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①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讨发布时间:2022-01-06T06:52:04.858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24期作者:刘福林,董娟,唐明翔,张铭[导读] 针对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探讨了课程思政的意义和课程相关思政融入点刘福林,董娟,唐明翔,张铭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 832000摘要:针对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探讨了课程思政的意义和课程相关思政融入点,最后探索了课程思政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思政教学《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是针对石河子大学全体学生的选修课。
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通过系统介绍中国的饮食历史、饮食特征和饮食观念, 使学生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及特点、饮食民俗、饮食礼仪、酒文化、烹饪技术、饮食营养与健康和中西方饮食差异等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饮食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形成健康科学的饮食理念。
本课程性质与民众和社会饮食生活有密切关系,富于实践性。
同时积极融入思政元素,使思政知识深入学生的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思政”理念并不是一门新增的“思政课程”或者新开设的教学活动,而是通过课堂教学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学科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为此,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中国饮食文化》课程教学中,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同向同行,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具有切实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饮食文化》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102传统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性分析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生产、生活、生存紧密相关,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缩影。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再加上国外饮食文化的不断涌入,使得人们在丰富多样的畅饮暴食中逐渐丧失自我,甚至产生了不好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职烹饪教学中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对于传统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对其实施路径进行探索,旨在提高烹饪专业人才的道德素养。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中国饮食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从远古时代的饮毛茹血,到现代琳琅满目的各色食品,在人们长期的饮食实践中形成了包含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中国特色饮食文化。
其中,既有食物的获取、选择和与加工,包括色、香、味的形成,以及各种饮食器具的设计制作,也有在人类饮食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饮食观、烹饪观、食疗理论,以及围绕美食而形成的节日、民风习俗。
因此,学习中国悠久的饮食历史、饮食民俗和饮食美学,是当前烹饪专业学生提高自身饮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必要任务。
二、传统饮食文化融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形成了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菜系,而且形成了食物原料选取的广泛性、进食选择的丰富性、肴馔制作的灵活性、区域风格的历史传承性、各区域间文化的通融性等特点。
无论是饮食文化起源的哲学思想、美食烹饪中精益求精的精神,还是饮食品尝中的礼仪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对于现代烹饪行业的从业者、烹饪专业学生以及美食爱好者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审美情操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1.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
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于思政教育,可以通过更为亲切的形式丰富学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将学生日常熟悉的美食和生活融于思政教育,将各类丰富的中国饮食文化元素引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当中,可以大大丰富思政教育内容,让学校的思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I FOOD INDUSTRY I 121FOOD INDUSTRY I THEORY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食品安全课程融合的探讨文 刘少宽 韩春慧南昌理工学院量将大大提高。
各大高校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教学目标,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也是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增强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校政治理论知识与食品安全教育有机结合是各大高校育人育才的教学内容之一,不但增加了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丰富性,而且较大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提高思政课程质量的手段之一。
政治教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态度,同时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食品安全意识,可促进学生构建完善的政治观念体系,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结语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与食品安全教育有机结合,具有可行性,意义重大。
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为学生传授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并督促学生课后在互联网平台主动搜寻和学习食品安全知识。
高校积极主动开展生动有趣的食品安全主题活动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可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推动和谐、文明社会建设的进程。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德行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课程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转变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食品安全课程结合,为学生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1. 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食品安全课程现状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与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品质要求和安全意识逐渐提高,特别是对食品安全问题格外重视。
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食品安全事件,严厉打压黑心食品生产厂家,维护消费者权益。
广告·书评ᆃ๋࿔ࣅሞႎ้پٷბิາአঞᇣዐڦᆌᆩ—书评《五味杂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关键的历史阶段。
为了创新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我们应继承历史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拓展教育内容,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饮食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能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有助于在新时代下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山东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新教授主编的《五味杂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全书以“中国文化四季”为统领,分为16个专题,主要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等进行了探讨,并以地域为单位分析了不同地域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全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由生到熟的原始饮食,主要包括生食时代、谋食方式、食物种类、原始酒饮和献食祭祀习俗等;第二章农耕文明的丰富食物,主要包括神农氏与“百谷”、米食与面食、多彩的果品、禽蛋的食用等;第三章传统烹饪的美食品类,包括传统饮食观、脍品、羹食、八珍、面食、婚宴食品和祝寿食品;第四章各领风骚的十大风味,包括山东、四川、江苏、广东、湖南等十个地区饮食风味;第五章雅俗共赏的茶文化,包括品茶与茶道、中国传统名茶、茶具与茶器等;第六章醇厚馥郁的酒文化,包括杜康造酒、水酒与白酒、饮酒礼俗、酒馆与酒旗、饮酒行令和历史名酒等;第七章多姿多彩的饮食器具,包括炊具、餐具、坐席与八仙桌、食几与食案、攒盘与食盒和礼食馃模等;第八章由来久远的饮食习俗,包括家常餐桌礼俗、宫廷宴席、民间宴席、“八大碗”、人生礼仪食俗和饮食信仰等;第九章饶有风情的传统节日食品,包括辞旧迎新吃“饺子”、正月十五闹“元宵”、龙抬头日炒“蝎豆”、八月十五品“月饼”和香味醇厚的“腊八粥”等。
1、内容丰富,能为新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素材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传统饮食文明与其它文明共同在历史中轮回的过程,这些饮食方面的习惯和味觉倾向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习俗、一种文化。
广告·书评༇ᇜᒦખࠅᄻፙအᆪછᎧࡍኧညႈሯᑶᒤ୴Ꮉࡼஉ——书评《中国饮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灵魂与精神支柱,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化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她锻造了中华儿女健康体魄与高尚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精神。
我国自古便有“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和“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足见饮食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理论、轻实践,缺乏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的弊端,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枯燥而兴趣不高,如能将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发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教育功能与价值,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生活性,特别是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以及《深夜食堂》等系列节目的热播,让饮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火热课题。
《中国饮食文化》是由胡自山主编、时事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一本饮食文化图书,全书以中华八大菜系为主线,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详尽介绍了中国菜肴的美食趣闻,其涉猎美食溯源、传说、典故、制作方法等诸多方面。
具体来看,全书共分为十三章,第一章中国饮食文化漫谈,包括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佛教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我国的地域食风、中国古代饮食溯源、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俗和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影响;第二章中国八大菜系漫谈,包括八大菜系概述、八大菜系与中国饮食文化;第三章鲁菜,包括鲁菜文化溯源、撷粹漫品和鲁菜纵览、饮食物语和中国古代食典;第四章川菜,包括川菜文化溯源、川菜纵览以及饮食业的行神、行话与行碑;第五章粤菜,包括粤菜文化溯源、粤菜纵览、四大美女与美食;第六章闽菜,包括闽菜文化溯源、闽菜纵览、怪俗怪吃;第七章苏菜,包括苏菜文化溯源、苏菜纵览和文人与美食;第八章浙菜,包括浙菜文化溯源、浙菜纵览、中国古代饮食十经;第九章湘菜,包括湘菜文化溯源、湘菜纵览、名人与美食;第十章徽菜,包括徽菜文化溯源、徽菜纵览、中国筷子的十二种忌讳;第十一章满汉全席,包括由盛及衰的帝王宴和满汉全席菜谱;第十二章饮食拾零,包括小吃、饮食风情;第十三章饮食文化趣谈,包括饮食历史趣谈、民族饮食、饮食名目溯源、菜肴命名趣谈、饮食禁忌、酒席盛器二三事、酒席的菜系、中国饮食入座礼数趣谈和饮食器具趣谈。
I FOOD INDUSTRY I 129高校饮食文化与当代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文 张慧平 许丹 江西科技学院饮食文化知识可作为思政教育的特色案例呈现。
例如:饮食文化的发展史、饮食文化的发展典故等等。
从饮食文化角度来看,其实也包含了思政内容,有重要的德育价值。
例如:茶文化、饭桌文化、尊敬长辈、诚信待人等思想。
另一方面,高校饮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有利于推动饮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学生品德修养、观念建立,都并非个人的事情,而是影响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是民族复兴的保障。
思政教育注重学生健康和谐发展,饮食文化注重“以和为美”,从本质上讲,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更有利于高校教学模式创新。
中国饮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例如:顺应和谐饮食的需求,人们应该在不同的季节食用不同的食物,如春天吃酸、夏天吃苦、秋天菜加点辛、冬天吃咸,这也是从古代传下来的饮食文化或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和节令气候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气候的变化,改变饮食结构有利于调养身体,使身心受益。
饮食文化除了吃的方面的文化,还有许多其他文化,如在选择容器时,需要根据所盛的菜肴、饮品种类和特点作选择,要和容器相匹配。
“贵妃鸡”是我国地方著名美食,装盛贵妃鸡的容器,应纹理十分漂亮,宛若仙女,这就需要结合杨贵妃醉酒百花亭的故事背景加以阐述。
从饮食文化延伸到历史故事,再进行思政教育,是课程顺利进展的典范,可促进学生在传统文化认知的同时,也能受到教育和启发。
文化是推动国家繁荣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源泉。
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生长下的人们也有饮食文化差异性。
饮食文化具有丰富的特色,且韵味深厚。
高校关于饮食文化的教育,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将饮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育中,既能向学生宣传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意义非凡。
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作者:朱光甲来源:《中国食品》2023年第20期传统饮食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挖掘传统饮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传统饮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存在许多共同性,传统饮食注重的是天人合一、和谐平衡的哲学思想,与思政教育理念相契合;传统饮食强调节约、健康、家庭团聚等价值观,与思政教育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致性。
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促进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措施,以提高高校人才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饮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与饮食相关的习俗、观念、传统和行为方式,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或地域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是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加工、制作、食用方式以及相关的社会行为习惯的总和。
饮食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多样性。
不同地区、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拥有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饮食习俗、餐桌礼仪、传统食物等。
二是时代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变迁,新的餐饮方式、新的食材和新的烹调方法不断涌现。
三是社交性。
饮食文化与社交活动密切相关,它不仅是人们满足营养需求的手段,也是人们交流情感、加强互动的重要方式。
四是价值观的体现。
饮食文化承载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如对于食物的选择、对待食物的态度、饮食观念等。
二、饮食文化的价值1.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讲授与传统饮食文化有关的历史、起源、特点以及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增强对饮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体验活动,如制作传统食物、举办传统节庆的美食展示等,让学生深入感受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学校可以开展跨文化饮食交流活动,展示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饮食文化,促进学生对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饮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1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形式也日益多样化。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家常菜为例,探讨如何在做菜的过程中体现思政教育。
一、家常菜的制作过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1. 培养团队精神在制作家常菜的过程中,需要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道菜肴。
这体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思政教育中,我们强调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通过做菜,同学们可以学会相互配合,培养团队精神。
2. 培养诚信品质在制作家常菜时,需要遵循食材的搭配、烹饪方法等,保证菜肴的美味与营养。
这要求同学们诚实守信,遵循烹饪规律。
在思政教育中,诚信是基本道德准则。
通过做菜,同学们可以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
3. 培养创新意识家常菜的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创意,尝试不同的烹饪方法,制作出独特的菜肴。
这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在思政教育中,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做菜,同学们可以激发创新思维。
4. 培养环保意识在制作家常菜时,我们要注重食材的选择,尽量选用绿色、健康的食材。
这体现了环保意识。
在思政教育中,环保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做菜,同学们可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二、厨艺中的思政教育案例1. 团队合作案例在一次厨艺活动中,同学们需要共同制作一道复杂的家常菜——红烧肉。
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洗菜、切菜,有的负责烹饪,有的负责调味。
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这道美味的红烧肉。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 诚信品质案例在一次厨艺比赛中,某同学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食材不够,但他没有向评委透露实情,而是凭借自己的烹饪技巧,巧妙地完成了菜肴。
最终,他凭借这道菜肴赢得了比赛。
这个案例让同学们认识到,在关键时刻,诚信品质至关重要。
3. 创新意识案例在一次厨艺活动中,同学们需要制作一道以水果为主题的菜肴。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1. 引言1.1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饮食文化教育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饮食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养,需要通过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创新教学模式来进行实践与思考。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将传统的饮食文化教育与现代的思政教育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设计理念的引领,融合课程的设置与内容安排,以及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实践效果评估至关重要。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综合素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不仅可以检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也可以为课程改进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借鉴。
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提升的实践,不断加强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教学的新思路正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未来,我们将继续借鉴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迎接教育发展的挑战,为传承和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是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线,融合思政元素,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在设计教学模式时,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还包括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讲座、讨论、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肉 类 研 究广告·微评高校食品安全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食品安全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非常的具有目标导向作用以及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目标导向作用是以学生的思想道德为目标,而价值观作用是以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对象。
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中,帮助学生逐渐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不断达成培养人才的目标。
目前,在思政教育改革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实现食品安全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在。
立足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对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出相应的措施与方法,有利于全面强化食品与思政教育的功能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作为一门公共类基础教学,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的教育,并要引领他们树立科学的意识,提高大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和食品安全行为。
为有效保障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应该不断地创新,积极主动的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途径,将食品安全的教育融入当中,积极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内外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积极讨论与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食品的定义、理论的研究都做出了卓越的探索,最突出的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上的食品安全教育颇有成就,但各大高校的食品安全教育并不成熟和完善,也不能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人类面对如今的食品安全危机所做出的理性思考后选择的正确道路。
大学生是有理想追求、有知识底蕴的青年中坚力量,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大学生们的食品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关乎我国的社会发展。
食品安全观念的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对有志大学生所提出的要具备良好的食品安全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引导。
据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关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的反映了大学生对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了解非常欠缺(如图1所示)。
饮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①
作者:邵营泽,孙盛杰,马恒通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第03期
[摘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饮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逐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思想教育价值和意义。
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饮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体现着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展示了大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开拓创新精神,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关键词] 饮食文化;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078-0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化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凸显着与众不同的特色和优势。
虽然饮食文化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味,国内外在饮食文化方面也有着众多的研究和发现,但是饮食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情况,却谈论的特别少,几乎没有涉猎。
本文主要结合我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饮食文化的特点,就加强大学生饮食文化宣传教育有何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分析饮食文化的和谐之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其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关系着祖国的兴衰荣辱,民族的复兴繁荣。
中华优秀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和谐之美,所谓“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等,都能充分验证“以和为美”的饮食内涵,其实质是不仅要在味觉上体会食物的美感,更应注重身心的愉悦。
因此,在饮食文化中的传承中,要坚持“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的饮食习惯,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相一致,才能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体会和感受到食物的甘美之处。
还有就是跟菜肴的特点选择与其相得益彰的容器,也就是要求在纹饰上食物的形状与器具图案相辅相成、异曲同工。
比如中国极负盛名的“贵妃鸡”,被盛在饰有美妙绝伦的仙女翩翩起舞、舞姿优美的莲花碗中,会自然而然地让人浮想联翩,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
将这些饮食文化的精髓渗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大大地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发自内心地生成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挖掘饮食文化的意境之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饮食文化所蕴含的意境之美,是一种崇高的审美思想境界,是精神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我国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深化,日益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对饮食文化产生不同的反应,严重制约大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重新审视饮食文化的意境之美,注重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比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婚丧嫁娶、生辰寿延等人们会做面塑礼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用来祈求幸福,平安。
民间艺人用大红、大绿等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气氛。
这些充满浓郁意境美的饮食文化,强烈地吸引着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有利地推动着饮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三、研究饮食文化的礼仪习俗,促使大学生掌握良好的交际之道
长期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渐渐地淡忘了一些基本饮食礼仪习俗,并在饮食中出现许多陋习,致使饮食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好,导致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中遇到阻碍。
因此要保证饮食文化合理、科学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引导大学生深入地研究和学习饮食文化的礼仪习俗,如在餐桌上饮食时,应注意使用筷子的“八忌”,即一忌舔筷;二忌迷筷;三忌移筷;四忌粘筷;五忌插筷;六忌跨菜;七忌掏莱;八忌剔筷。
这些禁忌大都与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尊重他人、礼貌待人、谦让文明的饮食礼仪有关,更是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需要注意的饮食礼仪,也是需要养成的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最终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饮食观念。
总的来说,不同的饮食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地了解饮食文化,弘扬和传承两千多年来流传至今的餐饮文化礼仪,在逐步渗透和融合中,渐渐形成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倡导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反对奢侈浪费、大肆铺张的不良行为,引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一条崭新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洁.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离与回归[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7):33-34.
[2]李德万.饮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