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7
腹腔室隔综合征护理腹腔室隔综合征(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CS) 是指由于严重腹部损伤、急性重症胰腺炎以及腹腔长时间复杂手术等因素引起的腹内压(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 非生理性、进行性、急剧升高所导致的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
一、临床表现1腹膨胀和腹肌紧张,这是腹腔内容量增加导致腹腔高压的最直接表现。
开腹减压可见肠管高度水肿,涌出切口之外,术后肠管不能还纳。
2因横膈上抬、胸腔压力升高吸气压峰值增加>8.34kPa(85cmH2O)3少尿由肾血流灌注不足,醛固酮和ADH增高引起。
此时对液体复苏,使用袢利尿剂呋塞米(速尿)也不会使尿量增加。
4.难治性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因机械通气不能提供足够肺泡通气量,而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CO2潴留。
因ACS是一种罕见病,但是及其危重,其死亡率可高达62. 5%~75. 0% ,二、ACS治疗:唯一的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开腹减压,而且应该最大限度的打开腹腔,一般要做到剑突至耻骨联合正中切口减压,更为重要的是开腹减压后,敞开皮肤和筋膜不缝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腹内压,但可导致内脏膨出和肠瘘。
(早期用20~30个布巾钳或单股尼龙线连续缝合皮肤而筋膜不缝合方法可防止腹腔高压,但少数情况下此方法减压不够,现在用可吸收或不吸收人工合成材料网片连接腹壁缺损,既覆盖内脏、防止内脏脱出,又可减轻腹壁张力、降低腹内压,效果显然优于前者,是合理的选择。
目前国外应用最多的是无菌包装的3升静脉营养输液袋,根据切口大小整形后,用单股线连续缝在皮缘或筋膜缘上暂时性“关腹”。
)尽管如此,肠管腹腔感染率也很高,这也是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因此术后针对ACS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1.腹内压(IAP)的监测与护理:测量膀胱压间接反映IAP, 因膀胱压与腹内压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测量方法简便、创伤小, 被认为是临床间接测量IAP 的“金标准”。
ICU危重患者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早期监测与护理体会作者:胡丽环李光华王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ICU危重患者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ACS)的早期监测和护理体会,以为日后临床监测与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06月至2012年06月期间收治28例危重症并发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中,19例治愈,3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死亡率为21.83%。
结论:通过给予危重症患者进行早期监测,及时发现腹腔间室综合征,通过及时治疗与护理,有效降低危重症并发ACS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ICU危重患者;腹腔间室综合征;早期监测腹腔间室综合征是指不同原因引起腹内压造成心血管、肺、肾、胃肠道以及颅脑的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临床实践证明,腹腔间室综合征是一种高死亡率的病征[1]。
当ACS发生后,要是不能给予患者进行早期监测与治疗,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致命性的器官功能衰竭。
我院对于2011年06月至2012年06月期间收治28例危重症并发ACS患者采取早期监测和护理措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06月至2012年06月期间收治28例危重症并发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在26~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2±1.45)岁。
腹部疾病12例,包括肝移植3例,肝脾破裂3例,消化道穿孔3例,肾移植2例,肠梗阻1例;非腹部疾病16例,包括多发性创伤5例,休克3例,胸部疾病3例,妇科疾病3例,药物中毒2例,老年慢性病2例。
1.2方法给予10例ACS患者行腹腔减压手术;给予8例ACS患者行胃肠减压联合大黄灌肠减压;给予5例ACS患者行床边血液净化治疗;给予3例ACS患者行床边腹腔置管减压术治疗,给予2例ACS患者行二次开胸手术。
最新: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完整版)导言当人体固定腔内压力增加,导致缺血、肌肉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时,就会发生间隔综合征。
这些“固定”空间受到肌肉和筋膜的限制,当它们肿胀时顺应性的改变十分有限。
腹内高压被定义为持续的腹内压力(IAP)超过12mmhg。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是一种常见于危重病人的严重疾病。
ACS是由于腹腔内稳态压力发展到反复病理升高以上(>20mmHg),并伴有相关器官功能障碍。
不识别和立即管理ACS可能导致不良的预后,因为ACS 被认为是死亡率一个独立预测因子。
在治疗危重病人时,特别是那些有明显液体移位的病人时,应临床高度怀疑并经行常规监测和管理。
临床诊断在不稳定的患者有相关的腹部紧张或扩张时应该考虑;然而,有时它也可以没有腹胀。
定义ACS的确切临床条件是有争议的。
这种功能障碍可能与呼吸问题有关如高气道峰压和通气氧合不匹配,或肾灌注下降引起的尿量减少,但这些问题在干预后通常是可逆的。
腹部间隔室综合征有内科和保守的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是识别和治疗间隔综合征的原因。
然而,临床恶化的患者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减压。
病因腹部隔室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ACS。
原发性ACS的原因包括腹部钝性或穿透性创伤、出血、腹主动脉瘤(AAA)破裂、肠梗阻和腹膜后血肿。
继发原因包括怀孕,腹水,肠梗阻,烧伤,腹腔内脓毒血症和大量补液(>3L)。
腹内压升高的慢性原因包括妊娠、肝硬化、肥胖、腹内恶性肿瘤和腹膜透析。
这些都是导致腹腔内高压的原因,腹腔高压被定义为>12mmHg。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压迫症状而出现的器官功能障碍定义为腹部间隔综合征。
研究表明,由AAA破裂引起的ACS后死亡率接近47%。
一旦其他器官系统由于压迫而受累,这种疾病就会变得具有毁灭性,原发性ACS的结果往往越来越差。
流行病学所有ICU患者都可能出现ACS。
在一系列已确定的混杂疾病的ICU 人群中,35%的通气患者被发现有腹内高压(IAH)或ACS。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护理摘要】目的讨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护理。
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
结论 ACS是一种以腹内压(1AP)升高为特征并伴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证候群。
腹内压力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其升高程度基本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因此作为护士只有了解了分级及测量方法,才能为医生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护理一、概述间隔室综合征指在一局限的间隙室压力增高所引起的组织功能和循环障碍。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典型的例子,少数也可发生在眼球(青光眼)、颅内(颅内压增高)、肾脏(缺血后少尿)。
发生在腹腔则称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 partment Syndrome ACS)。
1995年Schein等曾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复习,这一问题在腹部创伤的救治中引起关注和重视。
二、病因正常的平均腹内压为0(即相当于大气压)。
任何增加腹腔内容量的情况可导致腹内压升高。
引起腹内压升高的病因可分为渐进性和急性两类。
1.渐进性腹内压升高的病因肿瘤、腹水、妊娠等。
腹内压缓慢增加,腹壁逐渐扩张,腹内压升高不明显,对人体影响不大。
2.急性腹内压升高的病因腹膜炎、腹腔脓肿、肠梗阻、腹腔内出血、急性胃扩张、腹腔内棉垫填塞、气腹、腹壁张力性缝合等。
腹内压增高常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如创伤性腹腔内出血病人接受大量的输液;复苏增加间质容量;内脏和后腹膜水肿;休克性内脏缺血和再灌注损伤。
急性重症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
三、腹内压(IAP)监测的意义及腹内压的分级反应1.腹内压(IAP)监测的意义ACS的诊断离不开IAP的测定,IAP数值是诊断ACS的重要依据,因此连续动态监测IAP的变化对早期发现ACS并做出及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情况下,腹腔内压(IAP)与大气压相等或稍低一点。
在0~70mmHg的腹压范围内,膀胱压与腹内压直接测量值有很高的相关性,并且经膀胱的测定方法简便、无创伤,因此膀胱内压(ICP)测压是临床测量腹内压最常用的方法,被认为是临床间接测量腹内压的“金标准”。
ICU危重患者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早期监测与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icu危重患者并发腹腔间室综合征(acs)的早期监测和护理体会,以为日后临床监测与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06月至2012年06月期间收治28例危重症并发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中,19例治愈,3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死亡率为21.83%。
结论:通过给予危重症患者进行早期监测,及时发现腹腔间室综合征,通过及时治疗与护理,有效降低危重症并发acs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icu危重患者;腹腔间室综合征;早期监测腹腔间室综合征是指不同原因引起腹内压造成心血管、肺、肾、胃肠道以及颅脑的功能障碍的综合征。
临床实践证明,腹腔间室综合征是一种高死亡率的病征[1]。
当acs发生后,要是不能给予患者进行早期监测与治疗,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致命性的器官功能衰竭。
我院对于2011年06月至2012年06月期间收治28例危重症并发acs患者采取早期监测和护理措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06月至2012年06月期间收治28例危重症并发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在26~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2±1.45)岁。
腹部疾病12例,包括肝移植3例,肝脾破裂3例,消化道穿孔3例,肾移植2例,肠梗阻1例;非腹部疾病16例,包括多发性创伤5例,休克3例,胸部疾病3例,妇科疾病3例,药物中毒2例,老年慢性病2例。
1.2方法给予10例acs患者行腹腔减压手术;给予8例acs患者行胃肠减压联合大黄灌肠减压;给予5例acs患者行床边血液净化治疗;给予3例acs患者行床边腹腔置管减压术治疗,给予2例acs患者行二次开胸手术。
2 结果经过治疗,在28例患者中,19例治愈,3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死亡率为21.83%。
#腹腔间室综合征护理专题#=编者按> 在近期的审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间断有一些关于腹腔间室综合征(ACS)护理的稿件,由于这些稿件在撰写上存在不足,因此难以对A CS 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为了解A CS 的发生、发展等问题,我们请教了有关专家,并广泛检索了相关文献,了解了A CS 的严重性,还了解到由于ACS 的发生和发展比较隐匿,常被其他征象所掩盖,因此尚未引起临床上的广泛重视。
临床的需要就是杂志的选题。
为了提高广大护理人员对A CS 的认识,了解并探索出正确、合适的监测与护理方法,进一步提高监护水平,配合医生提高对A CS 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我们萌发了举办A CS 护理专题征文的想法。
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护理人员的响应与支持,陆续收到一些内容翔实、行文流畅的质量较好的稿件。
特别荣幸的是,我们还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主任为本专题撰文,从A CS 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我们谨向黎院士致以衷心的感谢!也向积极投稿应征的所有作者表示感谢!在众多稿件中,我们还收到了一封表达对专题征文的感想的读者来信,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交流内容,也使我们加深了对学术期刊作用和使命的认识,因此特别在本专题中刊登出来,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
敬请关注本专题。
急性腹腔间室综合征及其护理黎介寿=摘要> 论述了急性腹腔间室综合征(A CS)的形成原因、发病率、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治疗与护理要点。
对于各种原因导致急性腹内压增高的病人,强调早期、动态监测腹内压,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腹内压,维持循环、呼吸等系统和肾脏的功能,防止发生下肢静脉受阻、全身炎症过度性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 ODS)和脓毒血症;当腹内压>25mmH g 时,应考虑实施剖腹手术敞开腹腔,以迅速降低腹内压。
=关键词> 腹腔间室综合征; 腹内压; 护理=Key words > A 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 ome; Intr a -abdom inal pressur e; N ursing car e 作者单位:210002 南京市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黎介寿:男,本科,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E -mail:Lijiesh ou @ 2006-08-28收稿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 minal co mpar tment syndr ome,ACS)是一种尚未得到重视而预后极其凶险的并发症。
一、概述腹腔是一个封闭的腔,与外界相对隔绝。
在正常情况下,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AP)为零或接近于零。
当腹腔内压力异常升高>20mmHg时,称为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u,IAH)。
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描述IAH。
Kron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腹内高压导致心血管、肺、肾、腹腔内脏、腹壁和颅脑等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综合征。
ACS以腹内高压、严重腹胀为特征,其临床表现酷似肠梗阻,也可视为肠梗阻的一种特殊类型。
二、病因与分类ACS是从IAH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引起IAH的病因很多,结合分类归纳如下:1、按病情进展:可分为急性ACS和慢性ACS,临床上所指的ACS均系急性。
(1)急性病因:常发生在严重创伤、急腹症或腹部大手术后,最常见的病因是严重腹部创伤、急性胰腺炎,完全性肠梗阻和腹主动脉瘤破裂。
(2)慢性病因:如腹腔肿瘤、腹水、妊娠、中心性肥胖症、慢性腹部透析等。
2、按解剖部位:可分为腹膜后、腹腔和腹壁三种病因。
(1)腹膜后:有胰腺炎、腹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手术后等。
(2)腹腔:急性胃扩张、肠梗阻、肠麻痹、腹腔脓肿、腹腔内出血、腹腔镜气腹等。
(3)腹壁:烧伤焦痂、腹裂修补或脐膨出、巨大腹壁疝修补术、高张力缝闭腹部切口等。
均可引起IAH。
三、发病机制ACS既可发生于手术病人,也可发生于非手术病人,既可发生于手术前,也可发生于手术后。
正常情况下腹腔容积和内容物维持在大气压水平(7.5mmHg),使其处于一个生理相对平衡状态,当任何原因导致腹腔内压升高,如急性胰腺炎、出血、肿瘤引起腹膜后体积增加,肠梗阻、肠系膜静脉阻塞,内脏破裂引起腹腔内容积增大,烧伤焦痂,张力缝合引起腹壁外挤压等,均可使这种平衡遭到破坏,终至发生ACS。
四、病理生理IAH发展会造成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功能障碍或衰竭。
1、心血管紊乱:IAH致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受压和胸内压力增加,使上、下腔静脉回流减少,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 CO)降低,腹内压>20mmHg时此影响更为明显。
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护理翟艳艳(南大二附院急诊科)一、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概念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导致腹腔脏器、心血管、肺、肾、腹壁和颅脑等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综合征。
ACS以腹内高压、严重腹胀合并少尿、呼吸窘迫为特征。
其病死率较高,国外文献报道为62.5%~75.0%。
如果不予以严密观察、积极治疗和细致的护理,将引起致命性的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护理人员及早发现ACS的早期症状和体征,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关键。
正常情况下腹腔内压0~0.49 KPa。
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测定方法很多,可分为直接测压法和间接测压法。
直接测压法通过腹腔穿刺置管测压,间接测压法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及膀胱测压,以膀胱测压法最为常见。
膀胱测压因其操作简单,准确、重复性好,为最常用的IAP监测方法。
腹内高压严重程度可分为4级:I级0.98~1.4kPa、II级1.5~2.4 kPa、III级2.5~2.9 kPa、IV级>3.5 kPa。
临床上IAP>2.5 kPa高度怀疑ACS可能,IAP>2.9 kPa可诊断为ACS。
二、ACS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报道,创伤后的ACS发生率为1%,而在严重创伤行“损伤控制”手术后,ACS的发生率高达14%~15 %。
所以,重点评估患者的创伤程度和术后患者,尤其是多发伤、大手术后出血,或腹膜腔内应用填塞物控制残留出血、腹腔内或腹膜后的严重血肿、水肿,以及各种需要大量补液复苏、张力缝合的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24h内液体输入量与ACS的发生关系密切,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当24h液体输入量为8L时,ACS的发生率仅为0。
7% ;当24h液体输入量为15L时,ACS的发生率为70%;当24h液体输入量为18L时,ACS的发生率高达99%。
而对于非创伤患者,则应评估原发疾病的性质,即是否会引起内脏器官水肿、胃肠扩张,腹腔内体积容易突然增加,如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肠梗阻、腹主动脉瘤破裂。
另外,还要考虑医源性和腹部外来挤压因素,如过量灌肠、腹腔镜手术中的气腹、烧伤焦痂、气囊抗休克服的挤压等可使IAP升高的因素。
三、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表现虽然腹壁与膈肌有一定限度的缓冲空间,但是当腔内压力过高时,腔内的器官与邻近的组织都将受压,如肝、肾、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等。
膈肌上抬,胸内压增加,肺的静态和动态顺应性下降,肺通气量下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最终引起高气道压、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为特点的呼吸衰竭;IAP增加,门静脉、下腔静脉受压,胸内压增加导致回心血量减少,胸内压增加同时使心脏受压,舒张末心室容积下降,心脏后负荷增加,血压和中心静脉压升高,心脏做功增加,心搏出量下降,心率代偿性加快。
胸内压增高使上腔静脉回流受阻,脑静脉回流受阻,颅内压增高,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水肿,患者出现烦躁、头痛、意识改变等缺氧改变。
IAP增加时,腹腔内和腹膜后所有器官的血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肾脏血流量大,影响尤为显著。
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随IAP增加明显下降。
患者出现少尿甚至无尿,且扩容、扩血管及髓袢利尿剂治疗无效。
肠道对腹内压升高最为敏感,一般在出现典型的肾脏、肺脏及心血管症状之前即有损害的迹象。
肠系膜血管、门静脉等受压,胃肠道血流灌注降低,肠道缺血水肿、渗出进一步加重腹内压,腹内压继续升高可能引起肠道进一步缺血、坏死。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致使肠内毒素、细菌移位。
过度的免疫反应产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且发展极其迅速。
肠道表现为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出现严重腹胀、肠鸣音消失、出血。
肝脏功能受损,肝脏酶谱升高。
腹内压增高,动脉受压,静脉回流受阻,血流缓慢,加之制动及凝血机制改变等因素,很容易出现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皮肤颜色青紫,也有患者会出现动脉血栓,足背动脉消失。
总的来说,急性ACS的病理生理改变极为广泛和严重。
首先是循环、呼吸系统障碍,下腔静脉等大血管被压,肺被压缩,致使心排出量、腔静脉回流量、内脏血流量、肾脏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等降低,而心率、肺毛细血管楔压、吸气压峰值、中心静脉压、门静脉压、胸膜腔内压、系统血管阻力等为之增加;当门静脉压增加后,肠黏膜屏障功能发生障碍,容易发生肠细菌、内毒素易位(enteric bacterial translocation)(表1)1、ACS的症状主要症状:①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胀,呈渐进性、急性发展,患者常难以忍受,可伴有腹痛。
②呕吐是ACS的早期症状之一。
③多器官功能障碍。
早期患者的心率、呼吸道阻力增加,呼吸次数加快,缺氧伴有少尿;晚期可有呼吸衰竭,进行性少尿或无尿;肠道和肝的血流量降低,以及心输出量减少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2、ACS的体征主要体征为对称性全腹膨胀或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IAP明显升高≥20 mmHg。
四、IAP监测与护理(一)IAP测定的临床意义与临床分级腹腔内压力监测在ACS的治疗有着重要的地位。
IAP主要是由腹腔内脏器的静水压产生。
正常情况下IAP为0 kPa(1 kPa=7.5 mmHg),与大气压相近。
不同文献对IAP正常值范围的报告差异较大,这可能与测量方法不同有关。
有报告IAP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性别、年龄、过去史无明显关系,但受近期有无腹部手术的影响。
腹腔与外界相对隔绝,因而任何引起腹腔内容物体积增加的情况都可以增加IAP。
当IAP升高到一定程度最易影响心血管、呼吸和泌尿系统的功能。
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少尿、无尿、呼吸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下降甚至缺氧。
因此,IAP的测定是发现ACS的关键。
要求护士准确掌握测量方法,最好由专人动态监测,每日至少2次精确测量,减少人为的误差,认真做好记录,准确描记变化趋势,以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
根据监测的膀胱内压高低,分别分为4级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旦腹内压>25cmH2O的危险警戒水平时提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腹腔减压措施,而当腹内压>35cmH2O则必须马上实施开腹减压手术。
而急性IAP升高的不同阶段都会引起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当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发生ACS。
所以将腹内压增高(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分为4级(表2)(二)IAP测定方法(1)直接测定法:直接置管于腹腔内,连接压力计或传感器,或直接通过腹腔镜检查术中使用的气腹机进行自动连续监测。
这种方法是有创监测,临床上不常采用。
(2)间接测压法:①膀胱内压(UBP)的测定:连续监测UBP是早期发现ACS的“金标准”。
因测量膀胱内压具有创伤小、应用简便、相关性好等特点,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
具体方法为:患者仰卧位,排空膀胱,将50~100ml生理盐水经尿管注入膀胱内,夹闭尿管,连接尿管与引流袋,在尿管与引流袋之间连接“三通”接头,接压力计进行测定,或接测压管,要求测压管与地面垂直,开放远端,以耻骨联合为零点,高出的部分即为膀胱内压力,也可通过传感器连接电子测压计测量。
②胃内压的测定:通过鼻胃管向胃内注入50~100ml生理盐水,连接压力计或传感器,以腋中线为零点进行测量,高出的部分即为胃内压力。
但胃蠕动、鼻胃管刺激和胃内气体难以完全排空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③下腔静脉压:通过股静脉插管测定的下腔静脉压可直接反映腹腔内的压力。
然而由于其具有创伤、感染、静脉血栓形成等危险因素以及重复性差,临床上几乎不用。
(三)IAP监测中的护理要点近年来,国外已经开始对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重症急性或爆发性胰腺炎等临床危重症患者常规进行IAP监测,这应引起我国医学护理界的注意和高度重视。
连续监测UBP是早期发现ACS的关键,故对UBP监测中的护理尤为重要。
护理要点:①做好评估。
如小膀胱、神经源性膀胱、腹腔粘连等情况,采用UBP来估算IAP不可靠。
②测压时暂停呼吸机的使用,于患者呼气末读取压力值,并换算为mmHg,lcmH20—0.735 mmHg。
③护士准确掌握测量方法,由专人动态监测,每日至少定时测量2次,每次连测3次,取平均值,以减少人为误差,并应做好记录,以观察其发展趋势。
④危重患者局部和全身免疫防御功能明显下降,易发生感染,而反复多次监测UBP无疑会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认真做好消毒工作,防止医院交叉感染。
每次操作应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更换无菌输液器、注射器、三通,严格消毒连接处,测压完毕及时去除连接装置,做好终末端无菌保护。
五、ACS的辅助检查腹部CT表现:下腔静脉狭窄;肾脏直接受压、移位;肠壁水肿、增厚;腹腔前后径增大、圆形腹征阳性(腹腔前后径/横径>0.8)。
总之,护理评估应结合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体征和IAP升高的程度,动态地观察、判断ACS的发生。
六、ASC的治疗(一)ASC的保守治疗与护理1、维持循环稳定:ACS情况下,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不能因为CVP升高及少尿而利尿,大量输液的同时应注意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监测。
采用气道开放,呼吸机压力支持通气保证组织的氧合;护士每小时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脉氧饱和度、气道压、PEEP水平、CVP变化、动脉血气分析,观察患者嘴唇、脸色的变化,判断有无缺氧表现。
加强气道管理,充分湿化,最新的智能型湿化器可将吸入的气体加温和湿化到人体所需的最佳温度37℃、最佳湿度H20含量达44mg/L,使气道纤毛功能达到最佳状态,也可经微量泵持续滴入0.45%的氯化钠溶液,5~10 ml/h能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2、维持肾脏功能,必要时采用床边持续血液净化(CBP):创伤休克、大手术后的腹内高压的主要原因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肠管水肿,腹膜及后腹膜大量渗出、肠麻痹、肠腔内积气积液。
CBP能清除炎症介质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并通过超滤减轻组织间隙水肿。
3、抗感染:ACS患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IAP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同时肠粘膜屏障障碍、细菌易位、气管切开、血液滤过以及腹腔开放使患者极易发生严重甚至致命的感染,抗感染治疗直接影响患者整个治疗的结果。
除了药物治疗外,坏死组织清除和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至关重要。
护士要确保引流的持续和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更换双套管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肠管。
4、营养支持:ACS患者较长时间不能经口进食,而感染、应激状态下,机体蛋白质分解很大,处于严重的负氮平衡,不及时营养支持将导致严重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