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宣恩民俗和民间歌舞看楚辞对巴文化的影响

从宣恩民俗和民间歌舞看楚辞对巴文化的影响

从宣恩民俗和民间歌舞看楚辞对巴文化的影响
从宣恩民俗和民间歌舞看楚辞对巴文化的影响

从宣恩民俗和民间歌舞看楚辞对巴文化的影响

“楚辞”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战国时代南方楚地出现

的一种新的诗体。它是在楚国民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并以“楚辞”这一特定形式出现的,但它并不等于楚歌,刘

勰说:“不有屈原,岂有《离骚》?”其意有二:一是指屈是楚辞的代名词,同时也指伟大诗人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这种诗体写的一些诗。另外,还指把这些诗歌选辑而成的部诗集《楚辞》,因此,“楚辞”具有三重含义。

原将楚歌吸收、改写、加工而为“楚辞”是指《离骚》“楚辞”一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

严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楚辞》由西汉刘向辑选,65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大约25篇。①《楚辞》

是楚地原始的祭神歌舞的延续。世风民俗,信鬼好祀。其祀,必作歌鼓乐观舞以悦诸神,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楚辞有以下特点:首先是浓厚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

名楚物”,②诗中有大量的楚地方言,如语气词“兮”“些”

只”等。

其次,在形式上,打破四言格律,以五言为基础,句有

动词,句式参差,随思想而变化。

再次,诗中有比较浓厚的爱国爱家的感情。

楚辞的艺术成就很高,尤其是屈原的作品,开创了我国

抒情诗的先河,至今还是光辉的典范。

首先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

源头是人民的口头创作一一神话,屈原发展了这一传统,加入了人的理想和感情,创造了新的神人合一的艺术形象。

其次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作者借香草美人以喻理想和美

政,使比兴形象与思想内容合而为一。

再次,是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抒情说理相结合,感情

表达和环境描写融为一体,内心独白和主客问答相结合,语言上华丽与质朴交织,为后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楚辞是楚文化的结晶,《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在古

代,巴楚交往密切,文化互有影响,《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巴歌《下里》《巴人》在楚国非常流行,深受楚人喜爱。③

但是巴人的历史却充满神奇色彩。关于巴人的祖先就有

太?凳稀?(《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华阳国志?巴志》)以及“禀君”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引《世本》)诸说。

般认为“禀君”说可信。“禀君”所处时代,大致是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从文献记载和甲骨卜辞看,巴人很早就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华阳国志?巴志》载禹“会

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又《竹书纪年》

载:“ (夏启)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山海经?海内南经》云:“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商代卜辞中也多次

出现“巴方” 。关于周伐武王的史实中,巴也参与了伐纣。

据《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

乎《尚书》:巴师勇钪、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春秋以后巴国在文献中频繁出现,并与中原诸国及楚国发生着关系。《左传?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载周王室

大夫詹桓伯说:“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 说明巴此时还是一个强国,在周人眼里,能与楚、邓等国平

起平坐。《左传?桓公九年》(公元前703 年):“巴子使韩服告

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邓南鄙? 人攻而夺之币,杀道朔及巴行人。”《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 年):“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 (庸,今湖北竹山)春秋时期,巴人的活动区域在鄂西一

带,常与楚或联盟,或战争。随楚国的强盛,巴人也逐渐西移至川东一带,过着一种风餐露宿、游移不定的生活。战国中期为秦所灭。巴人也四散分裂,迁徙他乡。在以后的史书中,也屡有巴人忽隐忽现的遗绪。在现在的鄂西、湘西、川东、贵州都有巴人的后裔存在。

由于巴国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疆界,

没有一个稳定的中心,史书上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记载是语焉不祥,更多的是推测,是传说。因此巴国历史披

了各种各样的神话色彩。要揭开其朦胧的面纱、探究其奥秘,只有去找寻巴人的足迹--文化遗存,才能得其根底。

从文献记载看,巴人事迹集中发生在鄂西以及峡江一带,

在鄂西清江下游两岸峡江内外,也确实发现了一些文化内涵独特的遗存。这一类遗存从新石器末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并沿长江向东延伸到了江汉平原的西部,向西到达川东。与巴人的活动路线基本相符,应该为巴人文化遗存。

2006年5月,湖北省巴文化研究学会在恩施自治州成立,

学会设在湖北民族学院,学者们普遍认为,现在的恩施应该是巴文化的中心之一,在州城的南面有巴公庙,下面的河流叫巴公溪,这些文化遗迹可以证明,远古巴人就活动在这带。

笔者想继续探讨巴楚文化的关系,想从现存的文化现象

中去寻找远古的巴楚遗风,方法上采用了民间原生态文化现象分析法,从当下的民俗民间歌舞入手去寻找现代巴文化与古代楚文化的关系。之所以选宣恩为对象,有两点考虑:

、宣恩是离巴文化中心最近的县城,与州府相距45

公里,它南与湘西的巴人联系密切,便于比较;二、本人生于斯长于斯,对这里的习俗民歌相当熟悉,并且曾经亲自参与其中,感受真切。

本文想从民俗和民间歌舞两个方面来谈楚文化对巴文

化的影响,或者说寻找巴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

首先看宣恩目前的民间习俗。

宣恩巴人鬼神观念浓厚。家家户户的中堂上供奉着“天

地君(国)亲师”的牌位,逢年过节都要焚香鼎礼膜拜。过

年时要祭奠的神灵更多,除了上述五类神之外,还要祭奠财

神,水井神,火神,风神,土地神,,初一,五,还

要到亲人的坟墓前去烧纸焚香,尤其不能忘记祖坟。他们还

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月半节,每年的7 月12,这个节日是

最重要的,叫做“年小月半大,阎王要回家” ,据说这一天是为了祭奠自己死去的祖宗的,这可能就是祭奠为帮助周王伐纣而献身的巴人祖先的。泛神论的观点在此很流行,这带有很多的庙宇,火神庙,龙王庙,土地庙,雷公庙,关帝庙,河神庙,忠臣庙,观音堂……这些遗存的习俗与《楚辞》中《东皇太一》《云中君》《山鬼》《国殇》中所描写的神灵祭祀是何其相似!楚文化中的祭祀文化在这里仍以原生态的形式上演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楚辞》中的祭祀是为了娱神降神,求神赐福,这里的祭祀也是为了乞福消灾,怀念亲人,目的相同,方式一致。动物崇拜有四月初八的牛王节,土家人的白虎崇拜。

其次来看看民间歌舞。

先谈歌谣。宣恩民间歌谣,历史悠久,这里曾被誉为“诗

的家乡,歌的海洋”,这里的巴人爱歌舞,几乎到了无事不可歌的地步,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可以一歌了之,民歌的种类繁多:神歌,山歌,劳动歌,婚姻歌,儿歌,丧葬歌和节气歌等等,唱腔有地区和民族特点,高山多为高亢粗朴的高腔,低山多为婉转柔和的平腔,二高山两种唱腔兼而有之。

(一)神歌

宣恩神歌是山民消灾避难的祭祀歌。如反映姊妹成亲、

繁衍人类的傩头爷爷和傩头娘娘的歌曲就别具一格,民族特色浓厚。

洪水滔天

七天七夜雨不住,洪水滔天似猛兽。腊月瑞雪八尺厚,

天下人民从头游。

多少田土无人做,双方姊妹产血球。山下人民才起首,

才得祖宗愿从头。

和得公公多爱子,和得婆婆多贤孙。和得女由娌多和顺,

和得弟兄家不分。

和得国正天星顺,和得官清民自安。和得妻贤夫祸少,

和得子孝父心宽。

这是祭奠祖宗时唱的祭歌,这和《楚辞》中的祭祀

歌形式一样,内容不同。比如土老师(相当于《楚辞》祭祀歌中的巫

师)带领土家人跳祭祀土王的祭歌:

嗬嗬也嗬,你看我们敬土王,来嗬,嗬嗬也嗬,土王公

公啊土王婆,来嗬,

嗬嗬也嗬,敬王摆手又唱歌,来嗬,嗬嗬也嗬,如今

这样的久长久远,来嗬……④

这里的语气词运用得更频繁,与《楚辞》中的“兮”字

的出现频率相似,只是顺序不同。

有意思的是,宣恩南面的湖南龙山县的苗民歌舞词《领

魂辞》与《楚辞?九歌》中的《礼魂》中的歌词从内容到形

式都极其相似:

礼魂》: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女倡兮容与。春

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领魂辞》:祭成啊费心好苦/ 招魂魄啊儿女就好/敲锣打

鼓/ 手舞足蹈/宽心回去啊英雄得很/象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长此下去/千年百岁都好。/ ⑤

二)盘歌

宣恩各民族在生产劳动和喜庆、恋爱等活动中往往喜欢

用歌来表达感情,最爱唱的是“盘歌” 。如:土家族的“生赶乡会的恋爱歌。这在《天问》里可以找到影子,屈原在《天问》中运用推源史诗,赛诗盘歌,破谜猜题,入社考试,卜筮贞问以及问答体等民俗句法形式向天发问,这些形式在宣恩民歌中仍然保留着,如下文:

产歌”、苗族的“迎客歌” 、侗族的“三月”和“九月九”

诗经和楚辞的区别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诗经》和《楚辞》都是我国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歌著作。它们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一个代表浪漫主义,对我国后世诗歌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们虽然都因同出于华夏文化之源而有许多共同点,但也由于各自产生时代、地域等的不同以及作者身份、地位和阅历等的差异,彼此间又在创作精神、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分析和比较这些异同和差别,这对于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两部作品的性质和特点是不无意义的。 中国传统的诗歌创作,广而言之,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两种风格样式,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这两种所谓主义的源头,前者为《诗经》,后者当推《楚辞》。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它收录了殷商至春秋中叶大约600多年的305篇诗歌作品。这305篇又大致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其中占绝大多数的风,即“十五国风”共计160篇,因为这160篇“风”多为诗官采诗于民间,因此,《诗经》可以大致认为是“平民文学”,即不是某个特定的文人卿士(或者说职业诗人)的作品。《楚辞》则不同,《楚辞》所收录的作品,均为一些有名有姓的专职作家所作,诸如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都为一代诗赋大家,且在文史上留名。楚辞形成较晚,以屈原为宗,也应到战国后期。就地域来说,诗经以北方为主的广大地区,而楚辞仅限于南方楚地,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楚地的地域特色——诸如语言、风俗等密不可分,与现在的粤语音乐一样,纯属一种地区文化。 另外,从内容上,《诗经》涉猎面很广,有男嗔女怨的婚恋诗,以《南风?关雎》为代表;有写奴隶辛劳的怨刺诗,如《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姊妹篇;又有幽怨反侧的思妇诗,如名篇《王风?于役》;又有表达士大夫爱国意识的忧患诗,诸如《王风?黍离》、《小雅?节南山》和《小雅?雨无正》等等,几乎各个方面都有涉及。概括的说来,《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服役者这样的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与之不同的是《楚辞》,《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如司马迁所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即屈原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又如《天问》,简直就是作者“忧心愁悴,彷徨山泽,……仰天叹息,……呵而问之”(王逸语)。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如此,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前面说到,《诗经》可看作是“平民文学”,因此,《诗经》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平淡、自然与“写实”。上升到一个高度,便是所谓的诗歌现实主义传统。《楚辞》是文人之作,这就理所当然牵扯到文采。楚辞,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宋玉的《九辩》,都是意境开阔、尽显文采,且想象丰富、纵横驰骋,还有一大特点就是欲言此而先言它,善用比喻。像《离骚》开篇,谈作者的显赫身世就用了整整一大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何等的大气!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美术教案.doc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民间美术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众多门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几种民间美术形式(剪纸、皮影、年画、泥塑),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分析体会民风民俗的积淀,掌握民间美术的精髓--出发于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提高其精神境界和艺术素质及审美能力,为其继承和发扬民间美术奠定基础。情感目标:理解民间美术中的蕴涵的人民群众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弘扬民间美术精华,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重点和难点] 民间美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思想体系和创作经验的积累。学生容易从专业美术角度挑剔民间美术的不足,帮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民俗生活内容和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的审美理想。同时也要指出民间美术中有精华也有封建迷信等方面的糟粕。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民间美术的形式(如年画、剪纸、皮影、玩具等等)教师讲解:民间美术从历史上看是相对于宫廷美术、

文人美术而言的,从现代来看,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讲授新课:民间美术造型分类一、平面造型出示图片:学生分析是那种艺术形式。(剪纸、年画、刺绣织锦、印染花布、木刻版画)教师讲授: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着重讲授剪纸艺术。学生动手:分组形式,四人一组,男女搭配,制作剪纸窗花。(播放音乐)出示剪纸图片(书上内容、网上下载)二、立体造型出示图片:学生分析是那种艺术形式。(泥塑、石雕、陶瓷、面塑、布制品、竹木雕)教师讲授: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着重讲授泥塑艺术。泥塑俗称“彩塑”。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出示泥塑图片(书上内容、网上下载)三、综合造型出示图片:学生分析是那种艺术形式。(皮影、风筝、灯彩、游艺活动)教师讲授: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着重讲授皮影艺术。出示皮影图片(书上内容、网上下载)民间美术造型特点学生发言,教师总结1、民间美术的实用造物观念2、民间美术的自然性、地域性3、民俗性4、审美性5、创作材料、工艺的影响民间美术色彩特点学生发言,教师总结1、色彩艳丽、对比鲜明2、有很强的实用性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4、有很强的象征性喻意:出示图

楚辞简介

【楚辞】 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

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

对楚文化的认识

对楚文化的认识 摘要: 楚文化因楚人和楚国而闻名,是周代楚人创建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南支。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楚文化极大的促进和发展了华夏文化。在与华夏融合的过程中,楚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得楚文化后来居上,引领风骚,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先秦南方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在当时甚至在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楚文化发展地位当代中国 导言 一研究对象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在众多的群星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楚文化。楚文化作为周代区域文化,以华夏文化为主导,融合蛮夷文化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南方文化。事实上,楚文化的首创者楚国人在开始并不是很有影响力的,在西周初期进行分封的时候,楚之先祖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可见楚国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国,甚至是不为人知,但在短短的时间里,在春秋时期,楚国已经成为了一方霸主,另其他诸侯胆颤。那么楚国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本文就是回顾楚文化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作为一个非历史专业的学生选修这门课,我想在学完这门课后至少应该明白楚文化的兴起过程,它是如何走向辉煌的,我想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积累。 2.众所周知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个如此有影响力的文化的兴起必将会引起我们的兴趣。 三本文研究框架和方法 (1)本文采用方法如下: 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是实际的抽象与总结,实际是理论的基础与前提,两者互为前提,不可偏废。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以楚文化的代表实物和参观省博物馆的实践学习和上课老师讲的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理解楚文化。 2. 演绎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学习楚文化不应该孤立的来看待它,而应该把它与中国古代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作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看待楚文化。 (2)本文展开结构如下: (一)楚文化的发展至全胜(包括楚文化的发展阶段,形成原因) (二)楚文化的地位(包括楚文化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它在中国古代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三)楚文化与现在的中国(主要谈中国的现状) (一)楚文化的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带有强烈本民族色彩的美术 形态,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是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论述了其发展的现状,并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统传承方式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 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 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 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 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

2020关于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精品】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校对,而且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乡村民众的信仰图景,扎根于农民心中,渗透在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着农民的精神需求和利益索求。宗教与民间信仰反映着乡村生活的全貌,日益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解放后,由于受到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特别是当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迹后,就再也无人问津,研究则更无从谈起。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历史学、民俗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学界的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民间信仰的特征 民间信仰以广大的乡村为土壤,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种信仰,内容相当庞杂,既有远古时期的巫教巫术,也有民间的方土方术,还有神仙传说、对各路自然神的崇拜、阴阳五行风水、医术与养生学等等,其中也包括寄寓于普通民众心态中的社会理念与人生理想。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祖先崇拜,内含牌位崇拜和坟墓崇拜,其中牌位崇拜又分家内崇拜与祠堂崇拜;(2)神灵崇拜,内含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3)岁时祭祀;(4)农业祈仪;(5)占卜风水;(6)咒符法术。祖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它与古人相信祖先死后灵魂不死,并会变为鬼神保佑后代有关,其中体现了儒家伦理价值。与其有关的崇拜活动有祭祀,包括立宗庙、祠堂、牌位等,还有一套烦琐的祭祖礼仪。祖先崇拜的主要指向不是鬼神,而是人事,其作用是在表达对先人追思的同时,调动家族成员间的情感与道德。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中国民间美术 第一章民间美术概论(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探究,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与分类,把握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从民间美术的历史演进中寻绎传统文化的表象遗踪。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难点:民间美术的历史文化寻绎。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辅助教学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发言:每个人谈自己对民间美术的直观认识,从学生的直观认识中引出本章第一节课题内容〗 第一节民间美术的概念与分类 一、民间美术的概念 1、在中国历史上,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自己阶层的文化,即民间文化 或民俗文化。用来表现这种的造型艺术,被称为“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民俗艺术”。 民间美术因其特定的性质、形态、功能所形成的品种、类别及所用材质等都远远超出了宫廷美术和人文美术的范围,使其内涵也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美术。即,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文化,它与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密切联系,其多数直接用来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生活环境。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 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蕴含着各民族亿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宿愿,反映着他们质朴的审美观

念。 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的艺术体现,是民族艺术活着的传统。 二、民间艺术的分类 日常生活 1、从文义上大体分为三类节日喜庆活动 叙事抒情 日常生活中的民间美术品侧重于个体与家庭生存与生活的满足;节日喜庆活动中的民间美术品侧重于社会群体生活的精神满足;叙事抒情的民间美术侧重于个人观念的表达和寄托,带有更深的艺术感染和更多的意趣。 民俗信仰 建筑陈设 衣饰穿戴 2、从民间美术自身特性上大体归纳为八个方面:生活器用 生产劳动 环境装饰 戏曲表演 游艺竞技 民俗信仰中的民间美术,是历史上民众层用来表现对神、鬼、祖先信仰与崇拜的艺术。包括在祭祀活动中的神像、供品、礼仪用具等供奉品。 建筑陈设中的民间美术,主要是民居和村落建筑的样式,也包括周围桥梁、牌楼、戏台、祠堂以及这些建筑的各种砖、石、木雕与彩绘装饰和居室内的家具陈设。 衣着穿戴中的民间美术,是各族民众用来装饰自身的艺术,包括染织布料、服装、鞋帽和头饰、胸饰、腕饰、足饰等装饰品。 生活器用中的民间艺术,各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各种材质的生活日用品。 生产劳动的民间美术,在生产劳动中富有造型和审美意义的各种生产

楚辞_汉赋之巫技巫法综探

楚辞、汉赋之巫技巫法综探 摘要:楚人好巫,所以先秦的巫风,以楚国为最盛。汉代的巫风,以楚地为最盛。楚人的巫风,在楚辞、汉赋中较诸在其它文献中留下了更多的记录。楚地之巫所具备的才能分两类,一类是巫技,一类是巫法。巫技不需要通灵,巫法则需要通灵。巫技涉及到祭祀、乐舞、占卜、医药等,巫法则需要通过邀神、娱神,以达到祈福禳灾、慰鬼、驱鬼、招魂之目的。本文在楚辞、汉赋的基础上结合其它文献资料对巫技巫法在楚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考察分析。 关键词:楚辞;汉赋;巫技;巫法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李倩(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武汉*$##,,) 巫风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在古代社会各民族、各国家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各民族各国家之间不无差别。楚人好巫,所以先秦的巫风,以楚国为最盛。汉代的巫风,以楚地为最盛。楚人的巫风,在楚辞、汉赋中较诸在其它文献中留下了更多的记录。屈原的《九歌》通体是巫歌,其中的神都由巫师扮演,用巫音演唱。朱熹《楚辞集注》说:楚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研究楚辞、汉赋中所见楚人的巫风,对我们了解巫术在楚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很有帮助的。历来,对楚辞与巫风的研究,学术界已作过很深入的探讨,但对汉赋中所表现之巫风进行综合考察,迄今为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 本文认为,楚地巫风源远流长,降及两汉,仍然盛行。《汉书?地理志》就有楚地之俗“信巫鬼,重淫祀”的记载。汉兴之后,典章制度虽多承秦制,宗教文化则多袭楚风。汉代的郊祀,正是继承和发展楚地巫风的明证。 这些文化现象同样也深深烙印在汉赋中。本文拟在楚辞、汉赋的基础上对巫术在楚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合考察。 一、崇巫尚灵的巫技 楚巫所具备的才能分两类,一类是巫技,一类是巫法。巫技是巫术必须使用的技巧,常人都能学会。有了巫技,神还不一定请得来。如果要请神来,还得用巫法。 巫技是不需要通灵的,巫法则需要通灵。现在先谈巫技,再谈巫法。而巫技涉及到祭祀、乐舞、占卜、医药等等。 0/祭祀 祭祀神灵和祖先是巫风的重要成分。楚人祭祀的对象,一曰神,二曰鬼。屈原的《九歌》是一组祭神乐歌,描写了楚越民间盛大的祭祀场面,是巫觋作法对唱的歌词,用以邀神、娱神、送神,其歌词情意绵缈,所祭之神鬼有全天至尊神东皇太一、云中君(雷神、祝融)、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国 殇。其实楚人祭的神还远不止这些。楚辞所指的诸神,同样见于汉赋。在楚人看来,神与鬼的界限本来就不大分明,山神也可称为山鬼,殇鬼也可称为厉神。鬼犹神也,神犹鬼也。列祖列宗的鬼,有的和神交叉,又是神,又是鬼,如鬻熊;有的只是神,不是鬼,如祝融。鬼也有客死的鬼和战死的鬼,是野鬼,如山鬼、国殇。楚辞《大招》和《招魂》,大概有一篇是招楚怀王的,而楚怀王正是客死在秦国的祖宗鬼。即使两篇都不是招楚怀王的,从语气上看也是招另一位客死的亡魂,而不是招生魂,也不是招寿终正寝的魂。祭祀祖先,楚辞虽提及甚少,但与楚有关的其它文献所记甚详!。汉赋对这一内容作了具体记载,如“蒸蒸之心感物曾思,躬追养于庙祧”(《东京赋》)以奉祭“鯥宗绥族”(《南都赋》)。 楚人对神鬼的态度,与中原华夏是不大一样的。孔子主张对神鬼敬而远之,楚人的态度却是敬而近之。《九歌》中描写的神人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若亲若疏,异常微妙,这是中原华夏诸族所难以理解的。有些鬼,楚人觉得很可敬,如《国殇》中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屈原赞美他们“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国殇》);有的鬼,楚人觉得很可爱,屈原笔下的山鬼“被薛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宛然一个脉脉含情、楚楚动人、渴求纯真爱情的美丽少女了。楚人对祖宗的鬼非常敬重,奉祀唯谨,但又认为祖宗的鬼是通情达理的,会体谅他们。如《左传?定公五年》载,楚昭王十一年,“吴师居麇,子期将焚之,子西曰:‘父兄亲暴骨焉,不能收,又焚之,不可。’子期曰:‘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于是,楚师断然施行火攻,打败了吴师。即使对凶神恶鬼,楚人还是敬而近之。屈原就写过:“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惜诵》)。显然,连厉神这个恶鬼,需要他占卜,也是可以的,并不是不能用好言好语商量的。大司命具有掌握人们一生一世命运的权力,“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在人们的心目 楚文化

浅析探析楚辞渊源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承

浅析探析楚辞渊源及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承 论文关键词:楚辞;古典文学;浪漫主义 论文摘要: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辞的伟大作家屈原,他的作品爱国主义感情深厚而执着。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楚辞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端,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诗歌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春秋的《诗经》、秦汉的辞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以时代标名。这说明它不是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而“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则独树一帜,恰恰是以产地命名的。楚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在楚地民歌和巫歌乐舞的直接哺育下,借鉴神话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屈原与楚辞的出现,开始了我国诗歌史上《诗经》以后的第二个重要时期。屈原以前的文学作品,譬如《诗经》在流传过程中虽然经过诸多修订,但大体上仍保留着那种纯朴、自然的本来面目,从中可以看出集体生活的情景,群众创作的智慧。而楚辞则基本上是由伟大屈原一个人所创造的,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并把楚地原有民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提高了一步,创造出一种崭新文学体裁——骚体。 《楚辞》收诗25篇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屈原所作,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对楚辞的评论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其代表作《离骚》的评论和研究。“骚体” 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离骚是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结晶,其内容包含对理想的追求、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以及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洁高大、血肉丰满、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有很大的突破,既选取了当时楚地民歌的形式,又借鉴了当时蓬勃发展的新体散文笔法,强化了诗的表现力。同时又采用了大量方言口语,使诗的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比兴夸饰与神

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有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刺绣、风筝、玩具、剪纸等民间美术。[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只市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的介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 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中国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5分钟) 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一下,然后找一位代表。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男生: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师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那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生:年画、泥塑、风筝、剪纸。 〈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

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 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 解放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 次到日、美、意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图片《一团和气》生看完后有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 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 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

淮阳布老虎艺术形式与内涵美的架构民俗信仰——兼论民俗信仰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与审美的影响

2012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No.3总第199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9 淮阳布老虎艺术形式与内涵美的架构:民俗信仰———兼论民俗信仰对民间美术艺术形态与审美的影响 刘晓琰张礼敏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天津300072) [摘要]淮阳的布老虎,从艺术形态上看似乎是颓废的,也似乎是一种保守,因为它过于简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真正深入地做一次田野考察,才发现它简单的艺术形态背后蕴 涵着极为丰厚的民俗信息。淮阳布老虎艺术形式因信仰而产生,伴随民俗活动而延续,历经 世代传袭,外在的艺术形式最终与内涵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从审美角度看,背后观念性的东 西决定了艺术存在的形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心理。因此,我们不可低估民间 信仰对艺术形态与审美心理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淮阳布老虎;艺术形态;民俗信仰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3-0070-05 在浩如烟海的民间艺术中有一枝格外引人注目的奇葩,中国“虎”文化的代表———布老虎艺术。“龙显与天,虎隐于地。”龙与虎文化来自原始图腾崇拜,至秦、汉建立统一帝国后,龙成为帝王的专属,虎则落入民间成为庇佑千家万户的神明。中国人对生命及生命的延续历来是非常重视的,祈求无病无灾、长命百岁是民间恒定的主题。孩子一出生,就把养育生命的重担交给了女性,母亲为孩子做虎头鞋、虎头帽、虎肚兜、老虎枕头、布老虎等以求庇佑孩子健康成长,这个“母性的艺术”是全国性的,她们手中的针线寄予了多少温情、希冀,把所有的寄托一针一针缝进这个小小的布老虎里。母亲们用巧手沟通了现实与理想、生活与审美,创造出了一个个千姿百态可爱的老虎形象。相比之下,淮阳的布老虎制作没有繁缛复杂的工艺,没有母亲细腻的情感寄托,艺术形态上千篇一律,更接近图腾崇拜。如果说“母性艺术”的布老虎是原始图腾的延续发展,淮阳的布老虎好像时光停止了脚步,它的“复古”艺术形态倒更具有原始性。 一、诗性的集体艺术行为 淮阳的太昊陵人祖庙会,会期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又称“二月会”,有两种与生殖崇拜有关的民间艺术品为其所独有,一是淮阳的泥泥狗,二是淮阳布老虎,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成了庙会的标志和代言。淮阳庙会规模很大,顶峰时每天达80万人次,布老虎每年在庙会期间的销售量有数百万只。淮阳布老虎不仅销售量大,还有区别于其他产地的显著特点:集体生产,庙会时集中销售。这种文化现象很独特。 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某种观念在文化系统中起了主导作用,且这个观念具有恒定性。吕品田在《中国民间美术观念》中认为,民间美术有三种“恒常主题”,显然与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三项基本条件以及生命存在的自然要求保持着对应的关系:一、祈子延寿;二、纳福招财;三、驱邪禳灾。①淮阳太昊陵庙会又叫人祖庙会,起源于对祖先伏羲氏的祭拜,在中华民族先祖的世系中伏羲位于炎帝和黄帝之前,为“三皇”之首,是人文先祖。在淮阳一带,伏羲被百姓尊为“人祖爷”。淮阳布老虎艺术的产生与人祖祭祀有直接的关 收稿日期:2011-02-08 作者简介:刘晓琰(1972—),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教师,《年画研究》编辑,美术学硕士。张礼敏(1980—),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①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版,第45页。 07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54330471.html, 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之研究 作者:汤漳平 来源:《中州学刊》2007年第06期 摘要: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 焦点。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使以往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有说服力的结论。出土文献与《楚辞·离骚》关系最密切者有五个方面:1、《离骚》的作者;2、楚国的族属;3、屈原的生年;4、巫文化内容及人物形象研究;5、关于龙凤意象与图腾崇拜。 关键词:出土文献;《离骚》;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6—0189—04 20世纪以来,在楚辞研究的几次热潮中,《离骚》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争论的焦点。 研究中提出的众多问题,如仅由传统的传世文献资料来讨论,往往难以说服对方。新方法的运用,如民俗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却往往有隔靴搔痒之感。然而,众多地下考古文物与文献资料的发现,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从而使以往诸多争议不休的问题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可是,由于这些研究成果散见于众多论著之中,读者往往难以窥见全貌。为此,本文将广搜各种研究成果,分题作一综述,俾使读者可获得较为完整的信息。出土文献与《离骚》关系最为密切者,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离骚》的作者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思潮在我国学术界盛行。胡适在《读楚辞》中认为,屈原是一 个“传说的”、“箭垛式的人物”,否定屈原的存在;而继后的许笃仁在《楚辞释疑》一文中进一步提出,《离骚》并非屈原所作,其作者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其后有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卫聚贤的《(离骚)的作者——屈原与刘安》以及建国初朱东润的《离骚底作者》、《淮

民俗学专业民间信仰书目

滨岛敦俊 1991 《明初城隍考》,《社会科学家》,1991年第6期。(许檀译)1995 《朱元璋政权城煌改制考》,《史学集刊》,1995年第4期。 2008 《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朱海滨译) 蔡相辉 1989 《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常人春 1993 《红白喜事—旧京婚丧礼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老北京的民俗行业》,北京:学苑出版社。 陈进国 2002 《民间通书的流行与风水术的民俗化——以闽台洪潮和通书为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第四期 2005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风水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戍国 2002 《中国礼制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邓文宽 2002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渡边欣雄 1998 《汉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周星译) 1999 《东方社会之风水思想》,台北:地景出版社。(杨昭译) 杜赞奇(Durara) 2006 《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陈仲丹译) 范可 2007 《魂归何处?》,《读书》,2007年第7期。 冈田谦著陈乃蘖译 1960 《台湾北部村落之祭祀范围》,《台北文物》,9卷4期。 高明 1993 《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江汉考古》,1993年第2期。 葛兰言著(Grant)赵丙祥、张宏明译 2005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顾颉刚 2004 《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韩国河

民间美术课程标准

民间美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蕴涵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观与哲学观,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蕴和文化意蕴。本课程具有中国非物质文化与民间美术传统认知及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传授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基础文化知识,以及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与技艺,以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认知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文化传承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从民间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为自己的设计服务。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 该课程以中外美术史、图案设计、三大构成、素描等课程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动画专业相关设计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现状和濒危性,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 2 3、培养学生具备民间美术样式的设计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我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 课程名称 民间美术 课程编号 130310165X05 考试/考查 考查 总学时 32 实验(实训)学时 16 总学分 2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 动画 开课单位 文化与艺术学院

通过实践,使学生亲身体会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在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进行传承的同时可以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民间艺术,也拓宽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四、课程设计思路 (一)课程设置的依据 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本课程设置是依据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具有动画设计实践技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平台以及在教育、科研等职业岗位上,从事动画创意设计、编导制作、游戏设计、数字动画制作及动态技术开发的现代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级技术服务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内容制定的依据 本课程目标、内容制定,依据从掌握传统影视动画、绘画原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动画专业文献检索、信息查询、社会调研及立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创作及科研能力出发。其内容是从培养具有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开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能够把民族化的文学、历史、地理、民俗、风情等与现代的时尚文化现象联系起来,认识本专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具备全面的科学素养,正确认识并处理动画艺术与科学技术关系的高素质,具有动画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而制定。 (三)课程目标实现的途径(以上所确定的课程目标通过怎样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来实现,重点强调课程目标实现的路径、方法、过程) 以上课程目标的实现,首先教师不但要具备高水平的一流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对本学科的深入理解,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发展及教学的需要。同时中国民间美术内容涉及面较广,学生在实际学习创作时用到的工具、教具较多,且学生绘画专业知识掌握及兴趣不同,根据每年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课程的侧重点应做相应调整。 五、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民间美术概论

楚辞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楚文化和楚辞的形成】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鬻熊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意谓秦、楚二国,最具统一全国的可能。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左传》记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小雅·采芑》记叙周宣王南征楚国之事,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并把“蛮荆”与北方的玁狁并列。《鲁颂·閟宫》又把楚人与北方戎狄并列,同作为应予严惩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王室权威的时候,也往往自称:“我蛮夷也。”(见《史记·楚世家》) 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样说不完全对。楚文化的兴起也许比中原文化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北方文化完密。——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后,甚至有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楚辞十分重要。 首先应该注意到,南方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由于谋生较为容易,就可能有较多的人力脱离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投入更高级更复杂的物质生产。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后,楚国的财力物力,已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大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艺术。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创造者来说,它是亿万劳动者创造的群体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 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 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 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它很自然地反映劳动人民 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强烈地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 集体的,既有传统性又有变异性;它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它与宗教、风俗有着密 切的联系,但它不是迷信品;它在艺术创作上集壮美和朴素美于一体,常为专业美 术家们所吸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 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 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 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

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美术的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民间剪纸、刺绣、年画、瓷器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的遗留痕迹,如古代陶器上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吸引异性。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具有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逐步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如竹编、竹刻、草编、蜡染、泥塑、面塑、糖人、剪纸、年画、风筝、蓝印花布、绣帐帘、肚兜,挑花头巾、皮影等,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又融入了审美性,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发展中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有着那些掌握高超技艺的职业艺术家们难以感悟、体验和表现的方面。最贴近生活的民间艺人能用最朴素、最纯真、最强烈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最深刻感受,这才是艺术的真谛。民间美术也一直受到艺术家的关注,历史上多少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向民间美术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创造了许多优秀作品。高更、马蒂斯、莫底力阿尼、毕加索、亨利·摩尔等伟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