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扶阳医学(一)
- 格式:doc
- 大小:14.47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这次治未病的问题,大家谈得很多。
总的来讲,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对待生命与疾病的战略观点,因为世界上一切的疾病的产生,首先是人体本气致病。
而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中医对待疾病的战略手段!内经预防为主的思想在世界医学文献上最早出现,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光辉思想,现在和将来永远要指导人类的生命活动。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
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心脏器质性病变,癌症,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糖尿病系列病症,免疫缺陷病,血液病,慢性肾衰,运动神经元疾病,艾滋病!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
我就对他们说,我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
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
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六经之内而囊括百法,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我在基层第一线从事中医工作52年,我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左积云《伤寒论类方会参》,从中得以见到一些他所引用的清末火神派始祖郑钦安的一些观点,以及一些思路精华,血液元阳为生命之本的观点,以后读民国初期,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始人彭子益的著作,得以领悟,凡是病都是人体本气致病的原理。
扶阳法----附子法系列第一部分:扶阳法1. 扶阳法的概述扶阳法是一种古老且深受广大民众欢迎的中医疗法,旨在帮助人体调整阳气,促进健康和恢复病痛。
这一法系列通常由多种中草药组成,以其温热的性质和具有扶阳作用的属性而闻名。
2. 扶阳法的原理扶阳法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阴阳理论。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体健康与阴阳平衡息息相关,阳气的充盈与否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扶阳法通过使用温热性质的中草药,能够补充和调整人体的阳气,从而促进体内各个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功能。
3. 扶阳法的具体应用扶阳法可以用于治疗各种与阳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和症状,如虚寒、畏寒、乏力、脱发等。
通过调整阳气,扶阳法可以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并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第二部分:附子法系列1. 附子法系列的概述附子法系列是另一种广受欢迎的中医疗法,以附子为主要草药,具有温阳和驱寒的作用。
这一法系列在中医学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寒凉症状和疾病。
2. 附子法系列的原理附子法系列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驱寒理论。
寒邪是中医学中的病因之一,可以导致人体内阳气的不足和阻滞。
附子法系列通过使用附子草药的温热性质,可以驱散体内的寒邪,恢复阳气的正常流动,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寒凉症状和疾病的效果。
3. 附子法系列的具体应用附子法系列主要用于治疗与寒邪相关的疾病和症状,如感冒、风寒感冒、寒症等。
通过温暖身体、驱散寒邪,附子法系列可以缓解寒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和康复。
以上就是扶阳法和附子法系列的简要介绍。
这两种中医疗法在中华医学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其疗效。
需要强调的是,在应用这些法系列时,应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
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扶阳主题文章今天我们讲扶阳医学的三大特色之一,即“脉法药一体论”。
我们知道,扶阳医学有三大特点,其一叫“三法治万病”,其二“脉法药一体论”,其三是“治病次第”。
上一节我们已经讲了三法治万病,而且我们还有文字版,我希望大家把这篇文章反复看一下。
扶阳医学为什么能够在这2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不断的涌出新人,辈出名医,而且临床疗效受到大家的肯定,这一定与他的临床特色有密切关系。
今天晚上我们就讲第二个特点,叫扶阳医学的脉法药一体论。
我们要讲脉法药一体论,首先要弄明白,什么叫脉法药一体论?这个在我们中医学几千年的历史上是没有这种说法的,只有扶阳医学才有这样的学术理念,才有这样的临床特色。
我们要把基本理念能够理解之后,对于学习扶阳医学才会有信心,才能真正的学好,并灵活运用于临床之上。
脉法药一体论,是扶阳医学的一个最大的特色之一,因为它涵盖了三法治万病,以及治病次第论,所以我们就这一节内容给大家进一步详细的解释。
脉法药一体论,是扶阳医学从郑钦安、卢铸之传承下来之后,形成的一个学术理论体系。
我们知道,我们学中医的人,我们所学中医理论,需要去背方、背药,即中医学基础理论、治法、方剂、药物——这四大理论,也就是说理、法、方、药这四方面是分离的。
虽然说都是在中医学的架构下学习,但是在临床上是独立的,没有办法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我们每一个中医学传人,在中医学传承几千年的框架下,我们学中医都要用自己的体验、自己的认知,把理、法、方、药结合自己的体悟,贯穿于临床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我们从步入中医学以来,大家不管是自学中医,还是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我们都是要从背方开始,背方、背法、背药、背中医基础理论,都是从“背”开始。
而扶阳医学里没有这种概念,它叫做脉法药一体论,也就是说以切脉为主干线,切脉之后法出来了,然后药也出来了。
最后形成一套贴合这个人当下情况的一张处方,这就叫脉法药一体论。
他与我们过去所学的背方、背药、背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理念,我们背的能不能用在临床上,能不能用在这个人身上,我们也不知道。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下)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下)七诊:2008年2月12日处方:制附片75(先煎2小时)、苍术15、法半夏20、硃茯神15、桂枝尖25、陈皮15、石菖蒲20、南山楂20、香白芷15、炙甘草6、生姜60、木蝴蝶20;5付。
八诊:2008年2月20日处方:制附片75(先煎2小时)、生白术15、杭巴戟20、菟丝子20、桂枝尖20、硃茯神15、砂仁15、石菖蒲20、陈皮15、炙甘草6、生姜60;7付。
九诊:2008年3月4日处方一:桂枝尖15、硃茯神15、石菖蒲20、南楂20、陈皮15、砂仁15、白叩15、茯苓15、炙甘草5、生姜20;5付。
处方二:制附片75、生白术15、杭巴戟20、菟丝子20、桂枝尖20、砂仁15、明天麻15、生龙牡各30、熟枣仁15、陈皮15、炙甘草5、生姜60;12付。
十诊:2008年3月22日处方: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苍术15g,黄芪30g,潞党参30g,元胡15,茯苓20g,砂仁15g,广木香15g,郁金15g,陈皮15g,白蔻仁15g,炒麦芽20g,干姜45g;14付。
第七诊的这个方是一个附桂法,就是附子加桂枝法,那么这个附桂法呢,里面用了硃茯神(地火明夷卦,后面为大家讲解)。
为什么要用附桂法呢?就是轻取、沉取都由紧象,都紧,也就是说,附桂法它的立法旨证就是表里阴阳脉象都有紧,所以用了附桂法。
那么菖蒲也是一样的,就是肺脉紧;南山楂呢就是膀胱脉也紧。
为什么不直接给我用桂枝法呢?因为我的坎中一阳已经不行了,所以在附桂法的条件下来用,就是更保险一些。
而且,通过前面的治疗,桂枝法呀,藿香法呀,我的舌苔也没那么黄了,所以这个时候就用了附桂法。
你看白芷就是把太和之气引向头,木蝴蝶呢就是化燥,木蝴蝶它是降,它是通过金生水来补肾,这是一个说法,第二呢他也可以化燥,那么这个是第七诊。
第八诊呢,就是把填精的药加进去了,所以说这里面就没有用南山楂了。
为什么呢?膀胱脉不紧了,但是轻取还有紧,所以还要用桂枝和菖蒲,用菖蒲说明肺脉也是紧的。
扶阳法----黄芪法系列
扶阳法,又称黄芪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
属于中医药学中的养护调理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
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扶阳法的核心药物是黄芪,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
黄芪具有温
阳补气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阴阳平衡调节中。
在扶阳法中,黄芪通常以药材或制剂的形式服用。
黄芪法系列包括了多种扶阳法的衍生方法和应用。
其中,常见
的有黄芪煲汤法、黄芪汤煎法、黄芪炖肉法等。
这些方法在中医中
的应用场景各不相同,但都以黄芪为主要药物,以达到调整人体阴
阳平衡的目的。
扶阳法----黄芪法系列在中医养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价值。
它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作为养生的一种方法。
扶
阳法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提升人体免疫力,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保持人体的健康和活力。
总之,扶阳法----黄芪法系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可以作为一种养生方法来提升人体健康水平。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下)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下)七诊:2008年2月12日处方:制附片75(先煎2小时)、苍术15、法半夏20、硃茯神15、桂枝尖25、陈皮15、石菖蒲20、南山楂20、香白芷15、炙甘草6、生姜60、木蝴蝶20;5付。
八诊:2008年2月20日处方:制附片75(先煎2小时)、生白术15、杭巴戟20、菟丝子20、桂枝尖20、硃茯神15、砂仁15、石菖蒲20、陈皮15、炙甘草6、生姜60;7付。
九诊:2008年3月4日处方一:桂枝尖15、硃茯神15、石菖蒲20、南楂20、陈皮15、砂仁15、白叩15、茯苓15、炙甘草5、生姜20;5付。
处方二:制附片75、生白术15、杭巴戟20、菟丝子20、桂枝尖20、砂仁15、明天麻15、生龙牡各30、熟枣仁15、陈皮15、炙甘草5、生姜60;12付。
十诊:2008年3月22日处方: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苍术15g,黄芪30g,潞党参30g,元胡15,茯苓20g,砂仁15g,广木香15g,郁金15g,陈皮15g,白蔻仁15g,炒麦芽20g,干姜45g;14付。
第七诊的这个方是一个附桂法,就是附子加桂枝法,那么这个附桂法呢,里面用了硃茯神(地火明夷卦,后面为大家讲解)。
为什么要用附桂法呢?就是轻取、沉取都由紧象,都紧,也就是说,附桂法它的立法旨证就是表里阴阳脉象都有紧,所以用了附桂法。
那么菖蒲也是一样的,就是肺脉紧;南山楂呢就是膀胱脉也紧。
为什么不直接给我用桂枝法呢?因为我的坎中一阳已经不行了,所以在附桂法的条件下来用,就是更保险一些。
而且,通过前面的治疗,桂枝法呀,藿香法呀,我的舌苔也没那么黄了,所以这个时候就用了附桂法。
你看白芷就是把太和之气引向头,木蝴蝶呢就是化燥,木蝴蝶它是降,它是通过金生水来补肾,这是一个说法,第二呢他也可以化燥,那么这个是第七诊。
第八诊呢,就是把填精的药加进去了,所以说这里面就没有用南山楂了。
为什么呢?膀胱脉不紧了,但是轻取还有紧,所以还要用桂枝和菖蒲,用菖蒲说明肺脉也是紧的。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下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下)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下)七诊:2008年2月12日处方:制附片75(先煎2小时)、苍术15、法半夏20、朱茯神15、桂枝尖25、陈皮15、石菖蒲20、南山楂20、香白芷15、炙甘草6、生姜60、木蝴蝶20;5付。
八诊:2008年2月20日处方:制附片75(先煎2小时)、生白术15、杭巴戟20、菟丝子20、桂枝尖20、朱茯神15、砂仁15、石菖蒲20、陈皮15、炙甘草6、生姜60;7付。
九诊:2008年3月4日处方一:桂枝尖15、朱茯神15、石菖蒲20、南楂20、陈皮15、砂仁15、白叩15、茯苓15、炙甘草5、生姜20;5付。
处方二:制附片75、生白术15、杭巴戟20、菟丝子20、桂枝尖20、砂仁15、明天麻15、生龙牡各30、熟枣仁15、陈皮15、炙甘草5、生姜60;12付。
十诊:2008年3月22日处方: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苍术15g,黄芪30g,潞党参30g,元胡15,茯苓20g,砂仁15g,广木香15g,郁金15g,陈皮15g,白蔻仁15g,炒麦芽20g,干姜45g;14付。
第七诊的这个方是一个附桂法,就是附子加桂枝法,那么这个附桂法呢,里面用了朱茯神(地火明夷卦,后面为大家讲解)。
为什么要用附桂法呢就是轻取、沉取都由紧象,都紧,也就是说,附桂法它的立法旨证就是表里阴阳脉象都有紧,所以用了附桂法。
那么菖蒲也是一样的,就是肺脉紧;南山楂呢就是膀胱脉也紧。
为什么不直接给我用桂枝法呢因为我的坎中一阳已经不行了,所以在附桂法的条件下来用,就是更保险一些。
而且,通过前面的治疗,桂枝法呀,藿香法呀,我的舌苔也没那么黄了,所以这个时候就用了附桂法。
你看白芷就是把太和之气引向头,木蝴蝶呢就是化燥,木蝴蝶它是降,它是通过金生水来补肾,这是一个说法,第二呢他也可以化燥,那么这个是第七诊。
论扶阳学派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其他医学-摘要任何一个学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而且是维系和推进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石。
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的重要思想,并与《易经》、《伤寒论》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其核心思想就是重视阳气,推崇阳气,力主阳主阴从。
深入研究扶阳学派理论,对于繁荣中医学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维护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扶阳学派火神派郑钦安* 简介余天泰,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医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心病分会委员、内经分会委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南平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等。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42 篇,出版专著 1 部。
主要从事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诊疗研究和扶阳法治疗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 353000)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诸多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正是由于有这些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存在,促进了中医学术的繁荣,并推动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然而,任何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而且是维系和推进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石,扶阳学派( 俗称火神派) 也不例外。
深入研究探讨其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对传承和弘扬该学派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本文拟就扶阳学派之理论基础与核心思想作一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1 理论基础《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
它所创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引着中医学的发展并指导着其临床实践。
扶阳学派作为中医学众多学术流派之一,与其它学派一样,其理论基础无疑是《内经》。
扶阳医学脉法精讲
扶阳医学是一种以“扶阳”为核心的医学理论体系,其脉法精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阴阳脉法:通过比较患者的寸口脉和尺部脉的强弱、大小、长短等,判断其阴阳盛衰状况。
- 三部九候脉法:将患者的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再对每部脉进行浮、中、沉三候的诊察,以了解病情。
- 虚实脉法:通过诊察患者的脉象,判断其正气强弱、病邪盛衰,进而确定治疗原则。
扶阳医学的脉法精讲是扶阳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你对扶阳医学感兴趣,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参加面授课等方式进行深入了解。
解密中医扶阳理论以上说的很多都是在如何给身体增加阳气,也就是温度,这也就是扶阳一派的理论。
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几年前了,我才知道我的祖上名医不少,居然有著名的“曾火神”,火神就是扶阳的代名词。
曾火神的书我至今也没有看过,但上自火神之祖郑钦安的三大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我都很认真地读过,其下火神一派的范中林、祝味菊、吴佩衡、唐步祺、李可、卢崇汉、刘力红等的医书和医案我都看过,有的人没有医案,但理论都是在补火扶阳的框架里转,因为我的体质很对补火的路数,所以我即使是看别的书也都是一下就看到了里边的扶阳,如孙秉严治肿瘤,我看他的方法就是扶阳,又如武国忠讲,或是他的治疗,都说自己的悟道正在于找到了固护阳气这个玄机。
说起来,我现在的师父赵文忠先生,他的师父名玄鹤子(朱鹤亭),为道家一派的,也是极其重视阳气。
当我看到武国忠医师的师门,既有道医,也有意拳大隐朱垚葶先生,我就知道治病的理路一定有重合的。
护阳扶阳一派的理论成一个大流派,始自郑钦安,但其来源就在《医法圆通》:“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明代张景岳对此加了个注:“生杀之道,阴阳而已。
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
”也就是说,人体有病,好比体内是阴冷潮湿,只要太阳一出来,一切就好了。
所以,,就是养阳气,养这个太阳。
历代好多的大医家,治病都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上下功夫,只不过是到了郑钦安,发展出了一个完整的流派,郑钦安《医理真传》说:“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
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虚处便发。
”因为大部分人都需要扶阳,郑钦安于是确立了这一派的医理和医法:“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后背酸痛并重,心烦爱发脾气,无故目赤,牙痛,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
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中的临床诊治发布时间:2022-06-06T02:37:03.384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5期作者:赵飞宇[导读] 目的:探究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中的临床诊治效果赵飞宇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010000摘要:目的:探究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中的临床诊治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 年 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风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研究组各有6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扶阳理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对比后发现,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扶阳理论对风湿病患者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改善的效果比较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扶阳理论;风湿病;中医疗法风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
由于风湿病发病比较缓慢,病程比较长,症状不明显,患者常常对这类疾病的重视程度不高。
如果患者在早期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在后续的治疗中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加大了治疗的难度[2]。
因此,探究中医风湿病治疗的有效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扶阳理论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 年 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风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中的临床诊治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1.1 资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 年 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风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研究组各有60例。
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段在34~65岁,平均年龄段在(43.12±10.23)岁,研究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段在32~66岁,平均年龄在(45.12±10.23)岁。
第一章在生命的倒计时状态中庄子描绘的世间诸相还没有完,我们再来看下面的这些:“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其留,有的人是不说话的,这样就显得高深莫测,说话以后呢,别人就知道你的高低深浅,你就藏不住了。
我们看有些人平常就是深藏不露,在他的人事关系中守口如瓶,用《易经》的话来说,他就处于一种“退藏”状态。
这样的人,好像把自己的嘴和眼睛都闭起来了,把自己的意图、作为也掩饰起来,他对形势和环境观察得入木三分,总是要找到别人的破绽,找到自己的生路,找到自己的取胜之道。
我们要看到,这些都是心的功能。
就像一些星相大师,一些面相大师,别人一个眼神不对,就会被他抓住。
所以真正在官场上、商场上、江湖上混得高明的人,他就是“其留如诅盟”。
就像人们秘密签订的协议、协定一样,永远不让外人知道。
我心里的一个念头、一个策划,要牢牢地藏在心里,绝不让别人看到我心里想什么。
为什么呢?要取胜嘛!要稳操胜券嘛!就像张三丰传给张无忌的太极拳一样,要以无招胜有招。
也如令狐冲的独孤九剑后发制人,你先发就完了。
“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
我先不动,你一出招就有破绽了,这就是守胜之道。
其实老庄学说里,特别是《老子》里说的“知白守黑,知雄守雌”都是这个道理,都是守胜,都是稳操胜券的道理。
“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
以前读古书常常看到“生机日去,可不惜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句子,其实就是“其杀若秋冬”的另外一种说法。
我们生命也是过一天少一天,为什么会减少呢?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定数,过一天就少一天。
大道对生命而言,它既生出万物又收回万物,所以我们要看到“日消”。
众生之所以可怜,就是逃不过这个自然规律,这也是大道运行一种现实。
每个人都是处于生命的倒计时状态,人和事都可以用倒计时计算。
我们平常习惯了正计时,今年2007年了,明年2008年了,好像后面的时间还无穷无尽。
如果我们按自己活一百岁来算,过一年就少一岁,明年再过一年,又少一岁。
扶阳医学传承百年(二)展开全文声明:最近一段时间,网上一直还有朋友问我哪里可以买到这本《扶阳医学传真录》?本人在此声明《传真录》仅作为“中原火神傅文录扶阳医学培训班”教材使用,不对外销售。
第三期培训班举办在即,名额所剩无几,现将部分内容以图片形式展示如下,希望有缘份的朋友能过来跟师来学一学,将会受益终身。
联系电话:150****8566(傅强)傅文录老师个人简介傅文录,男,1957年生,河南省浚县人。
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曾任职于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
从事内科临床工作近30年,曾投师于时振声教授、石景亮教授、陈守义老中医,深得名师言传身教,名家指点迷津,临床医术日趋成熟。
一贯熟读深思四大经典,活用精研四小经典,汤证论治运用得心应手。
崇尚火神派郑钦安扶阳学术理论,近些年来潜心于研究学习火神派学术思想,并在临床中努力实践这一“扶阳助正,回阳返本”心法,颇有心得。
临证之余,勤于文笔,相继出版了《扶阳学讲义》等火神派系列著作10部,曾多次受邀前去香港讲学,并在第二、三、四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五、六、七届扶阳论坛大会上演讲,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扶阳传承基地(广州·南沙)特约讲师、扶阳微信群特约讲师等。
其一贯奉行'读书思考写文章,理论临床两提高'的修心治学之道,经过多年临证悟出,只有理论水平的提高,临证之时才能使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病脉症三位一体治病模式更加得心应手。
在临证中'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对于附子的重用与广用灵活自如。
尤其是近年来投师正宗(郑钦安·卢铸之医学)扶阳医学门下,对脉法药三位一体病脉证并治的治病方法,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次第理解与应用感悟颇深,并总结出'有邪去邪、无邪建中理中、最后益肾填精'(治疗三步曲)独特的治疗方法和治病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中医学正常人的五条标准”(即:能吃、能睡、二便正常、手脚不凉、精气神好)运用于临床治疗。
扶阳医学的理论核⼼思想导读:附⼦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附⼦的作⽤是温经散寒,能通⼗⼆经络,能使阳⽓外达,⼲姜和⽢草对脾起作⽤。
之所以很多病⽤附⼦能起作⽤,是因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的作⽤就是温通经络,使⽓机流畅⽽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
“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
⽽“扶阳”⼀词本⾝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从⽽使⼈体阳⽓宣通、强盛之含义。
从钦安、卢⽒祖师爷其著述的内容来看,以及200余年的⼤量临床治疗中,他们始终贯穿了这⼀精神,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确⽴了⼀系列原则、⽅法和具体的⽅药。
如病邪有伤阳之势则以防为急务,⽽⽤阻断损阳病机的措施,阳虚者则⼤剂量温扶其阳,阳郁者则宣散其阳,阴阳之⽓不相顺接者则扶阳⽽使其通达,阳⽓不达则枢转其阳⽓以达邪等等,这都是钦安、卢⽒扶阳思想的具体体现。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阳主阴从观⼈体阳⽓的⽣理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较系统的认识,并把阳⽓置于⾮常重要的地位,如《素问·⽣⽓通天论》说:“阳⽓者,若天与⽇,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光明……”。
今⼈通过研究,还观察到全⽇⾷中病⼈产⽣的症状,都可以阳虚或阳⽓受到⼲扰来解释,更说了阳⽓犹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宝论》中所⽐喻的⼈体内的“⼀丸红⽇”,故扶持和保护阳⽓,应是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卢⽒的扶阳思想,没有脱离阴阳的学说的基本理论。
卢⽒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是机体⽣命活动的原动⼒,⼈体的阳⽓存之则⽣,失之则死。
早在先秦诸⼦百家的⼀些著述中,就可以找到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
如《周易》以阳⽘(—)和阴⽘(——)代表⼀切事物相互对⽴、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周易》在提⽰阴阳⼆者的对⽴制约、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中,始终强调了阳的及其重要性,在《周易·彖传》论述乾元时说:“⼤哉乾元,万物资始,乃天统”,论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它强调了阳在万物⽣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阴居从属地位。
论扶阳医学(一)
1扶阳医学的特点扶阳医学是扶助保护治理阳气的医学,是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主张:“人身立命以火立极,治病立法,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
并以:“以极为归、坎离既济、水土合德”为治疗宗旨。
其立法都是围绕阳气的生、长、收、藏而设。
扶阳医学的医理法脉与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套纵深战术,更是一套迂回战术,既能全局战略,又能具体战术,还能预见疾病的走向,章法次第了然于胸。
扶阳医学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其理论皆源于经典之理,如《易经》《内经》《伤寒》。
其历史代表人物都精通儒释道。
扶阳医学传承历经200来年,经过几代人的潜心深入探索研究实践和体悟,历尽艰辛,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和一套纯正深高的医学思想理论。
其理脉法药方紧密相连,是一套完整的、经得起历史反复实践、反复验证的理脉法药方体系。
其脉:总取候阴阳气血虚实;分部浮取候腑,沉取候脏,左尺沉取至骨候肾,此脉决定立法大局,尤其重要。
其法:桂枝法、附子法、非附桂法,三大立法体系,每法都有法中法,法变法,以法统药。
其药:常用药只有近百种,其药性味多为辛温甘平,很少用到寒凉克罚药。
脉法药三位一体,紧密
相连。
其治病由表及里,次第分明,层层章法,步步规矩;药味精准,药纯理深;法有章法,法无定法;法随证变,法定药随;病解灵法,法解灵方。
必须懂其理,明其脉,才能定其法,法定药随,详其药,而出其方,以法统方。
解决了千百年来背方、套方的约束,使中医史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扶阳医学是治病防病延年益寿的医学,因扶阳医学是以扶阳护正为要,肾阳肾气充足,正气旺盛,人的免疫力、抗病力、康复功能就强,就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而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同时扶阳医学亦是优生优育的医学,因肾主生殖生长发育,而扶阳医学就是以坎立极,重点以强壮肾阳,填补肾精为要,它抓住了人体生命生殖之本。
从根本上真正做到了未病先防。
2扶阳医学的理论与基本立法渊源扶阳医学的理论源于《周易》《内经》《伤寒》等经典之理。
《周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大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
乾为阳,坤为阴,阳主阴从。
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当中是居主导地位的,“阴”则属于从属地位。
《乾凿度》:“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
这说明阳气是我们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扶阳医学就是主张扶阳抑阴、阳主阴从。
《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气”是先天赋予人的真元之气,真阳也,明确指出了保存了真
阳之气,使其有序地正常运行,才能达到不生病这样的生命境界。
《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阳气是人的生命之根,立足之本,是人生命之主宰。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精藏于肾。
《内经》曰:“阳气者,柔则养筋,精则养神”。
说明坎中阳是以“精”的状态封藏于肾中,也就是说人体阳气的蓄积状态是以精的形态储存的,封藏于肾坎中,而成为人体的能量信息库,所以坎中阳是人体气化圆运动的原动力。
而扶阳医学所主张的“人身立命以火立极”“无问其病以极为归”,这里讲的“极”指的就是坎中一阳,在“一”的层面,可化生万物。
扶阳医学的四逆法就是“归极”之法。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扶阳医学立法的立极点就是在“一”的层面,所以扶阳医学合乎于道,它是在道的“一”的层次上的医学。
张景岳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说明人体五脏六腑皆为虚位,人体本是一团血肉之躯,是一团死机,完全靠一息真阳运行其中而有生命,而这一息真阳之根就是坎中阳,乃人身立命之本,坎中一阳,乃乾元一阳,居于二阴之间,真种子也。
由此可见阳气对人体生理病理都有其广泛的影响,如心无阳,血就不能正常地运行;脾无阳,水谷就不能运化;肝无阳,肝气就不能正常地疏泄,肝不能正常地藏血;肺无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
常;肾无阳,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生长生殖无根。
可见没有阳气的布运,气机就不能正常的升降,阴阳就不可能正常的沟通交济,脏腑的气化功能就会失常。
所以扶阳医学重点强调扶助和温通阳气,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治疗原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