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括号添括号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去括号、添括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去括号、添括号》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法则进行计算。
本章内容是代数基础知识的拓展,对于学生理解代数运算规律,提高数学运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对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括号的运用,尤其是在去括号和添括号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2.培养学生运用代数运算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2.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练习题。
3.教学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掉问题中的括号,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去括号、添括号。
2.呈现(10分钟)讲解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法则。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去括号和添括号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注意去括号和添括号的一些易错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去括号和添括号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方便学生复习。
去括号、添括号-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去括号和添括号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2.能够灵活运用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方法,简化运算。
3.培养学生化繁为简、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添括号和去括号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2.去括号和添括号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运用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方法,同时考虑运算的顺序和规律。
教学准备1.沪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本;2.教学PPT;3.白板、彩色粉笔等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主要讲解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方法和规则,并简单回顾一些基本的数学运算公式。
二、讲解与示范(30分钟)1.教师给出添括号和去括号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让学生举例简单应用,例如,2(a+b)可简化为2a+2b,而3a+4b−2a可化简为a+4b。
2.教师在白板上举例简单的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a+b)2可化简为a2+2ab+b2,(2x+3)(x+4)可展开为2x2+11x+12等。
3.教师通过计算目标式子的步骤,让学生理解去括号和添括号的运用方法。
例如,当目标式子为(3x+4)+2时,我们要先去括号得3x+4+2,然后再进行加法运算,得到最终结果3x+6。
三、练习(25分钟)1.让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相应的练习,单独或者小组合作完成,课堂上教师可以上到讲台,点名学生回答。
2.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点,教师可设计一些趣味练习游戏,如口算比赛、速算游戏等。
四、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强调去括号和添括号的基本概念和规则,以及正确运用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方法。
2.鼓励学生保持耐心和信心,多练习,以便掌握这些数学运算方法。
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相关作业;2.整理课上知识点,写下10个范例,并标明要点;3.将本节课上所学的数学运算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并写出一篇感想。
拓展阅读1.数学奥秘(全球学习出版社,中学数学教育强化丛书)。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去括号、添括号》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去括号、添括号》是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去括号,第二部分是添括号。
本章内容是整式运算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代数式的运算规则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对代数式的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的理解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则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能够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整式的运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去括号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2.添括号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用于讲解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法则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案-去括号与添括号一、引言数学中的去括号与添括号是一个常见的概念,它们在同学们学习代数表达式和简化表达式时非常重要。
理解和掌握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方法对于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介绍去括号与添括号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提供一些练习题供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
二、去括号1. 去括号的基本概念去括号是指将代数表达式中的括号进行展开,使得表达式更简洁易懂。
在去括号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符号进行相应的运算。
2. 去括号的运算规则规则1:对于带有正号“+”的括号表达式,去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保持不变。
例如:(a+b)=a+b规则2:对于带有负号“-”的括号表达式,去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符号取相反数。
例如:−(a+b)=−a−b规则3:多个括号相乘时,可以使用分配律进行去括号。
例如:(a+b)(c+ d)=ac+ad+bc+bd3. 去括号的示例示例1:去括号:2(3x+4y)解法:根据规则3,可以将2分别与括号内的表达式3x和4y相乘。
2(3x)+2(4y)=6x+8y示例2:去括号:−(2x+5y)解法:根据规则2,将括号内的各项符号取相反数。
−2x−5y三、添括号1. 添括号的基本概念添括号是指在代数表达式中加入括号,以改变运算顺序或强调计算的优先级。
2. 添括号的运算规则规则1: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级别比乘法和除法低。
因此,在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时,通常将它们放在括号内。
规则2:如果一个表达式中存在多个运算符,则按照以下优先级添括号: 1. 括号内部的运算(例如加法、减法等); 2. 乘法和除法; 3. 其他运算。
3. 添括号的示例示例1:添括号:$3x + 4y\\times 5$解法:根据规则2,先计算乘法。
$3x + (4y\\times 5) = 3x + 20y$示例2:添括号:2x+3y−4z解法:根据规则1,添加括号使加法和减法运算明确。
(2x+3y)−4z四、练习题请对以下代数表达式进行去括号和添括号的计算。
去括号与添括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不改变符号;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2. 添括号法则:添括号时,要注意保持等式的平衡,即等式两边要添加括号,并且括号内的符号要根据括号前的符号进行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去括号或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的符号变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
2.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去括号和添括号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去括号法则:通过例题,讲解去括号的方法和步骤。
3. 讲解添括号法则:通过例题,讲解添括号的方法和步骤。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去括号和添括号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目中的问题。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去括号和添括号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小测验等形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判断学生对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标准:正确掌握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绩优良;基本掌握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能解决简单问题,成绩中等;未完全掌握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需要进一步学习,成绩较差。
七、教学拓展1.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去括号和添括号的知识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探索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的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2课时添括号1.理解添括号的意义.2.掌握添括号法则,能运用法则进行运算.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添括号,总结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4.“矛盾的对立双方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和观念.【教学重点】运用添括号法则,并会正确地化简整式.【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添括号法则.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情境】实物投影,并呈现问题:某位同学开学带100元钱去文具店,先买了a元一本的练习本共3本,又买了b元一本的笔记本共3本,问他还剩下多少钱?如何列式呢?1003(a+b) 1003a3b【教学说明】学生独立思考后,分析得出1003(a+b)=1003a3b,运用乘法分配律.【教学说明】通过现实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前面的情景引入,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出结论,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添括号法则问题1添括号法则的内容是什么?问题2去括号法则与添括号法则的异同点是什么?【教学说明】学生在掌握去括号的法则的基础上,在经过观察、分析、类比后能得出结论.【归纳结论】添括号法则:(1)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改变符号.(2)所添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与添括号,括号前面是“+”号时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时各项都改变符号.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添加括号后,不改变式a2b+3c的值,正确的是()A.a+(2a+3c)B.a+(2b+3c)C.a(2b+3c)D.a(2b3c)2.数a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1|+|a2|=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添括号法则等知识点.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进行知识提炼和知识归纳.1.布置作业:从教材第74页“练习”和教材第76页“”中选取.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从学生探究添括号法则,到运用添括号法则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去括号、添括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去括号法则;
(2)使学生会根据法则进行去括号的运算;
(3).
2、过程性目标:
(1)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2)通过任务驱动与合作交流,总结去括号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评价设计】
1、通过任务一的驱动,帮助学生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总结去括号法则;
2、通过任务二的自学任务,任务三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法则解决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通过任务四的当堂检测,帮助学生检验自己所获,找到不足,加以弥补。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去括号法则;法则的运用
难点:括号前是负号的去括号运算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节课中学过合并同类项来化简代数式,当遇到有括号时,该如何做呢?这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知识。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2、总结去括号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培养代数推理能力。
三、探索新知
任务一:请同学们自学课本99页一页
要求:
1、了解小彬、小颖、小刚三人的做法;
2、针对小彬、小颖的代数式如何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加以理解每一步的根据。
3、检测一下自己是否能用此法去括号。
4、检测内容:8x-(3x-5); 3x+2(2x-4)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一,是学生感受去括号的必要性,让学生知道用小学学过的分配律可以
进行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是新学的知识与故知联系。
任务二: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00页,去括号法则及例题
要求:
1、注意法则二的关键是什么?(尤其是括号中第一项的符号变化);
2、结合法则读例题,进一步理解法则运用;
3、检测自己:课本101页习题3.8第1题(1)(2)(3)。
设计意图:通过此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法则及运用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构建。
任务三:小组交流法则二的认识。
要求:
1、每人发表见解,组长汇总,及时互相纠正;
2、小组推荐发言人。
设计意图:结合任务二连续进行让学生在直观感知后交流所得,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任务四:当堂检测(同学们,知识点学完了,你掌握的如何,检测一下吧!)
内容:课本101页,习题3.8第2题(1)(3)(5)(7)
要求:
1、严格要求自己;
2、老师批完改错时做到举一反三,找出错处,真正纠正错误。
设计意图:重在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为下一步上课计划做铺垫。
及时纠错,做好
培优转差工作
四、总结收获
让学生自主发言,互相补充。
五、布置作业
《伴你学》5、去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