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教学课件2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15
二年级语文《青松》教案二年级语文《青松》教案1一、初读古诗。
分组练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准确字音,读通顺诗句。
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朗读情况,可以派代表朗读,也可以小组一起读,由小组自己决定朗读形式。
朗读之后可以师生一起点评,指出其中难读的字或纠正其中读错的字。
二、理解诗意。
小组交流,说说读懂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字词,组内讨论。
我想送给他们一些妙计:“看看图,想想意思。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联系你理解的句子,想想你不解的字词。
”这些锦囊妙计我想在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送给他们。
(打印在纸条上,藏在一个小钱袋里。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我想孩子们对第一句的理解能结合图用自己的话来说,对于第二句的理解中,对“高洁”的理解一定有困难,我想可以利用课件给学生看雪化后的青松,说说雪化后的青松是怎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到雪化后的青松更洁净苍翠。
三、有感情朗读、背诵小组练习,通过点评让学生读出青松的“挺”“直”“高洁”。
读的形式多样化(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机会,在生动的朗读练习中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四、指导书写。
小组交流识字方法,着重对“挺”字的书写指导。
五、小练笔。
观察校园里的松树,写写外形,再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写自己的想法。
二年级语文《青松》教案2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第一课时一、旧知导入1、小朋友们一起背诵我们学过的识字5,谁能说一说,你对青松的了解?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相机板书)《青松》。
3、知道是谁写的吗?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学过《陈毅探母》,知道陈毅元帅对母亲十分孝顺,但是你们可能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文学修养特别高的诗人呢?今天,让我们从这首诗中了解他吧!二、初读求正确、流利1、小朋友们先听一听老师的朗读。
教师范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再看看插图,你猜一猜这首诗写了什么?2、你们想要读得好,那就从读准字音开始吧!3、常规自读,圈画生字,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大班青松古诗教案教案标题:大班青松古诗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青松》培养幼儿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2. 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和语言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欣赏古诗《青松》。
2. 学习古诗中的生字词汇。
3. 培养幼儿对青松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4.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青松》的课件或印刷材料。
2. 描述青松的图片或实物。
3. 幼儿字卡,包括古诗中的生字词汇。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制作一份包含古诗《青松》的课件,或者将古诗印刷在大纸上,引起幼儿的兴趣。
2. 展示一些描绘青松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
导入古诗:1. 让幼儿一起观察古诗《青松》的课件或印刷材料,引导他们注意古诗中的字词和描绘青松的内容。
2. 逐句朗读古诗,让幼儿跟读,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意思。
学习生字词汇:1. 准备幼儿字卡,包括古诗中的生字词汇,如“青松”、“苍翠”等。
2. 将字卡分发给幼儿,让他们认读字卡上的字词,并与古诗中的对应部分进行匹配。
观察和感受青松:1. 继续展示青松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仔细观察,并描述自己对青松的感受。
2. 引导幼儿用简单的句子或词语表达自己对青松的观察和感受,鼓励他们用形象的语言描绘青松的特点。
口语表达练习:1. 分组活动,让幼儿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对青松的观察和感受,并进行简短的口语表达练习。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青松的喜爱和赞美,可以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展示他们的想法。
总结活动:1. 回顾古诗《青松》的内容和幼儿对青松的观察和感受。
2. 鼓励幼儿用简洁的语言总结自己对青松的认识和喜爱之处。
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其他古诗,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利用手工、绘画等形式,让幼儿创作与青松相关的作品,如画青松的画、制作青松的手工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对古诗《青松》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2. 评估幼儿对古诗中生字词汇的掌握情况。
18.青松(教案)_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苏教版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18.青松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压”、“挺”、“且”、“代”、“化”五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意思,深入挖掘诗意。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探究诗意,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深入挖掘诗意,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课件出示松树图片谈话交流: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松树)你对松树有哪些了解?指名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松树。
大班青松古诗教案教案标题:大班青松古诗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青松》使幼儿了解大自然中的青松形象,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青松》的课件或卡片。
2. 描述青松形象的图片或实物。
3. 诗歌朗读录音或视频资源。
4. 幼儿绘画用纸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向幼儿展示青松的形象,引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
2. 引导幼儿观察青松的外形特点,询问幼儿对青松的认识和感受。
朗读古诗:1. 利用课件或卡片展示古诗《青松》,并朗读给幼儿听。
2. 引导幼儿用手指或眼睛跟随诗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理解古诗:1. 引导幼儿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意思,如“青松是什么样的树?”,“青松为什么被称为‘千年翠绿’?”等。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帮助幼儿形象化地理解古诗中的词语和意象。
朗读训练:1. 指导幼儿跟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和表达。
2. 分角色朗读,让幼儿扮演古诗中的不同角色,增加情感表达的体验。
创作绘画:1. 鼓励幼儿根据对青松的理解,自由绘画表达自己对青松的想象和感受。
2. 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绘画作品中的青松形象,分享给同伴。
小结:1. 回顾古诗《青松》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幼儿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
2.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古诗的喜爱和欣赏之情。
拓展活动:1. 继续学习其他古诗,拓展幼儿对古诗的了解和欣赏。
2. 利用音乐和舞蹈等形式,让幼儿更深入地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反思:1. 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2.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促进幼儿语言和情感的发展。
《青松》背景资料[鉴赏]《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
作者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
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写那个特定时代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的精神。
作者写松是把它放在一个严酷的环境中,一个近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雪的暴虐,感受到松的抗争。
我们似乎像松一样承受压迫,又像松一样挺直起来。
那冷峻峭拔的松的形象,因为充溢其中的豪气激荡其中的力量而挺直起来。
在压与挺的抗争中,我们似乎同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涤荡,因为在这种抗争中,展现了那个时代飞扬凌厉的热情,展现了作者那令人起敬的人格力量。
松、梅、兰、菊这些抗暴、耐寒、隐幽的花木,历代文人都爱吟咏,以至于积淀下来成为一种特定的民族性的审美意象,成为一种洁身自好的人格象征。
但封建文人,由于特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以这些花草自喻,表现自身高洁,却往往主要是感叹个人际遇,无奈之中难遣失意之情。
如左思的《咏史》中,也有写松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在,由来非一朝。
左思在这里以松和小树取喻,说明世胄承袭高位,俊杰沉沦下僚,郁郁葱葱的松树却不得不受小树苗的遮蔽和压抑,对此表现了不满。
但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即是说明俊杰没有达到高位,不是因为才能平庸,而只是先天地位不同,同时在这愤愤不平之中,作者也只好做了无奈的伤感与默认。
因为这里的松只能被动地接受地势所给予它的位置。
同样是写松,陈毅所写的青松简直和左思之松大异其趣了。
陈毅也是写逆境之松,写遭受压抑的大松,但在作者看来,逆境方见英雄本色,一切崇高和壮美无不在斗争中诞生。
这里的松不是默默地隐忍,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在向恶势力勇敢地抗争。
一压一挺,这两个掷地有声的动词,可谓把大松的力度传写得刻骨惊心!也正是因为作者认为逆境是对英雄的磨练,是对品性的锻造,他才接着写道: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作者相信,在经历了风雪的涤荡和洗礼之后,就会更见其高洁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