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36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传播的定义传播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二.关于传播学的五种说法1.共享说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说: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努力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2.交流说亚历山大戈德认为:传播是使一个人或数个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3.符号说贝雷尔森&塞纳: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消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称为传播。
4.影响说霍夫兰: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着)行为的过程。
5.信息说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人类传播活动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四.信息与社会信息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话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五.传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1.传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手段。
2.传播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
3.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带动传播的改进和完善。
4.传播塑造着社会的主体。
5.构成社会主体的人能够认识传播、控制传播。
六.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的。
2.关系:社会信息系统正常有序运行推动社会发展,反之阻碍社会发展。
3.社会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传播障碍:结构障碍和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信息社会的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二.哈特(美国传播学家)的媒介三分法1.示现的媒介系统。
几种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的总结10.劝服研究有万能效果论、两极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
万能效果论(万能效果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或称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这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
16.◆万能效果论的依据.答(1)赫斯特报系在促进美西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2)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下属电台播放的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地球》。
(3)纳粹运用心理宣传。
(4)美国纽约麦迪逊大道上广告公司林立,尤其是媒体广告越来越发达,对全世界的消费者的生活消费风尚产生很大影响。
17.◆简述魔弹论的成效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答:第一,必须有一个强权制度作为传播后盾。
第二,受众除了一种信息来源别没其它信息来源。
第三,强大的效果的取得还要看媒介使用方法的得当与否。
有限效果论: 两极传播研究、创新-扩散研究、耶鲁研究。
有限效果论:即有限效果模式,正是建立在劝服效果研究的两大流派的研究基础上的,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
劝服效果的研究有两大主要流派:一是拉扎菲尔德等哥伦比亚大学学者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两极传播”和“意见领袖”的存在,此外还包括由此而延伸出的罗杰斯等衣阿华学者的“创新—扩散”研究:另一主要流派是以霍夫兰为代表的耶鲁学派,他们的“传播与态度变化”较有影响,其关心的焦点也主要是劝服的功能。
19.◆拉扎菲尔德他们发现了“两极传播”“意见领袖”的存在。
由此,他们对媒介效果的结论是:对受众的影响远非“魔术般的”或“不可抗拒”,而是恰恰相反,影响极为有限。
模式可表述为:(1)媒介的影响通常经过中介因素产生,是间接的、辅助的、有限的;(2)这种影响并不表现为导致受众意见的改变,而是加强了受众本身的意见。
这里的“中介因素”即指“意见领袖”以及某些社会关系和受传者自身的接收态势。
两级模式20.◆凯兹和拉扎菲尔德的研究显示,两级传播模式包含哪几种假设?答:(1)个人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单位,而是与他人互动的团体成员。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视频讲解]12.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二、“沉默的螺旋”理论三、“培养”理论四、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五、“知沟”理论六、“第三人效果”12.2 重难点解读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1.理论概要及特点(1)理论概要“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特点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深入研究(1)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①初期的研究只是显示了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高度相关,并没有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证实了媒介议程形成受众的议程,媒介报道在先,受众认知在后的时间顺序。
③1973年冯克豪瑟对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做了更全面的检验。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①“0/1”效果或“知觉模式”: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②“0/1/2”效果或“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③“0/1/2……/N”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①概要: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②特点:a.着眼点于传播效果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b.考察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c.暗示这种媒介观: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不管客观或歪曲,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概念发展之一)①知觉模式(“0/1”效果):大众传媒对某个议题报道与否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②显著性模式(“0/1/2”效果):媒介强调少数议题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③优先顺序模式(“0/1/2/…N”效果):传媒按一定优先次序给与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作的判断。
3、不同类型的“议题”研究(概念发展之二)韦弗:①个人议题:私下认为重要的问题;②谈话议题:与别人交谈、议论时受重视的问题;③公共议题:自我感觉多数人都重视的问题。
三种议题的含义和作用各不相同,在传播过程中有融合为一的可能性,传媒对后两种议题的影响更大。
4、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研究(概念发展之三)①报纸:对长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大,形成“议程”基本框架,可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深刻影响;②电视:“热点化效果”突出,挑出最主要的“议题”突出强调,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
5、“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属性(概念发展之四)①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②受众的媒介信息接触量(接触越多,受影响越大);③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④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度高以及从事高层次社会职业的人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