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专题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从制度入手,尤其是以竞争中性为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加强欠发达地区产权保护公平程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交易成本;产权保护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JL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45)中图分类号:F0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54-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的差距,对前者,国内外学者有对“中国奇迹”的理论解释,而对后者,则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本文对这三种主要观点进行述评和比较,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提供参考。
一、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主要基于要素投入与配置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围绕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差异、资本稀缺程度、技术能力、要素配置效率展开。
这类文献核心观点认为资源配置效率与丰富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差异。
特征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部和南部面临东海和南海,即我国东部季风区南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脉和长城以北的非季风区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以南包括的省区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
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内蒙古、新疆、宁夏北部、甘肃北部和中部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省西部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面积20%,人口40% 面积25%,人口55% 面积30%,人口4% 面积25%,人口1% 少数民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自然条件地形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地貌水蚀:黄土高原流水沉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风蚀:雅丹地貌风积:沙漠、沙丘冰川地貌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河湖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长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湘江、赣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内流河湖:塔里木河、弱水、伊犁河。
博斯腾湖外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河流)、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
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羊卓雍湖自然资源能源资源①煤炭:鹤岗、鸡西、抚顺、阜新、开滦、峰峰、大同、平朔、阳泉、平顶山、焦作、兖州、神府②石油、天然气: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华北等油田①水能:长江流域(丹江口、安康、五强溪、葛洲坝、三峡、隔河岩、宝珠寺、乌江渡、二滩),珠江流域(天生桥、岩滩、西津、大化),钱塘江(新安江),闽江(水口)②煤炭:黔、苏北、皖北③天然气:四川盆地①煤炭:四大露天煤矿(伊敏河、霍林河、元宝山、准格尔),东胜、石嘴山、乌鲁木齐②石油:克拉玛依、玉门、南疆③风能:羊窝堡①太阳能:②地热:羊八井③水能: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青海黄河上游自然资源其它矿产资源铁矿:鞍山、本溪、迁安海盐:长芦有色金属:铜(德兴、东川)、钨(大余)、锑(锡矿山)、铅锌(水口山)、锡(个旧)、汞(铜仁)、铝(修文)海盐:莺歌海、布袋铁矿:海南、马鞍山、大冶、綦江攀枝花稀土:白云鄂博有色金属:金昌镍,阿勒泰的金铁:镜铁山宝石:和田柴达木盆地(“聚宝盆”):油田:冷湖铅锌:锡铁山钾盐:察尔汗盐湖特征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及其问题黑土地黄土地紫色土——四川盆地红壤——东南丘陵水稻土——平原地区1.牧业为主:优良畜种:内蒙古—三河马、三河牛宁夏—滩羊新疆—细毛羊2.灌溉农业:四大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绿洲(引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高原农牧业:1.高寒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2.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豌豆、小麦土壤黑土,黑钙土棕壤、褐土粮食作物春小麦、大豆冬小麦水稻熟制一年一熟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一年二熟或三熟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糖料作物甜菜甘蔗甜菜棉花基地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南疆蚕丝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其它作物三大杂粮:玉米、高梁、谷子谷子—黄土高原干果:枣、核桃等其它粮食作物:小麦、甘薯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树等小麦、啤酒花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开发沼泽地①节约农田用水②挖掘中低产田潜力③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红壤丘陵:①增施有机肥②补充熟石灰③防治水土流失水源缺乏,风沙危害高寒特征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及其问题1.工业区: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2.工业带:陇海沿线工业带东段、沿海工业带北段3.主要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沈阳(东北最大工业中心、机械制造)、大连(造船、化工)、鞍山(钢铁)、长春(汽车)、吉林(化工)、哈尔滨(电机、制糖)、大庆(石油、化工)、北京(钢铁、机械、化工、汽车、电子、家电、纺织)、天津(化工、造船、纺织)、石家庄(棉纺)、唐山(钢铁、煤炭、陶瓷)、青岛(棉纺)、郑州(棉纺)、洛阳(拖拉机、棉纺)、西安(电子、棉纺、电机)、兰州(化工)、太原(钢铁、化工、能源)1.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区2.工业带:长江沿岸工业地带、沿海工业地带南段3.主要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上海(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中心)、南京(化工、电子)、徐州(煤炭)、无锡(纺织、电子)、杭州(纺织、电子)、马鞍山(钢铁)、武汉(钢铁、棉纺、造船)、十堰(汽车)、宜昌(电力)、重庆(钢铁)、贵州(有色冶金)、广州(综合性工业中心)、南宁(制糖)1.工业带:陇海-兰新工业区西段2.主要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包头(钢铁)、金昌(有色冶金)、银川(毛纺)、乌鲁木齐(纺织、制糖、煤炭)、克拉玛依(石油)、酒泉(航天)主要工业城市及工业部门:西宁(毛纺)、林芝(毛纺)村镇、城市的分布多呈块状多沿河流分布,呈带状沿黄河、高山山麓或沿铁路线分布,呈点状或带状沿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分布,呈带状生活习惯食:面食住:防寒保暖传统交通工具:骡马食:大米住:通风散热传统交通工具:船舶食:面食、玉米、谷子传统交通工具:马、骆驼食:青稞传统交通工具:牦牛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1999年10月12日,地球总人口60亿;目前,我国总人口约13亿。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专题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比较及经验:典型案例研究设置开发区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并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
从国内外开发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一些典型开发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市场和政府在开发区中的作用也因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而有所差别。
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开发区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可以为目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一、国外开发区模式(一)美国硅谷1、硅谷概况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及其与圣·蒙特尔、阿拉米达、圣塔克鲁兹等郡邻近的部分,总面积约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万(2005年)。
硅谷是世界一流园区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高技术开发所效仿的对象。
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硅谷崛起和初步发展时期。
硅谷的发展模式,即“学术-工业综合体”,以及风险资本与创新公司的初步结合基本定型。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硅谷的大发展时期。
1971年微处理器的发明使生产微机成为可能。
微处理器使硅谷从而也使整个美国进入了微电子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硅谷由低潮重新走向高潮,软件业的崛起很快使硅谷度过了危机,硅谷的非物质化进程,使硅谷率先进入了“信息社会”。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硅谷大规模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又带来了软件业的昌盛。
这是软件业和网络业同时大发展时期,也是硅谷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思维领域发生根本变化的时期。
2、硅谷的发展模式硅谷成功的原因得益于大学、政府的作用和风险资本投资、战争政治环境以及创新企业家的革新等,但从发展模式看,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机制上讲,硅谷首创了一种科、技、产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其中政府起重要的中介力量。
这种“硅谷现象”是科技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也是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大特色。
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是硅谷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在硅谷产生了三大划时代的变化:第一,改变了硅谷的生产力结构,使得知识也即高科技迅速成为生产力中的首要因素,即第一位的生产力;同时也改变了生产力中劳动者的结构以及生产工具的性质和功能。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东部地区未来要进一步向“创新驱动”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应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准确地衡量我国各省级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资源等各方面水平上的差距,在总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CDI)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运用、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市场、知识经济与创新等12大类指标(归纳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种类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横向对比分析,并将与全球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为各地方政府找准在全球、全国的定位和差距,制定未来改革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三期”叠加阶段,区域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各省级区域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产业体系的不同,地区分化趋势明显,呈现出“东部地区稳中有进,中部地区降势趋缓,西部地区下滑明显,东北地区缓中存忧”的特点,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更多、更复杂。
东部地区稳中有进: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定优势。
中部地区降势趋缓: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产业发展较为全面,近年来该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西部地区下滑明显:西部地区多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上游,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承受经济波动的能力明显偏弱。
东北地区缓中存忧:东北地区面临的困难较多,在当前产能过剩严重和环保政策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东北三省单一且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难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其主导产业重工业产值增速回落明显,导致经济增速下滑。
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包括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现在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从总体上看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
但是目前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多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其他地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也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则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概念,按照舒尔茨教授的界定,传统农业就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其特征是技术状况长期内保持不变。
现代农业是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农业,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先进的科技广泛应用,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环境受到重视,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发达国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大体上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主要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源丰富型现代农业,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短缺型现代农业,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源适中型现代农业。
而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应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和资源约束型国家,人地矛盾突出,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现代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三农”问题异常突出。
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独特的约束条件,不能照搬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约束条件以及由此导向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于: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中国具有多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别和地区间差异较大;农业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农业经营方式相当粗放;农民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经营理念比较落后。
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和模式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不断崛起,招商引资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策略和模式,并在实际操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制定招商引资策略1. 定位明确在制定招商引资策略时,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产业、资源禀赋和特色,因此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定位,确定自己的招商方向。
例如,一些地区可以依托区位、优势产业、招商政策等方面制定招商引资方案。
2. 分析市场招商引资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因此分析市场需求是制定招商引资策略的必要步骤。
需要从市场规模、市场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市场的行业、产品和市场消费趋势等信息,为制定招商引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3. 探寻合作伙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探寻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可以来自国内或者国外,可以是企业、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等,客户群体的广泛与多样化有利于扩大资源获取面,促进招商引资的顺利进行。
4. 竞争对手分析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招商引资策略的制定离不开竞争对手分析。
需要对现有企业的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了解他们的产品特点、市场份额等信息,对企业进行比较,并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二、实施招商引资模式1. 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模式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通过资金投入、土地优惠、税收优惠等手段组织企业、产业集群等,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在一些发展落后地区最为常见。
2. 企业主导企业主导型招商引资模式是指企业自主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企业自身优势、品牌、技术等方面来吸引投资,产生协同效应,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 公私合作公私合作是指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招商引资活动,实现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1. 招商引资的成效要看长远,不是一时的结果。
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内容提要: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在我国经济最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浦东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新苏南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
本文对江浙沪三地开放模式进行比较,认为江苏在“引进来”方面有优势,浙江在”走出去”方面有特色,而上海则在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领先全国;同时,三种模式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因此,应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打造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所谓开放型经济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将本土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融合,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类型与方式。
因此,开放型经济模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就了长三角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而江苏“开发区产业集聚”、“浙江现象”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不断深化,也奠定了长三角在21世纪初期在中国的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影响。
一、江浙沪开放型经济模式产生与演化比较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选择开放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的支点,使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成为中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三地在原“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浦东模式”基础上经过一次次嬗变,原模式所涵盖的区域以及内涵均已大大拓展,甚至发生了质的飞跃,演变成新苏南模式、浙江模式和上海模式。
1、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与演变江苏经济发展的精髓充分体现在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即着名的“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这个词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是对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的高度概括。
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比较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模式。
本文将从三种模式的起始条件、特点、核心、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对其作简单论述。
这三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它们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本文将对此作简单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关键词: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比较1 引言(区域发展模式类型)当我们讨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时,首先遇到的是“模式”这个概念。
“模式”在经济学中主要指某种独特的经济发展方式。
近 20 年来,各地总结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多,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闽南模式(有人又区分为晋江模式、泉州模式)、沪郊模式、湛江模式等等;也有人将深圳、中关村、浦东的不同开发方式称为不同“模式” ;还有人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不同发展形式称为“模式” 。
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几种提法都是可以的,但应当区分各自的适用范围。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属于区域经济,适用于乡村、小城镇、中小城市之间的比较;而深圳、中关村、浦东等讲的是特区或开发区,与政策层面关系较为密切;而经济圈的概念则更大,跨市、跨地区甚至跨省,适用于大规模城市群之间的比较。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仅限于第一种。
2 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种“一制多式”的局面。
即在社会基本制度相同的前提下,各个区域的经济体制改革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格局。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珠江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这三种模式是人所共知的三大区域经济模式,也是始终被相提并论、流传最广的三大模式。
2.1 苏南模式“苏南模式” 这个词是在费孝通先生 1983 年所写的《小城镇· 再探索》一文中提出来的。
其发展的起始条件如下:(1)农业基础良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2)交通便利,临海临江,且靠近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国有工业基地,为苏南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中国三大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发展与比较居阳1(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本文对中国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三大模式的形成发展及阶段性特征,并从产生基础和转型发展两个方面对三大模式进行了比较。
本文认为,三大模式的产生主要得益于制度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自身的区位、环境条件,并在初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
而其转型发展则主要由于国际市场动荡、国内市场完善、先发优势丧失等,在转型方向上呈现出相对趋同的转型趋势。
【关键字】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发展;比较作者简介:居阳(1990-),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本科生,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
主要从事城市规划GIS,环境规划,区域发展研究。
联系方式:juyangnju@Three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s in China: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omparisonJU Yang【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ree maj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s in China, the Sunan Mode, the Wenzhou Mode, and the Zhujiang Mode. Firstly, it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mode. Then, it compares the modes in their bases of formation and routes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modes is the result of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market, locatio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three major modes develop in different routes at the beginning stage. In additio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are the result of turbulences in foreign market,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arket, and lose of first-mover advantages. And the three major modes follow similar trend 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s.【Keywords】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 Formation; Development; Comparison1前言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地各区历史传统、文化基础、经济水平各有不同,导致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出现了许多地方性的区域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制多式”的格局[1]。
其中,最为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包括了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珠江模式”[2-5]。
对这几种区域发展模式的产生发展和阶段性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揭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的趋势,对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
2三大模式的简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多个区域发展模式。
如北京模式、浦东模式、东莞模式、义乌模式、宁波模式、寿光模式、苏州模式等[6-9]。
其中尤其以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最为典型。
它们分别代表了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并且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和演变,模式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区域逐渐扩大,最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模式,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9]。
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苏南模式”:苏南模式,主要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州、无锡和常州等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发展模式。
是以发展工业为主, 集体经济为主, 参与市场调节为主, 由县、乡政府直接领导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10]。
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模式”:温州模式,主要指浙江省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载体,以大量销售人员拓展市场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利用民营化和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11]。
以外向型经济主导的“珠江模式”:珠江模式,主要指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挥紧靠港澳和与海外联系紧密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模式[2,9,12]。
港澳地区在资本、人力、市场等方面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系紧密,为珠江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三大模式的产生发展及阶段性特征3.1苏南模式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阶段。
这一时期,无锡、苏州、常州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为苏南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3,10,13,14]。
1983年,费孝通在《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了“苏南模式”这一说法,标志着苏南模式在理论上的明确提出。
此阶段苏南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乡镇企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我转变阶段。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受到先发优势弱化、企业产权模糊和先发优势减弱的影响,传统苏南模式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14-17]。
因此,苏南模式进行了自我转变。
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乡镇企业产权、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三大举措,成功实现了苏南模式的转型,并为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1世纪,新苏南模式形成。
在原有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以多种所有制结构并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制造业兴起,城乡协调发展等为特征的新苏南模式[18-19]。
3.2温州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家庭家族企业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温州农村家庭承包制的不断推广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温州率先走上以农村家庭工业为特点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11,20-2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初,股份合作制企业过渡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由于众多小企业对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盲目追求,导致温州企业规模小、层次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
因此,温州市政府加强对挂户经营的家庭工业的监督和控制,挂户经营的家庭工业形式大部分由股份合作企业形式替代。
股份合作制企业逐渐壮大[3,21]。
20世纪90年代初—21世纪初,公司制企业建立阶段。
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温州民营企业发展进人了新的阶段,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1993年温州政府提出温州经济进行“第二次创业”,强调以提高经济质量为核心[22]。
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司制企业制度的建立。
通过公司制企业制度的建立,温州市民营企业从股份合作制企业向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进行转变,从非正规制约走向正规制约[21],温州市民营企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
21世纪初至今,新温州模式阶段。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温州模式面临要素瓶颈和先发优势弱化等问题,亟需转型[21,23]。
因此,在温州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温州模式。
所谓新温州模式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基础,以规模化、集团化、社会化的现代企业为支柱,以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现代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式相结合为手段,以庞大的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为依据,以具有现代管理意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的企业家为骨干,以区域品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为战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道路[24]。
3.3珠江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局部开放阶段。
珠江模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公社化时期。
得益于紧邻港澳的良好区位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这一时期珠江模式主要发展对外加工业。
其主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对外开放”,以及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和自主权明显扩大。
这一时期主要的开放区域仅局限于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并建立了出口加工区[25]。
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沿海经济开放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务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包括4个市14个县市[26]。
“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成为了这一时期珠江模式下,珠江模式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26-27]。
20世纪90年代初期-21世纪初期,产业转型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
珠江模式面临着外源型经济不可持续、产业结构同质化、国内“多中心”区域经济格局竞争、劳动力成本升高、主导产业利润下降的困境。
为改变这一困境,珠江模式重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如顺德、中山等地的家电企业开始重新“洗牌”,深圳、东莞等地的信息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通过IT业的辅助产品加工,加入了新经济的外围层,并成为其支柱产业[12]。
21世纪初期以来,一体化进程加快阶段。
21世纪以来,珠三角正日益面临来自长三角及全国其他区域的挑战。
因此,珠江模式重点加强区域合作,一体化进程加快。
2003年,珠三角与香港和澳门政府先后签署CEPA,从制度上标志着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经济区在内的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大珠三角”)正式成立[12,25,28]。
2004年,广东又提出泛珠三角的概念,形成了包括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9个省(自治区),及香港和澳门在内的“9+2”超级经济圈[29],标志着珠江模式进入大规模区域合作阶段。
4三大模式的比较总过对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的形成发展及阶段性特征的比较可以发现,三大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异同之处,下面从产生基础和发展转型两方面做进一步论述。
4.1产生基础从形成时间上来看,三大模式均形成于20年代70年代末期。
三大模式在这一时期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这种制度安排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有特殊的区位和环境作为支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