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实用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547.50 KB
- 文档页数:58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以儿童中心,师生民主平等,这一思想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教育理论界的大多数人都主张批判师道尊严,强调要解放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学习,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实施启发教育。
一、学习的意义我们应借鉴那时的理论与经验,反思现在的师生关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师生地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及其它一些与师生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构建比较科学的师生关系理论,建立更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杜威教育思想发展历程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
19世纪末出现于美国。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J.杜威是其倡导者和最主要的代表。
杜威与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C.S.皮尔斯和W.詹姆斯不同,他不倾向于把哲学看作纯学术的东西,而主张把它同人类的实际事务联系起来。
杜威力图把实用主义哲学应用于教育理论,为美国学校教育的改造设计一张蓝图。
在他的教育著作中,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理论交融在一起。
杜威说,如果把哲学看作必然有影响于人的行为,把教育看作塑造人的理智和情感的倾向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给哲学下的一个最深刻的定义,即"哲学乃是教育的一般理论",同时"教育乃是使哲学上的各种观点具体化并受到检验的实验室"。
因此在美国,认为实用主义哲学基本上是教育哲学的一派。
(一)杜威是唯心主义经验论者,他所使用的" 实用主义"、"实验主义"、"工具主义"或"经验的实验主义"等哲学名词,基本上都是同义的,其中心概念是" 经验 "。
实用主义者认为世界上最根本的东西是纯粹的经验,正如В.И.列宁所指出的,"它宣扬经验而且仅仅宣扬经验……"。
与传统的经验主义不同,杜威认为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基础1.实用主义哲学杜威是美国继皮尔士、詹姆斯之后的第三位实用主义大师,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有用即真理”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经典表述。
以往哲学是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部分组成,分别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三个问题。
杜威认为“是什么”的问题,应由科学,而不是由哲学来解决。
“为什么”和“有什么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们往往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目的是为我所用。
因而,实用主义哲学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只相信人的经验。
人的经验就是真理的尺度。
有用的就是真理,没有用的便是谬误。
以事物的多样性而抹杀事物的共同性,以事物的多变性而抹杀事物的永恒性,以事物的价值形态取代事物的实体形态。
实用主义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之上的价值哲学。
杜威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教育问题。
因而,他把哲学和教育等同起来,既然其哲学是价值哲学,那么他的教育哲学也就是教育价值哲学了。
其教育哲学是为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的。
2. 社会个人主义的社会观杜威从“人性论”观点出发。
并接受了实证主义者的“庸俗进化论”的社会学思想,把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因看作是带有人类原始本性的个人的结合。
社会既然是人性的组合,因此教育在改进社会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要使社会进步,只需要采取发展人性、激发智慧的教育方法,而无需进行阶级斗争。
杜文这种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而反对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观点是改良主义。
即通过对个人的教育达到社会改良的要求。
3 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杜威认为,心理活动的实质就在于有机体处于一种本能的需要,而采取一定的行动来适应环境,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
(他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和探索的本能。
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社交和艺术表现与探索发现的兴趣。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答案解析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一)论教育本质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 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二)教学论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1、"从做中学"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 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to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2、思维与教学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以实用性、实现目标为导向,是对现有教育体系的一次
反思和改革。
主要内容如下:
一、重塑课堂
1、以目标为导向:把学习过程中的终点作为最初的设想,建立目标意识,激励学
习者;
2、突出实用性:力求由抽象转向具体,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性;
3、激发学习热情:以实用教育的对话式互动,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
4、发现学习者的潜能:以新的课堂体验,探索学习者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强化学习者能力
1、发展多面手的思维:重视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批判思考、分析
思维、解释思维、概括思维、比较思维等;
2、强化实际能力:努力改善学习者的社会技能,培养他们的沟通、实践、团队合作、组织等能力;
3、提升学习者竞争力:联系实际,根据不同职业和行业实际特点,加强学习者的
行业动向熟悉能力,有助于他们融入体制。
三、提高学习效率
1、注重基础:以建立扎实的学习基础为目的,在落实过程中,避免过度理论化和
空泛的概念;
2、引导分析:引导学习者进行分析拆解,分析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内在规律;
3、重视主动学习:转变被动学习模式,激励学习者主动思考,培养形成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生活兴趣
1、培养智慧品质:倡导学生了解社会及历史的变化,提升他们的思考和智慧能力;
2、关注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解释,学会分析并采取行动,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
3、营造良好气氛:通过安全、健康、尊重他人、互助合作等方式,打造一个让学生成长、学习、愉悦的学习氛围。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为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所创立。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杜威关于实用主义哲学的著作主要有《民主主义与教育》、《哲学的改造》、《确定性的追求》等。
(1)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与前人不同的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关注人类知识的连续性和分离的问题。
(2)实验主义杜威还继承了皮尔士的方法论原则,提出了实验主义的观点。
(3)经验论、认识论和知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经验”。
以经验论为核心,杜威又建立起独特的认识论。
从认识论出发,杜威又发展了自己的知识伦。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1、实用主义教育的发展观(1)一个是从事物的自身发展来看。
在实用主义者看来,世界一切存在都是在变化和流动的,任何稳定的事物或表现出持久性的事物都是虚幻的。
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2)二是从科学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来说的。
杜威最重视现代科学对教育的影响。
2、实用主义教育的知行合一观实用主义教育的知行合一观是与教育中强调的二元论思想对立的。
杜威认为旧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科与生活的隔绝,学科变成书本上的东西,不是真实的东西,学科在实际上不能应用。
杜威认为,知识和行为应当是合一的。
3、用主义教育的儿童观(1)从教育所需要调剂的儿童--社会--学校和教材三个方面来看,杜威特别强调,儿童是教育的起点。
(2)儿童本性的发展和特点。
(3)在儿童的发展问题上,杜威也十分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4)在儿童的发展问题上,杜威更重视儿童经验的获得和发展。
杜威指出,儿童是在解决问题时获取经验的。
杜威的这种“解决问题”的中心思想,就是要重新评估儿童在活动中的作用,重新评估知识的作用。
(5)在儿童观的问题上,杜威还十分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4、实用主义教育的方法观在教育中,杜威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的作用。
杜威指出,这种科学的方法并就是试验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含义就是用人的动作将人的思考和自然界的事实联系起来,形成有创造的关系。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是一种与传统学校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方式,主要由美国著名的
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在20世纪初提出的,它着力于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强调实践中的学习,注重实践活动如实验、
观察、演示等中获得知识,为学生提供一种实践性的学习和发现知识的机会;二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主动的,而且是有目的的,强调学习的目的和
价值;三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认为学生应该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重视学习的实效性,强调学习的效果,即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十章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杜威生平和著作:1.生平:•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新大英百科全书》(1979年版) :“20世纪上半期美国教育改革中所谓进步运动的卓越思想家”•巴黎大学(1930年):“美国精神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 “杜威的教育学说,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且影响了全世界”。
•1859年10月20日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的一个村庄,父亲是个零售商人。
•1875年,入佛蒙特大学读书。
•1879年,大学毕业后曾在中学任教。
•1882年,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兼教该校哲学史课。
•1884年,获得博士学位。
•后历任密执安大学哲学讲师和助理教授(1884—1888)、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1888—1889)、密执安大学哲学系主任(1889—1894)等。
•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
•1896年,创设了芝加哥实验学校(通常称“杜威学校”,维持8年后关闭)•1904年,哥伦比亚大学任哲学教授,退休后又任该校荣誉(退休)教授。
据杜威自己回忆,芝加哥的十年对于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关键的时期。
芝加哥实验学校的经验成为杜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杜威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并以他的著作和活动推动了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
•此外,他还广泛地参加了学校以外的学术和社会活动。
•1952年6月1日,杜威在纽约去世。
•他一生著述甚多,涉及政治、哲学、心理、教育、伦理学、逻辑、宗教、社会学等领域,一共有30多部著作和近千篇论文。
2.主要教育著作•《我的教育信条》My Pedagogic Creed(1897)•《学校与社会》The School and Society (1899)•《儿童与课程》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1938)等。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作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从做中学"等观点。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
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
"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因此,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因此,杜威还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我们如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要看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
"在他看来,所谓的"生长"就是指儿童本能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仅包括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智力和道德方面。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下去。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型的社会。
"在他看来,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
在学校里,必须能够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如同他们的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所上所经历的过程。
这样,"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
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
"3."教育无目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在于这种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