骸分歧,意义分歧.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保守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不拼音字母,只佳找出三十六个汉字动做声母的代表,如睹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当前钻研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二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克不迭分隔的词汇,大概有单声叠韵的闭系,如玲珑、徘徊、整齐,大概不,如蜈蚣、妯娌,大概共音相沉复,如渐渐、津津.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简单明黑,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做家不然而阐明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成为“疏”,也喊“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便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证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义.30、《十三经》:《周易》、《尚书籍》、《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秋秋左传》、《秋秋公羊传》、《秋秋谷梁传》、《论语》、《孝经》、《我俗》、《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往大概魏晋人的注.31、衍文:校勘教术语,简称“衍”,也喊“衍字”.用去指明古籍中多出了笔墨的局里.如“‘汉火以为池’,‘火’字衍”.32、脱文:校勘教术语,简称“脱”,也喊“脱字”.用去指明古籍中脱降了笔墨的局里.如“‘孔世家云:颀然而少’”“‘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真足的韵文,也有不真足的韵文.34、仄火韵:隋往陆法止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确定相近的韵不妨共用.北宋仄火刘渊,将共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裔渐为106韵,被成为仄火韵,普遍喊“诗韵”.35、仄仄;近体诗最要害的格律果素,正在诗战韵文中形成一种下矮少短相互接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阳仄、阳仄是仄声,上声、去声、进声为仄声.古代的进声当前转进其余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付句战下联的出句的仄仄典型必须是共一大类的.得黏:诗歌中分歧乎黏的准则的局里.37、对付:每联的出句战对付句必须是好同典型的.也便是对付句的仄仄对付坐.得对付:诗歌中分歧乎对付的准则的局里.38、孤仄:诗歌中除了韵足除中只剩一个仄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普遍的仄仄的句子,即该用仄声的已用仄声,该用仄声的已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付于拗句,往往用“救”,便是一个句子该用仄声的场合用了仄声,则正在本句大概者对付句的适合位子,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仄声,以便补救.合起去喊做拗救.40、对付仗:诗歌特天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共的语句相为对付仗,那是正格.其余又一种情况,只央供字里相对付即词汇类相共,不央供句法结构相共.对付仗普遍仄仄相对付.共类的词汇相对付是工对付.41、合掌:一联对付仗出句合对付句真足大概者基础共义,是诗家的大忌,喊搞“合掌”.42、流火对付:对付仗中的特殊典型.相对付的二句之间的闭系不是对付坐的,而是一个意义连贯下去,也便是道出句与对付句不是二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脱巫峡,便下襄阳背洛阳”.43、借对付:对付仗中的特殊典型.一个词汇有二种以上的意义,诗人正在诗中用的是甲义,然而是共时借用它的乙义大概丙义,去与令一词汇相对付.如“岐王宅里觅罕睹,崔九堂前几度闻”.与“觅常”本为“觅常”之意,然而又为古代丈量单位,借对付数目.44、挖词汇:词汇初称为“直子词汇”,相识音乐的词汇人依照乐谱的音律节拍去写词汇,称为挖词汇大概倚声. 45、词汇调:本指写词汇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汇调的做品的句法合仄仄分别加以综合,进而建坐的百般词汇调的仄仄要领.46、杂剧:一种戴科(动做)黑(道黑)的歌剧,唱词汇往往是剧经纪唱.惟有套数,不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合,齐剧常常四合,奇我加上一个楔子.集直:不是戏剧,不科黑,与词汇的本量相近.47、小令:集直的一种,等于一尾单调的词汇.套数:由二个以上的共一宫调的直子依照一定准则连缀起去的套直.48、赘韵:直中不必用韵的场合用韵.49、衬字:直律中正在确定的字数除中所增加的字,大概者加正在句尾,大概者加正在句中,然而不克不迭加正在句尾.。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通论(十四)1、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在句首或句中,同样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A、“夫”(fú)a、“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从指示代词“夫”发展而来,已变成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那个”。
b、“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c、“若夫”等于“至于”。
如: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彼且恶乎待哉?B、“其”a、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表示“大概”“恐怕”。
如:吾其还也。
其是之谓乎?其我之谓矣!2)在祈使句里,就简单地表示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句末语气词“吧”“啊”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如:君其问诸水滨。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b、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
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无疑问代词)其谁曰不然?其何以行之哉!C、“惟”(唯、维)a、“惟”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
在记叙文中,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如: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祀,年)b、“唯”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表示希望。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荆卿留意焉。
c、“唯”用在句首可以帮助判断语气。
如: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d、“惟”“维”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
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厥土惟白壤。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D、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
如“繄”。
2、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3、词头。
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A、“有”a、用于专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如:“有夏”“有殷”“有虞”“有扈”,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古代汉语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地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地字归在一起,部首地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地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地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C、按编码排列.通行地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地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地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切.辞书.检》..押韵韵.18于汉代.20、注解常见地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地意义更为明确.21、常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地差别.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地形容词.等于“…地样子”.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地关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地《三国志》注.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地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地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地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地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地读法.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地情况.不同地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地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地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地差异,还有词性上地转变.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地特点之一.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物.33雅”泽”.目.42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地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地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地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地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地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地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地是“有急”,“缓”字无意义.4、本义:词地本来意义.如,向,本来地意义是“向北地窗户”.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地,即从本义发展出来地意义.,向,本来地意义是“向北地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地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地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许慎地《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地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地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地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形体组成,把它们地意义组合成一个新地意义地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地结合,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地,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地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地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E、转注:说法不一.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地令,后来借用为“县令”地令.8、古今字:由于历史地发展,汉字地演变,产生乐一个新地字代表一个字地一个或者尾.16.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地字地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地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地情况.而上古地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地词,或有双声叠韵地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29、疏:由于时代地变迁,前人地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地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地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地《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地意思.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地注.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地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地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地文章,有完全地韵文,也有不完全地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地《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地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地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地格律因素,在诗和近.47。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一、二册完毕]通论(十六)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2、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不同也算叠韵),如现代汉语中“光芒”;“芣苢”在上古是叠韵;“知识”在上古却不是;“辗转”古今都是。
3、三十六字母:按传统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参见附录四)4、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关系。
上古汉语里的双音词很少,而其中,除了叠音词(如“夭夭”)之外,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古人称之为“连绵字”。
连绵字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但绝大多数属于双声叠韵。
5、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A、形容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觱发、缤纷、容与、憔悴、滑稽、便嬖b、叠韵:虺隤、窈纠、觳觫c、双声兼叠韵:辗转B、名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蟋蟀、蝃蝀、伊威b、叠韵:芣苢、仓庚、鎡基C、AB是纯粹的双音词。
此外,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有的非常接近连绵字,有的只能算两个词):a、双声:玄黄、洒埽、亲戚、妻妾、肯綮b、叠韵:涕泗、刚强D、利用连绵字和双声叠韵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
达到回环反复的效果。
6、注意:双声叠韵的分析是和语音系统的描写相联系的。
前人对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分合,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些字是否双声叠韵时,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
7、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第1章汉语通论(1~4)一、填空题1.反切的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________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________、________相同。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声母;声调;韵母【解析】反切法是中国古代汉语中注音法的一种,反切上字的声母加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母组合即被切字的读音。
2.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某某切”。
其方法是__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案】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组合起来就是被切字的读音【解析】反切法是中古代汉语中的注音方法,相较于直音法,它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如若不认识反切字就起不到注音效果。
3.《康熙字典》按部首排列,共________部。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214【解析】《康熙字典》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汉语辞典,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
《康熙字典》以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几乎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者必备的工具书。
4.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___,这部字典把汉字分为________部,结构分析基本上是以________字体为依据。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说文解字》作者________,全书分________部首。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2)《说文解字》的作者是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说文解字》;540;小篆【解析】我国的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许慎。
许慎,字叔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他历经21年著成《说文解字》十五卷,这部书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收字9353个,将其归入540部首,另有重文1163个。
古代汉语(王力版)笔记绪论(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着..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B、加上词头词尾..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21、常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等于“…的样子”..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句终在字的旁边..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点铺陈事物..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D、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C、代称..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e、以地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h、割裂式的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E、隐喻;没有比喻词..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行..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北曲有杂剧和散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E、转注:说法不一..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适、征征、余余..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第6章古汉语通论(15~16)十五、《诗经》的用韵(一)《诗经》的韵例韵例是关於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以《诗经》为例,其韵例表现为: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例如《关雎》一章三章,《静女》全诗,《硕鼠》全诗。
《诗经》里有不少的诗句以代词或语气词收尾,韵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的前面(语气词一般是不能看做韵脚的,但也有少数例外),可以看做句中韵,也有人把它看做变相的句尾韵。
例如《关雎》二四五章和《伐檀》全诗都用的是这种句中韵。
句尾的代词或语气词常用的有“之”“我”“矣”“也”“只”“思”“止”“兮”“猗”等。
有的代词或语气词完全相同,例如《关雎》二四五章都用“之”,有的不完全相同,例如《伐檀》各章第三句用“猗”,其他用“兮”。
2.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例如,《静女》第一章是一韵到底,第二章“变”和“管”押韵,“炜”和“美”押韵,换了一次韵。
又如《关雎》五章(依郑玄所分),都是一韵到底;但若依照一般人所分,《关雎》只有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三章各八句,那么第二三章就算换韵了。
在上引的六首诗中,每章的韵脚用一种符号标出的,就是一韵到底;用两种或三种符号标出的,就是换韵的(交韵例外,不算换韵。
)。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句句押韵《诗经》押韵一般都很密,句句押韵的不少。
例如《静女》第二章和《硕鼠》第一章。
(2)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这是《诗经》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例如《关雎》的第二四五章,都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
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押韵方式,就是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
例如《关雎》的一三章和《静女》的第一章都是首句入韵而后偶句押韵的。
(3)交韵这是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例如《静女》第三章的第一句“荑”和第三句“美”押韵,第二句“异”和第四句“贻”押韵。
后两种押韵的形式都有许多变化的情况。
例如《伐檀》各章都是在一二三五七九等句用韵,文选中《君子于役》的两章都在二三四六八等句用韵,都是变相的隔句押韵。
又如《柏舟》全诗和《硕鼠》二三章的用韵形式,虽不是纯粹的交韵,但是基本上可以归入交韵一类。
《诗经》用韵的格式是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者模拟民歌的诗体;民歌是随口唱的,随口用韵,随时转韵,也就是“天籁”。
在这里还有许多变化的情况,我们不再一一列举。
格式多样化,这是《诗经》用韵特点的一个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格式却是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这两种押韵的格式成了后代诗歌押韵的准绳。
(二)《诗经》的韵部1.韵部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1)押韵的诗,读起来应该是音韵和谐的,但是《诗经》的韵脚,用现代汉语的语音去读,有许多地方并不和谐,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古代押韵,现在也还押韵;二是古代押韵,现在不押了;三是古代不押,现在反而押韵了。
(2)出现上述情形的原因在于:语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诗经》距离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上古的语音和现代的语音差别是很大的。
在谈到《诗经》的用韵时,我们首先就必须充分地认识这一点。
明代陈第就懂得了这个道理,清代以来,研究音韵的学者们就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经》时代的韵部来,称作“古韵”,他们说的“古韵”指的就是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
2.古韵的分部在古韵的分部方面,清代的古音学家作了许多工作。
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江有诰的《诗经韵读》,王念孙的《诗经群经楚辞韵谱》,对今天查考和了解《诗经》用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顾炎武开始把古韵分为十部,到段玉裁分为十七部,江有诰分为二十一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等等,越分越细,越分越精。
(1)先秦古韵分为三十部每一部举一个代表字作为韵目,它们的名称是:之部职部蒸部幽部觉部冬部宵部药部侯部屋部东部鱼部铎部阳部支部锡部耕部脂部质部真部微部物部文部歌部月部元部缉部侵部叶部谈部《诗经》的押韵,除冬部应归侵部外,情况基本上与这三十部相合。
同部相押,不同部就不相押,当然也有合韵的情况。
(2)合韵即邻近的韵互相通押,大约有两种情况:①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例如《关雎》第五章“芼”和“乐”相押(宵药合韵),《静女》第三章“贻”和“异”相押(之联合韵)(有许多古音学家把之职等几对阴声韵和入声韵合在一起,那么它们就不算合韵了。
)。
②韵母近似通押,例如《七月》第四章以“蜩”押“葽”(幽宵合韵),大约就是用eu 押au(《鄘风·柏舟》“舟”“髦”相押也是幽宵合韵,但是许多音韵学家不认为这是押韵),第七章以“麦”押“穋”(职觉合韵),韵母也是很邻近的。
(3)古韵三十部的普遍性它不但适用於《诗经》,而且适用於同时代的其他诗歌韵文。
《楚辞》在时代上比《诗经》晚了至少二三百年,在地域上也相差很远,但是《楚辞》的用韵和《诗经》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冬部已经从侵部分化出来。
先秦的文献,不但诗歌押韵,连散文也有押韵的。
《周易》大部分押韵,《老子》差不多全部押韵;其他各书,也常常有用韵的地方。
而这些韵语所用的韵部,也和《诗经》的韵部相合。
例如:①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冬部)②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月部)《左传隐公元年》③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鱼部)《战国策·齐策》④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微部)⑤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之部)《论语·微子》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一作较,无韵),高下相倾.(耕部)⑦功成而弗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鱼部)⑧三十辐.,共一毂.。
(职屋合韵,这是老子的特点。
)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盲爽狂妨,阳部,聋,东部,东阳合韵。
)《老子》⑩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铎部)《庄子·秋水》(4)“叶韵”①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念起来就不和谐了。
这个问题远在六朝的时候就产生了。
当时的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于是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这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xié,同“协”,就是和谐的意思。
)②到了宋代,有的人更全面采用“叶音”的办法来说明《诗经》的用韵。
例如朱熹在注《关睢》第四章时说:“采,叶此礼反;友,叶羽已反。
”用浅显的话来说,朱熹的意思就是:在这里“采”要读作“妻”字的上声,“友”要念作“以”字的声音。
即诗人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照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不规则的。
这种错误,在於他们没有看到语言发展的事实,不知道古今的语音并不相同。
清代古音学兴起以后,叶音说早已受到彻底批判,但是直到现在仍有人错误地沿用叶音说。
③在阅读古诗时,要了解古今语音是不同的,最好能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但是在朗诵古代的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朗诵。
人们不可能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也没有必要;更不能采用前人那种改读韵脚的办法(即叶音),因为那是不科学的。
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一)双声叠韵1.定义(1)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相同。
例如在现代汉语里,“珍珠”是双声,因为“珍”(zhēn)和“珠”(zhū)的声母都是zh;“光芒”是叠韵,因为“光”(guāng)和“芒”(máng)的韵都是ang(韵头不同也算叠韵)。
(2)上古汉语的问题比较复杂些,因为上古的语音系统和现代的语音系统不同,不能把上古的双声叠韵和现代的双声叠韵混为一谈。
我们必须对上古的语音系统有所了解,然后能认识上古的双声叠韵。
在上一节里提到,《诗经》用韵所反映出来的先秦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不同。
(3)先秦的声母系统也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的,今天的广州话仍然反映这种情况。
如“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因为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因为威字在先秦属於零声母,而望字的声母是m。
当然,古今音的系统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例如“辗转”古今都是叠韵,“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古今音是不同的。
2.古代声母系统(1)三十六字母依照传统的说法,有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这三十六个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代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2)上古的声母系统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
拿三十六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彻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
分化成两类的,首先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其中一类接近精清从心,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
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