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
- 格式:ppt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9
第5课国民党统治危机学问点一: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1912-1919)A 1、发展缘由(1)辛亥革命的推动①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为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的建立提高了的政治地位。
③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忱。
(2)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1915年因反对“”而掀起的的运动,对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3)实业救国成为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4)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短暂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为的发展供应了有利的条件。
处于和双重压迫下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的春天。
2、发展概况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是当时中国的其次大工业。
此外,火柴、榨油、造纸等有了显著的发展,有了肯定的增长。
B级 3、发展特点(1)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
(2)其发展主要是在方面,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的工业体系。
(3)在一些主要部门,仍旧超过民族资本。
(4)近代工业虽然有肯定的发展,但是仍占肯定优势。
(5)发展时间短。
4、结局结束不久,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学问点二:抗日斗争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7)A 1、发展缘由(1)1927年建立以后,实行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①为了,国民政府于年实行“”。
作用:的实施,对,,,起到了肯定的作用。
但币制改革后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限制。
②国民政府为,提出开展“”,激励发展、和。
(2)中国人民的蓬勃发展,广阔群众、的德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建了机遇。
2、发展概况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记录。
B级 3、不利因素币制改革后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限制,使得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肯定的,官僚资本凭借巧取豪夺,快速聚敛财宝,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宝的重要工具。
在的压迫和的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是而又的。
学问点三、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逆境(1945-1949)* 抗日斗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打击(1937-1945)A级 1、逆境缘由(1)抗战成功以后,大量运用进口原料,但是等国的商品涌入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使民族工业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原料。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对象:全日制本科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本质,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战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走向胜利,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弘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本章讲述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反动统治,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成为中国革命新的直接目标;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开辟,以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及其危害,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重点难点1、如何切实使学生认识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性质,从而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走向胜利,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教学法3、讨论法学时分配:4学时思考题1、为什么说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是1927年后中国革命的首要目标?2、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了哪些贡献?3、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主要错误及危害是什么?4、简述长征精神及其意义。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2、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1936年12月)3、毛泽东:《论新阶段》(节选)(1938年12月)4、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5、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教学小结本章教学,我们首先着重分析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本质,使学生懂得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是必要的、正义的、进步的。
对于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我们从探索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进行讲授。
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也使他们懂得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的精神实质,即: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五讲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府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的主要表现:1.建立庞大的军队,严密控制和镇压广大人民。
2.建立密布全国的特务系统,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保甲内各户实行联坐。
4.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意义: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2.从实践上开辟了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
八七会议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1.内容:①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②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地位:①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
②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1.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2.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3.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南昌起义及其历史作用:1.1927 年 8 月 1 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 2 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2.历史作用:①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③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
第五章国共两个政权的对立第一节国民党南京政府在全国反动统治的建立一、国民党对全国统治的形成1、国民党新军阀的派系角逐宁汉对立--------蒋介石下野(1927.8.13)--------宁汉合流27.9 组成中央特委会,统一-------宁汉战争-----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28.2)蒋介石重新控制改组后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28.2.2---2.7 南京)停止联俄联共政策开除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的国民党党籍,重新整理各地党务。
改组国民党中央撤消工农商青妇五部,以蒋介石为组织部长、中央政治会议主席。
改组国民政府以谭延闿为主席以蒋介石为军委会主席兼国军总司令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蒋介石重新控制国民党和国民政府。
2、南京政府的“统一”国民党新军阀的“北伐”(28.4.)张作霖总兵力60万人。
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所部改编为第一、二、三、四集团军,共70万人。
分别沿津浦线、京汉线、京绥线会攻京津。
济南惨案1928.5.1 北伐军攻占济南。
5.3 , 日本干涉中国统一,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派第6师团进攻济南,中国军民死伤3600余人,国民党外交人员蔡公时等人惨遭杀害。
直到1929.2 才撤出。
占领平津5.11 绕道北伐。
6.1 三路大军会攻京津。
6.8 接管京津。
改北京为北平,直隶为河北。
宣布统一告成。
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途经皇姑屯时,被日军预埋的地雷炸死。
张学良东北易帜:1928.12.29张学良宣布“决不妨碍和平统一”,南京任命张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12.29 张发表易帜通电,“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换下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
结束了北洋军阀12年的统治,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中国。
二、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人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本章重点1、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实质和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斗争的正义性.2、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新道路的艰辛实践和理论,“左”倾教条主义的表现、根源和危害.3、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意义.4、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本章提示注意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探索中国革命规律的理论创新精神.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训政纲领》:1928年颁布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专政独裁统治的文件.3、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4、中间党派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最大的中间党派及其领导人:邓演达领导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6、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的状况:总体上附和了蒋介石政权.7、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8、“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在八七会议的发言.9、八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10、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两个特点: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秋收起义.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和名号;首次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11、大革命失败后的三大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1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本殖民地半封建大国.13、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内容、武装斗争为形式、根据地建设为依托.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15、《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1930年5月发表.主要针对党内盛行的吧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坚持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6、中央根据的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1930年10月至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等指挥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连接了赣南闽西,形成了中央根据地.17、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19、三次“左”倾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20、赣南会议: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对取消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根据地红军中的领导地位.21、反“罗明路线”的斗争:对坚持贯彻毛泽东的路线的福建省党的领导人罗明进行了错误的批判.22、长征的开始和结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2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两次失败与两次崛起: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人民军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红军长征的胜利.此后,中国共产党达到政治上的成熟期.重要考点讲解二、简答题1、国民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制的?(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军统),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将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2、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立场和主张是什么?(1)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 1930年8月建立.由一部分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左派和一些国民革命失败后因为各种原因脱离共产党组织的人士组成.(2)其立场和主张是总:一方面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内外政策;另一方面又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不适合中国国情.希望国共之间另立一个新党,走另一条复兴中国革命的道路.分:政治上主张进行平民革命,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建立各级平民政权;经济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3、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是什么?(1)1927年9月9日,以攻打长沙为目标的湘赣起义发动.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毛泽东改变原定部署,带领起义部队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转移.(2)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江西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具有深远的意义,(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的起义武装树立了榜样;(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4、毛泽东怎样分析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的?毛泽东1928年10月和11月,写作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回答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城乡分立,军阀割据、国家大等)(2)国民革命的影响.(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5、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什么?20世纪30年代初期,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其他同志一起规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阶级路线表述为: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6、为什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先后出现了“左”倾盲动主义、“左”倾冒险主义和“左”教条主义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始终没有能够从指导思想上得到认真的清理.(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王明又时时搬出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来吓唬人,容易使一些干部受到蒙骗.(3)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许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重要考点讲解三、论述题1、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统治?国民党实行独裁专制统治,其统治下的社会状况是(1)帝国主义控制更紧: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从总体上看是以英美为自己的靠山.(2)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优势.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3)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主要靠控制金融、商业投机、垄断工业,挤压排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后.综上所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与北洋军阀一样的.因此,在当时,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2、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什么?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分:(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不久,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意义:(1)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个挽救,一个转折)(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3)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具有自身纠错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3、试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及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尽管经过长征,革命的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但是,这些保存下来的、经历了千锤百炼的骨干,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