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安全转运
- 格式:doc
- 大小:161.00 KB
- 文档页数:5
手术患者入手术室的转运
(一)从病房至手术室
1、转运前准备
若为患者情况稳定的择期手术,转运前转运人员应与病房护士或医师确认患者信息,交接需带入手术室的物品。
若为患者情况不稳定的急诊手术,转运前病房医师应与麻醉医师和手术室人员沟通,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做一说明。
确认做好手术准备。
2、转运中
情况稳定的患者由转运人员带入手术室。
情况不稳定的患者应进行必要的支持,如吸氧和液体治疗。
3、转运后交接
患者进入术前准备室或手术间,转运人员和手术室人员确认患者信息。
进行必要的监测,如心电、无创血压和脉搏氧。
(二)从ICU至手术室
1、转运前准备
转运前ICU医师应与麻醉医师和手术室人员沟通,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液体治疗、通气和其他情况做必要的说明。
准备转运所需的便携式监测设备和通气设备。
准备需带入手术间的物品和药品。
等待手术室做好准备的过程中患者情况有任何变化均应及时通知麻醉医师和手术室人员。
2、转运中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便携式监测和呼吸支持。
转运中应有专人对患者进行观察、监测和支持。
3、转运后交接
ICU医师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室入口处交接给手术室人员或直接将患者转运入手术室。
转运后就患者基本情况、液体治疗、通气和其他必要情况做交接。
(三)从其他场所至手术室
对于从院内和院外其他场所直接转入手术室的患者,转运前负责医师均应与麻醉医师和手术室人员沟通,对患者的必要情况做说明。
转运中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必要的监测和生命支持,包括吸氧、液体治疗和呼吸支持。
转运至手术室后应与手术室人员做患者信息和病情的交接。
心肺复苏流程步骤之复苏后护理与转运准备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种应用于心脏骤停或呼吸衰竭患者的紧急救治措施。
在成功进行心肺复苏后,复苏后护理与转运准备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环节旨在确保患者的生命线得到持续的维护,并将其安全转送到医院进行更进一步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心肺复苏流程步骤之复苏后护理与转运准备的重要性、适用的护理措施以及转送患者的注意事项。
复苏后护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完成心肺复苏后,患者仍然处于极为脆弱的状态。
他们可能面临着缺氧、休克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威胁。
因此,复苏后护理的目标是及时探测并缓解这些问题,以保护患者的生命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复苏后护理措施:保持通畅的气道:在复苏过程中,患者的气道可能会因为呕吐物或舌根后坠而阻塞。
复苏后,护理人员应立即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
这可以通过及时清除呕吐物、使用气道支持装置或进行气管插管等方法实现。
维持呼吸功能:复苏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复。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并在必要时辅助通气或进行持续的氧气供应。
监测循环功能:复苏后,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心律。
如果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防治休克:患者在心脏骤停后容易发生休克。
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输液、升高患者头部位或使用药物等方法来预防和治疗休克。
维护体温:复苏患者的体温管理十分重要。
因为心肺复苏过程会导致患者体温下降,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确保患者的体温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如覆盖保暖毯或调控环境温度。
除了针对患者状况的护理措施,准备转运患者也是复苏后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与医院联系:在将患者转送至医院之前,护理人员应与医院联系,通报患者情况,并获取医院的指导和准备。
选择合适的转运方法:根据患者的状况和医院的要求,护理人员应选择适当的转运方法,可能包括救护车、救护直升机或其他特殊转运设备。
备足相关资料和设备:护理人员在转运患者之前,应准备齐全相关的资料,如病历、药物清单和治疗记录等。
心脏病急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流程
目标
本文档旨在介绍心脏病急危患者在医院内的安全转运流程。
背景
心脏病急危患者需要在医院内进行转运时,为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制定详细的转运流程。
流程概述
1. 确定转运需求:根据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计划,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院内转运。
2. 确定转运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制定合适的转运方案。
3. 安排转运时间:确定转运时间,预留足够的时间做好准备工作。
4. 患者准备:提前通知患者转运时间,让其做好准备,如穿戴合适的衣物和携带必要的个人物品。
5. 拟定转运计划:与医疗团队协商拟定详细的转运计划,包括转运路线、转运方式、转运人员等。
6. 转运准备:确保转运设备和用品齐全,并按照规定进行消毒
和检测。
7. 转运操作:按照转运计划进行转运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
舒适。
8. 监测和记录:转运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详
细记录转运过程中的相关信息。
9. 完成转运:将患者安全送达目的地,将转运记录交予接收方。
10. 转运后处理:根据需要,进行患者的后续治疗和护理。
注意事项
- 在转运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及
时调整转运方案。
- 转运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并在操作中严格遵
守相关规定和操作流程。
- 在转运过程中,需保证转运设备的安全和稳定性,确保患者
的安全不受损害。
- 转运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记录应详尽完整,并及时进行归档和
保存。
以上为心脏病急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流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医疗团队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参考。
心脏介入术后安全转运的护理风险及对策摘要:心脏介入治疗是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介于内科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种有创的诊治方法;主要技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PTCA+支架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术,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腔内溶栓术。
心脏介入手术在影像学方法的指导下,通过专业心脏导管对心脏病进行确诊和治疗,复杂病例一般转外科搭桥治疗和分次完成手术来解决。
心脏介入术不仅加大手术难度,且提高了术后安全转运和护理的各环节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
过往的研究大多数注重手术的安全性,忽略了患者在转运过程的安全防护。
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医护人员应注重术后患者的院内转运和护理,医护人员需要遵循术后的风险管理制度,转运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要冷静应对,避免因医务人员失误导致患者的二次伤害,保证患者安全转运,提高心脏介入手术救治的成功率。
关键词:心脏介入手术;安全转运;护理风险一.心脏介入术后安全转运的护理风险(一)病情变化心血管疾病一般指心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变化快,预知性差,死亡率高的特点,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技术日趋先进。
心脏介入手术在临床方面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这是一种新型的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心脏介入手术与普通外科手术相比,手术创面比较小,手术效率高,手术时间短,患者的麻醉范围小和承担的痛苦也相对较低,且术后患者的恢复时间比外科手术恢复时间短。
但术后患者大概率会出现心律失常,造影剂过敏,造影剂肾病,心脏衰竭,迷走神经反射和穿刺部位红肿等有时会伴随严重并发症。
根据有关大数据研究显示;经心脏介入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心律失常症状发生率最高。
(二)管道脱落或堵塞;创面出血;坠床;转运仪器摔落等护理风险心脏介入手术术后患者常伴有静脉通路,吸氧管,尿管等管道;心电监护仪,氧气瓶等监护供氧设备;一般患者术后手臂上留有动脉鞘管,在过床及转运途中易造成管道受到压力,弯折,外物堵塞或变松脱落。
术后病人转运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术后病人转运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如下:
流程:
1.病房准备:为患者做好转运准备工作,包括整理病床、整理患者的个人
物品,并将必要的监护设备、药物和急救设备准备好。
2.移动患者:将患者移动到转运床上或担架上,确保患者的身体位置舒适,
避免对手术部位施加压力。
3.监测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始终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
心率、血压、呼吸等),以及手术部位的情况。
4.应对突发情况:在转运过程中,如出现患者突发状况(如呼吸困难、心
率异常等),医护人员需要迅速进行处理。
注意事项:
1.确保转运前输注液体的剩余量可维持至目的地。
2.转运中应确保患者安全、固定稳妥,转运人员应在患者头侧。
3.如有坡道应保持患者头部处于高位,注意患者的身体不可伸出轮椅或推
车外。
4.转运患者途中,平车应竖起床档,患者使用约束带,但不能强制制动,
清醒患者进行转运安全知识教育。
5.医务人员转运患者到达目的地之后,搬运患者时宜轻、稳、动作协调,
避免患者出现意外,同时交接双方应共同确认患者信息、病情和携带用
物无误后签字,完成交接。
医院病人转运安全操作手册一、转运前的准备1、评估患者病情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诊断、目前的症状和体征。
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等。
确定患者的意识状态和活动能力。
2、确定转运目的和路线明确转运的目的,是进行检查、治疗还是转科等。
规划最佳的转运路线,尽量减少路程和时间,避开拥堵区域和施工地段。
3、通知相关部门提前通知接收科室,告知患者的基本情况和预计到达时间。
如需要特殊设备或协助,提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4、准备转运设备和物品准备合适的担架、轮椅或病床,确保其性能良好、清洁卫生。
携带必要的医疗设备,如氧气袋、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并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准备急救药品和物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止血带等。
5、患者准备向患者和家属解释转运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妥善固定患者身上的各种管道,如输液管、导尿管、引流管等,防止脱落或扭曲。
为患者穿好合适的衣物,注意保暖。
二、转运中的注意事项1、人员安排至少需要两名医护人员参与转运,其中一名负责操作医疗设备和观察患者病情,另一名协助搬运和保障安全。
如有特殊情况,如病情危重或需要特殊护理的患者,应增加人手。
2、搬运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活动能力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
对于能行走的患者,可搀扶或使用轮椅;对于不能行走但意识清醒的患者,可使用担架或病床搬运,并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体位。
在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平稳,避免剧烈晃动和颠簸。
3、病情观察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面色、呼吸等。
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设备管理确保携带的医疗设备正常运行,如氧气供应充足、心电监护仪数据准确等。
注意观察输液速度和药物反应,如有异常,及时调整。
5、应急处理如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病情恶化,应立即停止转运,就地进行抢救。
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等。
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安全转运DOI:10.16659/ki.1672-5654.2016.22.050目的分析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安全转运护理管理措施,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
方法采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502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共分为每组患者均占据251例的常规组与实验组,其中对常规组患者采取一般护理管理模式,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安全转运护理管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经过临床护理管理后,显示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02%与80.08%,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采取安全转运护理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
标签:安全转运;心脏外科手术;护理管理医院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以患者作为工作的核心,防止出现各类医疗工作安全隐患等,其中院内转运是患者进行连续救治的一项重要工作,且临床上关于院内转运的案例报道较多,但是在实际转运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较大的风险[1-2]。
对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来说,该类患者往往病情较为严重、危急,一旦在转运过程中出现疏忽将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为此,本次研究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2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纳入本次实验研究,并在手术完成后采取安全转运护理管理措施,分析其应用效果,现将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采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502例纳入本次实验研究,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热情迎接,同患者或者患者家属详细讲解了该类疾病的相关健康知识,包括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疗方法、注意事项、并发症等,同时详细介绍了医院环境、主任医生与责任护士的基本情况等,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操作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协议。
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共分为每组患者均占据251例的常规组与实验组。
常规组:男性患者占据百分比为59.76%(150/251),女性患者占据百分比为40.24%(101/251),年龄最大的与最小的分别为77岁与28岁,中位数年龄为(54.23±4.28)岁;病例类型:101例冠心病搭桥,72例瓣膜病,78例主动脉夹层;手术类型:10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或者成形术,78例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
实验组:男性患者占据百分比为58.96%(148/251),女性患者占据百分比为41.04%(103/251),年龄最大的与最小的分别为79岁与29岁,中位数年龄为(54.89±4.79)岁;病例类型:103例冠心病搭桥,75例瓣膜病,73例主动脉夹层;手术类型:10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或者成形术,73例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
将两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均衡性分析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可进行统计学处理。
1.2 护理管理方法常规组:采取一般护理管理方法,术前术后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相关的注意事项,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心理辅导、饮食指导等。
实验组:术后进行安全转运护理管理,包括转出科室时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等,减少转运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做好转运过程中需配置的相关器械药物等,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护士、麻醉师等帮助患者进行安全转运;转入科室时配置好相关的物品,做好工作交接等程序。
1.3 评价指标对比两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家属术后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情况,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进行分析统计,用以表示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项[3]。
1.4 统计学处理将两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相关数据均记录至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两组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当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时用P小于0.05进行表示。
2 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02%与80.08%,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1。
3 讨论对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进行转运的风险较大,因此,如何帮助该类患者术后进行安全转运是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话题,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进行安全转运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意外事件发生率等,临床意义重大[4]。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术后进行安全转运,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护理管理效果,现将相关措施总结如下。
3.1 转出科室(1)病情评估:转运前对患者基本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依据患者手术耗时、手术结果、循环功能监测情况是否稳定以及患者体温是否上升等帮助患者进行安全转运,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发生变化导致的不良事件[5]。
(2)物品准备:准备好转运过程中需用到的物品,包括呼吸皮囊、氧气枕、微量泵等[6],其中微量泵电量应充足,镇静药物与血管活性药物应充足,防止在进行转运途中药物用量不够出现循环波动情况;采用便携式监护仪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保证转运的安全;另外,还需通知接收科室患者转出所需药物与转出时间等,便于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3)人员配置:为了保证患者能够安全进行转运,需配置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生、护士、麻醉师等,并做到分工明确,医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并负责推床,麻醉师负责对患者实施不中断给氧操作,护士负责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做好给药、输液等护理措施。
3.2 转入科室(1)物品准备:接受手术室电话通知后应再次复述,对患者基本信息与所需物品进行核对;对心电监护仪进行检查确定其是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对呼吸机参数进行检查确定其是否与患者病情相符,是否出现漏气现象,对指脉氧夹与心电缆线进行检查确定其是否出现接触不良的情况[7];将床头负压装置、除颤仪、抢救药物等准备好,以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现象时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展开抢救。
(2)人员配置:其中主接护士负责对患者呼吸机信息进行核对,并对患者呼吸机进行连接,进行气管插管处理,保证呼吸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将动静脉换能器进行连接后校零并对环能器进行妥善固定;而副接护士主要负责对心电监护仪器进行连接,及时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分析,对输液物品进行仔细观察,保证输液时不会发生中断现象,对泵上药物进行进行调整更换,对导管进行妥善固定,保持引流处于通畅状态;而管床护士负责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记录,做好与巡回护士的工作交接等[8-9]。
(3)转运路径:做好与监护室之间的工作交接,将转运过程尽量缩短,使得感染机率降低,在转运过程中保证转运通道无障碍物,将通道垃圾及时进行清理,保持转运通道地面的清洁,保持地面的干燥,以防转运过程中发生人员碰撞现象。
(4)双方合作:患者转运完成后巡回护士和监护室护士需及时对患者的病历等基本资料做好交接工作,包括生命体征、病情、手术名称、诊断结果、体外循环时间、除颤次数、血气结果内环境、尿量、是否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情况、管道通畅性、药物使用剂量、药物配置方法、药物浓度、带出药品名称、皮肤情况、特殊治疗措施等[10],等到双方依次进行确认无误后可做好外手术交接,并在交接单上进行签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实验组患者实施术后安全转运后,显示该组患者家属术后护理满意度达到96.02%,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管理组,P<0.05,说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管理措施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综上情况可知,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而言,术后采取安全转运护理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1] 易明伶,甘晓琴.心脏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的护理配合[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9):1009-1010.[2] 王立红,李慧霞.手术患者安全转运交接流程管理体会[C].// 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11:547-549.[3] 詹菊辉,吕晓蕊.外科转运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6):3014-3015.[4] 欧阳淑怡,谢庆,郭惠明等.3D全胸腔镜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50例的护理配合[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5,21(6):866-868.[5] 昌艳军,何少茹,林晓源等.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院际转运170例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4):2113-2115.[6] 张春玲,邹萍,赵媛等.小儿心脏手术术后转运管路固定袖带的研制与应用[J].天津护理,2014,22(5):454-455.[7] 谭洁贞,周美英.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降低术后患者安全转运风险[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12):192-193.[8] 成健,杨洋.探讨颈椎手术后患者的安全转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0):40-41.[9] L. Qu,W.K. mon practices in fire hazard assessment for underground transport stations[J].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13,38(Sep.):377-384.[10] Javidfar J,Brodie D,Takayama H et al.Safe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adult patients on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support to a region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center.[J].ASAIO journal,2011,57(5):421-425.(收稿日期:201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