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条件及意义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条件及意义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条件及意义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条件及意义

上海海事大学

科目:中国航海史

授课老师:闫彩琴

院系:商船学院

专业年级:航海技术151班

学生姓名:马明军

学号:201310415060

二○一七年五月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条件及意义

摘要:

朝廷国策、民间氛围以及国际环境的各种因素,使得两宋时期的经济高度发达,对外贸易频繁。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中国本身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东西方需求加强联系的产物。

关键词:两宋、海上丝绸之路

一、海上丝绸之路简介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期——秦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魏晋;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期——隋唐;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衰——明清。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在宋元时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在宋元时期,中国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

二、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

1、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商业及其繁荣,宋太祖、太宗都曾下令鼓励商业活动,商业在宋朝近乎打到了极致,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宋代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促成经济中心南移。对于私人海上贸易则也是在政府鼓励下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后来,为了防止钱币向外流,于是南宋政府在公元1219年的时候下令将钱币改为以丝绸、瓷器等物品来交换外国的舶来品。于是就这样,中国丝绸以及瓷器向外传播的数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而运输范围也是扩大了许多。

2、我国以贵金属为货币,在南宋时期,统治区域内并无较大规模的贵金属矿藏,而贵金属产量较多的日本、南洋等地又必须经过海运方可到达,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兴起;

3、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等民族相继崛起,到了北宋,北方先后有辽、西夏和金政权占据,相继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路上通道,并对贸易商人征收高额税率,极大的抑制了陆路商贸,商人为将丝绸、瓷器、香料等货物运至欧洲,换取高额利润,只得改走水路,导致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三、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条件

1、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是一国国力尤其是经济、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北宋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加上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措施的实施,使得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显著发展,社会经济呈现新的繁荣,尤其是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北宋发展海外贸易奠定了物质基础。

2、海上贸易的繁盛需要强大的造船业与先进的航海术支撑,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中国古代交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造船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航海交通发达,宋代船只不仅载重量大,而且船体坚固,结构良好,在当时世界造船业中是无与伦比的。与强大的造船业相配套,宋代海员有完整的航海术。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洋流季风的规律,利用它来出海或返航。例如去南海诸国,是“北风航海南风回”;去朝鲜乘夏至后南风,“北风方回”;去日本利用初夏的西南季节风,回舶则利用春季的东北季节风。在茫茫海上,宋人主要依靠指南针,辅助以牵星术辨别方向与船只位置。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谈》中记述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正是凭借着坚固而巨大的舟船和娴熟的航海技术,商人们打开了异域之门,带回了远方的奇珍。在导航术方面,除传统的海外地理学、地文定位、天文测量、船舶操纵技术等继续发展外,以量天尺为测量工具的大洋天文定位术和全天候的磁罗盘导航的使用,使得中国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海外贸易繁荣的基础,但是相对来说,宋代统治阶层对待海外贸易的态度是导致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

至关重要的因素。宋建国之初就比较重视海外贸易,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以负责相关事务,积极支持和发展海上贸易活动,并以之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沿海港口,敞开国门,使中国汇入世界海洋贸易的大潮,宋代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套完备的管理体制,将对外贸易纳入国家严格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之一确保了外贸事业正常发展,繁荣而不絮乱,北宋时期,朝廷还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事务,征收商税,极大地促进了宋代海外贸易业的发展。

4、宋朝是个有特殊的朝代,虽然军力积弱,但两宋生产力空前高涨。宋朝文化也走到了一个比较华化的鼎盛时期,传统士族的审美观也达到了一个相对纯粹的高峰,以皇族为代表的士族,催生了一大批的艺术品行当,比如书法、绘画、瓷器,相对之前都有突破。由于宋烧制工艺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发现,瓷器有了新的发展,使宋瓷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深受世人喜爱,需求量很大,促进了对外贸易及瓷业的发展。

四、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意义

从专门记录海外情况的著作《诸蕃图》、《岭外代答》等书中可以看出,宋代进出口贸易规模大、物品种类多,王公贵族与寻常百姓都成为舶来品的消费者,《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初年通过海道进口的货物有400余种,这些舶来品来自日本、朝鲜、东南亚、阿拉伯等地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市的财政深收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生活,宋代的成就也

提醒我们,繁荣依赖于开放与宽容,依赖于与外界交流。它不仅带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还直接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也使得国际化视野的开放交流更加方便。

首先从经济层面来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从我国的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然后再依次穿过了印度洋,在进入红海,最终抵达到了东非和欧洲,也正是这样的线路,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了中国与外国之间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上的重要海上贸易通道,也成功的推动了沿线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

第二是在文化影响方面,首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了我国民族的工艺以及儒道思想;除此之外,还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甚至是欧洲的一些国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还掀起了“中国热”。其中,有中国产出的茶叶以及瓷器都对世界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此外,中国的茶文化在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同时,还从生活方式以及思维观念上都对许多的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是在对历史的影响;经过历史的证明,由于丝绸之路所带动的不同文化上的碰撞和交流,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并且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建设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来说,无疑是最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

参考资料:

1、李连环《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看中国对外交往》

2、李传印《宋代发展海上贸易的政策措施》

3、李金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变迁》

4、高红清文明2014年7月第7期《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5、赵飞《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状况介绍》

6、邓高峰《北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具体走向为:从广州启航,沿东南方向航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然后西行,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印度南部后,沿半岛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直达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到非洲东岸。这条海路是八世纪至九世纪间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南海,东南亚诸国基本上进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海洋贸易圈内。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广州极可能已开辟直航菲律宾的航线。唐朝陶瓷开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浙江越窑、广东潮州窑等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四)宋元时期—鼎盛期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兴衰 “丝绸之路”海上行 据说古代西方人最喜欢中国的两样东西,一是瓷器,一是丝绸,而后者更是被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用以冠名西域商路,即人们熟悉的“丝绸之路”(1877年首次提出,后为世人所公认)。中国丝绸走向世界大约在秦汉时期,在西方,它被称为“赛里斯”(希腊文),当时的罗马贵族妇女都以穿上这种高贵典雅的中国丝织衣裙为荣,以至于丝价竟与黄金价格相等,丝绸也成为罗马帝国最知名的奢侈品之一。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商人们竞相前往中国贩运丝绸及其他物品,这条贯穿西域的“丝绸之路”也由此繁荣一时。 由于古代交通落后,长途贩运物品利润高,但风险也极大。以路程而言,当时的这条陆上商路从中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穿越帕米尔高原,然后通往土耳其或伊拉克、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最终才达到罗马帝国。唐中期后,由于受到中亚国家崛起并控制商路等因素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也几度中断而日渐衰落,最终埋没在无边的黄沙之中。 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同时,海上也有一条“丝绸之路”通往世界。在前者不断衰落的过程中,随着国内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海上的贸易商路逐渐上升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据《新唐书》记载,当时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道,即所谓“广州通海夷道”,这大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具体而言,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主线路。由于距离较近,中日两国通过海路交往十分便利,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等数千人东渡日本,但船队出发后杳无音信,有一说法是到了日本,所以日本至今仍有尊祀徐福为“蚕神”的做法。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和僧侣频繁往来中国,中土物品包括丝绸也都大量从海上运往日本,如今的奈良(当时日本国都)正仓院俨然成为保存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其中的很多丝织品即使在大陆也很难见到。直到明清时期,日本仍把从中国开往长崎贸易的商船称之为“唐人船”,而这些船大多从江浙出发,顺风三日(一般七天)即可抵达日本,并在次年春天顺风返航。 另外一条商路则以广州为起点,以南海为中心,其间途经百余国,全长共两万八千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当时的广州港,“大舶参天”、“万舶争先”,唐代诗人刘禹锡惊叹之余,曾留下“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

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兴盛原因之初探

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兴盛原因之初探 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纽 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1】 中国瓷器的出口曾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 重要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瓷器对西方的影响 力甚至大于丝绸.故西方人直呼中国为“瓷国”。 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实质就是“瓷”的意思。 从宋元至今的千余年,五彩缤纷、莹润亮泽的中国 陶瓷是古代国际贸易瓷器通过各种渠道输入亚洲、 非洲、欧洲、美洲和澳洲等地区后.对这些地区的 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 国家先后都参与的陶瓷贸易.对古代中国与世界经 济交流、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 动作用。 海上陶瓷贸易以两条路线为支撑,以众多贸易港口为依托,陶器贸易遍及亚、非、欧、美、澳等各大洲。对内刺激了各地瓷窑的发展,对外间接或直接传播了陶瓷烧造技术,也改善和丰富了所达之地人们的物质生活,影响了其生活文化、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下面我就以宋元时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表达一下看法。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又称“陶瓷之路”。据史料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公元2世纪前后就已开通。《后汉书》载:“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2】”这说明远在西欧的罗马帝国,从南海与中国曾有交通往来。唐宋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与外国交通最重要的路线共七条,五条为陆路。二条为海路,即安东道、云中道、回鹘道、西域道、天丝道、渤海道、海夷道【3】。而其中的海夷道后来成为日本学者所称的海上“陶瓷之路”。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贸易出现 了繁荣局面。宋代因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至 使陆路交通的阻塞,所以国家大力提倡、鼓励 海上贸易。北宋灭亡后,南宋政权更是重视发 展海上贸易,经推测,南宋时期,全国GDP的20% 来自对外贸易【4】,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又是 其重要通道。在造船术改进、指南针发明等外 部因素的推动下,海外贸易到得较大发展。陶瓷贸易在此大背景下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对其繁荣的原因,有经济中心南下、为贸易所依托的科学技术发展、政府政策支持、设立机关管理有效、禁止金银结算以物易物的贸易结算方式、中国瓷器烧造技术的改进以及她自身魅力博得各国喜爱等原因。 宋代以后,中国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尤其是陶瓷业中心的南移,方便了瓷器由沿海港口向外输出。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宋元时期,中国古代交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造船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航海交通发达,宋代船只不仅载重量大,而且船体坚固,结构良好。以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的宋船残骸为例,在结构方面,船身扁阔,底部尖,船舷侧扳三重,船瞒板两重,船内分十三个水密隔舱,船上有两根以上的大桅杆,船主龙骨两端接舍处的断面有俗称“保寿孔一个大圆孔和七个小圆孔【6】。由此可见宋代商船合理,制作精良,装备齐全,续航距离远,货位容积火大具备深海高速航行的能力。在当时世界造船业中是元与伦比的;在导航术方面,除传统的海外地理学、地文定位、天文测量、船舶操纵技术等继续发展外。以量天尺为测量工具的大洋天文定位术和全天候的磁罗盘导航的使用,使得中国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岛旅游产品对南海旅游的启示 前言 “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的发起,促进了南海群岛的旅游规划开发,但是南海群岛开发程度非常低,除去已有基础设施的西沙永兴岛外,其余岛屿的旅游开发程度约等于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存在不少旅游发展规模成熟的著名海岛,所以本篇论文就希望借鉴海丝沿线的国外成熟的热带海岛旅游产品设计经验,将其经过合理的筛选统计,制作一个适合南海三沙群岛的旅游产品设计。 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岛屿地理环境介绍 本研究选取的海岛特点为热带及亚热带的国际著名海岛,海岛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范围内,且海岛开发系统成熟。针对这两类要求,筛选出五个海岛,分别为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巴厘岛、毛里求斯、普吉岛。 1.1 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是一个由26组自然环礁[1]和1192个珊瑚岛[1]组成的海岛国家,共计总面积(包含水域面积)达到90000多平方公里[1]。拥有1192个海岛的马尔代夫实际上拥有居民居住的岛屿只有199个[1],剩余的岛屿都是从未有人居住的无人岛屿。属于南亚的马尔代夫,全国都处在热带区域,并且赤道横穿马尔代夫的南部岛屿,也是一个具有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海岛国家。马尔代夫与斯里兰卡和印度两个国家隔海相望,分别相距669公里和600公里。马尔代夫的陆地面积仅有298平方公里[1],岛与岛之间的出行需要依赖水上飞机和快艇。马尔代夫度假的酒店淡水资源紧缺需要依赖大量海水淡化去满足酒店的日常的生活用水。马尔代夫具有适宜潜水的优质海域水体资源。 1.2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是坐落在亚洲南部的岛屿国家,其位于印度半岛的东南方向,保克海峡间隔了印度与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整个岛屿的形状类似于梨形,拥有65600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2],中南部是高原,北部及沿海区域是平原。全国位于热带覆盖区域内,拥有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都是夏季,国内河流湖泊众多,淡水资源丰富。斯里兰卡国家拥有丰富的锆石、云母、钛铁、宝石等自然矿藏资源和林业渔业资源。 1.3 巴厘岛 巴厘岛是隶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行政省份,全岛面积约为5630平方千米,当地居住人口约315万。呈菱形的巴厘岛全岛是山地型地貌,也拥有优质的海滨沙滩及海滨浴场,岛民信仰的宗教是印度教,岛上曾被发掘出来许多古代的帝国遗迹,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因素造就了以雕刻、绘画、建筑、音乐出名的巴厘岛。被植被种类多样,鸟类种群丰富及海底世界风景独特所环绕的巴厘岛地处热带,热带海岛气候造就了巴厘岛鲜花烂漫,气候湿润。岛上仍留存有四五座火山,是当地著名的观光景点。 1.4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海岛国家,该岛的国土面积达到2040平方公里,海岸线绵长达到217 千米,但是当地的自然矿产资源匮乏需要依赖进口,例如:石油、天然气。毛里求斯的渔业资源稀缺、淡水资源少,自然的淡水资源只有存在少量的高山湖泊。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毛里求斯在浅海区域生长了珊瑚礁,海岛水质质量优良。岛上拥有有几种世界珍稀动物。毛里求斯的地势走向呈现中间高原,四周为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 1.5 普吉岛 安达曼海西南部的普吉岛是整个泰国区域内最大的岛屿,并且还有39个附属小岛隶属普吉岛管理。海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岛上具有丰富的热带水果和海鲜。普吉主岛和陆地有桥梁连接上岛便捷和泰国省会曼谷距离867公里。岛屿的东边和南部设有养殖渔场,约有70%是山区,全岛拥有茂密的植被,沙滩沙质洁白细腻,海水清澈可见度高,海域活动丰富,岛

海上丝绸之路对南珠文化积累的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对南珠文化积累的影响 北海历史文化话题之十二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应用,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开发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为当地的文化积累开拓了新的领域,南珠文化现象就是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反映。 南珠文化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下称海丝路)是一种共生的社会现象,其内涵的伸展与包容当然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纵观海丝路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转移的历史过程,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南珠文化的表现形态就会各有不同,除了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保留了大量的、珍贵的史实事典,为后人的研究考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就海丝路发展过程中,南珠文化的诸种形态及其成因作一略述。 家国形态 家国是一切文化现象的载体,南珠文化中的家国形态,是催生南珠文化的第一要素。合浦古属百越乌浒族群居住地区之一,虽然早在商汤时期就纳入了进贡属地的范围,但也只是定期地将地方特产的珠玑翠羽等“为献”罢了。在行政管理上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关系。合浦古越先民们也因此乐得“仰潮上下”,取翠羽、采珠为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南平百越”,也只是象征性的“抚有蛮夷”。所以当秦始皇派遣五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攻取陆梁地以为岭南三郡的时候,包括合浦在百越先民们“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依据险恶的地形与秦兵开展了六年的浴血对抗。由此可见,在海丝路未开辟通航之前,南珠文化的表现形态是自然的,自生自灭、没有任何社会属性的,只有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置东南一尉以治理,同时又“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还派出一万五千名中原未婚女子到岭南“以为士卒作衣补”,实际给士兵们组成家庭之后,南珠文化的积累才有了一个固定的载体,那就是家国形态的出现。 后来,南越王赵佗奉行“越汉和亲”的政策,促进了百越民族的汉化,也加快了百越族群进入奴隶社会的进程,国家的法律制度规范了人们的社会道德行为、家庭的人伦观念。在这样一种社会制度之下,南珠文化的积累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了,这就是家国形态。因为,从这时起,南珠文化的积累就要建立在国家与家庭的基础上面,要服从于国家意识形态及家庭道德观念的需要。 最初以军事作用为目的而开通的海上丝路,因此也推动了百越族群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古越族群不再是“仰潮上下”,自生自灭,游离于国家政体以外的群体,而是要承担责任与义务的臣民,这就是“家国形态”在南珠文化积累中的重要意义和规范作用。此后产生的衣、食、行、住文化,四时节气中的民俗行为,无一不是在家国形态规范中存续发展。合浦境内有南越王朝时期的糠头山、南越王行宫等历史遗址,就是南珠文化的物质积累中的家国形态之一,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吏治形态 在南珠文化积累中,影响最大就是吏治形态,这也是南珠文化最辉煌的篇章,因此而影响了几千年间,老百姓对吏治政绩的期待,合浦珠还”也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吏治形态最初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光武帝时的费贻,汉桓帝时的孟尝。费贻因其为官清廉正直,勤政爱民,有所作为而得珠乡百姓的爱戴,郡民以其廉洁政风而作地名,故有廉山、廉垌、廉州、廉江、廉泉。孟尝因其治郡有方而得珠还之名,为千秋后世敬仰。以还珠作名的事典物迹在珠乡比比皆是,深切地寄托了老百姓对清官政治的期待和祈求。此后,因此产生的吏治形态群体:有芒鞋不踏名利场的苏轼,为民请命的李逊拒收珍珠扇的危祐,历行清正的张夔、不持一珠的张岳,为官要与是邦名符,一肩一仆来去的徐柏,吏民挽辕相送的康基田等,成为南珠文化积累中的主流,吏治形态几乎渗透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层面。如文艺方面的《珠还合浦》,政治方面的《乞罢采珠疏》、乞罢内臣疏》;经济方面的《采珠行》、珠池叹》及至当代的采珠节、国际珍珠节;军事方面的“媚川都”等,都是特色鲜明,感情强烈的寄情托意。正如《越南志》中所寄托的:国步清,合浦珠生,此实国家宝瑞。”可以肯定地说,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的表现形态,以珍珠为载体的,以合浦为名,包容了海丝路多种元素的吏治形态,其生命力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自古到今都是独一无二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发自灵魂深处的守望

《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发自灵魂深处的守望 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65个国 家和地区,我们会在新栏目丝路行中为读者带来沿路国家和地区最美的人文景色。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张籍《凉州词》)通西域是汉武帝时期即已开始的国策,而一带一路是中国当前的大政方针,也成为音乐学术探研的主要领域,各类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音乐活动可谓不胜枚举。 但在大众的认识中,张骞开辟的从汉代长安经中亚阿姆河流域地区到今印度、伊朗等国一直到地中海的路上通商之线的丝绸之路应该早于经航船而从海上到达朝日、东南亚乃至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因为早在1877年就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里奇德封就提出了丝绸之路一词,汉代的《摩河兜勒》曲经乐府更造新声28解而为朝廷用作武乐即是实证;利玛窦曾向万历皇帝进献西琴(羽管键琴),19世纪德国学者正式将这条海上通路命名为丝路,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于1903年发表的《八世纪中印两国的通商路线》一文中才明确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在大众海丝之中,还有很多人认为是郑和下西洋之始,之功。在纷繁的探研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盲人摸象之见,或仅为本地利益而突发奇想的狭隘主见,都是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之弊。杜亚雄在其《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一书之后出版的姊妹篇《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下简称《海丝乐》)就是旨在全面、系统评述从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发生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有着解惑、史考之功。 从《海丝乐》的总体规划上看,其特色之一在于系统性规划,它在全局审慎海丝发生发展的历史线索与航行轨迹的基础上拟定出其全书框架,从祖国海岸线中对外交流之地的音乐事项出发,以由近及远的海上交流路线进行逐一音乐事项的评介,从而以六章而逐步展示了中国与东亚、南洋、南亚、西亚及至非洲各国的音乐交往,是当前所见的研究海上丝路文化音乐文化的最新成果,齐全构思,显示出杜公作为理论家的宏观的系统把握能力。 特色之二在于乐种实物的考述,按照海岸线上的乐种分布,书中评介了远古即有的埙之传播、山东鼓吹中唢呐的海外关系、江苏海岸昆山之地的昆曲外流、吴越之地的古琴与江南丝竹的外显、福建的古曲南音的海外乡音、广东音乐及海南调声的地方乐种等。评介中注重实证是著述的论述特点之一,其法也表现在东南亚的印尼佳美兰与印度拉格、西亚的阿拉伯木卡姆乃至非洲鼓乐等西行路线上的世界著名的音乐乐种。

结合所学内容概述丝绸之路开通与东亚文化圈形成的关系

结合所学内容概述丝绸之路开通与东亚文化圈形成的关系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最早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它包括通过阿富汗北部的丝绸之路、通过西藏到尼泊尔和印度的商路、海上商路,以及在张骞的时代就存在的连结印度阿萨姆和中国西南部的路线。 日本与中国最早开始交往是通过丝绸之路,后汉书中有记载历史上最早的中日关系“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在隋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也带回了很多的物品,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往来频繁,7世纪后期,新罗与唐婵往来频繁且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为最多,唐朝进口的物品中以新罗货居首位。 宋代还鼓励商船往来,把征税叫做“抽解”或“抽分”,把官方买取叫做“博买”或“博易”。宋元两代市舶司贸易有 400 多年之久,形成了一个环中国海的稳定的贸易系统,一个宏伟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使东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越发的便捷,它是连接东亚、西亚和地中海的一条世界贸易的古道。但是丝绸之路上传递的不仅有丝绸, 还有一种信息。在丝绸之路上流动的是一种夹带着精神的物质。通过丝绸之路,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碰撞中互相激发、互相学习、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份,相互滋润,使得人类在征服与被征服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长期以来,汉字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媒介物,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渐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越南等周边地区,形成了所谓的东亚文化圈。之后这些地区的语言系统中不断演变和发展成新的文字形态。且东亚文明的文化基石是儒家思想或儒家伦理,它对东亚农业、工业和现代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巨大作用的根源在于,儒家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形成了一种适合中国乃至东亚特色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又培育生发出一条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魅力链。 丝绸之路并不只是一条简单的直线,而是一条以主干道为依托而形成的具有辐射性的四通八达的商道。丝绸之路被认同并投入使用的最初动因是人们需要利用它进行物物交换,然而同时信息的传播也随着物质的交换在相同的时空产生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信息遵循了一种自高级文明部落向次高级文明部落流动的秩序。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东亚的原有道路得以衔接起来。,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这条以传播丝绸到外国的航路, 在传播丝绸的同时,对促进各国之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传播和影响,起了重要的 媒介作用。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融合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为起点,东达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和东北非。这条丝绸之路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是从中国起,经朝鲜半岛通到日本的东海航线;另一条是从中国出发到达东南亚半岛、西亚的南海航线。东西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世界多文化融合的发展进程。 标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中国精美优良的丝织品、五彩缤纷的印染品、绚丽璀璨的刺绣品为媒介,传播到欧、亚、非各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浩浩荡荡的海上贸易商船络绎不绝,载着东方人的梦想航行世界,所到之处,必有一番奇妙的故事。时至今日,我们无法真实地看到那样辉煌的历史场景,只能将渴望真知的眼睛投向这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从中搜寻答案,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壮观与骄傲。这些幸存的文物,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纹理,镌刻着历史赋予它的生命厚度。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时,除了实质商品贸易外,还有丰富的中华文化的输出。现在,我们将穿越重重历史迷雾,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清文化融合撞出了哪些火花。 一、物质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中最直接的就是货物之间的交换,中国用自己的特色产品换回带有异域风情的日用品,如:沉香、琉璃、猫眼石等等。现存的文物中,也能证实当时所交易的物品。“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海汉墓出土的水晶、玛瑙、琥珀饰品、金饰,宁波出土的玻璃瓶,扬州出土的波斯陶等国外输入的展品,明显带有异国风情,是丝绸之路过程中引进的。2015年8月7日,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在天津博物馆亮相,展览品包括青铜器、玻璃器、陶瓷器、丝绸、文书、石雕、壁画等;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为丝绸之路的精美礼物所惊叹不已。展出的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件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潘趣碗”。这是一件带有“故事性”的广彩瓷器,碗身绘的图案是西方“帕里斯的审批”图案。据考察,这是西方在东方定制用来盛酒的容器。从这件文物的图案纹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为我国的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展览上还有其它许多舶来品,其中。一件北海市1990年出土的汉代多面体紫色水晶串珠非常引人注目,它闪耀的光芒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千年之前繁忙的贸易。它体现的是海内外双边文化及商品交易的交流。我们在感叹文物精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化积淀。 在国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上,许许多多的文物在向我们展示它独特的魅力。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广陵玉玺,这件文物凝聚着中日友好的交情。金印的发现与1784年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两件文物给我们述说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中日之间的友情往来至少可以追寻到西汉年间,这也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启示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启示 xx《光明日报》( 2015年03月22日07版) “海上丝绸之路”(也称海上丝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的统称。相对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来说,“海上丝路”的提法出现较晚,直到1913年才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从此之后,有关“海上丝路”的使用和研究越来越多,划分也越来越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一般对我国海上丝路的划分大概归为两条比较重要的线路: 一条是东海航线,也叫“东方海上丝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胶东半岛开辟的“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直至东南亚的黄金通道;另一条是南海航线,也称“南海丝路”,是西汉时始发于广东徐闻港到东南亚各国后延续到西亚直至欧洲的海上贸易黄金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海上丝路”是在大陆文明东渐与河海文明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经历了漫长而且线路不断变化、反复的过程,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东方海上丝路”航线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开始萌芽,到秦汉时期开始成熟的。它是黄河文明与海洋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期间秦始皇派徐福从琅琊郡东渡大海寻仙药、汉武帝派五万大军从山东半岛渡海对朝用兵,都与“东方海上丝路”的拓展成熟有关。而胶州板桥镇古港口在唐宋时期成为北方唯一、也是最大的市舶司,承担着日韩等国派遣唐使来华的主要海上运输任务,使“东方海上丝路”达到辉煌。 “南海丝路”起源于西汉时期广东的徐闻港,兴盛于隋唐时期的广州港。到元朝,泉州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一大港,也是“南海丝路”的典型代表。“南海丝路”航线最早是从徐闻、合浦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条件及意义

上海海事大学 科目:中国航海史 授课老师:闫彩琴 院系:商船学院 专业年级:航海技术151班 学生姓名:马明军 学号:201310415060 二○一七年五月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条件及意义 摘要: 朝廷国策、民间氛围以及国际环境的各种因素,使得两宋时期的经济高度发达,对外贸易频繁。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中国本身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东西方需求加强联系的产物。 关键词:两宋、海上丝绸之路 一、海上丝绸之路简介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期——秦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魏晋;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期——隋唐;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衰——明清。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交流主通道。在宋元时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仍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出口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时由于输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称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约定俗成的统称。在宋元时期,中国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 二、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背景 1、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商业及其繁荣,宋太祖、太宗都曾下令鼓励商业活动,商业在宋朝近乎打到了极致,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宋代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促成经济中心南移。对于私人海上贸易则也是在政府鼓励下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后来,为了防止钱币向外流,于是南宋政府在公元1219年的时候下令将钱币改为以丝绸、瓷器等物品来交换外国的舶来品。于是就这样,中国丝绸以及瓷器向外传播的数量开始变得越来越多,而运输范围也是扩大了许多。 2、我国以贵金属为货币,在南宋时期,统治区域内并无较大规模的贵金属矿藏,而贵金属产量较多的日本、南洋等地又必须经过海运方可到达,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兴起; 3、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契丹、女真等民族相继崛起,到了北宋,北方先后有辽、西夏和金政权占据,相继隔断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路上通道,并对贸易商人征收高额税率,极大的抑制了陆路商贸,商人为将丝绸、瓷器、香料等货物运至欧洲,换取高额利润,只得改走水路,导致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三、宋朝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条件

海上丝绸之路2019尔雅答案

…………………………………………………^_^…………………………………………………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一) 1 【单选题】 ()是影响人类航海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答案:季风 A、 温度 B、 季风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2 【单选题】据学者研究,()技术就是史前的中国人通过黄海、东海传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的。答案:稻米耕作 A、稻米耕作 B、造纸术

C、航海术 D、纺织术 3 【单选题】东亚各地区从史前时代开始,已经以()为媒介建立起了紧密联系。答案:海洋 A、信鸽 B、书信 C、马车 D、海洋 4 【多选题】东亚主要由亚洲大陆最东部的()所构成。BCD A、印度 B、中国 C、朝鲜半岛 D、日本列岛 5 【多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关乎古代航海的三大要素的是()。ABD A、海风 B、海流 C、交通工具 D、航海距离 6 【多选题】黑潮北上形成的两股支流指的是(),它们是影响中日韩三国航海的最重要的海流。AB A、黄海暖流 B、对马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南赤道暖流 7 【填空题】()是东亚最重要的海流之一,它来自菲律宾北部,温暖而迅速。答案: 黑潮

8 【判断题】东亚其间由黄海、南海、日本海所环绕。答案:× 9 【判断题】东亚各国家地区的人们穿越大海所形成的的路线被称作“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 10 【判断题】迅速发现和选择航线,是古代航海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答案:√ 11 【判断题】南风和北风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季风。答案:√ 12 【判断题】日本海,水位较深,海岸线相对简单,适合航海活动。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二) 1 【单选题】到了(),位于今天朝鲜的高丽首都开城附近的京畿湾的礼成港是往来使臣或商人出发时所利用的主要港口。答案:宋朝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2 【判断题】前期的隋唐使出发时正值朝鲜半岛战争频发之际,其出使带有浓厚的政治外交色彩。答案:√ 3 【判断题】海洋在东亚交流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东亚各国携手共建更加完善的海洋合作体系。答案:√ 4

千帆航琛越水来: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如今已成为 许多人关注的话题。古代中国虽然处于欧亚大陆的 最东面,但并不处在隔绝的状态,相反她一直跟外部 世界相联并不断发展。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道路 有两条,一条通过陆地,即现在所称的“陆上丝绸之 路”,穿越新疆地区一直到遥远的中亚及至地中海沿 海国家或地区;另一条就 是“海上丝绸之路”。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 界定 古代中国走向外部世 界的海上通道跟我们现在 说的“一带一路”下的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不完 全一样,最大的区别在于, 古代中国的海上通道,是 指木帆船时代的海上航 线,而我们今天的海上丝 绸之路指的是集装箱时代 的海上航线。 木帆船时代的海上通道或者说海上丝绸之路,使用的船只还有图片留存。下图是日本人收藏的一张上面写着“南京船”三字的图片,这是长江口江苏、上海一带的船只。日本人从古到今都非常细心,中国去过那里的船,他都给标上名字,而且还写上注文,比如桅杆多高、吃水多深,等等。下图为十八世纪日 千帆航琛越水来: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龚缨晏 收稿日期:2018-04-23 作者简介:龚缨晏(1961—),男,历史学博士,宁波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 航海史,海外交通史。 编者按: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一倡议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异同?后者对中外文化、科技的交流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些都是近年来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前不久上海建桥学院“百家论坛”特邀请龚缨晏教授围绕这些话题,做了一个内容丰富又极其生动的报告。龚缨晏教授是历史学博士、宁波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制图学会地图文化数字化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中外关系史、海上丝绸之路、地图学史,代表著作有《求知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回顾》等。 上海建桥学院学报2018年6月No.2 Jun.2018第2期60--

对汉唐“丝绸之路”与“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解读

对汉唐“丝绸之路”与“对外主要交通路线 图”的解读 河北/姚益红 汉朝与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两个十分重要的朝代,两朝的对外交往都比较繁盛,交通都比较发达,主要路线都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第45页的汉朝“丝绸之路”图和第89页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的比较,我们会得到以下认识: 第一,两朝图中路线经过的国家有许多一样的地区,但当时的名称却有很大的区别。如印度在汉朝时被称为“身毒”,唐朝则叫“天竺”;伊朗在汉朝时叫“安息”,唐朝时称为“波斯”;阿拉伯地区在汉朝时称为“条支”,在唐朝时则称“大食”;汉朝图中的“大秦”是历史上的古罗马帝国,唐朝图中的“拂菻”是历史上的东罗马帝国,也是原来的古罗马帝国分裂出来的国家之一。 第二,从两朝图中路线可得出结论:汉朝对外交通路线以陆路为主,唐朝则水陆并举。 第三,从图中观察,两朝最远到达的地点明显不同。从陆路看,汉朝从长安往西最远可达欧洲的大秦,唐朝从长安不仅可往西走,还可往东走:往西最远可达现在的西班牙、葡萄牙,往东可达现在的朝鲜。从水路看,汉朝海上丝绸之

路从广东沿海出发,往西最远可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朝从广州出发往西可达波斯湾地区,从登州、扬州出发,往东可达现在的韩国、日本。 从图中所反映的信息以及我们所学的知识,还可进行以下推测: 第一,从交往方式看,汉朝对外交往以商贸为主,唐朝则是使臣、商贸、文化全面展开。 第二,从进行贸易的物品看,汉代对外贸易中以丝和纺织品为主,唐朝除此之外,瓷器、纸张、茶叶等商品大为增加。 第三,从影响上看,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朝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收各国经济文化的成果以促进唐朝的繁荣。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汉唐在对外交往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之所以各有特点,主要是由于两朝所处的历史朝代不同,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期——秦汉 “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与南海两条起航线。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先秦南和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上交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 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汉末三国处于丝绸之路从陆地转向海洋的承前启后与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孙吴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在三国后面的其他南方政权也一直与北方对峙, 也推动了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魏晋 魏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广州为起点,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对外贸易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 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期——隋唐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世纪至7世纪,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到唐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以及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并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自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设市舶使后,市舶使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注重经济效益,为地方和中央开辟了可观的财政来源。另外地方豪族和地方官乃至平民也直接经营海外贸易,促使社会生活发生变化。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对唐代社会的变革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宋元 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 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 海上丝绸之路由盛及衰——明清 明清两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一直延续至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这种状况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道路的一个代名词。 从秦汉时期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之后的两千多年中,这一通道一直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渠道。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产品历来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东西方贸易,其进出口商品结构因时而变。唐代以前,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黄金。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珠玑、翠羽、犀角、象牙、玳瑁、琉璃、玻璃、玛瑙及各种宝石等奢侈品。唐代以后,陶瓷受到海外市场青睐,成为丝绸之外另一种主要的输出商品。明末,茶叶传入欧洲,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进口商品除了传统的南洋诸地土特产外,增加了西洋货物如毛织品、棉织品、钟表、香水、皮毛、金属等。东西方各国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渠道进行经贸交往,丰富彼此间的经济生活,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其次,“海上丝路”还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字艺术、宗教信仰、礼仪服饰等向韩日的传播,主要就是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实现的。而高丽乐、天竺乐也是通过“海上丝路”进入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更是通过“陆海丝路”得到广泛传播。同样,西方文化特别是宗教也是通过“海陆丝路”影响着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向唐正式派出19次每次约400人的遣唐使团来华学习、交流;新罗国与唐朝的关系更为密切,据统计,新罗国以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向新罗国派使节34次。明代郑和从西洋返回时,许多国家都派使者甚至皇帝本人,乘郑和宝船并带来特产珍奇,返程时又带回更多的“礼物”。他们与我国保持了长期友好联系和贸易往来。 总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沿线各国在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各国文明交流的“文化交流之路”,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1/ 1

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国家历史文化100分

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国家历史文化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 4 题,每题 10 分)
1 . ( )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在中国古代史集上的东南亚国家。
?
A.蒲甘
?
B.泰可素
?
C.暹罗
?
D.扶南
我的答案: D
2 .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
?
A.广州
?
B.泉州
?
C.宁波
?
D.厦门
我的答案: A
3 . 历史上的扶南大致是现在的( )。
?
A.缅甸
?
B.柬埔寨
?
C.泰国
?
D.老挝
我的答案: B
4 .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 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宋朝之前东海航线主要由( )进出港。
?
A.广州
?
B.泉州
?
C.宁波
?
D.厦门
我的答案: C
多选题(共 3 题,每题 10 分)
1 . 历史上南海航线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以下( )几个阶段。
?
A.阿拉伯主导期
?
B.中国主导期
?
C.蒙元主导期

?
D.西欧主导期
我的答案: ABCD
2 . 以下关于东南亚早期国家的描述正确的有( )。
?
A.湄公河下游及三角洲地带,曾经是高棉人的古国
?
B.占婆人的古国位于现在的越南中部地区
?
C.室利佛逝位于现在的马来半岛的北部滨海地带
?
D.如今的海岛地区曾经是占婆人的古国
我的答案: AB
3 . ( )是柬埔寨历史上比较兴盛的两个时代。
?
A.吞武里
?
B.蒲甘
?
C.扶南
?
D.真蜡
我的答案: CD
判断题(共 3 题,每题 10 分)
1 . 蒲甘王国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对错
我的答案: 对
2 .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过程中,阿拉伯是最关键的缔造者。 对错
我的答案: 对
3 . 历史上的陆真腊是今天的老挝一带。 对错
我的答案: 错

走过丝绸之路的人及带来的文化交流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及丝路上的文化交流 摘要:两千多年前,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承载着中国古代经济的繁盛和绚丽多彩的文化交流。事件,有时间,有地点,更少不了的是穿行在其中人及他们所经历的故事,所带给中国王朝的外来文化。丝绸之路中的文化交流是当时唯一的、广泛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在广袤的亚欧大陆上,开扩出一条金色的路,绵延于世。 关键词:丝绸之路张骞玄奘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综述 19世纪80年代,一德国地理学家为绵亘在亚欧大陆上的这条交通大道命名为“丝绸之路”,主要用来称呼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交通道或商道;由于古代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产品即是丝绸,故以“丝绸”命名之。当然,亚欧大陆上各地的居民经由这些通道所展开的活动,远远不止丝绸贸易,也不仅仅限于经济活动,而是涉及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故“丝绸”实际上只是一个代称而已。 一般而言,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而在我国,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把丝绸之路分三段:第一段是从洛阳或者长安到敦煌;第二段是从敦煌到撒马尔罕;第三段是从撒马尔罕到地中海。这其实不是简单的一条路,而是一种交通的渠道,包括东西方之间的许多条道路。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