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十章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840.56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题目: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对传播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学院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年月摘要本论文主要通过研究佩恩基金会,火星人入侵,二战宣传,人民的选择,暴力与媒体等传播学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对传播效果的历史和发展进行研究,发现了魔弹论和有限效果论两者之间的演变和关系,并研究以上两个理论研究的过程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播,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佩恩基金会,火星人入侵,二战宣传,人民的选择,暴力与媒体大众传播的效果包括环境认知效应、价值形成与维持效应、社会行为示范效应。
[1]环境认知效果是指在当今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了解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大众媒体通过传递信息来报道事实,告诉观众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但它不一定将所有事情记录下来。
媒体在选择和报道事件时的偏见以及报道事件的角度都影响着我们对周围人和事件以及对社会的理解和印象。
这意味着大众传播限制着我们观察外界的视角;二是价值的形成与维护,大众传媒在信息的内容与传播上,往往包含着是非、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的价值取向。
大众传媒倡导什么,反感厌恶什么,客观上都对社会规则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与维护有着非凡的影响。
这种效应是由于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导致了新规则和新价值观的形成,并通过控制舆论维护了现有的规则和价值观。
三是社会行为示范效应。
[2]大众传媒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认知领域和价值取向上,而且通过提供具体案例或建立模型和范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而且在不同意识形态国家,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媒都具有上述三个方面的社会影响,不过由于它们发源基础的不同,向人们揭示的倡导的价值和行为模式是有本质区别的。
从大众传播效果的分类来看,时间方面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大众传播主体意图的关系来看,时间方面可以分为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可以分为正面效果、负面效果、反面效果和某种中间形式效果。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就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40年代至60年代末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魔弹论(第一时期)产生原因:①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
大众报刊飞速普及,大众传媒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渗透到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敬畏心理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③本能心理学盛行,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④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成为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和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魔弹论”又称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左右人的态度、意见,甚至可以支配他们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经典研究有: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研究等。
魔弹论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二、“传播流”研究和“有限效果论”(第二时期)(一)重要特点: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二)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三)“传播流”研究1、定义: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由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2、代表性研究成果: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4)、卡茨《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创新与普及》(1962)、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1960)传播流三部曲:一、《人民的选择》1、《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研究报告,又称“伊里调查”。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1.文献阅读分析:文献阅读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基础,通过阅读和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并研究大众传播的基本理论、概念以及先前的研究成果,从而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
在文献阅读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以及确定研究问题的切入点。
2.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真实的实际情境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取对大众传播现象的直接观察和了解。
实证研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调查、观察和统计等,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揭示出大众传播的现象、规律和影响等。
3.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向被调查者提问并收集他们的回答来了解大众传播的情况。
调查问卷可以包括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以及单选、多选和主观评价等。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获取受访者对于大众传播的认知、态度、行为等信息,从而深入了解大众传播的实际状况。
4.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控制变量法,通过人为的操作和干预,来观察和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大众传播影响效果。
实验研究通常通过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其进行不同处理或介入,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加准确地研究大众传播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从而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阅读分析、实证研究、调查问卷和实验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大众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为实际应用和理论构建提供支持。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应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灵活选择和运用适合的方法,以期获得准确和有效的研究结果。
第十章传播效果研究(上)学习指导:本章的重点在于了解传播效果研究史中的一些结论和思路,比如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研究和说服效果研究。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概念: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们的知觉的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3.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①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这种“理论”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影响。
②现场理论: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
这种理论直接支配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③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它影响公众,传媒工作者,传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
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问答:戈尔丁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哪四种类型(看图)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和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
前者指特定信息在个人身上引起的认知、态度和行动的变化。
大众传播学的效果及理论研究作者:于晗来源:《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10期约瑟夫·克拉珀的《大众传播的效果》(2016年12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媒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中的一本重要专著,它整合了截至20世纪50年代的传播效果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项目和成果,强化了大众传播学的效果理论,在“有限效果模式”的理论思想下,以已经存在的媒介传播效果现象为基础,归纳和总结媒介的功能和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研究。
具体来说,《大众传播的效果》从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研究态度入手,深入地论述了媒介传播的说服、强化、微小改变等作用,并从传播的促成因素、传播情境、媒介素材、受众生理和心理特征等角度来综合讨论大众传播的效果。
一、有限效果理论的概述大众传播给整个时代、社会和每一个个体所带来的影响显然都是巨大的,但是这种影响具体有多大,在效果理论研究这一领域却仍然存在着争论。
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媒介影响力,人们经历了一些反复的观点:“魔弹论”认为媒介影响力是巨大的,就像是埋在受众群里的炸弹,当媒介为了商业效益,而传播信息垃圾,充满暴力、色情和抑郁的时候,将会对人们产生不利的影响,简直就是“潜在的社会公害”;而“有限效果模式”则认为,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者、媒介和受众都有着自己的立场和责任,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而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媒介的传播效果要根据传者和受众的自我判断和信息获取方式来决定,它不存在绝对化的好与坏,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大众媒介传播会对受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让这种影响有一个更加积极的走向。
近年来,大众传播的媒介效果和媒介影响力再一次被重视,在大众传播更加繁荣的当下,人们发现当前大众传播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介信息,真真假假、好好坏坏以及藏在网线背后的有心人,信息和舆论泥沙俱下,无疑对特定的受众群产生了极其不良的思想导向。
笔者认为,魔弹论、有限效果论或者其他强化效果论,它们都是大众传播学效果中的一个侧面,大众媒介传播是一个信息科技客观发展的事实,它的影响力好坏往往取决于传者的态度和受众的选择,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对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的影响不管是大还是小都具有较大的群体差异性和文化差异性,要想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来促进区域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并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效果,则需要从传者和受者两个主体出发。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就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40年代至60年代末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魔弹论(第一时期)产生原因:①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
大众报刊飞速普及,大众传媒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渗透到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敬畏心理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③本能心理学盛行,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④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成为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和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魔弹论”又称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左右人的态度、意见,甚至可以支配他们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经典研究有: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研究等。
魔弹论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二、“传播流”研究和“有限效果论”(第二时期)(一)重要特点: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二)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三)“传播流”研究1、定义: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由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2、代表性研究成果: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4)、卡茨《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创新与普及》(1962)、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1960)传播流三部曲:一、《人民的选择》1、《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研究报告,又称“伊里调查”。
传播学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就大众传播效果的性质和影响力强弱的认识而言,这一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时期: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第二时期:有限效果论,40年代至60年代末第三时期:宏观效果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魔弹论(第一时期)产生原因:①大众传媒发展的迅猛势头产生巨大的社会冲击。
大众报刊飞速普及,大众传媒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渗透到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对大众传媒产生了敬畏心理②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企业广告宣传人员,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③本能心理学盛行,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主导,由于人的遗传生理机制是大致相同的,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④大众社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社会中的的等级秩序和密切的社会联系,使社会成员成为均质的、分散的、孤立的“原子”,个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失去了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照系,使得他们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和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魔弹论”又称为“枪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
该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立竿见影的效果,进而左右人的态度、意见,甚至可以支配他们的行为。
这个时期的经典研究有:拉斯韦尔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研究、关于电影与儿童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和“火星人入侵”研究等。
魔弹论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对传播过程做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二、“传播流”研究和“有限效果论”(第二时期)(一)重要特点: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二)主要研究领域:“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三)“传播流”研究1、定义: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由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2、代表性研究成果: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4)、卡茨《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创新与普及》(1962)、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1960)传播流三部曲:一、《人民的选择》1、《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研究报告,又称“伊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