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1.38 KB
- 文档页数:3
第28卷 第2期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8 No.2 2011年6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un. 2011 文章编号: 1001-4543(2011)02-0178-05戏剧翻译的语用解读胡 贞(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209)摘 要: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翻译界对其所做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戏剧本身口语化较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语用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
针对现有戏剧的翻译研究,提出了“语用解读”这一概念,即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翻译中所涉及的语言使用问题进行交际意义上的综合分析。
试从影响戏剧翻译的语用因素入手,通过简要的分析说明来反映语用理论对戏剧翻译的可借鉴价值。
关键词:戏剧翻译;语用;解读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B0 引言戏剧文学,一般是指供戏剧舞台演出的文学剧本。
随着社会生活和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舞台表演经验的不断丰富,戏剧文学也日趋完善。
它不仅可供舞台演出,而且早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可直接供群众阅读。
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也反映在戏剧文学的交流中。
中国的一些经典戏剧,如《茶馆》,曾不止一次地被搬上了异国舞台。
可见戏剧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而戏剧翻译的两重性却使其成为翻译研究领域最具争议性,也最被忽略的课题之一[1]。
这里的两重性是指剧本的可读性和可演出性:前者着眼于剧本的遣词造句;后者着眼于剧本的非语言环境,更强调读者和观众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剧本的创作都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所以剧本的可演出性和与读者的联系应成为戏剧翻译过程中重点注意的问题,“鲜活的语言”是其追求。
由于戏剧剧本中的人物语言是剧作家塑造艺术形象,展示情节内容的根本手段,因此戏剧中的人物对话就比其他文学形式中的对话更显重要。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特别是以会话作为研究的语言材料,即语用学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在人类历史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期,人们都有着演戏的欲望。
戏剧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在文字形成之前戏剧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人们在原始社会的祭奠鬼神的仪式上所作的表演可以被看作是戏剧的萌芽状态。
早在小说诞生之前戏剧已经活跃在古希腊的舞台上。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戏剧家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了诸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等一系列悲剧,阿里斯托芬则创作了大量喜剧。
这些伟大的戏剧家所创作的古希腊戏剧至今仍旧是西方戏剧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欧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戏剧为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起,英国戏剧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
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激进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将中世纪戏剧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他的作品《铁木耳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马耳他的犹太人》等从不同侧面体现他对个性解放和个人权力的追求。
这一时期英国戏剧界的领袖人物则非莎士比亚莫属。
莎士比亚一生写过37个剧本。
就创作风格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开始创作到1600年止,作品主要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如《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约翰王》、《里查三世》等。
第二个时期从1601年到1607年,作品以悲剧为主,如《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四部悲剧标志着莎士比亚登临了戏剧艺术的颠峰。
第三个时期从1608年至1612年,作品以神话和传奇剧为主,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的的作品开创了西方戏剧的新纪元,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戏剧精品。
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以讽刺喜剧见长的本?琼生成为英国戏剧界的领导者。
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戏剧的发展始终处于低潮之中。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舞台出现了喜剧的短暂复兴,歌德斯密和谢里丹是这一时期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
戏剧语言的风格及其翻译戏剧自产生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戏剧源于古代的原始舞蹈。
在西方,戏剧被认为始于古希腊的悲喜剧。
国内外的学者尝试给予它科学的定义。
Barnet ( 1997:536)等人认为:戏剧不是简单的文学语言,而是表达性语言,是着了装的表演者在特定舞台上的台词,常伴随各种肢体动作。
林克欢 (1993:4,10)则认为定义戏剧难如定义人类,他指出:戏剧是时间和空间上的视觉和听觉的表演,涉及到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学语言,演员和观众同时出现。
上述的定义都涉及到了戏剧的语言,戏剧语言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文拟以中国著名翻译家英若诚所译《茶馆》为例,探讨戏剧语言的风格及其翻译。
一戏剧和戏剧语言综合Barnet 和林克欢等人对于戏剧的定义,我们可以对戏剧认识如下:首先,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它凭借语言、动作、音乐、舞蹈、服装等来实现故事的叙述;其次,戏剧也属于一种文学形式,其效果和影响有赖于剧作家、导演和演员的合力,同时戏剧的欣赏讲究共时( spontaneous )和瞬间 ( immediate )。
戏剧语言是整个戏剧的基础。
剧作家使用它来介绍故事情节,连接各个剧幕,刻画人物等。
戏剧语言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说明语言;另一个则是表演语言。
说明语言是戏剧的附体语言,主要用来辅助说明舞台上与听觉和视觉相关的信息,包括叙述、解释和描写。
说明语言应该正式并且简洁。
表演语言是主体语言,是演员在舞台的台词,它包括独白、对话以及旁白等,正是通过这部分语言,戏剧的情节才得以发展,人物个性才得以刻画。
因此,表演语言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Nicoll (1985:95)认为表演语言应该“经济且艺术”;Backer (1985:426)认为这种语言需意义明确,利于故事情节推进,且一致于人物性格;蓝凡(1992:474)认为表演语言有三个特点,即可表演、个性化和诗化。
尽管学者们对戏剧的表演语言风格提出了种种看法,对其特点各抒己见,但结合他们的共性,笔者认为戏剧语言的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口语化和个性化。
《浅谈戏剧翻译中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倾向于根据个人在家族中的出生排行给其命名,如顾八奶奶、黑三、胡四、金八等称谓,译者直接将其音译成“Mrs.Gu”、“Hei San”、“Hu Si”、“Jin Ba”,虽简单直接,但对于这些称谓的由来巴恩斯并没有给出进一步的解释,无法体现出人名的真正含义,little girl run away from us, a little first time girl she is.,S.Rewriting the Exotic: The Manipulation of Otherness in Translated Drama.[C].Pichen,C.(ed.)London:Institute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1993.摘要: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剧本融合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学体裁的特点,是戏剧表演艺术的文本基础。
剧本的双重功能在于其不仅是舞台演出的蓝本,同时也可单独作为文学作品以供欣赏阅读。
同其它文本类型的翻译相同,文化现象的英译在戏剧翻译的整体层面上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本文以巴恩斯的《日出》英译本为例,具体分析巴恩斯在处理文化现象时运用的翻译方法,探讨戏剧翻译中文化现象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戏剧翻译;翻译策略;文化;《日出》一.引言翻译活动不单纯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它还涉及两种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
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
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18-19)。
Eugene Nida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Nida,1993:109)。
戏剧翻译既有文学翻译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
论戏剧语言的翻译戏剧作品是各国文学艺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作品在各国之间译介、流传的历史也源远流长。
然而,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戏剧翻译给予的关注非常有限。
翻译界对于戏剧翻译谈之甚少的主要原因在于戏剧文本的双重性。
一部戏剧作品既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同时戏剧的本质又决定了它是舞台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部戏剧的书面文本和演出文本是彼此依存、无法分割的。
因此,戏剧文本的翻译不同于小说、诗歌的翻译,它不仅涉及到一个特定文本从原语到的语的转移,还涉及到很多语言学以外的因素。
本文通过对戏剧语言特质的分析、归纳,对戏剧翻译理论的综合论述,以及对于具体戏剧译本的个案研究,对戏剧语言的翻译作了多角度的探讨。
在戏剧语言分析一章里,笔者对戏剧文学、戏剧语言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归纳。
通过对具体剧本台词的剖析,总结了戏剧语言的六个方面的特质:重诗意、口语化、讲修辞、含蓄性、个性化、动作性。
这六个方面的特质正是构成戏剧语言舞台魅力的基本元素,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也应该致力于将戏剧语言固有的这些特质移植入译语剧本。
在戏剧翻译理论综述一章里,笔者首先将传统的翻译标准与戏剧翻译相联系;接着分析了戏剧翻译的特点:如戏剧翻译的对象、戏剧翻译的“交流回路”、戏剧演出的时空限制、戏剧符号的多元化等等;然后总结了戏剧表达的特性对于戏剧译者的影响,其中包括译本语言的口语规范,语言的性格化特征、语言与动作的匹配、文化、修辞的处理,以及剧本翻译对于译者的特殊要求;最后探讨了戏剧翻译的策略以及戏剧翻译的研究重<WP=6>点,介绍了巴斯奈特提出的戏剧文本翻译策略以及马可在此基础上所总结的戏剧文本的译者在作翻译决策时应该参考的三个方面的变量:即翻译的目的是用于阅读还是演出,原语文化背景保留的程度,以及诗剧翻译中译者对语言表达载体的选择。
在可演性的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多译本比较一章里,笔者从戏剧语言的口语化、戏剧语言的个性化、戏剧辞格的翻译、戏剧语言的舞台效果、戏剧文化元素的翻译诸方面对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译本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文字优雅、书卷气浓厚但却“千人一面”的戏剧译本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翻译。
Language Functions of Dramatic Discourse and
Drama Translation
作者: 王子颖 孟伟根
作者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出版物刊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页码: 96-10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 戏剧话语 语言功能:翻译
摘要:运用德国戏剧符号学家Manfred Pfister的戏剧语言“多功能性”理论,对戏剧话语所隐含的六大功能:指称功能、表情功能、诉求功能、寒喧功能、元语言功能和诗学功能作分析研究,指出戏剧翻译者要注重对源语和译入语在语言功能方面的差异研究,最大限度地再现戏剧源语言信息的功能。
《长江丛刊》2018.0755浅谈英译京剧特点及翻译方法■齐芷玥/山东大学摘 要: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是完美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一种艺术形式。
要让外国人了解京剧,要让国粹走出国门,把京剧资料翻译成英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京剧翻译入手,探究京剧翻译特点和相关翻译策略,以更好传播中国京剧文化。
关键词:京剧 文化 翻译一、京剧翻译特点(一)视听性京剧是一种舞台艺术,视听性是其最重要特征。
由于京剧受空间限制,背景与道具是静态的,因此戏剧中听大于看的成分。
京剧的“唱”、“念”一看而过,无法停顿,这就要求戏剧对白翻译语言简练明确。
在魏莉莎翻译的京剧经典剧目《凤还巢》英译本中有一段朱焕然与程夫人的对话。
朱焕然:岳母!程夫人:贤婿!朱焕然:再“咸”我就吃不得了。
程夫人:事到如今,有什么长策无有?朱焕然:这会儿,甭说长策,我连个短策都没有了。
Zhu: Esteemed mother-in-law!Madam: Esteemed son-in-law!Zhu: There ’s enough steam around here to cook my goose!Madam: Now that things have become to things pass ,have you an inspiration? Zhu: An inspiration? No ,just a lot of perspiration!这里,汉语文本中“咸”是双关语与“贤”是谐音,“esteem ”和“steam ”也是谐音,相当于原文中的“贤”与“咸”,译文用地道的英文采用再创造的方式传达了原文的幽默的双关效果。
而“inspiration ”(灵感 )与“perspiration ”(汗液)则传达出原作中“长策 ”、“短策”的对比意蕴与喜剧风趣来。
(二)可接受性京剧表演成功与否在于观众的理解程度。
舞台表演时间有限,剧本译文应便于观众理解并完全领悟其内涵。
浅谈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以剧本《天使在美国》为例◎姚渝璠摘要:戏剧翻译具有“二重性”,即源自于戏剧文本的文学性和可表演性。
学术界对于戏剧翻译该以文学性为主还是可表演性为主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本文将以剧本《天使在美国》为例,通过翻译实践,从语言的口语化和文化对等性的角度简要分析可表演性在戏剧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戏剧翻译;可表演性;《天使在美国》;翻译实践一、戏剧翻译理论戏剧作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域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
戏剧文本的特殊在于其常常具有“二重性”,即作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和作为舞台作品的可观性。
这种特殊往往也体现在翻译中,造成了戏剧翻译的“二重性”——文学性和可表演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出现了一些戏剧翻译理论家,针对戏剧的特征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例如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认为,“可表演性是戏剧翻译的先决条件,译者需据此判断哪些结构适于表演,然后译成目的语”(Bassnett, 2004:122)。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也提出“戏剧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舞台演出”(Newmark, 2001:172)。
这表明在戏剧翻译研究中,可表演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可以说,戏剧翻译的“二重性”至今都是戏剧翻译研究的重难点,不仅学术界对此争论不休,其对戏剧翻译的实践活动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我国的一些知名译者在进行戏剧翻译时,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郭沫若提出的戏剧翻译“诗性的移植”,曹禺提出的为“演”而译,英若诚提出的“活的语言”和“脆的语言”(孟伟根, 2012),都是对戏剧翻译实践的不同理解,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笔者更倾向于戏剧翻译需要以可表演性为基础,戏剧只有在舞台上才能真正展现其魅力,因此在进行剧本翻译时,笔者以可表演性为主,文学性为辅,力求译文简洁生动,有感染力。
二、戏剧《天使在美国》简介《天使在美国》是托尼·库什纳创作的现代戏剧,曾获得普利策戏剧奖和托尼奖,涉及政治、边缘人权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研究价值。
浅谈戏剧的语言特点和翻译原则摘要: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表演艺术。
剧本之于戏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对象和目的的影响,戏剧文学有着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戏剧的语言中。
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戏剧语言主要呈现出视听性、动作性、个体性、通俗性、艺术性和富于潜台词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戏剧的翻译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本文立足于等效原则视角,探讨戏剧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戏剧语言翻译一、引言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戏剧的内涵有广狭之分,狭义的戏剧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首先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世界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
广义的戏剧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的总称,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
文学上所讲的戏剧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更准确的讲,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学剧本。
Susan Bassnett在Still Trapped in the Labyrinth: Further Reflec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Theatre(《依旧身陷迷宫:对戏剧与翻译的进一步思考》)一文中将文学剧本的阅读方式分为七类:1,将剧本纯粹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2,观众对剧本的阅读;3,导演对剧本的阅读;4,演员对剧本的阅读;5,舞美对剧本的阅读;6,其他任何参与演出的人员对剧本的阅读;7,用于排练的剧本的阅读。
可见,文学剧本价值的体现不一定需要借助于表演,它也可以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供读者阅读。
因此,戏剧本身就存在双重性,即可读性和可表演性。
戏剧文学的这双重性使戏剧翻译成为了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因为译者不仅要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且还要弄清楚语言符号和其它戏剧符号之间的关系。
在翻译剧本时,译者还应该根据翻译的目的调整翻译的策略。
浅析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研究论文戏剧翻译是翻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将戏剧作品从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使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的观众能够理解和欣赏原作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戏剧翻译的研究进行浅析。
一、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戏剧翻译戏剧翻译作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借助翻译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翻译理论提供了关于翻译过程、翻译策略以及翻译效果评估等方面的理论框架,为戏剧翻译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1.等值理论根据等值理论,戏剧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内涵和外延,使译文能够传达与原作相近的意义和效果。
在戏剧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实现等值翻译,以确保目标语言观众对原作的理解。
2.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实现功能的对等。
在戏剧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观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对原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确保译文在观众之间产生类似的艺术效果。
3.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不仅涉及语言的转化,还涉及文化元素的传递和转换。
在戏剧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通过恰当地转化文化元素和背景知识,使观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够理解和接受原作的艺术魅力。
二、戏剧翻译的特点和挑战戏剧翻译与其他类型的翻译存在一些独特的特点和挑战,这些特点和挑战需要翻译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应对和处理。
1.多重语言要素戏剧作品中常常涉及多种语言要素,例如方言、外语等。
翻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的背景和理解能力,决定是否保留原文中的多重语言要素以及如何进行翻译和标注,以平衡原作风格和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需求。
2.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对戏剧翻译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并寻找合适的方式来转化文化元素,以确保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译文。
3.口头语言和行为语言的转换戏剧作品中常常出现口头语言和行为语言的转换。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戏剧翻译的汉化分析孙小清 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摘 要:文学作品的翻译,文化因素无时无刻不在体现,而戏剧更要求语言精练易懂,对其翻译当然也有特别要求,即译文应尽最大努力做到适应舞台,让观众即刻明白台词和对话的意义,又不失原文韵味,还有本土化特色。
归化法翻译,是指用目的语言的文化元素代替原文化;语义增补法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加入原文中并没有出现的信息,解释和注释等,但须保持对原文和陌生文化的尊重。
关键词:翻译;戏剧;西班牙戏剧;归化;加译作者简介:孙小清(1993-),女,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西戏剧翻译、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151-02戏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西方,其根源可追溯至古希腊,酒神的祭祀活动。
在东方,戏剧起源于巫术表演。
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中所说,“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把戏曲定义为“合歌舞以演故事”。
然而中国现代戏剧却起源于西方,从二十世纪开始已有许多优秀的国外作品被翻译,引进到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怎样翻译的本土化又不失原文韵味,同时结合戏剧语言的特点,口语化,个性化,适合演出是当今译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那么,由于戏剧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作品,有大量的时间让读者细细品读,慢慢回味,和戏剧表演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语言精练易懂。
为了让观众在当下即刻明白台词,对话的意义,舞台对戏剧翻译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若原文本是适合演出的,那么译文应尽最大努力做到适应舞台。
1.翻译理论与戏剧语言根据García Yebra (1997: 47), 翻译是两种由于语言障碍而分离的社会得以沟通的桥梁。
事实上,翻译不只是翻译语言,而是翻译文本,确切地说翻译是一个把源语言文本译到目的语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把被翻译的语言称之为源语言,被译作的语言为目的语言。
- 246-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谈戏剧翻译中结合使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重要意义山西师范大学/孙林【摘要】19世纪末期,继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出现后,又诞生出了一种以试听来让观众感知、了解文化的新艺术。
正是因为戏剧强调的是观众视觉、听觉及感受的接受效果,所以无论是从其剧本语言或是从其表演艺术形式来看,对于戏剧的翻译势必要兼顾考虑这二者的双重性。
同时,由于戏剧语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表演性,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到底是忠实原作一字一句的采用语义翻译法,还是为了达到某种戏剧效果而采用交际翻译法呢?本文就从语义翻译法与交际翻译法对戏剧类文本的翻译效果入手来讨论这个问题。
【关键词】戏剧 戏剧翻译 语义翻译法 交际翻译法一、戏剧类艺术的语言特点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语言也有其戏剧类语言的特殊性。
戏剧和普通的文学作品不同,它是由演员将剧本台词与自身的表演结合起来的一门艺术。
而表演又是一种情感表达最直观、感情表现形式最多样化的一门艺术,所以为了突出舞台效果,戏剧类文本的语言一般都具有简洁凝练,动作性、节奏感强以及通俗口语化程度高等特点。
考虑到戏剧的翻译原则包括忠实性原则、可表演性原则、审美性原则、信息价值原则以及文化价值原则等,再考虑到剧本的译文要尽可能的以原作为依归,尽力保留源语文本的语言特点及行文方式,做到尽可能的接近原文本的形式和风格,也就决定了我们在戏剧翻译方面不可能单一的采用某种翻译技巧,而需要根据戏剧文本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或是多种翻译法的结合使用。
二、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定义与区别所谓语义翻译,实际上就是忠实翻译,突出翻译要重现原剧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写作本意,最大程度的靠近原剧。
而交际翻译则相反,它考虑的是剧本对观众产生的效果,强调的是剧本中的信息和内容,希望目的语观众可以和源语观众对作品产生同样的共鸣,所以在用交际翻译法翻译时,译者的灵活性增强,而且在必要时刻,还会对原剧作进行修改润色。
戏剧语言风格英译初探Abstract:This article makes a tentative analysis on A. C. Barnes’translation of Cao Yu’s play Sunrise by consulting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drama translation,drama language and literary works translation. Some typical parts are taken as examples from both the original work and the translated version to make a full elucidation of how the style of the writ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ama language are embodied in the translated work. Some translations that need reconsideration are also pointed out.Keywords:drama language;style;literary works translation;audience’s reaction本文结合文学作品翻译的一些指导性原则,从戏剧翻译的特点和戏剧语言本身的特点出发,对巴恩斯译的曹禺作品《日出》进行尝试性分析。
为了便于阐释,文中把原著和译本中一些典型的部分作为例子,探讨译者是如何在译文中体现戏剧语言的风格和作者的风格的。
同时,指出了译文中个别地方有待商讨的地方。
标签:戏剧语言;风格;文学翻译;观众反应一、引言提高翻译水平的一种“笨”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优秀的译本拿来和原文对照,和自己译的对照,仔细研读、琢磨、品评、学习。
各类文学作品翻译有普遍适用的原则要求,而其中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的翻译又因其各自体裁不同而各具特色。
浅谈戏剧语言的翻译
在人类历史上,不论哪一个国家、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期,人们都有着演戏的欲望。
戏剧发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在文字形成之前戏剧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
人们在原始社会的祭奠鬼神的仪式上所作的表演可以被看作是戏剧的萌芽状态。
早在小说诞生之前戏剧已经活跃在古希腊的舞台上。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戏剧家以神话传说为题材创作了诸如《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等一系列悲剧,阿里斯托芬则创作了大量喜剧。
这些伟大的戏剧家所创作的古希腊戏剧至今仍旧是西方戏剧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欧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戏剧为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从十六世纪八十年代起,英国戏剧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
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激进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将中世纪戏剧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他的作品《铁木耳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马耳他的犹太人》等从不同侧面体现他对个性解放和个人权力的追求。
这一时期英国戏剧界的领袖人物则非莎士比亚莫属。
莎士比亚一生写过37个剧本。
就创作风格而言,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开始创作到1600年止,作品主要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如《错误的喜剧》、《第十二夜》、《约翰王》、《里查三世》等。
第二个时期从1601年到1607年,作品以悲剧为主,如《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这四部悲剧标志着莎士比亚登临了戏剧艺术的颠峰。
第三个时期从1608年至1612年,作品以神话和传奇剧为主,如《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的的作品开创了西方戏剧的新纪元,对欧洲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戏剧精品。
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以讽刺喜剧见长的本?琼生成为英国戏剧界的领导者。
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上半叶英国戏剧的发展始终处于低潮之中。
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戏剧舞台出现了喜剧的短暂复兴,歌德斯密和谢里丹是这一时期的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
十九世纪显然不是戏剧的时代,而是英国诗歌、散文及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晚期又出现了以风俗喜剧着称的优秀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
二十世纪英国戏剧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指的是二十世纪初以萧伯纳为代表的剧作家所创作的社会问题剧;而后一阶段则是指五、六十年代以奥斯本为代表的愤怒派戏剧和以贝克特、品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
在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着名剧作家尤今?奥尼尔是第一位获得世界承认的美国剧作家,也是美国戏剧的奠基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又诞生了一批重要的现实主义剧作家,其中包括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及阿尔
比等人。
通过对英语戏剧史的简单回顾,不难看到戏剧文学在英美文学中所占据的地位其实并不亚于英语的小说、诗歌,戏剧可以说是英美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英语小说和诗歌的翻译,一直以来翻译界讨论颇多,然而对于戏剧的翻译却谈之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迄今为止,学术界之所以对于戏剧翻译给予的关注非常有限,也许是由于戏剧作品的译者所面临的特殊困难造成的。
戏剧文本的译者面临的问题有别于其他任何类型的翻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主要的困难在于戏剧文本本身的性质,“尽管语际翻译涉及到一个特定文本从原语到的语的转移,但是戏剧文本的翻译过程还涉及到语言学之外的各种因
素”(Bassnett,1985:87)。
不同于小说、诗歌的翻译,“戏剧艺术的双重性要求语言和视象、音效结合起来”(Baker,1998:71)。
因此,戏剧作品的译者就面临一个选择,是把剧本视为文学作品,还是把它视为戏剧舞台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译者的不同选择会对他采取的翻译策略产生重大的影响。
尽管当译者在翻译某一剧作家的全集的时候,他也许可以将其剧作作为文学作品来介绍给译语读者。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剧本的本质并不是供人阅读的,而是为舞台而作的。
一部戏剧文本和剧作的演出之间存在互为依存的紧密关系,“这两种文本――书面的和演出的――是共存的、无法分割的”(Bassnett,1985:87)。
正是这样的一种特殊关系使得“译文的忠实度――建立起译语和原语的关系――和可接受度――在译
语环境中构筑起一个流畅的文本――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Baker,1998:71),
因而也就给戏剧文本的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作者选取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两部主要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的汉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中国舞台上林林总总的“莎剧”变体,探讨戏剧文本翻译有别于一般文学翻译的特性。
之所以选取莎士比亚的剧作作为研究素材,除了莎剧代表着戏剧创作的颠峰以外,更因为莎士比亚是一位
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在他的作品里,各种锦词警句俯拾皆是,字里行间妙语泉涌。
其剧作的语言不仅诗意浓厚、富于修辞,而且各种语体风格并存。
可以说莎剧的翻译对于戏剧文本的译者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考验。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1
章对戏剧文学、戏剧语言的特质进行了分析、归纳。
第2章是对戏剧翻译理论的综合论述,其中包括传统翻译标准与戏剧翻译之,对戏剧翻译的特点、戏剧表达的特性对于戏剧译者的影响的分析,以及对戏剧翻译的策略、戏剧翻译的研究重点的探讨。
第3章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多译本比较对于戏剧翻译中“可演性”的翻译进行了探索。
第4章以《哈姆雷特》的汉译本为例,探讨了传统诗剧的翻译。
第5章以中国戏剧舞台上的莎剧为例,介绍了戏剧翻译中常见的文化归化的策略。
最后部分的结论则概述了本文的要点。
第1章戏剧语言分析 (5)
戏剧文学概述 (5)
戏剧语言分析 (8)
第2章戏剧翻译理论综述 (32)
传统翻译标准与戏剧翻译之 (32)
结语……………………………………………………………
戏剧翻译的特点 (40)
戏剧表达的特性对于戏剧译者的影响 (51)
戏剧翻译的策略 (56)
戏剧翻译的研究重点――对于可演性的探讨 (60)
第3章可演性的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多译本比较 (65)
绪论 (65)
戏剧语言的口语化 (68)
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71)
戏剧辞格的翻译 (75)
戏剧的舞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