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启示
2、 让儿童快乐学习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即教育本身并没有目的,都是外界强加给
它的目的,儿童学习不感兴趣的科目,不仅学不到实质的知识技能, 反而让孩子苦不堪言,产生厌学的情绪,失去学习兴趣。
其实,教育应该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及自信,让儿童能积极地 享受生活,学校教学中应加入更有意义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 在快乐中学习。
成书背景
在他们的努力下, 赫尔巴特及其德国信徒的大量著作被译成英文, 一度成 为美国教育界的主导思想。而这种承袭欧洲、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消极地对待儿童, 机械地使儿童集合在一们面无表情, 静听手持现成教材的 教师照本宣科。”针对这种状况, 杜威指出 “这种重心在儿童以外, 重心在 教师, 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 的直接的和本能的活动。”“‘学习’已经变成令人厌烦的同义语, 一堂课 等于一种苦役。”
成书背景
成书背景
《儿童与课程》成书背景
南北战争结束后, 美国处在一个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但能够适 应现代工业要求的创造型人才却严重匮乏, 这对当时美国的教育提 出了严峻的挑战。而当时美国的教育, 无论是教育体制, 还是教育 思想, 基本上都是从欧洲移植过去的, 如留德学生德加谟、麦克默 里兄弟和哈里斯等人回国后大力宣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并于 1892年成立了赫尔巴特协会, 1895年又成立了美国全国赫尔巴特 教育科研学会。
【内容精要】
这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教材“心理化”, 把抽象 出来的逻辑经验恢复到直接的个人的心理体验, 并为指导儿童 提供必需的环境条件, 使儿童和课程联系起来, 从根本上解决儿 童与课程的对立。
杜威在芝加哥实验学校所进行的课程实验就是要解决儿童 与课程的对立问题, 他所研究的正是使课程既与儿童充满活力 的经验相联系, 又与当代科学发展所提供的知识相联系, 最后通 过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使这些科目相互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