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4.49 KB
- 文档页数:9
对于激励理论的文件综述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公司成败的重要要素,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当先,我国才刚才起步。
赶快形成联合中国公司实质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体制,是中国学术界和公司界的事不宜迟。
一、序言跟着中国加入 WTO ,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市场经济也愈来愈成熟,而中国因为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伍,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公司成败的重要要素,中国公司怎样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打破口,赶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虑的问题。
二、外国研究现状国际学术界长久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批的研究,并已获得了丰富的成就。
着名的理论包含马斯洛的 " 需要层次理论 ",他将人的需要分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际需要、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以为人的基本需假如由初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
马斯洛的发现因切合一般的察看结果,因此在公司界与学术界都很是著名,获取宽泛的认同,在实质工作中也获取宽泛的应用,有很多管理者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一样区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举措,在实践中收到了优秀的成效。
但马斯洛的看法难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以为需要层系只有单调的逐级上行的体制。
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少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改正为 ERG 理论,他以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计、互相关系和成长,生计需要波及到知足人基本的物质生计的需要,包含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互相关系,即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和马斯洛的交际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
第三种需假如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含马斯洛尊敬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点。
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激励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对现有的激励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有益的启示。
激励理论作为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激励理论的历史演变、主要理论模型、影响因素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激励理论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单一激励理论到现代的多元化激励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不同时期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我们将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主要内容进行说明,以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分析各种激励理论的核心观点、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我们将总结激励理论对企业和组织的重要启示,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二、激励理论的历史发展激励理论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历史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深化,不仅反映了人类对动机和行为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管理实践中如何有效激发员工潜力、提升组织效能的重要原理。
早期的激励理论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那时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如何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发工人的工作热情。
例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就强调了通过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提供合理的经济激励来提高生产效率。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升了工作效率,但也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和情感满足。
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激励理论逐渐从单一的物质激励转向更为综合的多元激励。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类需求的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为管理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视角。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则进一步区分了工作中的满意因素(激励因素)和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强调了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激励理论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和行为的复杂性。
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是指企业为了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和提高绩效而采取的一系列激励措施。
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激励机制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幸福感,从而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业绩。
本文旨在对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激励理论与框架激励理论是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现象和解释结果的理论框架。
常见的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阿德勒的归属动机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的动机和激励机制的作用机理。
研究表明,多种激励因素组合使用的综合激励机制往往比单一激励因素更加有效。
二、绩效奖励与工资制度绩效奖励是企业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通过给予员工与其贡献相符的奖金或股权激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在绩效奖励中,工资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绩效奖励与工资制度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此外,还需要考虑公平性、灵活性和透明度等因素,以确保绩效奖励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
三、非金钱激励除了金钱激励,非金钱激励也是重要的员工激励手段。
非金钱激励主要包括晋升机会、培训发展、工作环境和团队氛围等。
研究表明,非金钱激励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非金钱激励也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激励机制的实施与管理激励机制的实施与管理是保证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
研究表明,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和期望,并与组织的策略和文化相适应。
此外,激励机制的有效性还需要进行评估和改进,以确保其持续有效。
五、研究不足和未来方向当前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现有研究多着重于理论方面的探讨,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其次,绩效奖励与工资制度的研究相对较多,而非金钱激励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员工激励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们关于激励的研究采用的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研发人员的激励要素进行分析,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
有学者将激励机制当中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研究模型来对激励问题进行探讨。
Wang X J(2016)提出了创造性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专业知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内在激励组成。
内在激励对于促进专业知识和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帮助"。
而反馈及时的外部激励则能积极促进创造性的产生。
Zhu H(2015)则是提出了以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四个因素构成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
他认为个体成长是首要决定因素,其次是工作自主。
而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的占比相对较低,由此推出工资福利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Shogren J F(2018)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构建出激励机制影响因素的模型,其中的因素包括薪酬保障、人际关系、自我实现三大方面。
Cox J C(2019)在对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的时候,构建了一个包括个人因素、诱导因素、组织因素等方面因素在内的激励机制管理模型。
Bao L Y(2019)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并由此构建了员工激励模型。
Zhang H J(2017)结合“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将各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强调任务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兼顾因完成任务而获取得外在奖酬所引起的激励等等。
Esmaieli M(201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需要进行研究,还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入手,构建了基于激励的目的的研究模型。
还有的学者对激励机制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别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于激励的影响。
Xie N(2016)等人对于台湾的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玛汉.坦姆仆的相悖,认为激励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物质激励。
激励理论综述150502001 区域经济学毕朝辉激励理论,是起源于西方的一种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
所谓激励,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种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
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
国内外对激励理论的研究较为丰富,现作如下总结。
一、国外研究状况国外学界关于激励相关理论的研究从20世纪中叶开始,并呈现出众多大家理论,本文根据需求以及认知和行为两个角度,就国外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进行归纳梳理。
(一)激励的需求理论首先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在更高层次的需求变得重要之前, 人们必须首先满足位于层次底部的需求。
尚未满足的需求就是行为的一种潜在的激励因素。
其次,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了ERG 理论 , 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
人们共存在 3 种核心的需要, 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 一个无法满足自己现有需求的人, 会更加强烈地想要满足这些需求。
最后,是激励-保健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
他认为,企业中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的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
激励因素是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对职工产生很大程度的激励用,能提高生产效率。
保健因素是指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意的因素,多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这些因素改善了,只能消除员工不满、怠工,并不能激发工作积极性,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二)激励的认知和行为理论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于1964 年提出的。
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员工激励问题与完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动机研究相对较快。
Mass(1954)在动机与人格理论中指出了动机与人格的关系,指出,当人们满意时,我们才能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工作动机的双因素理论。
它声称,我们必须首先从个人开始,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为了根据自己的具体工作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他必须找到一个对自己更有吸引力的地方。
员工最大的激励是企业的激励机制。
我对我的工作态度很满意。
这两种态度有很大区别。
对员工工作不满的主要因素是公司政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从理论上讲,这两个因素影响医疗和激励因素,两者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
耶鲁大学的克莱顿·奥尔德教授在马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ERG理论。
哈佛大学的大卫·麦克莱伦教授指出了绩效激励理论,并指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就不公平报酬对劳动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公平理论,并认为公平待遇对个人热情有显著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Maslow(1943)的研究作品《人类激励理论》刚发行,立刻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的理论影响至今,在其理论中,将人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分为以下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只有满足了底层需求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之后大量的激励问题分析和研究中,都是基于该理论,并且在进行该激励行为时,所遵循的理论就是人类激励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Herzberg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并且在《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研究者主要将激励因素分为两种类型: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其中保健因素是指在员工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后,滋生出可以降低他们对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激励因素指的是可以提高职员对工作满意度的要素。
学者麦克利兰基于深入性和持续性的探究,提出成就需要理论,他认为在结构方面,人的需求具有主次层次性。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员工激励研究进展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员工激励研究进展一、引言员工是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而员工激励作为管理者重要的工具之一,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绩效、增强员工忠诚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员工激励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探讨不同激励方式对员工的影响,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员工激励策略。
二、薪酬激励薪酬激励是最直接的员工激励方式之一,通过薪酬激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研究表明,薪酬水平与员工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仅仅依靠薪酬激励可能无法持续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还需要结合其他激励方式。
三、晋升激励晋升激励是一种重要的职业发展机会,能够激励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研究表明,晋升激励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然而,晋升激励也需要公平公正,避免出现晋升机会不公平的情况。
四、培训激励培训激励是一种提升员工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研究表明,受过培训的员工更具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培训激励,为员工提供持续的学习机会。
五、奖励激励奖励激励是一种积极的激励方式,可以及时表彰员工的优秀表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研究表明,奖励激励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激励员工不断进步。
六、激励方式的选择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员工需求选择适合的激励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此外,企业还应该注重激励方式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根据员工的表现及时调整激励策略。
七、结论员工激励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课题,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忠诚度,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员工激励的文献综述,总结了薪酬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和奖励激励等不同激励方式的研究进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激励策略选择。
希望本文能够对员工激励研究有所启发,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建议。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目录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一)理论基础 (1)1.激励机制的定义 (1)2.激励机制的作用 (1)2.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潜力 (1)3.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人才机制 (2)(二)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 (2)2.国内文献 (3)3.文献评论 (5)参考文献 (5)(一)理论基础1.激励机制的定义员工激励机制,又称员工激励计划,是通过一个合理的制度来反映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工作激励让员工处于适当的位置,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交换工作,以便使员工的工作新鲜感增加,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第二,参与的激励可以用来创造公司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才能不断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应将物质激励与形象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尽管推广先进模范奖金、商品,宣传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形象激励可以带来持续的、更强大的效果。
2.激励机制的作用1.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
原因一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企业需要不断回应员工自身的需求,运用各种技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目标的制定,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最终实现目标,第二,“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公司管理层的核心内容,员工积极性调动和增强公司凝聚力的积极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只有激励机制是有利的,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益,并能有效地改善。
因此员工激励机制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此外,激励机制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生产中的创造力,更好地为企业未来发展服务。
2.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潜力激励机制不仅是提高公司员工整体素质的需要,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可能性,能够改善企业员工的总体能力。
今天人类社会属于知识经济时代,所有的人以知识为基础。
员工管理人员必须把员工激励机制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创造一个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晋升,当然,在员工激励机制的框架内,企业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让员工做好准备对于公司的智慧贡献。
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 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 3 到 4 倍。
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 1983 年一年,员工提了 165 万条建议,平均每人 31 条,它为公司带来 900 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 18。
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
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除了这两类激励理论的研究外,国外学者也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
1、内容型激励理论、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
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 1954 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
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
、.阿尔德佛的“生存--关系--成长(ERG)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在1969 年发表的《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提出了“生存-- 。
他认为,人们共存在 3 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关系--成长(ERG)理论”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
阿尔德佛与马斯洛的不同之处在于两方面。
首先,他认为,除了马斯洛描述的满足--进级过程以外,还存在着一个挫折--回归序列;其次,他认为,人在同一时间会受到不同层次的激励,而当人们遭受需要上的挫折.或者不能满足某种层次的需要时,他们将集中满足需要层次中下一个低层次的需要。
、.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
他于 1959 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
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不满意,激励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满意度。
他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促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从 2O 世纪 4O 至 5O 年代起就开始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他着重研究了人们的高层次需要。
在其 1969 年出版的《激励经济成就》D. Winter 与 G.合着一书中系阐述了成就需要理论。
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耍。
这些需要并非像马斯洛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是先天的本能欲求,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因此成就需要理论也称后天需要理论。
2、行为型激励理论、.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2O 世纪 6O 年代末,埃德温A洛克和他的同事们花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目标对于人类行为和绩效的效果。
他们的研究导致了目标设置理论的创立并不断地得到验证,提出:指向一共同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效率的主要源泉。
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设置目标的步骤。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1964 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他的着作《工作与激励》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期望理论,其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辩证地提出了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这些也是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3 个条件。
一是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二是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三是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他的不足在于他忽略了习惯性行为和下意识动机。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对员工受激励程度的大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工究,并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 年与罗森合写、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等等着作中提出来了公平理论的观点。
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公平理论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其次,激励时应力求公平。
再次,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激励强化理论是由斯金纳于 2O 世纪 7O 年代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外界的强化因素可以塑造行为。
该理论主张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只看重员工的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同弗鲁姆等人的期望理论有一个重大的差别就是后者讨论的是内部心理过程而前者则试图避免涉及这些内部心理过程。
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了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这使它有了机械论的特点。
、.波特——劳勒模型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E.E.Lawler)和莱曼波特(L.W.Porter)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是他们在 1968 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
其具体内容是,一个人在作出了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
一是外在报酬,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
波特一劳勒期望激励理论在 20 世纪 6O 至 70 年代是非常有影响的激励理论,在今天看来仍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它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动和努力,并使员工满意。
要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
然而,模型本身还是有一些缺陷的,其一是模型的概念有局限性,事实上当工资与员工激励相关时,开发的研究过分强调工资。
再有就是在检验结论的时候,模型采用的是横截面检验,而非追踪研究,这也会导致高估模型的效度。
三、国内研究现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由以前只注重简单的劳资行政管理开始转到复杂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而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国的学者运用西方的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了一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1、对激励对象的研究、.着重于对职工需求的研究、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员工激励的研究(1)俞文钊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我国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他在公平理论基础上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公平差别阀理论,马胜祥博士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
(2)韩大勇、顾建平、林彬等都对知识型员工员工的激励进行了研究,韩大勇提出了小满意创造大收益的观点。
而顾建平则认为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主要是实施薪酬激励。
林彬则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最好的方法是为员工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
张望军对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对比,探讨了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
(3)苏伟伦通过对企业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 8 类激励员工的方法。
分别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行为激励、关怀激励、民主激励、竞争激励和反向激励。
(4)王志兵提出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实行完善的沟通体系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着重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的研究张冬梅对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与激励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她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经营者人力资本为什么是高价值的为什么要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怎样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她的论点是:在为经营者人力资本高价值所以需要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对经营者的高激励才能体现经营者人力资本高价值。
吴敬琏、银路和赵振元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激励进行了研究,都提出股权期权激励理论,其中吴敬琏认为,好的经理人员是具有特殊禀赋的人才,他们在市场上属于相对稀缺的资源。
利用股权激励,给他们带来可能的高收益,分享股东一部分剩余索取权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由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员工的激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1)顾建平、武志鸿等人都提出了在激励中存在的薪酬设计不合理的问题。
顾建平还指出企业薪酬激励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薪酬标准不高、薪酬战略意识弱、结构不合理等。
(2)杨和茂则指出企业激励的的力度和范围设置不合理,同时也指出了股权激励单一性的缺点。
(3)王志斌说,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缺乏沟通,导致了激励时无法真正满足员工的需求。
面对上面的缺点,他们也都提出了改进的方法:(1)顾建平提出了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外部竞争,内部公平为原则,以个性特征为支付方式的薪酬激励模式。
(2)杨和茂则提出了一些关于改进股权激励的新措施,如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虚拟股票等等。
(3)苏伟伦则提出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改善员工工作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来达到激励的目的。
(4)王志斌则提出通过和员工的密切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实现企业民主化管理,了解员工需求,奖其所需。
四、小结通过以上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特别是美国在激励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全面并且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且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对而言,中国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并且只是就事论事,各成一家,没有进行很好的理论总结和系统化,显得杂乱无章。
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属于自己的理论。
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结合实际情况,系统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新动向,形成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更好地为各种组织服务。
参考文献,郝国华等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管理学》1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2莱曼 W波特、格雷戈里 A比格利、理查德 M斯蒂尔斯,,陈学《激励与工作行为》军、谢小云、顾志萍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苏.舍佩尔,,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管理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行为学》4张德,5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大连,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管理心理学》6许彤,7刘筱红,,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管理思想史》8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9韩大勇,,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10张冬梅,《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及激励方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山东大学百年学术集粹——管理学卷》11徐显明,12徐传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论企业家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13俞文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14俞文钊,,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15顾建平,《战略薪酬——知识员工薪酬激励理论与实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股权期权激励》16银路、赵振元,17苏伟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卓有成效的激励》18潘石《企业家理论研究的新发展——评》农业与技术A,1998 年 01 期19朱芝洲,俞位增,蔡文兰,《现代激励理论的演进轨迹:二维框架分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A,2008 年 2 月第 12 卷第 1 期, 15-18 页《,20王雅楠,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A,2007 年第 l7 卷第 3 期 204-20621菜小籣,《激励理论综述》,中美经济评论A,2008 年 1 月第 8 卷第 1 期总第 74 期,15—18 页,第《西方激励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商业经济B, 2007 年第 2 期总第 287 期,22詹秋月,27-29 页23谢应宽,《BF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B,2003年 01 期24仲英豪,,HR 电《专业人力资源工作者的 132 项工具——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子书25王志斌,《赢在激励》,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杨和茂,《高效激励》,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