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和与共生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共生民族融合与文化共生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地方及其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这一现象在历史上的许多时期和地区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融合与文化共生更是历史长河中漫长岁月下的独特存在。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共生的现象。
一、异族融合的概念与实践在中国历史上,异族融合不同于文化交流,而是一种更深度、更广泛、更重要的交流。
即两种或多种不同文化或民族的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化或民族。
在中国,异族融合是自古以来的重要现象。
尤其是北方草原与南方农耕区之间,不论是战争、政治、经济或文化,都产生了以异族融合为标志的历史性变化。
在西汉朝的几位帝王统治下,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辽东、朝鲜等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大汉文化在边疆地区的扎根之基础。
而随着汉文化向外扩散,大量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等依次与汉族进行接触,经过长期的相互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唐朝时期,由于中原地区的繁荣发展,大量的外族民族慕名而来。
其中包括西域,波斯和阿拉伯等国家的商人、文化人和学者,他们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技术和文化等,使得唐朝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多元文化胜地。
二、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共生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种族文化的融合与共生的现象,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民族关系的变化与演变随着时间的变化,文化和民族也会不断地经历着变迁与演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变化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比如说,在三国时期,三个国家Wei、Shu、Wu分别代表着汉字文化、巴蜀民族和东吴水乡,而三国也是一个极富血脉的多民族大国。
三国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未来进程,有着广泛的影响。
2.文化因素的交融与影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民族文化也一直受到着其他文化的影响与交融。
明、清时期,东北地区的满族人从外来文化中整合了满族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而塑造了自己的身份认同,谱写了良好的民族历史。
形容融合共生的词语
【浑然一体】: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
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混然一体】:混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
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融洽无间】:融合而没有隔阂抵触。
【融为一体】:融合为整体。
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
【乳水交融】:融:融合。
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
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水乳不分】:指水和奶汁融合为一体。
形容关系密切,意气投合。
【水乳交融】:交融:融合在一起。
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
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水乳之合】:指水和奶汁融合为一体。
形容关系密切,意气投合。
【水乳之契】: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
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先辨淄渑】:淄、渑二水的味道不同,分开能辨别,合起来无法分辨。
泛指事物融合后难以分辨。
【意境融彻】:指在文艺创作中所描画的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内涵完全融合在一起。
多元文化融合与和谐共生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多元文化融合与和谐共生的话题。
多元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特点,各种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交融、碰撞,这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如何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和谐共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重要课题。
首先,多元文化融合与和谐共生需要我们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
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学会欣赏和接纳多样性,而不是排斥和歧视。
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其次,多元文化融合与和谐共生需要我们加强交流与互动。
文化的融合与共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只有通过交流,不断地增进了解和沟通,才能打破文化的隔阂,促进文化的融合。
我们要多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多开展文化交流项目,让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和谐共生。
最后,多元文化融合与和谐共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建美好家园。
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和谐共生,需要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共同努力。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当为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让多元文化在和谐共生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和谐共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交流与互动,共同努力,共建美好家园,让多元文化在和谐共生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谢谢大家!。
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融合共生的理念和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意味着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互相理解、尊重和合作,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实施方法以及相关政策。
首先,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
如果不能有效地融合共生,社会就容易出现利益冲突、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相反,融合共生可以促进各利益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只有通过融合共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实现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
首先,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来保障不同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例如,应当加强法律的实施,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对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待遇,不断缩小利益差距。
其次,社会各界应当加强交流与合作,增强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这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社会组织合作等方式来实现。
最后,个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除了方法之外,政府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
首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其次,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同时,加强文化建设,提倡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实践中,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当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
只有当我们能够理解、尊重并与其他利益群体有效合作时,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综上所述,融合共生共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音乐与诗歌的融合与共生音乐与诗歌是两种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它们在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激发灵感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力量。
而当音乐与诗歌相融合,它们的艺术魅力便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升,创造出了一种独特而深远的艺术体验。
音乐和诗歌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它们互为共生,相辅相成。
音乐无国界、无语言,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的组合,可以直接打动人的情感。
而诗歌则是文字的精华,是灵魂的呼唤,通过诗人的高度凝炼和表达,可以唤起人们最深沉的内心世界。
当这两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相融合时,就能够产生共鸣,使人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好地理解诗歌所希望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音乐与诗歌的融合有多种形式和风格,例如艺术歌曲、民歌、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等。
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最典型形式,它通过音乐的表演和诗歌的歌唱,将两者完美融合在一起。
艺术歌曲通常以情感丰富、抒发内心情感为主题,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诗歌,打动人们的心灵,引发共鸣。
而在民歌领域,音乐和诗歌的融合更加浓厚,每个民族的民歌都是音乐与诗歌共生的典范。
通过民歌,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并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和传统。
古典音乐是音乐与诗歌完美融合的另一种形式。
从巴赫到贝多芬,从莫扎特到肖斯塔科维奇,古典音乐作曲家们将诗歌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通过音乐的表达,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听众。
古典音乐所蕴含的深度和庄重,与诗歌的凝练和哲理相得益彰,使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诗歌的丰富内涵。
流行音乐是现代音乐与诗歌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
在流行音乐中,词曲创作是关键的环节。
通过词曲的结合,音乐家和词曲创作人能够传递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与听众形成共鸣。
流行音乐通常以简洁、直接的方式表达,这也与诗歌的特点相契合。
无论是磁性的旋律还是直击人心的歌词,都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带给人们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音乐与诗歌的融合并非简单的组合,而是一种内外呼应的创意过程。
音乐作为载体,能够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
多元文化融合与和谐共生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很荣幸能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多元文化融合与和谐共生的一些看法。
多元文化融合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也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我们更需要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多元文化融合并不是要求我们抹杀自己的文化身份,而是要求我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能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正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需要各种颜色来装点,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也需要各种文化来丰富。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而不是排斥和歧视。
其次,多元文化融合需要我们打破心中的隔阂和偏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这时候我们要学会用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而不是用偏见和歧视来对待。
只有消除了隔阂和偏见,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
最后,多元文化融合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交流,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实现和谐共生。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生,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学科融合共生关系
学科融合共生关系是指不同学科之间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叉融合:学科之间的融合共生关系首先体现在交叉融合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
发展,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问题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因此,不同学科之间开始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领域。
2.资源共享:学科之间的融合共生关系还体现在资源共享上。
各学科在学术研究、教
育资源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共享这些资源,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
3.相互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共生关系还表现在相互促进上。
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
方法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从而推动各自学科的发展。
同时,这种相互促进也有助于培养具有跨学科素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4.共生发展:学科之间的融合共生关系最终体现在共生发展上。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
交流,可以实现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推动整个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学科融合共生关系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有助于推动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学科素养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共生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被重新审视和发掘,在现代文化的框架下继承、发扬和创新,同时一些现代文化元素也被吸收和融合进传统文化当中,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文化形态。
本文旨在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遗产。
而现代科技则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不仅能够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能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渠道来表达节日祝福。
同时,一些传统文化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例如各种年俗习惯、春联、春节音乐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科技的融合,不仅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更为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走红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在现代社会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也是一种趋势。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虽然其形式和内容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演变,但仍然应该被珍视和传承。
新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并不减少,而是更加深刻。
例如,传统民俗文化节日,除了明确的宗教节日,还有很多传承中的商业俗会或文化庆典,如展览、比赛、表演、祭祀等,婚礼、葬礼等社交活动也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特征。
在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节日及其他相关活动被保留下来,并成为一种社会联系和文化认同的载体。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大特点。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特点,还吸收了一些现代文化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文化形态。
有关相互融合和谐共生的作文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舞台,而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不管是高大威猛的大象,还是渺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蚂蚁,不管是娇艳欲滴的花朵,还是默默扎根于地下的小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戏份,大家相互融合,才能奏响那一曲和谐共生的美妙交响曲。
就拿咱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吧。
你看那蜜蜂和花朵,这俩简直就是一对最佳拍档。
花朵呢,像个热情好客的主人,它绽开花瓣,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还准备了甜甜的花蜜,就等着蜜蜂来做客。
蜜蜂呢,也不含糊,嗡嗡嗡地飞过来,在花朵上忙活着采蜜。
它在采蜜的同时,可就帮了花朵大忙啦,无意间就把花粉从这朵花带到那朵花上,帮花朵完成了授粉的大事。
这一过程中,蜜蜂得到了食物,花朵能够繁殖后代,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这不就是和谐共生的典范吗?再把目光投向咱们人类的城市。
城市里有钢筋水泥的大楼,有车水马龙的街道,看起来是一个很现代化、很人工的环境。
但是呀,你要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和谐共生的影子无处不在。
比如说那些麻雀,它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安了家。
公园里的树上、房檐下,都有它们的小窝。
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给城市带来了生机。
而人类呢,也慢慢地意识到要给这些小生命留出空间。
公园里会特意保留一些树木和草丛,让鸟儿有地方栖息。
还有一些人会在自家的阳台上放些食物,给小鸟吃呢。
这就是人类和鸟类在城市里的和谐共处,相互融合。
可是,这个世界上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过度砍伐森林,破坏了动物们的栖息地。
那些原本在森林里自由自在生活的动物们,就像失去了家园的孩子,四处流浪,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这就好比在一场音乐会里,突然有个捣蛋鬼把别人的乐器给砸了,那这音乐还怎么演奏下去呢?所以啊,我们得意识到,和谐共生是多么的重要。
咱们人类其实是很聪明的生物,应该利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这种和谐共生。
就像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生态农业。
农民伯伯们不再单纯地使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而是采用一些更自然、更和谐的方法。
融合共生应用
融合共生是指将不同技术、行业或领域进行深度整合,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这种整合方式通常是通过共享资源、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式来实现的。
在技术领域,融合共生可以指将不同的技术进行整合,例如将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以提高安全性、降低交易成本和增加透明度。
在金融领域,融合共生可以指将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整合,例如银行、证券、保险等,以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在医疗领域,融合共生可以指将不同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医院、诊所、药店等,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融合共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可以帮助不同行业和领域实现更高效、更便捷、更具有竞争力的目标。
融和与共生当人们认识到艺术的创造和审美意识的改变是随着人类历史和科技的发展展开的,艺术的形式与媒介只是一个传达思想与情感的方式时,传统艺术与数码图像艺术看似两种不同标向的艺术形式,就能在科技的力量下,借鉴利用各自的文化基因优势,融和共生,使各自更富有创造力。
标签:传统视觉艺术数码图像艺术融和共生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艺术的形式也一样,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发生变化。
当下人们正处于一个数字化视觉传播的时代,数码图像艺术便是这个时代新的媒质艺术形式。
当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诞生,她必然有向传统艺术形式产生排异性和挑战性的一面。
这是由于各自的文化基因不同而产生的排异心理,归根结底也是艺术家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差异。
如何审视这两种不同形态的艺术?借鉴各自的优势互补共生,改变艺术创作方式与思考模式,对艺术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视觉形式艺术在本文泛指多以手工制作为主的艺术形式,其文化内核是建立在各自的历史文化、程式语言、地域风情、审美情感等基础之上,并在技术与审美上有各自的定势与传承。
数码图像艺术泛指在当今文化境域里被培育起来的,利用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制作的数字化图像艺术作品或产品。
数码图像艺术与传统视觉艺术创作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创作的媒介手段,以及与传统不同的文化境遇培养出的视觉样式、图像语言、审美倾向上的感知不同。
如果说传统视觉艺术是神秘性、精英型、专业化、独创的、静态的,那么数码艺术可以描述为直接性、民主型、大众化、技术性、动态的,现在常见的网络游戏、DV、电脑动画、影视广告、数码摄影、数码观念作品等都属于数码图像艺术范畴——借助数字科技产生图像,复制图像、流传在网上、手机上或通过其他数字媒介上。
当今这两类艺术同时并存于这个时代,尽管彼此间存在一定排异心理,但艺术创作的根基相同,同属于人类精神生产的文化产物,能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融合中获得共生发展。
建立数码图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使数码图像创作表现语言异常的灵活,不仅可以实现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模拟,而且借鉴各种艺术创作形式、媒材、概念创作出各类观念性作品充斥于大千世界,满足了也改变着大众欣赏图像艺术的审美趣味与习惯——沉浸在图像中,随时阅读。
“现代图像技术带来的这种技术化的、集体性知觉、专注和满足”,[1]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视觉文化的新语境。
现在数码图像艺术给大众的影响比较传统视觉艺术普遍而又深远,在网络环境下,既有一些深刻有内涵的作品,也有许多艺术创作流于一种表象化、浅表化特征。
主要来自几方面的影响,首先受到西方的文化影响,艺术创作表现对传统艺术的反叛和颠覆;同时,由于数码艺术的虚拟性、可复制性,以及批量生产,与传统艺术的精英文化价值和人性的亲和力相背,导致从事传统视觉艺术的人对数码艺术不屑;另一面,从事数码艺术的人大多是年轻人,成长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中,对传统形式的艺术,有时代的疏远和文化隔膜,他们多数是沉湎于技术的力量所带来的视觉上的新锐刺激。
因为习惯并满足于“快慰一时的感官刺激,便失去了人类高度发达的心灵想象与精神期待”,[9]使得很多数码图像作品缺乏文化根基,“出现了远离中国现实、图式化、样式化的种种弊端”。
“这是中国艺术出现一个断层的真实境域”。
[1]因此,在这个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读图时代,加强数码图像艺术创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其创作可以获得强大生命力,也有利于创建具有当代性和创造性的中国视觉文化。
艺术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是作品的灵魂,传统艺术的观念与形式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艺术家创作实践、生命感悟的积累,体现着人性的光辉,例如中国画思想的顿悟、实有与虚无、阴阳等观念以及表现物象和境界上的气韵、传神、秀润、空灵等特质,融和到数码艺术创作中,数码作品也会变得丰满、富有生命力。
学国画出身的动画导演许毅2003年的一部数码动画作品——《夏》入选美国计算机图象技术SIGGRAPH,比较有代表性,作者利用三维技术模拟中国水墨写意画,画面空灵淡远,荷叶淋漓酣畅,人物细腻传神,作品把中国画的传统意象美学结合的非常成功,这也是作品当时能在国际上获得一等奖的理由。
现在很多电视片头,动画制作都借鉴上了中国画这种表现形式;旅美数码艺术家谭力勤教授从中国传统农耕用具吸取灵感,创作系列数码视觉艺术作品——古老大秤、稻谷风车、岩石磨盘等系列交互的三维动画作品,给人一种触及深层意识的新诠释。
如果“新生的数码艺术创作,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那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的局限,使人产生在文化遗传上的陌生和疏远。
”[10]很多艺术家在创作途中,开始感觉到,如果创作仅流于技术,创建绚丽、魑魅幻觉效果,那么也就是没有职守艺术创作的责任,一味迎合大众求刺激、好奇的心理,使得图像创作风格变得喜好追随一种潮流,变得空洞没有生命力的快餐阅读。
中国的数码图像艺术创作结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是不断充实数码艺术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例如把中国画、京剧、皮影、剪纸等艺术形式和审美意象融和到数码艺术中,追求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精神——独创性、格调、品位,就能使数码图像艺术作品产生很强的文化魅力和感染力。
当然其新生具体发展还要从传统艺术的观念到形式及技术上进行实践探索。
传统视觉艺术融入数码图像概念与技术思维获得生机。
传统视觉艺术因为孕育它的文化语境不同,在当今视觉文化境域中已走向边缘,不过也有它生存的土壤,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数码艺术相比较只是形式特征不同而已,它也有数码艺术不可企及的方面——带有人性温暖。
随着如今科技的迅猛的发展,不断改变人们的时空概念和思维习惯,也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生态和艺术感性的方式。
因此,传统视觉艺术创作可以融入数码图像艺术概念与技术思维获得新的生机。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艺术作品是向观众传达情感的媒介。
中国绘画理论石涛也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
在当今,新的视觉文化形成使得传统艺术往往由于他的贵族性、精英性受众面变得很窄。
同在一个文化博览会上,动漫游戏展区观者如潮,传统艺术展区寥寥无几,这里存在一个艺术的形式与受众的问题。
其实数码艺术中的插画,动漫游戏的表现手法可以融合到传统艺术形式中,传统艺术可以是深沉的也可以是轻松的,可以是含蓄的也可是好玩,同时也可以形式是轻松的观念是深刻的。
数码艺术作品往往由于它的明快、轻松、趣味性吸引和打动观众,传统艺术在艺术形式上也值得借鉴数码图像的这种创作观念。
另一方面利用数码技术的力量寻找语言符号上的创新与突破。
传统艺术在语言探索上往往是一个艺术家毕生面临的问题,有时在创作中我们很难想象作品的最后效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数码艺术来辅助创作。
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时期,照相机推动了写实绘画的发展。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数码技术虚拟性,随机性,实时性特点衍生出的无尽奇妙效果来辅助创作。
当我们在不断变换中的某一种艺术效果与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契合时,一种新的语言就可能找到了,基本上能把握创作作品的最后效果。
此外,还可以借鉴数码图像艺术的展现形式,从多方面、多维度表达传统艺术精神。
2009年末“第五届深圳水墨论坛”在深圳举行,提到了“载体是随着技术走的,汉唐以前是帛和丝绸,汉唐以后主要是纸,新的载体是电子显示屏,我们现在很多学生是非常关注电子显示屏,这是未来的载体,代表了21世纪基本的走向。
如果更理想的载体应该是随着人的需要而走的。
载体它不仅能够被动显示图象,而且会反过来制约和改变图象,从而影响或导致绘画的变迁。
”[4]如今在大量的数码图像的冲击下,事实上传统艺术原有的静态的、古典的叙事性、情节性所呈现的联系性已经消散,他以数字技术为平台,在多元素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投射出一种经验来解决艺术创作的问题,艺术创作正以一种结构性姿态毁掉原有的为某某服务的单一性和实用性,呈现一种自主性的觉醒,不断现代性的趋势。
近期“半亩方塘——董小明水墨综合媒介作品展” 展出艺术家董小明近两年所创作的一组新媒体水墨作品,作品包含了四种类型:数码版画、金属蚀刻绘画、金属雕塑和投影录像,题材都是荷花。
展览上,“自然的镜像、哲学的心象、文学的意象、艺术的图像与技术的幻象,共同构成了‘半亩方塘’的丰饶韵味和浑厚气象。
”[5]使得传统艺术的人文情怀通过多种新媒材,多方面融合古今审美趣味得到了新诠释,这也是传统水墨艺术的新表达。
从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来看,许多艺术家已经看到了传统视觉艺术形式的现代出路,以及数码图像艺术与传统艺术融合共生的发展意义——有利于创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艺术。
虽然艺术的发展与艺术观念的变化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具有关联性,但艺术最终是一种文化、思想、观念的传达,“艺术家创造艺术,是要告诉观众一种意识,一种生存体验,一种文化思考,一种生命状态”[6]。
传统艺术的直观性、实践性,使人“体悟”,心性可以和每日当下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数码艺术的创作借助数字技术使超现实、多维度的创作思维得以多功能的综合呈现。
传统艺术与数码艺术看似两种不同标向的艺术形式在科技的力量下融合共生,能使传统艺术的创作与表现得到丰富,数码图像艺术吸收传统视觉艺术语言使数码图像艺术的形式美和品位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1]许江.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境遇与责任[J].新美术,2009(2).[2]戚灵岭.简论艺术的思维模式与载体[J].新美术2009(6).[3]侯伟.论数字图像的性质与影像[J].美术》2010(1).[4]深圳画院.“图像与载体”艺术活动综述/content-9509.htm2010-01-27.[5]传统神韵创意文化——新媒体系列展/gdxw/201003/t1004836.shtml2010-03-13[6]也谈“艺术的时代性”—消费时代的视觉艺术之油画创作/web/viewarticle.asp?userid11955&lanmuid=8214653&conte ntID=1954207[7]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马晓翔.新媒体艺术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9]杨金城.当代架上绘画浅议[J].新美术,2009(6).[10]/packtechnology/jgsj/20080827/153641.shtml论数码艺术设计的形式美与传统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