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42
宋明理学宋代产生的理学,盛行于南宋和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理学家所言之理,已非自然之理,而是性理,所谓“格物致知”,并非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是返求于内心时对性理本体的体认。
在理学家看来,理得之于天而存于心,是人心中抽象的超时空不变的道德本体;为了突出这种道德本体的绝对性和客观性,他们常在“理”之前加一个“天”字,以示价值之重,不容怀疑。
一、理义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天理的呈现,以主体的生理作用和情感欲望的消解为前提,以能体现封建义理、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存养为进路。
这意味着外在的人伦日用的的社会道德实践,最终要以内在的主体心灵的道德自律为核心,一切价值问题归之于人的心性,由“理一分殊”来解决。
理学家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于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本能和情感欲望,时时有一种大敌当前的焦虑,希望通过“持敬”、“克己”的修养获得一种忘我的心里体验和无私的纯正情感,达到与天地合德与万物同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因此,理学家的“穷理”,不仅仅是对形而上学的性理本体的体认,也是一种追寻“孔颜乐处”的具有仁者胸襟和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的自觉。
这种理想人格体现的是主体内心超越性理本体与情感世界之间的对峙的“中和”之美,在朱熹以“心统性情”为基本命题的心性理论的建立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他寻求“中和”的努力。
二、理学的产生理学的形成,是宋代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最佳反映,亦是长期儒、佛、道融合的结果,也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1 )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 2 )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
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
《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
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明理学片论-李泽厚一、由宇宙论到伦理学二、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三、"心"的超越与感性四、遗产的两重性青年毛泽东说:"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
这是他1917-1918年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Friedrich Paulson)《伦理学原理》时的批语。
第30讲宋明理学一、理学的创立1.背景(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儒学自身的缺陷:儒学自孔子以来主要探求人间的道德和秩序,注重人间世界,而忽视了对天地万物本原和宇宙规律的探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二、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朱熹的理学体系(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理学的特点及影响(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实现了儒学的进一步思辨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1宋明理学理学指宋朝以来的新儒学,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
广义的理学,即宋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包括王安石新学、司马光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陆王的心学;狭义的理学,专指二程、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和陆王的心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异同相同之处:(1)同属儒学,承继孔孟之道。
(2)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3)核心思想的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过多的自然欲求。
(4)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之处:(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是内在的心,(2)认识论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李约瑟难题思想,文化,哲学角度的解答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中国古代没有完善的形式逻辑思想,很难产生严密的理论武器。
“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我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
2 、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技术发明。
大多数的发明创造并非是古代政府的有目的的创造,很难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大方向,大多数的发明来自于普通民众,很零散,无法集中利用,统一规划,发明力量无法有力发挥。
3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
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