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37
一、枪弹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又称皮下注射论(hypodermicneedletheory),或“刺激—反应”论,S-R论,传送带理论(transmissionbelttheory),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形成的基础是“刺激-反映”机制以及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等。
1、认为受众像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一样,对大众传媒的力量无法抗拒。
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会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2、理论不足: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未考虑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也未考虑到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3、案例:美国广播剧《星球大战》引起全国恐慌。
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读广播剧播出,在全美引起了大恐慌,几百万听众相信确有其事而纷纷出逃。
事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讯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某一类特定受众会有很强的影响。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也叫“最低效果法则”,由霍普.克拉伯提出,是对枪弹论的否定。
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倒下的靶子。
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
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受影响。
大众媒介通过许多中介起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地。
案例: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1942~1945年间,霍夫兰等人受军方邀请对“二战”中军事纪录片对士兵的劝服效果进行了研究。
他们让士兵观看系列片《我们问什么打仗》,以确定每一部电影对士兵的态度或动机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宣传片在传播普遍事实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没有明显改变受众固有的态度和观点,其效果是有限的。
(1)传播者的特性:信源的信誉、知名度越高,权威性、专业性越强,传播效果就越好。
【关键字】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群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四种最一般的传播理论如下:1.结构功能主义(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克海姆、默顿、帕森斯):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组织和结构提供了社会的稳定性,因此,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形式依赖于社会,并促成社会的均衡。
2.进化论的观点(达尔文、斯宾塞):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的变化遵从于一组自然法则,大众传播系统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决策者的传播需求的增长而发展。
3.社会冲突论(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这种理论认为,需求和目标互相对立的群体之间存在着斗争。
在冲突的大多数领域,大众传媒都积极参与斗争。
例如,作为不受政府控制的守望犬(watchdog)。
4.符号交换理论(库利--环境胜过遗传基因,米德--集体和个人生活的语言符号):这种理论认为传媒对现实结构的描述只提供了来源有限的信息,并创造了个人和集体所建构的现实。
这些一般的理论是社会学的范式(假设的集合或信念的体系)。
能够与之争鸣的心理学理论通常作为一种单独的框架,主要原因是上述四种理论为大众传播研究中集体行为及其效果的探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是在个体传播效果方面,我们必须求助于心理学范式。
心理学框架内有好几种独立的方法。
第一种是神经生物学方法,它关注传播对于神经和大脑的效果;第二种是比较研究法,它关注传播对于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效果;第三种是行为主义方法,它来源于刺激-反应理论,并同前两种方法联系紧密;第四种是精神分析法,它关注潜意识的反应;第五种取向是认知心理学方法,它关注伴随着知觉输入的人类行为。
这就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以下是两种一般的说服模式:1.社会文化模式:这种模式试图说明社会文化变量使特定的个体可以解释或表达现实和大众传媒中的现实。
2.心理动力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认知心理学范式,它研究一则有效的讯息如何使人做出传播者希望发生的行为(发出外在可见的反应)--效果。
从这种模式派生出来一种很有价值的理论,鲍尔-罗基奇(Ball-Rokeach)的价值观改变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考试题型: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三、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四、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五、案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信息?3、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4、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2、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2、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3、信号与象征符有什么区别?4、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定义及作用5、什么是象征行为?6、什么是象征性社会互动?7、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直线模式的结构特征(拉斯韦尔5W、香农-韦弗)3、循环模式的结构特征(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德弗勒)4、系统模式的结构特征(赖利夫妇、马莱兹克)5、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1、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2、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3、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包括其负功能)4、大众报纸的特点是什么?5、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6、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7、简述电视的媒介特性。
8、简述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9、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0、简述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1、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12、什么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简述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2、如何定义技术和媒介技术?3、简述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传播学核心理论专题九——传播效果中的各种理论一、睡眠者效果/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霍夫兰在说服研究中发现,信源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系,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霍夫兰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经过一段时间后,消息来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
受众对传播来源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
这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二、两级传播论这是有限效果论体系的经典理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伊里调查之后提出的,指来自媒介的信息首先抵达舆论领袖,然后由舆论领袖通过人际传播传递给受其影响的追随者,即形成“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
两级传播比大众传播更具说服力,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更具针对性,更易被受众相信和接受。
缺陷:①舆论领袖和其他受众缺乏明显区别。
②特定场合下受众可以直接获取媒介信息,不存在中间人。
③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可能有更多级传播过程。
④在缺乏媒介的社会或发达社会中的危机环境中该理论不适用。
三、意见领袖(舆论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两极传播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指人群中首先或较多接触大众传播信息并将经过自己加工的信息传播给他人的人。
特点时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与受其影响者处于同一团体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通晓特定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信息。
意见领袖介入传播过程,加快了信息传播并扩大了影响,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能力。
四、预防接种理论(防疫论)预防接种理论又称防疫论,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20世纪60年代进行实验,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经研究提出预防接种理论,并提出"防疫"一词。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