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推荐-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鱼我所欲也》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鱼我所欲也”,“甚于生者”,“甚于死者”等;(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4)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过程,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鱼我所欲也》;(2)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关键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比喻和对比修辞手法的运用;(2)对文中某些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和《鱼我所欲也》的背景;(2)激发学生对《鱼我所欲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鱼我所欲也》,理解文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和解读文中的难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比喻和对比修辞手法;(2)小组分享,交流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和解读。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进行课堂讨论。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维过程;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知识点掌握: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和关键句子的掌握程度。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文阅读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2.理解《庄子·逍遥游》中的道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课前准备1.复习《庄子·逍遥游》相关内容。
2.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自行阅读文本,把握古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3.准备讨论和思考相关问题的活动。
三、教学过程1. 介绍文本背景《庄子·逍遥游》是先秦时期道家思想典籍之一,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
本篇“鱼我所欲也”的故事有着深刻的道理和启示,透过明确的比喻向我们传递了一些重要的智慧。
2. 阅读文本和分析语言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重点关注文本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如“我非不得鱼而傅汝以言之也”,“吾栖于梧桐之枝,蝉噪以应,流风以舞”,“不知鱼之所欲而相与游者,为汝穷乎!”等句子,约束性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语言特征。
3. 理解文本内容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深层次的内涵,考虑庄子描绘出的意象和理念,如自由、关怀等。
此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饲养鱼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自我追求和内心欲望的关系。
4. 思考文本中的问题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意义和理论,如“鱼我所欲也”这一论断的含义、作者对鱼和人的态度、这一道理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等。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领悟文本中的道理。
5. 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重点关注文本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此外,布置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究,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1.学生是否能理解古文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能否理解《庄子·逍遥游》中的道理,并能与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相联系。
3.学生在活动中是否能够积极参与,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4.学生是否能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思考和推理。
五、小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深化了对古文阅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从《庄子·逍遥游》中获得了新的思维和智慧。
鱼我所欲也课题鱼我所欲也授课班级1班授课教师课型新授课预设课时总 3课时,本课为第 1--3课时主备人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3、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方法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1、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3、对语句及课文中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1、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法学法引导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鉴赏法教学准备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集备共案(以教材知识体系为主)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个案(体现教学法设计及教学内容调整)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一、导入语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里的6篇《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鱼我所欲也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效果。
3.学习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情境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那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屈原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唤风、雷、电,那他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戏剧《屈原》。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理思路(一)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明确:一部分: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郑袖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表现了屈原的忠贞不屈和正气浩然的英勇悲壮形象。
(二)读“雷电颂”部分,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谈谈自己的诵读感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补充:(1)从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2)从语言特点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3)从创作风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雄伟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了浪漫色彩。
2.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教师讲述创作背景:《屈原》创作于1942年。
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D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D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精选1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优秀8篇)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
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1【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学习重点、难点:】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课前检测:】日本政府寓言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
”(用《孟子》中的名句填空)【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1、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邹(今山东邹县)人,时期著名的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后世常以“ ”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
九年级鱼我所欲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的大意。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懂得在面临选择时坚守道德准则。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准确翻译句子。
(2)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难点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
比如,在考试时,面对难题,是选择作弊获取高分,还是坚守诚信靠自己的实力答题?在面对危险时,是选择退缩自保,还是勇敢地挺身而出?今天,我们将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古人在面对选择时是如何思考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检查预习情况,重点字词讲解。
(1)通假字①“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2)一词多义①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介词,为了;第二个“为”,动词,做,接受)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动词,感激)(3)古今异义①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4)词类活用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名词用作动词,感激)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动词用作名词,益处)(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总结:本文的论点是“舍生取义”。
作者先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然后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心”。
《鱼我所欲也》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鱼我所欲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教学重点: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注意要点: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停顿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三、疏通文意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过程与方法: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质疑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
”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
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板书设计】
(论点)舍生取义 欲大于生,不苟得
恶大于死,不避患 鱼
我
所
欲
也 义重于生,保持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