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灾后救援过程中高原病防治的实践和思考
- 格式:docx
- 大小:13.61 KB
- 文档页数:7
玉树地震灾后总结概述玉树地震是指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地震。
此次地震是一场7.1级的强烈地震,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灾后,政府、救援队伍以及社会各界都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
本文将对玉树地震灾后的一些总结进行阐述。
灾后救援行动玉树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迅速组织了大规模的搜救和救援行动。
救援队伍、医疗队伍、抢险救灾物资等迅速调派到灾区,全力救援被困群众、清理废墟、恢复基础设施。
灾后重建工作灾后的重建工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房屋重建、基础设施修复、灾后搬迁、生活物资供应等方面。
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重建指挥部,对重建工作进行全面统筹和规划。
房屋重建玉树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许多灾民失去了住房。
政府通过动员社会力量、输送建材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房屋重建工作。
在灾区内重建了抗震安全、适用性强的新房屋,为灾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基础设施修复地震对玉树地区的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包括道路、桥梁、电力供应等。
政府组织了专业队伍,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修复力度,使灾区的基础设施逐渐恢复正常运转。
灾后搬迁为了减少灾后地震风险,政府还进行了灾后搬迁工作。
将易受地震影响的重灾区居民搬迁到较安全的新居住区,提高灾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安全。
生活物资供应灾后,物资供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政府组织了多方力量,调运了大量的救灾物资到灾区,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捐款捐物,为灾区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灾后教训与思考玉树地震灾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由于地震发生在偏远的地区,物资运输困难,救援行动受到了限制。
此次地震还对当地的抗震能力和防灾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需要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抗震能力。
结论玉树地震灾后,政府、救援队伍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为灾区的救援和重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同时,这次灾难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教训,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地震防灾工作,提高防灾意识和抗震能力。
高原救灾的特点及救援人员高原病防治的探讨古往今来,意外疾病、灾难事故一向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的现代文明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灾难事故的阴影笼罩在我们生活中的每时每刻,而我国又地处自然灾害的高发区,能否及时、高效地救治各类或成批受灾患者,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力量,而且它是直接关系到病员生命安危的大事。
在倡导“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今天,更加彰显出了它的强大感召力。
今年4月14日,我省玉树州玉树县发生7.8级强烈地震,造成严重的房屋倒塌及人员伤亡。
回顾这次玉树抗震救灾的每时每刻,面对救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我们不得不冷静的思考一个问题:高原救灾的特点及如何科学施救,这是我们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1 高原救灾的特点据有关专家说:“这是世界上最高海拔地震,其中最高震点达到4400米。
”科学家们将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称之为高原。
海拔达到这一高度时,气候特点与平原明显的不同。
人到了这样的环境,体内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才能适应。
灾情就是命令,由于很多救援人员来自平原地区,短时间内到达高原救灾现场之后立即投入到强劳动中,有些救援人员经历了长途跋涉,初次进入高原后,没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从震后第二天开始,外地救援人员陆续出现高原反应症状。
而在灾区的外地志愿者和媒体记者大多数也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
玉树地区平均海拔3900米,具有典型的高原气候特点:低气压、缺氧、高辐射、高寒、昼夜温差大。
由于气压低,空气中氧的浓度也低,容易导致人体缺氧,故在这样的高原地区救援很容易出现心悸、胸闷、气短、轻度呼吸困难、头痛、头昏、肌肉酸痛等高原反应,重者还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明显的呼吸困难。
尤其是初次进入高原的救援人员,甚至因受凉感冒而引发急性肺水肿和急性呼吸衰竭等急性高原病。
2 高原反应症状初入高原有一部分人可能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包括头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口唇紫绀,失眠,多梦,血压亦可能升高。
救治高原地震伤员的护理体会(一)【关键词】高原;抗震救灾;护理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这种环境对人们生理、心理及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在高原患病或创伤时,对由低海拔进入高海拔的人,对从事军事活动的人,有着身心威胁〔1〕。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6.7级地震,当天我院组建的卫生所随同成都民兵赴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在为期17天的救治中,救治护理伤员共728人次,积累了高原地区救治及护理伤员的经验。
1临床资料728人次中,成都民兵416人次,当地地震灾民312人次;男性607名,女性121名。
平均年龄12~59岁。
外伤41人次;内科病人687人次,其中呼吸系统疾病531人次,消化系统疾病104人次,其他疾病52人次。
门诊728人次中卧床休息620人次,吸氧130人次,饮食护理376人次,留观输液76人次,降温106人次,健康教育704人次。
728人次中,有6名民兵因过度疲惫及缺氧,只能一直保持休息状态,接命令提前返回成都休整。
722人次经过卧床休息、吸氧、饮食护理、留观输液、降温、健康教育等措施,经过4小时~6天痊愈。
没有发生一例高原肺水肿与脑水肿病人。
2护理要点2.1卧床休息由于民兵连日参加抗震救灾活动,过度疲劳,加之高原环境的特点:缺氧、寒冷、湿度低,极易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玉树地区海拔高、气压低缺氧,患病后耗氧量增加,机体更加缺氧,卧床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可减少耗氧量,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2吸氧护理患病后耗氧量增加,通过吸氧可提高血氧饱和度,增强抗病能力,故留观患者均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4升/分)。
2.3饮食护理高原缺氧,胃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减退、腹泻,有的发生应激性溃疡,故应给予高糖、多种维生素、易消化之饮食。
2.4严格控制液体量及输液速度输入大量液体或输液速度过快,极易导致肺水肿或诱发心衰,输液速度一般以20~30滴/分为宜,24小时液体量不超过1500ml。
玉树地震灾后救援过程中高原病防治的实践和思考(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青藏高原地震频发,是我国最活跃的一个地震带,近年来在这一地区连续发生多起大地震,给高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
在高原地区开展抗震救灾与平原完全不一样,救援人员必须首先解决自身的急性高原病防护问题,才能保证在高原地区的劳动能力,才能取得抗震救灾的决定性胜利。
在这次玉树地震的抢险过程中通过科学组织,积极宣传,群防群治,合理救治,做好救援人员的高原病防治工作,保证了全体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劳动能力,为夺取玉树地震救援工作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对此次高原地震救治经验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玉树地震;高原病防治;群防群治医学上将海拔超过3000m地区定义为高原[1]。
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自有统计以来,在青藏高原发生的8级以上地震共有9次;7〜7.9级地震发生过78次, 居全国之首。
该地震区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2]。
举世瞩目的汶川特大地震除波及到都江堰、江油等平原地区外,也波及到理县、茂县等部分高原地区。
自汶川地震后,2008.10.6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6.6级地震,2010414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2010.4.16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发生5.1级地震。
以本次玉树地震为例,自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共有5万名人员快速进到灾区进行抢险救灾,其中2.3万为青海本省的救援力量,2.7万为外省的救援力量,在救援人员中军人1.2万余人,其中医护人员3032人。
当这些人员从平原快速进入高原后因受到了高原缺氧的严重威胁,急性高原病的发病人数突然增加,使进入高原后的劳动能力显著下降,一时成为制约高原救援的主要因素。
及时组织高原病防治力量,解决救援人员的高原反应问题,是保证本次玉树地震救灾胜利的前提。
我校主动请命,迅速拉动,全力做好高原病防治的做法得到总部和救援部队的肯定。
下面就我校在此次救援过程中做好高原病防治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1科学组织,快速组织高原卫勤分队驰援地震灾区开展救援工作我校高原卫勤分队成立于2008年10月,成员主要包括本校的高原医学和临床内外科专家和中青年骨干。
自玉树地震发生后,学校快速组织高原病防治医疗专家组,于4月16日凌晨分别从成都和重庆乘军用和民航飞机出发,当天赶到灾区,医疗队到达灾区一线后立即依托自身组织现场救援,一方面按照已有预案,展开野战医疗救援实施地震伤员和急性高原病病员的紧急治疗[3];另一方面,合理分配救援力量,通过知识讲座,开通高原病防护知识热线等方式,到各救灾部队中宣讲高原病防护知识,发放高原病防护普及读物和预防药物,通过现场组织演讲和讲座,大大消除了广大救援人员的恐惧心理,提高了对高原病防护的认识,做到积极预防,科学防护,在较短时间内使重症高原病的发病率控制在0.045%以下。
为此医疗队员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共发放《高原防病手册》、《高原卫生防护须知挂图》、《高原防病手册》等资料10000余册,诊治各类高原病病人近1324 例,收治(留观)118人,进行高原病咨询20场,并发放了大量的抗高原反应药物,大大降低了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证了救援人员的高原劳动能力,提高了救援效率。
2抓紧时间,积极开展高原医学知识普及提高防护意识本次地震发生在高原地区,许多救援人员对高原医学知识了解甚微。
为做好在本次高原救援人员的高原病防治,一方面降低他们进入高原后的急性高原病发生率,另一方面提高他们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水平。
在本次玉树地震中,我校组织专家进行了5次针对拟入高原参加救援人员的《高原病防治》知识讲座。
来自于本校和重庆市各大医疗卫生单位的1000余名人员参加了培训,在培训中重点对藏区的风俗习惯、高原气候特点、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高原环境,进驻高原前的卫生准备,进驻后的高原病防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讲解。
与此同时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系统的为急进高原人员介绍了青海玉树高原地震抢险救灾四大注意事项:(1)注意做好进入高原前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2)注意做好进入高原后的防护;(3)注意做好高原常见疾病的防治及急性高原病的自我预防;(4)注意高原创伤及冻伤的防治救治要领。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高原病防治知识普及,提高了救援队人员对高原疾病的认识、救治水平和个人防护水平,为他们更好的适应高原环境,开展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3统筹规划,全面做好抢险救灾的各种卫生勤务工作在本次玉树的抗震救灾中共有数万名救援人员参与,在这些救援人员中包括:(1)一线搜救人员;(2)医疗防疫人员;(3)后勤保障人员。
涉及的人员工种多、层次多,既有熟练掌握医疗知识的卫生人员,又有对医疗卫生知识不了解的救援人员,在这些人员中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为对高原医学知识了解不多或完全不了解。
因而在此次抗震抢险救灾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人员对高原医学知识的需求,组织编写《高原卫生防护手册》、《高原卫生防护须知挂图》、《高原防病手册》、制作了《高原病防治光盘》等。
《高原卫生防护手册》主要是针对高原官兵的科普读物,但是由于本书不是针对玉树地震编写的,针对性不强。
《高原卫生防护挂图》通过漫画,顺口溜等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高原卫生防护口诀弥补了这一不足,非常适合广大非医学人员了解掌握高原医学知识,指导高原病防治工作。
《高原防病手册》简明扼要的介绍了高原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防治原则,指导广大医生开展高原病的救治工作。
视听资料具有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等优点,受到广大救援人员的好评。
针对以往的视听资料针对性不强、内容庞杂,为此在本次编辑制作过程中,针对玉树地震中救援力量的分层次差别,分别录制了针对非医务人员的《高原卫生防护光盘》和医务人员的《高原病防治光盘》,解决了不同人员学习了解高原病的防护知识。
预防高原病的方法很多,如缺氧预适应,体能训练,药物预防等。
但面对像玉树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药物预防仍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首选措施。
因为药物预防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不需特殊的设备,耗时短。
为此,我校积极组织研发人员开发急性高原反应防护药物,并加大生产力度,并及时送到前线救援人员手中,以提高他们的劳动作业能力,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生。
通过高原医学知识讲座、通过书籍、光盘、挂图向救援人员普及高原病防治知识,向救援人员发放抗高原病的药物,全面做好抢险救灾的高原病防治工作,为夺取玉树地震抗震救灾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4玉树地震后医学救援过程中的不足和思考尽管此次玉树地震抗震救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在此次的玉树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1)绝大部分救援人员缺乏高原卫生防护知识,因为在高原地区开展救援工作与平原有显著的差别,不能仅凭热情就能够搞好救援工作,还需做好自身防护和劳动保护工作,除了在高原地区极易发生急性高原病以外,在高原地区劳动能力显著下降,劳动量不能按照平原地区计算,必须降低劳动负荷和缩短工作时间,才能保证连续工作的体力。
(2)缺乏完善的高原救援预案,例如有的救援人员从低海拔地区快速进入高原时,没有准备足够的抗高原反应药物,没有带足御寒衣物,部分救援人员一到玉树就发生急性高原病,因而不得不撤回到平原地区;在此次玉树地震的救援过程中不少医疗队对情况估计不足,主要携带了地震伤员需用的急救药品和器材,忽视了自身保障的重要性和高原医疗的特殊性[4],很多救援人员并没有带足氧气和供氧设备。
(3)高原特需药品品种较少,目前能用的高原特需药品仅有红景天冲剂、复方丹参滴丸、护肤霜等,缺少高效的高原特需药品。
通过此次玉树地震对我国高原病防治能力的检阅,提示我们在以后工作中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1)应加强高原医学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加速培养高原医学知识的全科医师。
通过此次玉树地震救援显示在我国高原地区高原病防治人才缺口较大,必须在今后工作中通过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普及高原医学知识,提高全民的高原病防护意识和防护水平。
(2)应加强高原病防治装备的研究,在本次地震救援中发现高原病防治的特殊装备缺少,需要进一步研制轻便、高效的卫生装备,例如轻便的供氧装置、新型救护车等。
(3)应加强高原病防治药物的研究,现有药物品种单一、不能满足高原病防治的需求,急需研制高效、使用方便的高原病防护药物或相应剂型。
总之,在高原地区的抗震救灾与平原地区的抗震救灾不一样,必须要加强高原病的防治,提高救援人员的自身防护,解决救援人员的高原反应问题,并做到科学救援、合理救援,才能保证抗震救灾取得决定性胜利,通过查找本次玉树地震中的不足,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高原医学知识的普及,加强高原病防护药物、器材的研发与推广,提高我国的高原病防治能力,才能保证高原突发事件时平原应急机动力量上得去、站得住、打得赢。
【参考文献】[1]高钰琪,高原军事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 1-4.[2]尹光华,蒋靖祥,吴国栋.2008年3月21日和田7.4级地震的构造背景[J],干旱区地理,2008,31 (4) : 543-548.[3]石骥,陈亮,牛文忠.对我区医疗机构参加汶川大地震卫勤保障的几点思考[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4): 469-471.[4]杨小东,高钰琪,郑然.军队医疗机构抗震救灾医学救援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