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

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

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
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

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任务及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On the opening of the " Silk Road on the sea " main task and on the

West cultural exchange effect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高攀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

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关键字: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文化交流

Abstract:Silk Road on the sea in ancient China and foreign traffic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of the sea channel,It mainly from South China Sea East China Sea routes and the start line,Formed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Sui Dynasty,Prosperity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Chang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s known to be the most ancient sea routes. The maritime Silk Road opened up to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make enormous contribution.

Keyword:Silk Road on the sea Development process Cultural exchange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真正见于官方史书记载是在汉代。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郡县于南岳,郡治所在“番禹(今广州)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的中心。岭南的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海上丝绸之路由此而闻名于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碧流离、奇石异。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至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海上交通大动脉,其形成的时间要早于陆上丝绸之路。

之所以得名“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从汉朝开始,一直到隋唐盛世,从中国运往世界各地的大宗货物都以丝绸为主,人们就习惯性地把连接东西方的交通大道称为丝绸之路。西北经由西域的叫陆上丝绸之路,东南经由海上的叫海上丝绸之路。汉唐国力强盛,且都定都于靠近西北的长安,所以陆上丝绸之路在贸易作用之外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军事意义。在“陆上”二字被省去的同时,陆上丝绸之路也成了汉唐盛世和华夏鼎盛的象征。久而久之,人们一提到“丝绸之路”,想到的就是西北丝绸之路,而忽视了东南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随着唐朝的衰落,中原政权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减弱,地处陆上丝绸之路枢纽的西域地区先后

被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占据。到了宋代,从河西走廊到西域都被西夏所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几乎断绝,中原地区与海外的贸易往来就只能依靠海路来维系,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因此超过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丝绸之路”的代名词。不国在宋代,中国出口海外的商品已经逐渐由丝绸变成瓷器,加上大量进口香料,所以人们又把这条古老的海上通道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

东海丝路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时。周朝建立后,箕子被周武王分封到朝鲜后,就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渡海到达朝鲜,并传授当地百姓耕田、养蚕、织布的技术,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也经由黄海传到了朝鲜半岛。南海丝路是唐宋以后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它以南海为中心,以广州为主要起点,所以又被称为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并非一朝形成,其繁荣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开始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代的海上航线。

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起步不晚,也曾有辉煌,但是近代落后了。中国的航海业可以追溯到南宋,那时候就有航海业,元朝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历史上航海业最鼎盛的时期,是明代初期,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中国航海事业已经到达世界最高水平。发展那么快,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就是当时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二字,在明朝建立以及明朝初期政权的巩固方面,朱棣功不可没。

朱棣重视海洋,所以才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郑和从1405~1433年的28年间,七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船队浩浩荡荡,27000多人。特别是郑和船队,造船技术是世界最高的,航海技术是世界领先的。

大家知道,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87年,早于达?伽马绕过好望角92年,早于麦哲伦全球航行114年。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冒险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他为了说服明仁宗不要停止下西洋,指出海洋对于国家的影响至关重要,应该重视运用海上力量。

郑和下西洋之后的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采取禁海政策。尽管康熙爷发展过海军,但当时是为了收复台湾。中国封建历史,都曾出现过盛世,清朝时期有“康乾盛世”。这个盛世尽管能改善老板姓生活,使国家能够比较文明,但是放到整个历史进程中来分析,那时候的盛世使封建主义制度更完善,统治更牢固,也正因为如此,对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镇压更加有力。中国资产阶级萌芽产生的时间与西方相差不多,正是封建的盛世,压制了资本主义的产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后的衰败,与当时的盛世有关。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有很多特点,其中重要一个,就是对海洋的依存度很高。

首先,海洋对经济的影响力更大。联合国在经济发展报告中说,以海洋为支撑体系的经济,占全部经济总量的近2∕3,而且这个比数越来越高,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力会逐步扩大。

其次,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更大。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的要求更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向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海岸带方向发展,而且要在海洋中寻找新的生活空间。

开辟的意义:

中国丝绸的外传:有助于改善当地人民的穿衣问题,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的人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的衣服,知道至今仍然如此丰富和美化了人民的生活,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在各种文献中比比皆是,至今缅甸人仍旧喜欢戴丝绸制的帽子,这就是说丝绸可以作为一种修饰美化人民的生活有利于一些国家丝织品工业的发展,没有中国蚕丝源源不断的供应,工厂就要倒闭,工人就要失业,因此,中国蚕丝外传,有利于这些国家名族工业的发展。也

促进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繁荣,以盛泽镇为例,明初,名叫”青草滩”,由于海上丝绸贸易的发展,很快繁荣起来,到明末它就发展为一个重要的丝绸贸易市场。

我们还需要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止向海外传布了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和活字印刷术,以及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世界各地。同时把外国的特产,如珍珠,宝石,象牙,犀角;矿产如金,银,铜以及经济作物新品种传入中国。这些发明创造和生产技术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前进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还应该指出,唐,宋,元特别是从明代开始,中国海商和破产的农民,为了谋生,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流亡到世界各地定居,并结婚繁衍,这就是在成今天海外华侨人数准多的原因之一。他们对当地的工农业发展,繁荣商业和城市建设,都做出过很大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一丝绸贸易为开端,但是其意义却远远超过丝绸贸易的范畴。它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国如埃及,罗马,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又把世界的文化发源地如埃及,两河流域,印度,美洲印加和中国连接到了一起,形成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这些古代文明经过海上大动脉的相互交流二放出了光彩,给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

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时,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乃至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密切关系,并且带来了深远影响。如果说中国丝绸和其他的创造向外传布都是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那么这些贡献除陆路外,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完成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具体走向为:从广州启航,沿东南方向航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然后西行,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印度南部后,沿半岛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直达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到非洲东岸。这条海路是八世纪至九世纪间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南海,东南亚诸国基本上进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海洋贸易圈内。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广州极可能已开辟直航菲律宾的航线。唐朝陶瓷开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浙江越窑、广东潮州窑等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四)宋元时期—鼎盛期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丝绸之路”海上行 据说古代西方人最喜欢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瓷器,一是丝绸,而后者更是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用以冠名西域商路,即人们熟悉的“丝绸之路”(1877年首次提出,后为世人所公认)。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大约在秦汉时期,在西方,它被称为“赛里斯”(希腊文),当时的罗马贵族妇女都以穿上这种高贵典雅的中国丝织衣裙为荣,以至于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丝绸也成为罗马帝国最知名的奢侈品之一。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商人们竞相前往中国贩运丝绸及其他物品,这条贯穿西域的“丝绸之路”也由此繁荣一时。 由于古代交通落后,长途贩运物品利润高,但风险也极大。以路程而言,当时的这条陆上商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最终才达到罗马帝国。唐中期后,由于受到中亚国家崛起并控制商路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也几度中断而日渐衰落,最终埋没在无边的黄沙之中。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在前者不断衰落的过程中,随着国内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道,即所谓“广州通海夷道”,这大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具体而言,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主线路。由于距离较近,中日两国通过海路交往十分便利,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等数千人东渡日本,但船队出发后杳无音信,有一说法是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仍有尊祀徐福为“蚕神”的做法。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和僧侣频繁往来中国,中土物品包括丝绸也都大量从海上运往日本,如今的奈良(当时日本国都)正仓院俨然成为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直到明清时期,日本仍把从中国开往长崎贸易的商船称之为“唐人船”,而这些船大多从江浙出发,顺风三日(一般七天)即可抵达日本,并在次年春天顺风返航。 另外一条商路则以广州为起点,以南海为中心,其间途经百余国,全长共两万八千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当时的广州港,“大舶参天”、“万舶争先”,唐代诗人刘禹锡惊叹之余,曾留下“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

海上丝绸之路

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现状 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3条,一条是东线,经由黄海、东海到朝鲜半岛和倭国。一条是南线,经由南海到爪哇国,也就是现代的印尼。一条是西线,经由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过印度洋,通往阿拉伯世界、非洲和欧洲。 现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较之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已有很大不同。近海的所谓丝绸之路,比如东线的朝鲜半岛和倭国,已在陆地安全的覆盖范围,不在多大的关切之列。 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已不仅具有单纯的通贸意义,在人类陆地资源逐渐枯竭,陆地空间已经定型的基础上,海洋资源、海洋空间、海洋利益逐渐突出,成为大国竞相角逐,战略储备的焦点。 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汉朝就派出船队远航南海和印度洋,打开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海上往来的大门,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从此以后,满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精美物品和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美好意愿,一路向南、向西,活跃了沿线各国经济,传播了中华文明,同时也带回了沿线各国的香料、药材、玻璃和思想文化等文明成果。 中国元代杰出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两次从泉州出海,遍访菲律宾诸岛、文莱、加里曼丹、爪哇及印度洋诸地,归国后写下了他的身历亲见,使当时的中国人得以真实了解各国的山川、土俗、风景和物产。在当时的中国闽南地区,家家户户都有“鸡公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鸡公碗”漂洋过海,成为东南亚国家人民喜爱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成为中国与沿线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和沿线各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人类交流交往、文明互鉴的不朽传奇。 三、阿拉伯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 公元8世纪中叶,中国的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阿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 海上丝绸之路大约兴起于公元9世纪初,这也是维系两种文明交流的纽带。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海上丝绸之路为何以泉州为起点 在中国漫漫的五千年历史当中,丝绸之路铸就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辉煌。泉州这颗嵌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也曾经沐浴在丝绸之路的光芒之中,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泉州为起点的。今天,我们重提这个话题,就是要探究泉州当时所具备的历史条件,更好地解读这段历史。 首先,从它的历史前提条件来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给泉州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在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前,东西方交流以主要是通过陆路丝绸之路来进行沟通的。然而随着战争的硝烟,加之另经济重心的南移,陆路丝绸之路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直至最后被取而代之。应该这样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着必然性,但同时也有偶然性。 就在中国当是处于四分五裂的时期,一个兴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带着他们的骑兵,带着他们的思想,席卷中华大地,继而统一整个中国,开创了另一个新的历史天地。它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拉直大运河,沟通南北航路,进一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泉州,就是在这种历史机遇的推动下,走在了历史的最前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泰图说它"可以和埃及的亚历山大山港并驾齐驱,是世界上的两大港口之一。"后来游历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更说它是"世界第一大港"。史载:"当时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胜数,这里出产的绸缎,较杭州及大都更好。"足见当时泉州的繁荣景象,这也正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典型表现。 当然,维系着这一繁荣景象,除了当时商品及海外贸易的发达之外,还在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策略。这与后来明清实行的海禁是大不相同的。开放的心态,正是当时元政府的施政理念。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元政府于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庆元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即专门用来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基于这样一个有序的管理,国际贸易范围更广了,出口的商品更多了。沿着这样一条丝绸之路,

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

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 福建省发改委 福建省外办 福建省商务厅 2015年3月,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加快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特制定并发布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重大意义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连接台湾海峡东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历史辉煌,区位独特,且具有民营经济发达、海洋经济基础良好等明显优势,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深入贯彻落实《愿景与行动》提出的相关倡议和行动,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有利于扩大闽台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情谊与共同利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利于深化我国与东盟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为实现共同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服务全局,促进发展。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部署和《愿景与行动》提出的相关倡议,从建设核心区和福建实际出发,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发挥优势,主动作为。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积淀深厚和侨力资源、闽台渊源、港口口岸、民营经济、生态文明等综合优势,主动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增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秉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大力推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突出重点,稳步实施。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深化与东南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看准选好优先领域和关键项目,重视风险防控,集中力量突破,稳步推进形成早期收获。 内外统筹,多方联动。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作用,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分工协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建设核心区的强大合力。 (三)功能定位 充分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体制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不断深化核心区的引领、示范、聚集、辐射作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枢纽。强化港口和机场门户功能,完善铁路和干线公路网络,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岛旅游产品对南海旅游的启示 前言 “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的发起,促进了南海群岛的旅游规划开发,但是南海群岛开发程度非常低,除去已有基础设施的西沙永兴岛外,其余岛屿的旅游开发程度约等于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存在不少旅游发展规模成熟的著名海岛,所以本篇论文就希望借鉴海丝沿线的国外成熟的热带海岛旅游产品设计经验,将其经过合理的筛选统计,制作一个适合南海三沙群岛的旅游产品设计。 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岛屿地理环境介绍 本研究选取的海岛特点为热带及亚热带的国际著名海岛,海岛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范围内,且海岛开发系统成熟。针对这两类要求,筛选出五个海岛,分别为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巴厘岛、毛里求斯、普吉岛。 1.1 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是一个由26组自然环礁[1]和1192个珊瑚岛[1]组成的海岛国家,共计总面积(包含水域面积)达到90000多平方公里[1]。拥有1192个海岛的马尔代夫实际上拥有居民居住的岛屿只有199个[1],剩余的岛屿都是从未有人居住的无人岛屿。属于南亚的马尔代夫,全国都处在热带区域,并且赤道横穿马尔代夫的南部岛屿,也是一个具有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海岛国家。马尔代夫与斯里兰卡和印度两个国家隔海相望,分别相距669公里和600公里。马尔代夫的陆地面积仅有298平方公里[1],岛与岛之间的出行需要依赖水上飞机和快艇。马尔代夫度假的酒店淡水资源紧缺需要依赖大量海水淡化去满足酒店的日常的生活用水。马尔代夫具有适宜潜水的优质海域水体资源。 1.2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是坐落在亚洲南部的岛屿国家,其位于印度半岛的东南方向,保克海峡间隔了印度与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整个岛屿的形状类似于梨形,拥有65600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2],中南部是高原,北部及沿海区域是平原。全国位于热带覆盖区域内,拥有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都是夏季,国内河流湖泊众多,淡水资源丰富。斯里兰卡国家拥有丰富的锆石、云母、钛铁、宝石等自然矿藏资源和林业渔业资源。 1.3 巴厘岛 巴厘岛是隶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行政省份,全岛面积约为5630平方千米,当地居住人口约315万。呈菱形的巴厘岛全岛是山地型地貌,也拥有优质的海滨沙滩及海滨浴场,岛民信仰的宗教是印度教,岛上曾被发掘出来许多古代的帝国遗迹,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因素造就了以雕刻、绘画、建筑、音乐出名的巴厘岛。被植被种类多样,鸟类种群丰富及海底世界风景独特所环绕的巴厘岛地处热带,热带海岛气候造就了巴厘岛鲜花烂漫,气候湿润。岛上仍留存有四五座火山,是当地著名的观光景点。 1.4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海岛国家,该岛的国土面积达到2040平方公里,海岸线绵长达到217 千米,但是当地的自然矿产资源匮乏需要依赖进口,例如:石油、天然气。毛里求斯的渔业资源稀缺、淡水资源少,自然的淡水资源只有存在少量的高山湖泊。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毛里求斯在浅海区域生长了珊瑚礁,海岛水质质量优良。岛上拥有有几种世界珍稀动物。毛里求斯的地势走向呈现中间高原,四周为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 1.5 普吉岛 安达曼海西南部的普吉岛是整个泰国区域内最大的岛屿,并且还有39个附属小岛隶属普吉岛管理。海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岛上具有丰富的热带水果和海鲜。普吉主岛和陆地有桥梁连接上岛便捷和泰国省会曼谷距离867公里。岛屿的东边和南部设有养殖渔场,约有70%是山区,全岛拥有茂密的植被,沙滩沙质洁白细腻,海水清澈可见度高,海域活动丰富,岛

海上丝绸之路对南珠文化积累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对南珠文化积累的影响 北海历史文化话题之十二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应用,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开发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积累开拓了新的领域,南珠文化现象就是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反映。 南珠文化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下称海丝路)是一种共生的社会现象,其内涵的伸展与包容当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纵观海丝路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转移的历史过程,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南珠文化的表现形态就会各有不同,除了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保留了大量的、珍贵的史实事典,为后人的研究考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就海丝路发展过程中,南珠文化的诸种形态及其成因作一略述。 家国形态 家国是一切文化现象的载体,南珠文化中的家国形态,是催生南珠文化的第一要素。合浦古属百越乌浒族群居住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商汤时期就纳入了进贡属地的范围,但也只是定期地将地方特产的珠玑翠羽等“为献”罢了。在行政管理上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关系。合浦古越先民们也因此乐得“仰潮上下”,取翠羽、采珠为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南平百越”,也只是象征性的“抚有蛮夷”。所以当秦始皇派遣五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攻取陆梁地以为岭南三郡的时候,包括合浦在百越先民们“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依据险恶的地形与秦兵开展了六年的浴血对抗。由此可见,在海丝路未开辟通航之前,南珠文化的表现形态是自然的,自生自灭、没有任何社会属性的,只有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置东南一尉以治理,同时又“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还派出一万五千名中原未婚女子到岭南“以为士卒作衣补”,实际给士兵们组成家庭之后,南珠文化的积累才有了一个固定的载体,那就是家国形态的出现。 后来,南越王赵佗奉行“越汉和亲”的政策,促进了百越民族的汉化,也加快了百越族群进入奴隶社会的进程,国家的法律制度规范了人们的社会道德行为、家庭的人伦观念。在这样一种社会制度之下,南珠文化的积累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了,这就是家国形态。因为,从这时起,南珠文化的积累就要建立在国家与家庭的基础上面,要服从于国家意识形态及家庭道德观念的需要。 最初以军事作用为目的而开通的海上丝路,因此也推动了百越族群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古越族群不再是“仰潮上下”,自生自灭,游离于国家政体以外的群体,而是要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臣民,这就是“家国形态”在南珠文化积累中的重要意义和规范作用。此后产生的衣、食、行、住文化,四时节气中的民俗行为,无一不是在家国形态规范中存续发展。合浦境内有南越王朝时期的糠头山、南越王行宫等历史遗址,就是南珠文化的物质积累中的家国形态之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吏治形态 在南珠文化积累中,影响最大就是吏治形态,这也是南珠文化最辉煌的篇章,因此而影响了几千年间,老百姓对吏治政绩的期待,合浦珠还”也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吏治形态最初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光武帝时的费贻,汉桓帝时的孟尝。费贻因其为官清廉正直,勤政爱民,有所作为而得珠乡百姓的爱戴,郡民以其廉洁政风而作地名,故有廉山、廉垌、廉州、廉江、廉泉。孟尝因其治郡有方而得珠还之名,为千秋后世敬仰。以还珠作名的事典物迹在珠乡比比皆是,深切地寄托了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期待和祈求。此后,因此产生的吏治形态群体:有芒鞋不踏名利场的苏轼,为民请命的李逊拒收珍珠扇的危祐,历行清正的张夔、不持一珠的张岳,为官要与是邦名符,一肩一仆来去的徐柏,吏民挽辕相送的康基田等,成为南珠文化积累中的主流,吏治形态几乎渗透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层面。如文艺方面的《珠还合浦》,政治方面的《乞罢采珠疏》、乞罢内臣疏》;经济方面的《采珠行》、珠池叹》及至当代的采珠节、国际珍珠节;军事方面的“媚川都”等,都是特色鲜明,感情强烈的寄情托意。正如《越南志》中所寄托的: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可以肯定地说,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的表现形态,以珍珠为载体的,以合浦为名,包容了海丝路多种元素的吏治形态,其生命力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自古到今都是独一无二的。

2019届安徽省蚌埠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文综仿真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安徽省蚌埠市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文综仿真测试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11题,每题4份,共44分) 上升流是从表层以下沿直线上升的洋流,是由表层流场产生水平辐散所造成。因表层流场的水平辐散,使表层以下的海水垂直上升的流动。如风吹走表层水,由下面的水上升得以补充。下图为海南岛周边海域某月海水等温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图中上升流最显著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该时期,上升流的形成所受风向为( ) A. 东南季风 B. 西南季风 C. 东北季风 D. 西北季风 3. 关于图示区域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地形成荒漠 B. ②处沿岸形成渔场 C. ③地有利于晒盐 D. ④地海域多寒潮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水的运动。通过材料形式给出上升流的定义和成因,用具体的海域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来进行考查,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 【1题详解】 “上升流是从表层以下沿直线上升的洋流”,因为海水深度越大,水温越低,可知上升流海域水温会比附

近区域海水温度低,通过图中可以看出,①地水温比其他海域都低,说明该地有上升流。所以正确答案为A,BCD错误。 【2题详解】 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既受东亚季风影响,又受南亚季风影响。根据水温,可以判断此时为夏季。东亚季风夏季吹东南风,南亚季风夏季吹西南风,所以东北季风和西北季风是可以排除的,故CD错误。“如风吹走表层水,由下面的水上升得以补充。”由材料可知,这种风为离岸风。东南季风相对海南岛的①地来说,为向岸风,所以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西南季风相对①地来说,为离岸风,“风吹走表层水,由下面的水上升得以补充”,从而形成上升流,所以正确答案为B西南季风。 【3题详解】 ①地位于季风气候区,且靠近夏季风源地,降水较多,不易形成荒漠,故A错误。②处既不是寒暖流交汇处,也没有上升流,海水不易发生搅动,饵料少,不易形成渔场,故B错误。③地纬度较低,蒸发旺盛;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平坦,利于晒盐,故C正确。④地位于低纬度海区,离冬季风源地远,不会有寒潮。故D错误。 【点睛】盐场形成需要的条件: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与海拔呈负相关。当地面气温上升至0℃以上时,在高空中的一定高度则会出现0℃层,即气象学上说的0℃层高度。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季节0℃层高度与河流年径流量组合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 下列关于图示季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巴黎盆地的主体树种树叶陆续泛黄 B. 澳大利亚大陆等温线向北凸 C. 墨累达令盆地农民忙于种植小麦 D. 北印度洋大洋环流呈逆时针 5. 据图推测,该地最可能位于 A. 黄土高原 B. 塔里木盆地

《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发自灵魂深处的守望

《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发自灵魂深处的守望 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65个国 家和地区,我们会在新栏目丝路行中为读者带来沿路国家和地区最美的人文景色。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张籍《凉州词》)通西域是汉武帝时期即已开始的国策,而一带一路是中国当前的大政方针,也成为音乐学术探研的主要领域,各类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音乐活动可谓不胜枚举。 但在大众的认识中,张骞开辟的从汉代长安经中亚阿姆河流域地区到今印度、伊朗等国一直到地中海的路上通商之线的丝绸之路应该早于经航船而从海上到达朝日、东南亚乃至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因为早在1877年就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里奇德封就提出了丝绸之路一词,汉代的《摩河兜勒》曲经乐府更造新声28解而为朝廷用作武乐即是实证;利玛窦曾向万历皇帝进献西琴(羽管键琴),19世纪德国学者正式将这条海上通路命名为丝路,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于1903年发表的《八世纪中印两国的通商路线》一文中才明确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在大众海丝之中,还有很多人认为是郑和下西洋之始,之功。在纷繁的探研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盲人摸象之见,或仅为本地利益而突发奇想的狭隘主见,都是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之弊。杜亚雄在其《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一书之后出版的姊妹篇《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下简称《海丝乐》)就是旨在全面、系统评述从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发生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有着解惑、史考之功。 从《海丝乐》的总体规划上看,其特色之一在于系统性规划,它在全局审慎海丝发生发展的历史线索与航行轨迹的基础上拟定出其全书框架,从祖国海岸线中对外交流之地的音乐事项出发,以由近及远的海上交流路线进行逐一音乐事项的评介,从而以六章而逐步展示了中国与东亚、南洋、南亚、西亚及至非洲各国的音乐交往,是当前所见的研究海上丝路文化音乐文化的最新成果,齐全构思,显示出杜公作为理论家的宏观的系统把握能力。 特色之二在于乐种实物的考述,按照海岸线上的乐种分布,书中评介了远古即有的埙之传播、山东鼓吹中唢呐的海外关系、江苏海岸昆山之地的昆曲外流、吴越之地的古琴与江南丝竹的外显、福建的古曲南音的海外乡音、广东音乐及海南调声的地方乐种等。评介中注重实证是著述的论述特点之一,其法也表现在东南亚的印尼佳美兰与印度拉格、西亚的阿拉伯木卡姆乃至非洲鼓乐等西行路线上的世界著名的音乐乐种。

结合所学内容概述丝绸之路开通与东亚文化圈形成的关系

结合所学内容概述丝绸之路开通与东亚文化圈形成的关系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最早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它包括通过阿富汗北部的丝绸之路、通过西藏到尼泊尔和印度的商路、海上商路,以及在张骞的时代就存在的连结印度阿萨姆和中国西南部的路线。 日本与中国最早开始交往是通过丝绸之路,后汉书中有记载历史上最早的中日关系“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在隋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也带回了很多的物品,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往来频繁,7世纪后期,新罗与唐婵往来频繁且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为最多,唐朝进口的物品中以新罗货居首位。 宋代还鼓励商船往来,把征税叫做“抽解”或“抽分”,把官方买取叫做“博买”或“博易”。宋元两代市舶司贸易有 400 多年之久,形成了一个环中国海的稳定的贸易系统,一个宏伟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使东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越发的便捷,它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但是丝绸之路上传递的不仅有丝绸, 还有一种信息。在丝绸之路上流动的是一种夹带着精神的物质。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互相激发、互相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份,相互滋润,使得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长期以来,汉字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物,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越南等周边地区,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之后这些地区的语言系统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成新的文字形态。且东亚文明的文化基石是儒家思想或儒家伦理,它对东亚农业、工业和现代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巨大作用的根源在于,儒家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形成了一种适合中国乃至东亚特色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培育生发出一条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魅力链。 丝绸之路并不只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一条以主干道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辐射性的四通八达的商道。丝绸之路被认同并投入使用的最初动因是人们需要利用它进行物物交换,然而同时信息的传播也随着物质的交换在相同的时空产生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信息遵循了一种自高级文明部落向次高级文明部落流动的秩序。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东亚的原有道路得以衔接起来。,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这条以传播丝绸到外国的航路, 在传播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播和影响,起了重要的 媒介作用。

2018年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带一路”倡议

2018年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带一路”倡议 97分 1.地处()的中东欧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板块。(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欧亚大陆结合部 B.欧亚大陆腹地 C.欧亚非交界地带 D.欧洲核心区域 2.塔尔地区的煤炭质量较高,因硫磺含量较低,适宜用作()使用。(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A.煤制油 B.供暖 C.炼钢 D.发电 3.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 )等。(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草原丝绸之路” B.“漠北丝绸之路” C.“东海丝绸之路” D.“西南丝绸之路” 4.广西先后承办了包括()在内的一系列区域性国家间经济合作平台。(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中国—中南半岛博览会 B.中国—中南半岛年会 C.中国—东盟博览会

D.中国—东盟年会 5.《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纲要》,为全面落实()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中巴经济走廊 B.中巴经济合作 C.海上丝绸之路 D.海上通道 6.当前国际社会治理规则不甚合理,现有规则具有明显的维护西方国家利益的色彩,较少考虑到()的切身利益。(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第三世界国家 B.南方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不发达国家 7.在传统经济全球化下,()是最大的赢家。(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资本 B.政府 C.社会 D.市场 8.哈萨克斯坦实行(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君主立宪制 B.议会制 C.总统制 D.联邦制 9.共建原则体现为(),各尽所能。(单选题3分)得分:3分 A.各取所需 B.各抒己见 C.各施所长 D.物尽其用

海上丝路的影响与启示

“海上丝路”的影响与启示(且说收藏) 林华东 《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9日08 版) 2000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中国在与世界展开商贸活动的同时,也推动了19世纪之前世界的和平发展;2000多年后,一条“新海上丝路”的战略构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必将开启一场全新的中外文明对话,而对未来的展望也需建立在对历史的回望中。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透过意大利马可·波罗和阿拉伯伊本·白图泰等旅行家的笔墨,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还传播着我们的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中国热”。其中,瓷器和茶叶对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那时,俄国、法国、埃及等很多国家都崇尚收藏中国瓷器或以之为外交礼品,也曾把中国的瓷器作为身份的象征或类似黄金的代货币。在中国瓷器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制瓷工业

得到发展,从阿拉伯国家仿制中国式的瓷坛,到波斯结合中国瓷器工艺创造出的波斯陶器,之后泰国、越南、埃及、荷兰、法国、德国、俄国、丹麦、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都掌握了制瓷技术,甚至通过中国瓷器工艺与本国文化的结合,创新出许多产品。随着这些国家崇尚中国瓷器之风的盛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崇尚中国瓷器的观念也融合到了宗教文化之中。 茶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从生活方式到思维理念对许多国家产生了一定影响。公元9世纪日本刮起一股“弘仁茶风”,贵族间出现了模仿中国人品茶的风潮。公元12世纪,日本僧人到中国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此后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最终形成独特的日本茶道。17世纪初,荷兰率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茶叶输入欧洲,开始推行饮茶之风。18、19世纪,茶叶在英国开始由奢侈品转变为大众饮品,饮茶也成为英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贸易网络的形成,各国之间也开始了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文明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构建了东方与西方的平衡关系。 “海上丝路”对于中国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许多有识之士很早就提出了中国的海洋、海权、海防思想,如《诸蕃志》《岛夷志略》;清初泉州人施琅在《恭陈台湾弃留疏》中,透过台湾全面陈述了中国海防的意义和经略海洋的必要,在清初的海洋经略中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历史上还有一大批闽南人筚路蓝缕,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定居,开发生产。通过“侨批档案”(2013年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就足以证明闽南华侨华裔艰辛的足迹。目前,在海外生存发展的闽南籍华人大约有2000万人。他们作为关心祖国富强的华侨华裔,也是新世纪我国联系海外、重塑“海上丝路”的一支重要力量。 历史证明,由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国际化视野的开放交流也因此成为世界发展的思想共识。当下,中国正在启动与东盟及世界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历史上曾创下的海洋经济观念、和谐共荣意识、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融合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为起点,东达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和东北非。这条丝绸之路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是从中国起,经朝鲜半岛通到日本的东海航线;另一条是从中国出发到达东南亚半岛、西亚的南海航线。东西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世界多文化融合的发展进程。 标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中国精美优良的丝织品、五彩缤纷的印染品、绚丽璀璨的刺绣品为媒介,传播到欧、亚、非各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浩浩荡荡的海上贸易商船络绎不绝,载着东方人的梦想航行世界,所到之处,必有一番奇妙的故事。时至今日,我们无法真实地看到那样辉煌的历史场景,只能将渴望真知的眼睛投向这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从中搜寻答案,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壮观与骄傲。这些幸存的文物,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纹理,镌刻着历史赋予它的生命厚度。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时,除了实质商品贸易外,还有丰富的中华文化的输出。现在,我们将穿越重重历史迷雾,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清文化融合撞出了哪些火花。 一、物质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中最直接的就是货物之间的交换,中国用自己的特色产品换回带有异域风情的日用品,如:沉香、琉璃、猫眼石等等。现存的文物中,也能证实当时所交易的物品。“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海汉墓出土的水晶、玛瑙、琥珀饰品、金饰,宁波出土的玻璃瓶,扬州出土的波斯陶等国外输入的展品,明显带有异国风情,是丝绸之路过程中引进的。2015年8月7日,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在天津博物馆亮相,展览品包括青铜器、玻璃器、陶瓷器、丝绸、文书、石雕、壁画等;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为丝绸之路的精美礼物所惊叹不已。展出的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件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潘趣碗”。这是一件带有“故事性”的广彩瓷器,碗身绘的图案是西方“帕里斯的审批”图案。据考察,这是西方在东方定制用来盛酒的容器。从这件文物的图案纹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为我国的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展览上还有其它许多舶来品,其中。一件北海市1990年出土的汉代多面体紫色水晶串珠非常引人注目,它闪耀的光芒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千年之前繁忙的贸易。它体现的是海内外双边文化及商品交易的交流。我们在感叹文物精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化积淀。 在国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上,许许多多的文物在向我们展示它独特的魅力。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广陵玉玺,这件文物凝聚着中日友好的交情。金印的发现与1784年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两件文物给我们述说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中日之间的友情往来至少可以追寻到西汉年间,这也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启示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启示 xx《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2日07版) “海上丝绸之路”(也称海上丝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相对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来说,“海上丝路”的提法出现较晚,直到1913年才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从此之后,有关“海上丝路”的使用和研究越来越多,划分也越来越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一般对我国海上丝路的划分大概归为两条比较重要的线路: 一条是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的“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另一条是南海航线,也称“南海丝路”,是西汉时始发于广东徐闻港到东南亚各国后延续到西亚直至欧洲的海上贸易黄金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海上丝路”是在大陆文明东渐与河海文明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经历了漫长而且线路不断变化、反复的过程,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东方海上丝路”航线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开始萌芽,到秦汉时期开始成熟的。它是黄河文明与海洋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期间秦始皇派徐福从琅琊郡东渡大海寻仙药、汉武帝派五万大军从山东半岛渡海对朝用兵,都与“东方海上丝路”的拓展成熟有关。而胶州板桥镇古港口在唐宋时期成为北方唯一、也是最大的市舶司,承担着日韩等国派遣唐使来华的主要海上运输任务,使“东方海上丝路”达到辉煌。 “南海丝路”起源于西汉时期广东的徐闻港,兴盛于隋唐时期的广州港。到元朝,泉州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一大港,也是“南海丝路”的典型代表。“南海丝路”航线最早是从徐闻、合浦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考讲解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考 陈家义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丝路”)它的始发港之争已成为热门话题,中国“海丝路”始发何处?是番禺?徐闻?还是泉州?笔者认为,中国“海丝路”始发地点争论不休,史学界各抒已见,但始发朝代比较一致公认始发于汉朝,而汉朝已经是两千年前的年代。两千年前的事,虽然有考古史料供参考,但要说得十分准确、清楚也很困难。 一、关于“海丝路”的始发朝代和概念被认识 探讨问题,最重要的大前提是概念一致,才有共同的语言。研究问题,有意见分歧,这是正常的,但从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上说,只有共同的概念,才有可能判断、推理出共同的结论。关于“海丝路”的始发港问题,也只有确定讲的是哪个朝代的始发港,才会有共同的认识。 (一)丝绸之路与“海丝路”的始发朝代 据我国辞书注释:丝绸之路,亦称“丝路”。它是自(西)汉武帝时起,我国丝织品经甘肃、新疆,越过帕米尔,通过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地中海东岸各国而运往欧洲。这条交通大道,历史上被称为“丝绸之路”。我国大型权威辞书《辞海》(1980年版)写到,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约自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后千余年间,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皆经此西运,故称丝绸之路。其他的商品以及东西方各种经济和文化交流,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时亦多通过此路。丝绸之路的支线,亦有取道今新疆天山北面的通道及伊犁河流域西行者,亦有取道海上者,或自中国南部直接西航,或经由滇、缅通道再自今缅甸南部利用海道西运,或经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在他所著的《西突厥史料》中就提出,“丝路有海陆两道”。中国史学家姚楠说:“‘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汉书·地理志》所载的西汉海上交通线,实为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海舶载运的‘杂缯’,即各种丝绸。”可见海陆两道丝绸之路,都是始发于汉代。 (二)“海丝路”的概念被共识较迟 史实证明,中国常说的丝绸之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是特指某时某地的唯一的通道。它包括陆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不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是近年才在中国兴起的。据1996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陈炎教授著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以下简称《交流》)一书,是作为陈炎教授80寿辰的贺礼而由新加坡南洋学会和泰国研究会的两个学会联合资助出版的。陈教授在《交流》自序中写道:“十年前当我在国内最早提出‘海上丝路’时还有人怀疑它是否会被学术界所接受,今天它不仅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所承认,而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十年研究规划’。” 法国学者、日本学者较早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已有研究,香港学者饶宗颐教授对“海丝路”的研究也比较早,但内地学者在这方面的较早研究,当推陈炎教授,他对“海丝路”研究达40多年之久,写过多篇论文,并首先提出一条从中国西南部海道再经缅甸入海的西航的路线。他的观点直到1981年在厦门举行的“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才被大多数学者共识。此后,相关的沿海城市都先后召开过一些有关“海丝路”的研讨会。例如,1992年4月7日至10日,就在广东省海康市雷州城举行了“雷州古城历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会后,1995年5月由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了《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雷州城》的论文汇编,使“海丝路”的概念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二、“海丝路”始发港之争论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条件及意义

上海海事大学 科目:中国航海史 授课老师:闫彩琴 院系:商船学院 专业年级:航海技术151班 学生姓名:马明军 学号:201310415060 二○一七年五月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条件及意义 摘要: 朝廷国策、民间氛围以及国际环境的各种因素,使得两宋时期的经济高度发达,对外贸易频繁。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中国本身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东西方需求加强联系的产物。 关键词:两宋、海上丝绸之路 一、海上丝绸之路简介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期——秦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魏晋;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期——隋唐;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衰——明清。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在宋元时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在宋元时期,中国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 二、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 1、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商业及其繁荣,宋太祖、太宗都曾下令鼓励商业活动,商业在宋朝近乎打到了极致,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宋代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促成经济中心南移。对于私人海上贸易则也是在政府鼓励下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后来,为了防止钱币向外流,于是南宋政府在公元1219年的时候下令将钱币改为以丝绸、瓷器等物品来交换外国的舶来品。于是就这样,中国丝绸以及瓷器向外传播的数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而运输范围也是扩大了许多。 2、我国以贵金属为货币,在南宋时期,统治区域内并无较大规模的贵金属矿藏,而贵金属产量较多的日本、南洋等地又必须经过海运方可到达,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兴起; 3、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等民族相继崛起,到了北宋,北方先后有辽、西夏和金政权占据,相继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路上通道,并对贸易商人征收高额税率,极大的抑制了陆路商贸,商人为将丝绸、瓷器、香料等货物运至欧洲,换取高额利润,只得改走水路,导致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三、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