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7
物理学中的光的反射与折射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基本概念,掌握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规律和相关公式。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和预测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并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规律和相关公式的掌握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折射率的理解和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观看一个光的反射与折射的真实实验视频,引发学生对光现象的兴趣并思考。
2. 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a. 光的反射- 介绍光的反射现象,示意图解释入射光和反射光的关系。
- 讲解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列出相关公式。
b. 光的折射- 介绍光的折射现象,示意图解释入射光、折射光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 讲解光的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列出相关公式。
3. 实验探究(40分钟)a. 反射实验- 准备平面镜和光源,让学生进行反射实验,观察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变化。
-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
b. 折射实验- 准备透明介质和光源,让学生进行折射实验,观察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变化。
-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4. 知识运用(30分钟)a. 计算实例-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相关角度或折射率。
-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
b. 实际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与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镜子、凸透镜等。
-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拓宽学生的应用视野。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a. 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规律和公式。
b. 拓展- 介绍其他光现象,如光的色散、干涉、衍射等,培养学生对光学的进一步兴趣。
四、课堂作业1. 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对光的反射与折射的掌握。
2. 思考并写下三个关于光的反射与折射的问题,准备下节课进行讨论。
光的反射与折射物理科目教案教案: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规律和基本公式;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光的反射基本概念和规律;2.光的折射基本概念和规律;3.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装置、幻灯片、黑板、教学实验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入光的反射与折射的概念,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兴趣,准备进入正式教学内容。
二、光的反射(15分钟)1.介绍光的反射的概念和基本规律。
2.展示光的反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现象。
3.通过幻灯片或案例演示,解释光的反射的规律和应用。
三、光的折射(20分钟)1.介绍光的折射的概念和基本规律。
2.展示光的折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现象。
3.通过幻灯片或案例演示,解释光的折射的规律和应用。
四、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关系(15分钟)1.对比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两者的理解。
2.以实际场景为例,通过综合应用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关系。
五、实验探究(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相关现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合适的作业,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题,巩固学生对光的反射与折射的理解,并提醒他们按时完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光的反射与折射的概念和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记忆,提高了学习兴趣。
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设置了不同形式的作业,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物理教案引言: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为学生深入理解光的特性提供基础知识。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将学会应用这些定律解决与光相关的问题。
1. 实验目的与器材准备实验目的:了解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探究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器材准备:平滑的平面镜、直尺、光源、半圆透明塑料板。
2. 实验步骤与内容步骤1:设置实验装置。
将平面镜竖直地放置在桌面上,确保其稳定。
步骤2:发散的光线与平面镜。
将光源放置在适当位置,使其对准平面镜。
照射光线后,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
步骤3:改变入射角度。
通过调整光源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
观察反射光线的变化。
步骤4:进行折射实验。
将半圆透明塑料板放置在平面镜前方,调整光源位置,使光线通过半圆透明塑料板照射到平面镜上。
步骤5:观察折射现象。
观察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角度变化。
步骤6: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记录入射角度、反射角度和折射角度的数值,并计算折射率。
3.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可利用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得出结论:-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即i = r。
- 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折射率的正弦之比,满足sin(i)/sin(r) = n2/n1,其中n1和n2是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4. 实验应用通过实验的讨论与学习,学生将能够应用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解决以下问题:- 计算光线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的折射角度。
- 探究在不同介质中的光速度变化情况。
- 分析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5. 实验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以下内容,拓展对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的理解:- 研究不同材料对光的折射率的影响。
- 探索光的全反射现象,分析与实验结果。
- 研究光损失现象与材料的折射率的关系。
结论:通过本教案的实验和讨论,学生将深入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并能够应用这些定律解决与光相关的问题。
拓展实验还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光学原理的理解,培养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光的反射和折射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2. 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3. 掌握光线在镜面和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规律;4. 能够解决与光的反射和折射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2. 光线在镜面上的反射规律;3. 光线在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光线的折射规律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教学准备:黑板、彩色笔、光线反射和折射的实验器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介绍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现象,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光的反射和折射是什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书中学过的光的基本性质,如光的传播直线性,光的速度快等,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光的反射现象,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讲解,如镜子反射光线等。
2. 向学生介绍光的折射现象,并通过实验演示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线的折射规律。
3. 讲解光线在镜面上的反射规律,并利用黑板绘制示意图进行示范讲解。
4. 讲解光线在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并利用黑板绘制示意图进行示范讲解。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通过实验演示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时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折射规律。
2. 通过实验演示用平行光照射镜子时光的反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光线的反射规律。
四、概念讲解和巩固(15分钟)1. 讲解光线的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理解与巩固。
2. 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五、小结(5分钟)1. 师生共同总结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和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讲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2. 布置学生以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写一篇作文,描述光的反射或折射的场景,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第十三章第一节光的反射和折射制作人:曹勤霞●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反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2.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的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3.知道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处理有关的问题.4.知道折射率的定义及其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用反射定律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2.会用折射定律计算有关的问题,能理解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三、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2.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教育.●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概念.●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教学方法: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好实验.通过实验先定性观察再定量测量,引导学生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为学生今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打开思路.最后通过例题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那么,当介质不均匀或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反射,折射[教师]对,这一节课,我们先简要地复习光的反射,再深入地研究光的折射现象.二、新课教学(一)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定律1.介绍光学演示仪,指明观察对象——光在从一种介质(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玻璃)时发生的现象2.演示:光在到达空气和玻璃的交界面处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光进入玻璃继续传播,但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3.学生边观察边回忆反射定律并归纳(二)光的折射折射定律1.实验观察变为看折射光和入射光的相对位置及折射角和入射角关系的观察:a.让学生观察折射光.入射光及界面的法线也是共面的.b.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入射角始终大于折射角.2.定量测量5组数据,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两者的差是不是定值呢?[学生甲]不是,差值是越来越大的.[师]是不是有规律地增大,比如入射角增大10°,折射角一定增大某一个数值?[生]不是,前两组差不多,后两组又不同了.[师]那么,会不会两角的比值不变呢,大家算算看.[师]能不能从两组数据下结论?[生]不能.[师]对,那样太轻率了点.把5组数据都算出来看看.[师]看来我们碰到麻烦了,如果让你来猜的话,你还能猜想它们之间可能是什么关系?[师]其实不是你们不够聪明,实在是因为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太出乎人意料了.人类从积累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数据到找出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经历了近1500年的时间,科学研究是一件很艰苦的工作,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有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学好物理也需要这样一种恒心和解决困难的勇气.希望大家不畏难,不怕苦,勇于探索,在科学学习之路上能走得很远很远.实际上在公元1400年,托勒密也曾经认为,入射角与折射角存在着简单的正比关系,但只有对比较小的入射角才大致相符,就像我们刚刚在计算中发现的那样.直到1621年,才由斯涅耳找到了这个关系.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谜底是——入射角的正弦和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即=常数.请大家看课本的实验数据及分析.4.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折射定律的内容.5.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直接给出即可(三)折射率n1.折射率的定义: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比值约为1.50.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若光从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比如进入水中时,尽管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仍为常数.但这个常数却不是1.50.而是约1.33,可见这个常数跟介质有关系.它反映了介质的光学性质.我们设想光从空气进入玻璃和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入射角都是30°,则有:空气→玻璃:=1.50 空气→水:=1.33显然θ2ʹ>θ2,我们画出光路图如图19—11甲、乙.可以看到,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折射光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更厉害.也就是说,这个比值的大小能反映介质对光的偏折程度,比值越大.表明介质对光的偏折作用越大.我们把这个比值叫做折射率,用n表示.定义折射率n=.图19—112.对折射率的几点说明:a.引导学生看课本加点字对折射率定义的叙述,强调:光从真空进入介质,若光从介质进入真空.则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b.光从空气进入介质近似于光从真空进入介质c.介质对真空的折射率也叫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若光从水中进入玻璃中,则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叫玻璃对水的折射率.也叫相对折射率.若水为介质Ⅰ,玻璃为介质Ⅱ,则写作n21=3.折射率的决定因素:a.光折射的原因是: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b.折射率n的决定式:n=c.n>1d.仿照n=可写出相对折射率n21===(四)课堂巩固训练1.如图所示的各光路图中,正确反映光在玻璃和空气中传播的是( )答案:AD2.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入射角θ1从零开始增大到某一值的过程中,折射角θ2也随之增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值θ1/θ2不变B.比值sinθ1/sinθ2是一个大于1的常数C.比值sinθ1/sinθ2不变D.比值sinθ1/sinθ2是一个小于1的常数解析:选CD.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玻璃的折射率n=>1,且不变,因此C、D正确.3.一个人站在水面平静的湖边,观察离岸一段距离的水下的一条鱼,这个人看到的鱼的位置和鱼在水下真实位置相比较,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鱼真实位置的正上方某处B.在鱼真实位置上方偏向观察者的某处C.在鱼真实位置下方偏向观察者的某处D.所给条件不足,无法确定观察到的鱼的位置解析:选B.如图,鱼在A处,岸边的观察者看到的鱼在A′处,即在鱼的实际位置上边靠近观察者的某处.即答案为B.●板书设计:一、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1.光的反射和反射定律:2.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3.光路的可逆性:二、折射率:1.定义及定义式:光从真空进入介质,入射角的正弦和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n=2.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n=●小结:1.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两大基本规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2.折射率是几何光学中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每一种介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个确切的折射率,不同种类的介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例如:玻璃的折射率是1.50,水的折射率是1.33.3.通常所说的介质的折射率是指介质的绝对折射率,即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的折射率.若光由介质1射入介质2,这时的折射率确切地说应该叫做介质2对介质1的相对折射率.通常用n21来表示.●布置作业:对课后题进行训练。
光的反射与折射教育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光的反射与折射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基本概念;2.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和相关公式;3.掌握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PPT;2.平面镜、凸透镜、直尺、白纸等实验器材;3.实验报告模板。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出今天的主题。
2.理论讲解(15分钟)通过PPT讲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并进行示意图解。
重点讲解:(1)光的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2)光的折射:折射定律和斯奈尔定律;(3)光的折射公式:n₁sinθ₁=n₂sinθ₂。
3.实验操作(30分钟)(1)光的反射实验:将平面镜竖直放置,用直尺测量入射光和反射光的角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通过公式计算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比值,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2)光的折射实验:将凸透镜放置在白纸上,用直尺测量入射光和折射光的角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通过折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公式计算折射角,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4.实验分析与讨论(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1)光的反射定律是否成立?为什么?(2)斯奈尔定律和光的折射公式的关系是什么?(3)光的折射角是否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5.实验总结及深化(15分钟)通过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总结光的反射与折射的规律和公式,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和验证。
鼓励学生深化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6.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光的反射与折射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应用相关知识。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亲自观察和测量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加深了对光的反射与折射的理解。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初中光反射和折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能够运用反射和折射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光的反射:反射现象、反射定律、反射的应用。
2. 光的折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折射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反射和折射的现象,如镜子、水面、透镜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都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
二、光的反射(15分钟)1. 反射现象:介绍反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
2. 反射定律:讲解反射定律,包括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的关系。
3. 反射的应用:介绍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镜子、眼镜等。
三、光的折射(15分钟)1. 折射现象:介绍折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2. 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包括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三者的关系。
3. 折射的应用:介绍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透镜、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等。
四、实验环节(15分钟)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用实验器材,进行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自己发现光的折射和反射的规律。
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五、总结和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原理。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讲解、实验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对于实验环节,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操作,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小学科学教案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教案标题】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进行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让学生理解光的基本特性,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实验准备】1. 实验器材:光箱、平面镜、凸透镜、玻璃棒、玻璃板等。
2. 实验材料:直尺、白纸、铅笔。
3. 实验环境:保持教室光线明亮。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a. 将光箱放置在教室中心位置,调整光箱亮度适合实验需要。
b. 在光箱前方放置一个平面镜,调整角度使光线平行入射。
c. 在光线正上方放置一张白纸,用作观察光线的反射。
d. 预先准备好一个直尺。
2. 光线的反射实验:a. 将直尺立起,并放置在光线的路径上。
b. 观察光线入射到直尺上后的现象,并用铅笔标记出反射光和入射光之间的角度。
c. 移动直尺,观察不同角度入射的光线反射后的路径,并记录现象。
3. 光的折射实验:a. 将玻璃棒直立放置在光线路径上。
b. 观察光线入射到玻璃棒上后的现象,记录折射光和入射光之间的角度。
c. 改变入射角度,观察折射光的路径变化。
4. 凸透镜的折射实验:a. 将光线通过凸透镜,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记录光线路径。
b. 改变入射光线方向,观察光在凸透镜内的折射现象。
5. 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总结:a. 学生们整理实验记录,总结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
b. 与学生一起讨论,形成共识,并将总结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实验思考】通过此次实验,学生们完成了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实际观察与测量,并通过总结归纳,掌握了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实验延伸】1. 请学生们设计一个新的实验,来观察光的反射或折射现象,并记录实验步骤、观察现象和总结规律。
2. 拓展讲解光的色散现象,引导学生们思考光的各种颜色形成的原因。
【教学反思】此次实验通过直观的观察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深入理解了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
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设计
《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设计
【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与折射》是人教版选修3-4第13章第一节的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以及接触过光的折射和反射,对于本节内容并不陌生,但是长时间的接触已让学生概念有些模糊。
经过高中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良好的探究、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只是实验设计能力还欠成熟。
3、重难点
重点:
(1)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概念,以及光路可逆
(2)用插针法测定玻璃折射率
难点:
(1)折射率的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2)掌握折射的特点以及折射率
(3)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
(2)通过实验,认识掌握插针法测折射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教师提问:大家听说过光污染么,这其中有一项就是城市中的建筑采用了玻璃墙,在太阳光很强时,这个墙也会发出耀眼的光,长时间就会影响人们的眼睛,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墙也会发出耀眼的光同学:因为反射了太阳光
教师:嗯,(拿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放入一支笔)同学们大家观察一下水杯里的笔,发现什么现象?
同学:铅笔折断了
教师:铅笔折断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在水中化成两截了?
同学:不是,是因为发生了折射
教师:好,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于初中学过的反射和折射还是有一定印象的,那我们今天就再来深入地讨论光的反射和折射
2、新课讲解
(1)反射讲解
教师:阳光可以照亮水中的鱼草,水面也能出现太阳的倒影,这
说明光从空气射入到水面时一部分进入水中,一部分回到了空气中,……(反射和折射介绍)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光的反射,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老师先画界面上下分别为介质一,介质二,然后再画一条入射光线,现在有没有同学还记得初中所学愿意画一下反射光线?
学生画图
教师:嗯,很好,……叫做反射定律,根据反射定律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作一条法线,然后再法线的同一侧取相同角度是不是可以画出反射光线啦
(2)折射讲解
教师:那光在折射时有哪些规律呢?老师在这里画出光的折射
图。
类比于反射定律当中,光……(讲解折射的规律),那角度一和
角度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早在1621年,菲涅尔就对这个现象做了
大量研究,并归纳得出了折射定律:……,即
教师分析式子,并阐明光路可逆原理
(3)折射率讲解
教师:我们说n12是一个比例常数,也就是一个确定的值,和式子中角度1,2的变化无关,那它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各自猜想
教师:这个常数啊它只和两者介质的性质有关。
讲解n,并理论分析n的表达式和一些常见物质的折射率
(4)例题讲解
先由同学自己根据课堂所讲内容分析做这题,然后教师请同学上台做题,并加以讲评
3、巩固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和折射,请同学不看课本来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
同学归纳
教师补充总结,认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折射率
布置作业
4、板书设计
13.1 光的反射和折射
1、反射定律
概念:
2、折射定律
概念:
入射角和折射角关系:
3、折射率
概念:
表达式:
【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从作业情况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