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资料
- 格式:pptx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35
宋明理学内容
1. 宋明理学强调天理呀!就像天空中的星辰,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准则。
比如说,在面对利益和道德的抉择时,是不是应该遵循天理,而不是被私欲所左右呢?
2. 格物致知可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方法呢!这就好比我们拆玩具去了解它的构造,通过对事物的研究来明白道理呀。
你想想,观察一只鸟的飞翔不也能悟出一些道理吗?
3. 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听起来很严厉吧!但可以理解成我们要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像控制暴饮暴食一样,保持内心的纯净,对吧?
4. “知行合一”这多重要啊!不就像说我们知道要减肥,就得真的去运动和控制饮食一样,知道和行动必须统一起来呀!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5. 宋明理学对个人修养的重视,那可真是没得挑!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做保养,让它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
当你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是不是要修养好才能处理得当呢?
6. 理学大家们的思想那可真是瑰宝!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朱熹的理论不就影响了好多人吗?
7. 宋明理学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有一套呢!这就像每个零部件在机器里都有自己的位置,大家都各安其位,社会才能稳定呀。
难道不是吗?
8. 宋明理学的影响广泛又深远啊!它贯穿了历史,就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
我们现在的很多价值观不也能从中找到源头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宋明理学的内容丰富且深刻,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值得我们好好去了解和体会!。
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下是有关宋明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或称义理之学。
儒学为回应三教合一的冲击,以传统的儒学理论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思维而形成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
1.产生背景在政治上,宋代理学之前的政治背景是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大乱。
为适应赵宋王朝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重整封建纲常,宋代统治者通过倡导尊儒读经的方式,以建立和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需要。
赵宋王朝有鉴于唐末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这种历史教训,进一步从思想上控制、杜绝所谓的“以下犯上”和“臣弑其君”等活动,由此而产生了封建专制在哲学上的化身宋明理学,建立起以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思想为核心,并上升为本体,否定魏晋玄学那种“崇尚虚无”“以无为本”的旧唯心主义,保障政治统治。
在经济上,宋代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被称为“交子”的纸币,经济发展活跃,形成了颇为发达的民间文化。
这一时期,印刷术已经成熟,图书出版也繁荣起来,在官学之外,民间也出现了书院,罗盘针和火药也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在这种文化发达的条件下、人们不仅追求向外的发展,也开始追寻内心深处的探索。
在文化上,儒学早在西汉便取得一家独尊的社会地位,其后,五胡乱华,佛道兴起,三教合一,极大的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心骨的儒学需要复兴及重塑其影响。
安史之乱后,儒学的复兴就已经开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到了北宋初年开始初具规模,产生了著名的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其后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之后是理学的成熟,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其次,理学的实质其实还是儒家传统的纲常名教,例如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名分等级(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华夷之辨等),内圣外王(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类的具体内容,用更为抽象的哲学概念表述出来,以规范世人思想和行为。
宋明理学宋代产生的理学,盛行于南宋和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理学家所言之理,已非自然之理,而是性理,所谓“格物致知”,并非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是返求于内心时对性理本体的体认。
在理学家看来,理得之于天而存于心,是人心中抽象的超时空不变的道德本体;为了突出这种道德本体的绝对性和客观性,他们常在“理”之前加一个“天”字,以示价值之重,不容怀疑。
一、理义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天理的呈现,以主体的生理作用和情感欲望的消解为前提,以能体现封建义理、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存养为进路。
这意味着外在的人伦日用的的社会道德实践,最终要以内在的主体心灵的道德自律为核心,一切价值问题归之于人的心性,由“理一分殊”来解决。
理学家是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对于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本能和情感欲望,时时有一种大敌当前的焦虑,希望通过“持敬”、“克己”的修养获得一种忘我的心里体验和无私的纯正情感,达到与天地合德与万物同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崇高境界。
因此,理学家的“穷理”,不仅仅是对形而上学的性理本体的体认,也是一种追寻“孔颜乐处”的具有仁者胸襟和圣贤气象的理想人格的自觉。
这种理想人格体现的是主体内心超越性理本体与情感世界之间的对峙的“中和”之美,在朱熹以“心统性情”为基本命题的心性理论的建立过程中,就可以看到他寻求“中和”的努力。
二、理学的产生理学的形成,是宋代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最佳反映,亦是长期儒、佛、道融合的结果,也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宋明理学知识点总结一、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理学起源于宋朝,而在明朝达到了鼎盛。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宋朝的理学先驱周敦颐提出了“心即理”、“理即性”的思想,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重要理论。
而程颢和程颐则进一步深化了理学的理论,发展了朱熹所谓的“理学正统”,形成了“理学新学”和“理学旧学”的两大体系。
而朱熹更是将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面整理了前人的学说,提出了“四书五经”、义理精微、致良知、格物致知等著名理论。
明朝的王阳明更是进一步发展了理学的思想,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观念,对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理学的核心理论和观念1.心性即理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心性即理”,即认为人的心性与宇宙万物的理是相通的,人们通过自身的心性就可以认识和了解天地万物的规律和道理。
通过对心性的研究和修养,人们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达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论在理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成为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立场。
2.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理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天地间的一切事物。
通过观察外在的事物和现象,人们可以了解事物背后隐藏的规律和本质,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天地间的万物。
格物致知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致良知致良知是理学强调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们天生就有一种具有良知的本性,只要人们能够恢复和发扬这种天生的良知,就可以达到人格的完善和境界的提升。
致良知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理学对于道德伦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理学对于人性本质的探索和思考。
4.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理学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认识和行为的统一,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还要有正确的行为,只有认识与行为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升华。
三、理学的影响和意义1.哲学思想的推动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推动者。
《宋明理学》讲义一、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宋明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从社会层面来看,宋代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教育也日益普及,读书人的数量大幅增加,为学术思想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同时,宋代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辽、金等政权的威胁使得社会对于重建道德秩序和价值观念有着强烈的需求。
在思想渊源方面,儒家经典在汉代以来经历了多次注疏和阐释,积累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同时,佛教和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修行方法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启发。
儒家学者为了应对佛道的挑战,吸收了其中的有益成分,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和创新。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宋明理学主要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
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
他们强调“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于万物而存在,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
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的研究和观察来领悟天理。
程朱理学注重道德修养的外在规范,强调通过遵循儒家的礼仪和道德准则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陆王心学则以陆九渊和王阳明为代表。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观点,认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不需要通过外在的事物去寻找。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致良知”,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只要通过内心的反省和实践,就能够恢复良知,实现道德的完善。
陆王心学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自觉,注重道德修养的内在体验。
三、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1、天理天理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被视为宇宙的本体和道德的准则,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天理既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伦理规范的根源,人们应当遵循天理来行事。
2、心性心性论是宋明理学探讨的重要内容。
理学家们认为,人的本心具有善良的本性,但受到外界的诱惑和蒙蔽会产生恶念。
因此,需要通过修养心性来恢复本心的纯净和善良。
3、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提出的认识天理的方法。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理学一名始称于南宋,朱子曾说"理学最难",陆九渊也说"惟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明代,理学成为专指宋以来形成的学术体系的概念。
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理学就是指宋明以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包括:( 1 )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后来习惯用"理学"指称其思想体系。
( 2 )在宋代产生而在明代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以"心"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狭义理学则专指程朱学派。
代表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
即北宋五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代:王阳明。
就主导思潮而言,理学代表人物可概括为"程朱陆王"。
主要派别: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问题随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而有所不同。
理学与唐以前儒学尊《五经》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四书》成为尊信的主要经典。
价值体系和功夫体系都在《四书》。
《六经》为粗米,《四书》为熟饭。
理学的主要根据和讨论的问题都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紧密相关。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理气、心性、格物、致知、主敬、主静、涵养、知行、已发未发、道心人心、天理人欲、天命之性气质之性等。
宋明理学片论-李泽厚一、由宇宙论到伦理学二、理性本体的建立及其矛盾三、"心"的超越与感性四、遗产的两重性青年毛泽东说:"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
这是他1917-1918年读新康德主义者泡尔生(Friedrich Paulson)《伦理学原理》时的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