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又:“齐湣王已益弱”),等等。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古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
由於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在这一节里,我们准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1]这里所讨论的只限於用如一般的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见下文。
①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九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1]这些,同样适用於观察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使动或意动,见下文。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词类及其活用形式:
1. 动词(动作的词):
-走:走、走了、走向、走出、走来
-读:读、读书、读了、读到、读来
2. 形容词(描述事物特征的词):
-美:美、美丽、美好、美人、美丽的
-大:大、大的、大人、大了、大起来
3. 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
-人:人、人们、人的、人家、人们的
-山:山、山上、山下、山水、山的
4. 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的词):
-很:很、很美、很大、很好、很远
-忽然:忽然、忽然间、忽然起来、忽然间的、忽然变化
5. 介词(表示事物之间关系的词):
-在:在、在里面、在外面、在前面、在后面
-为:为、为了、为人、为什么、为着
6. 连词(连接词语、句子之间关系的词):
-和:和、和他、和平、和谐、和睦
-若:若、若是、若非、若不、若然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汉语中常见词类的活用形式,古代汉语的用法相对复杂,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运用。
古代汉语的文献和古籍中有大量丰富多样的词类活用形式,需要通过学习和阅读来更好地掌握。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第4章古汉语通论(11~12)十一、词类的活用(一)概述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词类活用即词类的灵活运用,是词类在句子中的临时“职务”。
词类活用是跟词类的基本用法相对而言的,词类的基本用法即词类在句子中的比较固定的“职务”。
古代汉语中名词经常用做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带宾语时动词和后面宾语的关系主要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名词、动词和形容虽然都可以作谓语,但名词是用在判断句中,动词是用在叙述句中,形容词是用在描写句中。
总之,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不同的词类是有着不同分工的,都有看各自的基本用法,有着比较固定的职务。
但是,语言的使用有时可以打破常规,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有时在句子可以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这种情况,古今汉语都有,请看现代汉语的例句。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发生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上,活用情况又可以分为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两种,特殊活用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另外,还有一种名词作状语有点接近词类活用的性质(现代汉语中除方位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所以也把它附在这里一起讲(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作“副词作状语”)。
这样,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主要情况如下: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一般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使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特殊用法意动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附——名词、动词作状语)1.词类的一般活用词类的一般活用是跟词类的特殊活用相对而言的,前者只是临时改变了词性,后者是改变了基本语法功能,或者既改变了词性,也改变了基本语法功能。
词类的一般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或动词。
(1)名词活用为动词这种情况在一般活用中最为常见,不但普通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②虞不腊矣。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1)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是“使之活”。
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
”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
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
”“客我”是“以我为客”。
三、名词用如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之”是“(用蹄子)踢之”的意思。
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群”是“群居的意思”。
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但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
如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北”表示方位。
“蜀太守以下郊迎。
”“郊”即“郊外”,表示处所。
“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
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可译为“用箕畚运到⋯⋯”。
又如:“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
表示对人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的意思。
表示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的意思。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2)1、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
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进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又:“齐湣王已益弱”),等等。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古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
由於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在这一节里,我们准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1]这里所讨论的只限於用如一般的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见下文。
①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九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1]这些,同样适用於观察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使动或意动,见下文。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
(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
(《列子·汤问》)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子房前。
(《史记·留侯世家》)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
“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
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沛公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
《庄子·盗跖》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
(厌,堵塞。
)《荀子·修身》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
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如: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皆衣:都穿着。
)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
“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通常是使动或意动。
如: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
(《荀子·儒效》)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
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驻扎)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蚕:养蚕。
)请勾践女女于王。
《国语·勾践灭吴》(女于王:给王当婢妾)商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商君列传》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盐铁论·相刺》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识别: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一般动词和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带宾语一般是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带宾语,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要从语言环境即意义上来鉴别。
使动是“使宾语怎样”,是客观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看法或意念。
第二节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上宾语一定是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例如:荘公窹生,惊姜氏。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项羽本纪》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功曰:“良医也。
”厚为之礼而归之。
《左传·晋侯梦大厉》大车无棿,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故远人不服,则修文以来之。
《论语·季氏》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时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有时宾语被省略,参照前后句即知。
如上例。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身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做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如:武丁朝诸侯。
《孟子·公孙丑上》使动用法孟子将朝王。
《孟子·公孙丑下》一般动词欲因此降武。
《汉书李广苏建传》使动用法涉间不降楚。
《史记·项羽本纪》一般动词以上两例形式上没有区别。
为了区别二者,中古以后人们曾经把用做使动的某些及物动词改变读音(破读),但是不是所有的词语都改变读音;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还有如下: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饮yìn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
(屈原《离骚》饮yìn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食sì,见xiàn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从,使……跟从,无破读。
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现象造成了一些特殊现象。
例如“胜之”和“败之”意义相同,就因为“胜”字用做一般的及物动词,“败”字是使动用法。
第三节名词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包括四种情况,其中名词用做使动和意动的并不多,而用做一般动词的较为常见。
(一)名词用做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用做一般动词:踵门而告文公。
《孟子·许行》樊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后汉书·班超传》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令吏人完客所馆。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左右欲忍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史记·廉颇》城朔方城。
《汉书·武帝纪》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汉书·苏武传》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此时名词做谓语,后面往往带宾语或者介宾结构;前面往往有助动词“欲”、副词“不”“能”、特殊代词“所”等。
方位名词也可用做一般动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东:向东进军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史记·孙膑》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二)名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前四例),或者发生与该名词相关的动作行为(后二例)。
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吴王僚,为专诸所杀)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今欲并天下,……治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然得而腊(音西)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瘘、痢。
(柳宗元《捕蛇者说》)吴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史记·晋世家》(三)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者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云》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原道》)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论》)(四)名词用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可直接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较少见。
而古代汉语中则相当普遍,可认为做状语是名词的经常性的功能,本不属活用,为了叙述的方便放在此处介绍。
普通名词用做状语,所起的作用多种多样,有的还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例如:1.表示处所或方位。
以下前六例普通名词表处所,后三例方位名词表方位做状语。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寓言四则·黎丘丈人》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纵》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国语·鲁语》童子隅坐而持烛。
《礼记·檀弓上》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追日》)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
《史记·商君列传》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
“用……”或“依照……”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