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39 KB
- 文档页数: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7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篇1一﹑教学目标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
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
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
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
(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齐读。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
(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
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
(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
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喜悦心情。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的诵读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释义、诗句含义等基础知识。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代战争的视频或音频,营造紧张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于战争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结束、国家统一时人们的心情。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详细讲述本诗的写作背景,即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诗歌解读逐句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涕泪”“却看”“漫卷”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疏通诗歌的大意。
5、深入探究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从“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激动到“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狂喜,再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归心似箭。
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词的生动、情感的真挚、节奏的明快等。
6、诵读指导让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强调要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和急切的归乡之心。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喜悦时刻,并用语言描述出来,与诗人的情感进行对比。
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背景,掌握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作者背景及诗歌主题。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描绘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教材、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
4.2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子、段落,解释生僻词语,翻译诗句,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4.3 探讨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4 课堂练习: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进行相关练习。
4.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培养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5.1 抄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并翻译诗句。
5.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抄写、翻译和读后感。
6.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作者背景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
7.2 教学调整: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教学调整措施,以提高后续教学的效果。
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课前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请大家翻开语文课本P150,诗的题目是……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诗题齐读两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你对杜甫了解哪些信息?(生交流)师:知道这个诗题的意思吗?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考虑1分钟。
谁来说说?师:翻译得真准确,介绍一下你翻译这个诗题采用了什么方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学生交流,若无,教师介绍:参看注释、上下文相结合、图文相结合、查看工具书等。
)师小结: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灵活地运用我们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师:下面,让我们大家走进诗文,学习诗文。
请看要求:①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②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读熟练。
(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师:谁来说一说你圈了哪些地名?(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剑外。
)师:这首诗短短50多个字,其中地名就占了将近1/4,你能把这些地名读准确吗?(请一生读)师:再把整首诗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
(生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在刚才同桌互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想提醒一下大家?师: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师:请大家轻声地诵读古诗,想想:你从诗中读到诗人心情怎么样?(诗人很高兴。
)师:你的依据是……(我是从“喜欲狂”这个词里读出来的。
)师:(板书:喜欲狂)“欲”的意思是?(将要。
)“喜欲狂”就是?(高兴的快要发狂了。
)师:读这个词,读出它的意思来。
(生读“喜欲狂”)师:读着这个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诗人为什么“喜欲狂”?诗人“喜欲狂”时有哪些表现……)四、带着疑问,自学古诗:师温馨提示: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互相取长补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剑外”、“蓟北”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
2. 准备相关的辅导资料和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解释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题。
(2)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
8. 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教师也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评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
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
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高兴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高兴。
教学目的: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
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
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欢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
但,相当于“只”。
九洲:指全国。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篇1(一)板书课题(二)教师简介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
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
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四)理解诗意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古诗的题材和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1. 引入古诗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2. 让学生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解读古诗的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阅读古诗时的反应和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第二章:古诗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 解读古诗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
1.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2. 分析古诗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等。
3. 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分析古诗意境和主题时的理解和思考过程。
2. 检查学生对古诗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的理解。
第三章:文学鉴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1. 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古诗中的韵律和节奏,如对仗和押韵。
3. 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写作表达自己对古诗的欣赏和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朗读和欣赏古诗时的情感表达和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古诗中的韵律和节奏的理解。
第四章:创意写作1. 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元素进行创作。
教学内容:1. 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中的元素,如人物、景象等。
2. 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元素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人物和景象等元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3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明白杜甫听到成功喜讯后那样欢快的缘由,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剧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唐代诗人韩愈曾写过的一句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出示)这句诗写了唐代两个宏大的诗人,李是李白,称为"诗仙',杜是杜甫,称为"诗圣'。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于世,放射出万丈光线。
再一起读。
2、杜甫(板书)一生写了很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
他的一生苦多乐少,他的诗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以肤浅、愁苦为主要特色,因此,他还被称为"苦难诗人'。
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板书)什么是快诗,就是描写欢乐心情的诗,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生齐读)闻:听闻,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河南河北指黄河的南面和北面。
河南洛阳就是杜甫的家乡。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听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3、八年了,诗人听闻官军收复了失地,心情如何?(喜悦、感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感动的心情读。
二、精读诗歌1、诗人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时,是怎样的表现呢?我们来读一读诗的第一句。
这一句里消失了两个地名,是"剑外'和"蓟北',"剑外'指的是剑门关以南的地主,在现在的四川,四川对于杜甫来说是遥远的异乡。
"蓟北'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着安史叛军的崩溃,破裂的山河得到了重新统一,这对于诗人来说是天大的喜讯。
"忽'是突然,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意想不到,以至于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就是刚刚听闻,"涕泪'就是眼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11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设计思想]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
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
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一、导入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
(出示KJ杜甫简介)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
(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2、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三、理解诗的大意1、小组讨论2、交流理解诗意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四、悟诗情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句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的理解。
2. 诗中韵律美和意境美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诗句含义等。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合作探讨。
3. 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
4. 欣赏教学法:欣赏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阐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文:(1)学生朗读诗文,体会韵律美。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3. 解读诗句:(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态度。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
5. 欣赏诗文:(1)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共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7. 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意象:河南河北、官军、收复、战乱表现手法:对比、寓情于景、抒发感慨情感态度:关注民生、热爱国家、同情百姓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在课后是否能够正确地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学生能够解读并欣赏诗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提高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
教师介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诗歌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关键词和意象。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解决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障碍。
3.3 分析与欣赏: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4.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诗歌文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2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诗歌朗诵比赛: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最佳朗诵奖。
6.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第七章:作业设计7.1 背诵诗歌: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2 写作练习:学生写一篇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读后感,内容包括对诗歌的理解、欣赏和感受。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
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6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
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诗的内容。
2、联系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及诗中抒发的强烈爱国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诵诗句教学模式:“互动—民主”教学模式教具准备:CAI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知背景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收”的意思。
二、初读,读通顺1、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教师正音,指导读通顺,尝试背诵三、再读,明诗意。
1、小组研讨,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借助注释,小组合作弄懂诗句的意思。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3、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四、细读,悟诗情。
1、通过反复地读诗,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感觉到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2、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因为他在剑外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
)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结合课前老师收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
(学生谈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安史之乱使国家分崩离析即可。
)3、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安史之乱的七年当中,杜甫一家人过的是怎样凄凉,怎样悲惨的生活呢?请同学们读读他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
出示: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能够分析诗歌的题材、背景和艺术特色。
(3)能够领悟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3. 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 准备诗歌的注释和翻译。
3.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展示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自主查找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翻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背景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
(2)解析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7. 课后作业(1)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 对比学习:与其他描写战争的诗歌进行对比,如《春望》、《滕王阁序》等,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回答和写作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背景和情感的理解。
3. 爱国主义情感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悟中品读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延伸导入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
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
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2个生字,正确读写“涕泪”、“洛阳”;
2、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与写作背景。
同学知道的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谁?(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王维、孟浩然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本是襄阳人,后迁徙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李商隐和杜牧,世称“诗圣”、也被称为杜工部、杜拾遗,他的代表作有《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杜甫
在古典诗歌中影响非常深远,他的诗被称为“史诗”。
2、教师吟诵古诗学生说感受。
3、导入课题:这首诗是我国伟大诗人杜甫所作,题目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理解诗题的意思。
5、知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使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积极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南归。
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有一天传来了收复蓟北的喜讯,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于是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古诗,学习并板书生字新词。
1、蓟北涕泪喜欲狂巫峡襄阳洛阳
2、指名读课文,学生评议,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四、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自由说。
2、汇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再看夫人和孩子,哪还有一丝忧伤?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在大晴天里防声歌唱,纵情饮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三读古诗,体会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和思想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体会。
诗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用~~画出来。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生汇报
六、品读古诗,背诵古诗。
1、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说说你的看法。
2、如果当时流落他乡的是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比较《示儿》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的异同。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爱国情怀,但表达的方式不相同:
《示儿》————→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
九、教材拓展
1、读古诗《春望》,想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还知道杜甫的哪些诗?
十、作业:
自找一首杜甫的诗,自学后背下来。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欲狂
↓
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