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中图版上册第三章第四节聚落的发展与景观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7.07 MB
- 文档页数:39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是一节关于地理学科的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以及聚落景观的变化。
教材从实际案例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聚落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以及聚落景观的变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掌握聚落景观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聚落景观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以及聚落景观的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变化。
2.新课导入:介绍聚落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一组聚落发展的案例,让学生从中总结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4.聚落景观的变化:让学生观察一组聚落景观的图片,分析聚落景观的变化规律。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聚落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总结: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聚落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以及聚落景观的变化。
7.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聚落进行研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景观的变化。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原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特点:依山傍水、沿河流、交通线分布•景观变化:从原始聚落到现代城市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也会发生变化,并知道会发生哪些变化;(2)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念。
【教学重点】1.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2.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树立人类社会与自然规律协调发展观。
【教学方法】读图、探究合作、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1913年的迈阿密图和20世纪末的迈阿密图。
提问:观察两幅图,说说迈阿密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明确:1913年的迈阿密房屋大多低矮,分布零散,周围有大片的农田;20世纪末的迈阿密高楼林立,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
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探究一下聚落的发展与景观的变化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的规模变化案例1:(1)巴黎最初建立在哪里?为什么当初建在这里?(2)从图中找出不同时期的巴黎城区范围,思考巴黎城区范围是如何变化的?(学生回答)明确:(1)巴黎最初建立在塞纳河边的西岱岛上,原因是这里水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业。
(2)随着社会的发展,巴黎城区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呈放射状扩展。
得出结论1:聚落的规模可以发生变化,人们常常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立聚落。
(二)聚落的性质变化案例2:(1)找一找从1829年到现在一直保留的建筑。
(2)观察图C,说出1867年的埃森市是一个以什么职能为主的城市?(3)观察图D,说出现在的埃森市与1867年的埃森市相比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明确:(1)代表当地历史风貌的建筑:教堂。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3.4《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的形成、发展以及景观的变化。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掌握聚落的发展变化规律,并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特点。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插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聚落发展的具体原因和过程,以及景观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聚落发展和景观变化的原因,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景观变化的原因和特点;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地理角度研究聚落发展和景观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及景观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2.不同类型聚落景观特点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聚落的发展和景观变化。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聚落案例资料和图片。
2.制作课件,展示聚落发展和景观变化的内容。
3.准备问题讨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典型的聚落图片,如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聚落发展的相关资料,如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原因,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原因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聚落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特点。
聚落发展与景观差异(教学设计)展现状并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展示。
(归纳)长沙城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聚落名,街道名一旦确定,一般不会发生大的改变(板书)规模变化景观变化(承转)如果没有那一场战争和那一场大火,今天的长沙城应该会更辉煌,更不一样,究竟是怎样一场灾难曾经深刻地影响了长沙城的发展呢?(视频展示)山水洲城,战火沧桑城区的历史变化以及主要街道不变的规律。
综合思维探究活动二(承转)聚落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总是向前发展的,有时会停滞,有时会倒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也并不都会日益繁荣。
有些聚落可能会被人们放弃,或者因毁灭而消失。
(探究活动二)1、请问所有的聚落都会繁荣发展吗?2、你能举出被人遗弃、毁灭或消失的聚落名称吗?3、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聚落的消失或毁灭(学生讨论回答)(归纳)聚落消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注重问题探究,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并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延伸拓展(承转)历史上有很多曾经拥有过辉煌文明的聚落由于种种原因终于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其中有我们所熟悉的美洲玛雅文明,以及我们中国罗布泊地区楼兰古城的消失等。
(图片展示)简要介绍楼兰古城的辉煌历史(学生讨论)推测楼兰古城消失的可能原因。
(视频展示)今天同在罗布泊地区的消失的故城,米兰。
(你说我说)我们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些什么?(小结)通过对消失的故城的例子探讨,使学生明白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意识。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小结【小结】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聚落在规模、性质和景观上都是在发展变化着的,但是名称一般不轻易改变。
知识结构化思维建模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课堂今天的长沙,位于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地带,经济迅速发展,属于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与一体的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它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人地总结是湖南省的行政中心,更是我们可爱的家乡,我们应该是家乡的繁荣发展尽一份心,使一份力,节约一点水一度电,少用一次性餐具;少摘一棵草,多种一棵树,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我们同呼吸共奋斗;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家乡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吧!建设家乡的家国情怀协调观课堂练习设计一组练习题题对本堂知识进行巩固。
第3章第四节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课件
一、聚落发展的概述
聚落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从原始的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工业时代和现代社会,聚落的发展不断演进,不仅体现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等方面,还表现在景观的变化上。
二、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的关系
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聚落的规模逐渐扩大,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景观变化不仅反映了聚落发展的历程,还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三、聚落发展中的景观变化实例
1.乡村聚落的景观变化:从分散的农舍到集中的居民点,乡村聚落的景观变化表现为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2.城市聚落的景观变化:城市聚落的景观变化尤为显著,表现为建筑密度、道路网络、绿化覆盖等方面的变化。
从古代城市到现代大都市,城市聚落的景观变化不仅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还揭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四、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的影响
1.环境impact: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包括土地资源利用、水资源分配、生态系统服务等。
2.社会文化影响: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如传统建筑风格的演变、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五、我国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的现状与展望
1.现状:我国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日趋明显,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景观变化尤为剧烈。
2.展望:未来,我国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
《第四节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所讲的课题是《学习与探究---------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下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聚落与发展》的第四节。
本节主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所发生的变化。
第一个实例是有关聚落起源与发展的,选择的是法国巴黎。
巴黎最初建在塞纳河的西岱岛上,后来城区范围不断扩大。
第二个实例是有关聚落职能变化的,选择的是德国埃森市。
这个城市最初以农业为主,后来发展工业,变成一个以钢铁、机械为主的工业城市,现在埃森市的工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为了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当地的人们留下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
第三个实例是有关聚落地名的,选择的是北京。
地名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之一,许多城市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尽管范围和性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少历史地名仍保留了下来。
保留下来的这些地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发展过程。
最后一个实例是有关聚落消亡的,课本用阿纳萨齐人因大量砍伐森林,最终不得不远走他乡的实例来说明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
2.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3.了解引起聚落发生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大量的活动实例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变化,并归纳聚落会发生的变化。
2.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引起聚落变化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应认识到,人类保护环境、合理地发展经济等会促进聚落的发展;反之,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使好的聚落衰落,甚至消亡。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教法1.重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聚落会发生哪些变化;人类活动对聚落变化的影响。
2.培养学生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3.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四、教学过程【导入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聚落会发生什么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聚落都会日益繁荣吗?【学习新知】一、案例一引导学生读图A,观察1652年巴黎城市的范围、1653—1789年巴黎城市的范围、1790——1870年巴黎城市的范围、至今仍在扩展的巴黎城市的范围。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3.4《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聚落发展与景观变化》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节课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历程以及人类活动对聚落景观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特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因素以及聚落景观的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特点,认识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提高对人类活动地域差异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聚落的发展和景观变化,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了解聚落的发展历程和景观特点,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的地域差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特点,认识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提高对人类活动地域差异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基本概念、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特点、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
2.难点:聚落景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聚落景观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2.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不同地区的聚落为例,让学生分析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发展的原因。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练习题。
3.准备好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