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西部地区酸雨特征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41.53 KB
- 文档页数:7
酸雨监测统计分析及防治对策大气降水酸化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秭归作为我国三大酸雨区华中地区的一部分,酸雨观测统计分析极其重要,当前国家倡导绿色发展,对环境的要求也尤为重要。
此文为今后本县的大气污染防治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酸雨监测统计分析1.1pH、K值及降水量变化。
秭归县酸雨频率达83%,而强酸雨频率达70%;酸性降水量比例为35%,强酸性降水的比例高达65%。
因此,如果发生酸性降水或强酸性降水,那么降水量一般大于全部降水日数的平均降水量。
2008~2017年,此10年间,2008年与2009年的酸雨污染最严重,且年平均降水pH值为4.21,而酸雨及强酸雨出现频率分别为92%及88%,酸性降水比值及强酸性降水比值分别是91%和89%,历年平均每月pH值及K值如图1、图2所示。
1.2年度变化特征。
10年间,秭归酸雨观测站的平均降水pH值呈上升的趋势,可见2009年以来我县酸雨污染在逐渐减轻且pH值以每年0.13的速率递增。
按一般酸雨区划分,秭归县则属于重酸雨区或较重酸雨区,与历年资料相比,近几年秭归强酸雨呈减少趋势,但是酸雨的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1.3季节性变化特征。
根据秭归的酸雨数据,秭归县的酸雨情况是随着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并且变化异常显著。
比如冬季出现酸雨的频率最高为77%,次大为春季,后面是秋季和夏季;其中冬季降水pH值低至3.77,夏季则高达6.43。
另外,K值的季节性变化也比较明显。
冬季K值非常大,而夏季比较小,由此则可得出:冬季可能因为有明显的霾、扬尘、风沙等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对降水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综合比较之后得出:秭归县的呈现酸雨季节性分布的特点,即夏季是秭归县酸雨污染最弱的季节,冬季是秭归县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季节。
秭归县逐月总降水量及酸性总降水的pH值及K值的统计情况是:8月份酸雨量最多为370.1mm,12月份最少3.0mm。
月均最大pH值为6.43(出现在7月份),最小值为3.77(出现在1月份);另外,6月、7月以及8月份平均降水pH值较大,且均大于4.8、接近5.6,基本属于非酸性降水;而其他月份降水平均pH值较小均小于5.6,属于酸性。
贵阳市暴雨特征分析及对农作物(辣椒)的影响贵阳市暴雨的特征
贵阳市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常年降雨量较大,暴雨频繁。
据统计,该市一年内暴雨日数平均为45.8天,暴雨发生频率较高,集中在6月至8月。
在这段时间内,暴雨时常带有雷电、强风等天气特征,造成的灾害可能较大。
对农作物的影响
对于耕地和农作物来说,特别是果菜类作物,在季节性降雨量偏大的情况下,可能会遭受或受到以下影响:
建筑物、茎秆和叶子可能被摧毁或拔起。
作物的成分、纹理和口感等特征会发生变化。
例如,由于多雨和潮湿的条件,农作物可能受到真菌和细菌性感染,从而损害植物的所有部分,从而影响品质和口感。
雨水可能冲走土壤、肥料和农药,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导致植物压抑和不良生长,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辣椒产量的影响
辣椒是贵阳市的一种主要农产品,该市的辣椒属于较长的生长周期作物,需耐大范围降水。
在降雨量偏大的情况下,不同时间段的降雨量可能会对辣椒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种植期间降雨量过多导致土壤过于潮湿,可能导致辣椒根系枯死,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在果实成熟期间,由于过多的雨水引起增加的湿度和植物上的氧气交换的缺陷,可能导致该品种的水分增加,从而降低储存稳定性,并有可能使果实发霉、变质。
同时,在种植期内,暴雨还可能导致土体的流动和缩减,从而增加生产成本,并使植物受到损失。
结论
综上所述,暴雨是贵阳市遭受的一种常见天气灾害,对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辣椒产量有着不小的影响。
种植业从业人员需要注意降雨量和降雨时段的变化来调整相应的种植策略,以便更好的保障农作物的生长,最终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收益。
酸雨污染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酸雨,被视为“无声的灾祸”,是当今人类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降水质量及酸雨污染特征逐渐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本文通过统计、整理嘉兴市“十一五”期间降水pH值、酸雨率、降水离子组分的相关数据对降水质量进行分析,阐述了降水质量变化趋势、酸雨污染季节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了控制我市酸雨污染的相应对策建议。
标签:酸雨酸碱平衡重度酸雨区1 降水质量现状地面从大气中获得的水汽凝结物总称为降水,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以pH值5.60作为划分酸雨的界限,pH值小于5.60的降水即为酸雨。
根据国家对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酸雨污染控制的要求,评价目前我市的酸雨污染现状(见表1)。
表1 酸雨类别划分情况■1.1 pH值及酸雨率2010年,嘉兴市6个城市均开展了酸雨监测,全市6个降水监测点共收集降水样品519个,其中酸雨样品471个,酸雨样品率为90.8%;采水量8181毫米,其中酸雨量7602毫米,酸雨量占比为92.9%。
全市降水pH值范围处于3.39 ~6.87之间,均值为4.50,属于中酸雨区,但也是重度酸雨区的临界线。
pH均值最高的是平湖(4.89),最低的是海盐(4.05)。
酸雨样品率最高的是嘉善(100%),最低的是嘉兴市区(67.9%)。
与2009年相比,全市pH均值上升0.12个pH单位,酸雨率下降了5.7个百分点,各城市pH均值都有所上升,酸雨样品率除嘉善外都略微下降,我市由重酸雨区上升为中酸雨区,酸雨污染有所减轻,酸雨状况得到缓解。
其中,市区和海宁的降水质量有显著改善,酸雨样品率降幅分别为20.9个百分点和8.8个百分点。
1.2 降水离子组分2010年,市区、海宁、海盐和桐乡开展了降水离子组分分析。
结果如表2显示,各县(市、区)降水的pH均值处于4.05~4.64之间。
降水中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分别占阴离子总量的58.1%和25.8%;主要阳离子为NH4+和Ca2+,分别占阳离子总量的35.5%和38.7%。
摘要: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的区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 春季夏季降水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关键词: 酸雨; 分布; 成因酸雨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中大量化石燃料的消耗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排放大量的SO 2及氮氧化物,使得大气环境日益恶化,其中酸雨的问题尤其严重。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我国南方地区出现酸雨,经过80年代的急剧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酸雨污染区趋向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我国西南部的重庆、贵阳等地发展到包括现在的包括12个省市的广大区域, 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界第三大酸雨区,在我国的一些地区酸雨的问题比报道的80年代中欧地区的“黑三角”地带还要严重。
酸雨给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都来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酸雨使土壤酸化,矿质元素如钾、钠、钙、镁等流失,使得土壤的肥力降低;酸雨还会杀死水中的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食物来源和影响鱼的繁殖和发育,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降低水体的pH,使流域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属溶解进入水中,危害人体健康;酸雨对金属、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均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对古建筑和石雕艺术作品、电线、铁轨、桥梁、房屋等均会造成严重损害。
本文在分析我国酸雨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的基础上,并对各个区域的酸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酸雨形成的各个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酸雨的形成提供科学的参考。
我国南方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1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目前我国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包括四川云南的东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我国不同地区酸雨的分布特征摘要:当今,酸雨已发展成国际性的环境问题,由于我国以燃煤为主要能源,并且能源消耗迅速增加,酸雨问题必将变得更加突出,酸雨已成为污染环境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酸雨、地理分布。
1872年英国化学家Smith在《空气和雨:化学气象学的开端》中首次提出酸雨这个概念,到20 世纪40 年代酸雨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此后展开了对酸雨各方面的大量研究。
我国开展酸雨研究的时间比国外要落后一段时间, 1974年在北京开始对酸雨进行监测,其后陆续在其他城市也展开了研究,并在1989年开始建立全国的酸雨监测网 ,国家也高度重视酸雨的研究。
酸雨的危害:(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
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
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论之中,但一般认为:年均降水pH 值高于5.65,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pH值在5.30--5.60之间,酸雨率是10--40% ,为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值在4.70--5.00之间,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值小于4.70,酸雨率是70-100%,为重酸雨区。
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
我国酸雨已成为普遍性的污染问题。
在1982年的酸雨普查中发现除吉林、甘肃和临夏外,其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均出现酸雨,酸雨已覆盖国土面积的40%[ 17 ] 。
铜仁市酸雨特征分析及应对措施杨秀勋;王丽江;李瑞晨【摘要】利用铜仁国家基本气象站2008 ~2011年的酸雨观测月报表资料,分析了铜仁市415次大气降水酸碱度和电导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年、季、月动态变化规律,详细介绍了当地政府治理酸雨和防治大气污染的应对措施.结果表明,铜仁市从2008年以来,大气降水主要以弱酸性降水和中性降水为主,出现降水pH<5.6的酸雨频率很高,大气降水被酸化和污染程度较重.一年中,1~3月和11月酸雨污染最重,冬春季节酸雨强度较强,但pH年平均值和K值平均呈逐年升高和下降趋势,降水酸化和污染程度在逐年减轻;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防治酸雨和大气污染的应对措施,使酸雨pH从2008年的4.99升高到2011年的5.54,酸雨出现频率从62.0%下降到33.7%,治理效果显著.%According to the monthly observation data of acid rain in Tongren from 2008 to 201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annual, seasonal and monthly variation laws of the pH and conductivity of 415 times rainfall in Tongren City were analyzed, the governmental policies to cope with the acid rain and prevent the air pollution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s. As indicated by the results, the rainfall in Tongren is mostly weak acidic and neutraJ since 2008, the frequency of rainfall with pH <5.6 is high, and the rainwater is seriously acidized and polluted. In the whole year, the pollution of acid rain is the heaviest from January to March and in November, the degree of acid rain is strong in spring and winter, the annual average pH and K show an upward and downward trend, respectively. The acidification and pollution of rainwater are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ch benefits from a series ofcountermeasures adopted by local government, the pH of the acid rain has improved from 4.99 in 2008 to 5.54 in 2011, while the frequency of acid rain has reduced from 62.0% to 33.7% , the control effect is remarkable.【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15【总页数】4页(P8632-8635)【关键词】酸雨;pH;电导率;特征分析;应对措施【作者】杨秀勋;王丽江;李瑞晨【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地区气象局,贵州铜仁554300;贵州省铜仁地区气象局,贵州铜仁554300;贵州省铜仁地区气象局,贵州铜仁5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21酸雨是指pH<5.6的大气降水,它对植物、土壤、水体、建筑物造成破坏,还潜在威胁着人类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已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并从各个方面对其发生机理、划分标准、防御对策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酸雨调研报告酸雨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汽车增长的迅速发展,酸雨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酸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酸雨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向相关专家、学者以及环保部门进行采访,结合对受影响地区的实地考察,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三、成因分析酸雨的主要成因是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其中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是主要的污染源。
二氧化硫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例如煤炭和石油的燃烧。
氮氧化物则主要来自工业排放、汽车尾气以及农业活动等。
这些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与水蒸气和氧气反应,形成酸雨。
四、影响因素分析1. 生态影响:酸雨对水体的影响非常大,酸性降水会导致湖泊和河流的酸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并且对鱼类和水生动物造成危害。
同时,酸雨还会对土壤有害,破坏植物的生长环境,导致植物凋落和枯死。
2. 建筑物受损: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对人类历史文化遗产造成长期影响。
特别是一些古建筑和文物,因为历史原因,其建筑材料对酸雨的抵抗能力较差,容易遭受酸雨的侵蚀。
3. 健康问题:酸雨对人类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长期暴露在酸雨环境中,人们容易受到酸性物质的刺激,出现呼吸道和眼部疾病,并且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
五、解决方案1. 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采取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更洁净的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如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此外,加强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等污染源的治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是关键措施。
2.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大气污染物排放和酸雨的分布情况。
通过监测数据,认真分析酸雨的成因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 加强国际合作:酸雨不仅是一个单国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共同应对全球酸雨问题。
西南地区酸雨形成原因我国是个燃煤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
1980年全国煤炭消耗量还不过6 亿吨,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到1995年已达12.8亿吨,15年间增加了一倍还多。
随着耗煤量的增加,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不断增长。
80年代,我国酸雨主要还只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黔和两广地区,酸雨面积170万平方公里。
到90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 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水pH值低于4.0 ,酸雨频率高达90%,基本上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我国酸雨区面积扩大之快、降水酸化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1998年,全国一半以上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5.6.酸雨在我国几乎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30%以上。
因酸雨造成的年总损失为130 亿元。
其实,北方城市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并不比南方少,只是因为北方土壤呈碱性,大气中,雨滴在经过大气层时得到了中和。
每当降雨时间较长,碱性尘沙被冲刷到地面上以后,雨水也会呈酸性。
我国南方酸雨以冬春季节出现频率较高,夏秋季节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冬春季常有准静止锋天气,低空锋面是一个稳定层结,锋面以下积聚的大气污染物常不能向上扩散,浓度逐渐增大;而夏秋季节多雷雨台风,空气上下对流十分旺盛,大气污染物易于扩散稀释,因而雨水酸度降低。
我国酸雨中的主要成分是硫酸。
雨水中硫酸和硝酸的比值很大,是美国和德国的6-7 倍。
硫酸主要是工业烧煤所造成,硝酸主要是汽车尾气所排出。
但随着我国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城市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值也在明显下降。
在重庆,广州、南京、上海和广东韶关等许多地方百米以上的高塔或几百米高的山顶上,观测到的雨水酸度竟然比当地地面雨水还高(pH值平均偏高0.2 )。
黄思聪酸雨调查报告什么是酸雨:雨、雪、雾、雹和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pH小于5.6的,统称为酸雨。
酸雨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
自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法国发现酸雨以后,酸雨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世界各国。
近年来我国上海、四川、贵州、湖南等地也降过酸雨。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变化。
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有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
酸雨是煤炭、石油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而生成的。
酸溶解在雨水中,降到地面即成为酸雨。
酸雨的危害十分严重。
它能使湖泊河流酸化。
据调查,美国纽约州阿第伦达克山区有51%湖泊的水呈酸性(pH<5),90%的湖泊里已经没有鱼生存。
瑞典一万个淡水湖中,有2 000个湖里的鱼和其他生物面临灭顶之灾。
1974年降落在英格兰地面上的酸雨,其酸性比食醋还强,pH达2.4。
酸雨不仅污染水域,还能影响树木的生长;破坏土壤,危害农作物;破坏城市建筑物、机器、桥梁;腐蚀名胜古迹及雕塑。
例如,美国的铁轨损坏有1/3是与大气污染及酸雨有关。
欧洲的许多文物古迹,如巴特农神殿、伦敦英王理查一世的塑像以及其他珍贵的古代纪念碑和雕像,都不同程度地遭受酸雨的腐蚀,而使其面目皆非。
酸雨的危害□ 酸雨的危害(一)□ 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Ph 值低于5.6 的酸性降水。
□ 我国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PH 值低于5.6 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170 万平方公里。
到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100 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贵州西部地区酸雨特征分析李贵琼;蒋文家;周圣;池再香【摘要】利用盘县、水城、七星关和兴义4个观测点2008-2014年酸雨资料,分析贵州西部近年来PH值和酸雨频率的年、月、季节变化特征和影响酸雨因素.结果表明:贵州西部降水PH值年均值在4.98~ 5.95之间,年降水PH值呈现上升趋势,年酸雨频率最高值为54.8%,最低值为11.8%,酸雨频率年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PH值平均值月变化在5.28 ~ 5.67之间,呈上升趋势,月酸雨频率最高值为1月份的49.6%,最低值为7月的24.9%,酸雨频率月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PH值平均值在季节上变化不明显,酸雨频率在季节上变化比较明显,冬、春季酸雨污染比夏、秋季节严重;降水PH值平均值随着年降水总量的增多而上升,减少而下降,酸雨频率随着年降水总量的增多而降低,减少而升高;酸雨频率受风向风速的影响,在16个风向上均有发生,但NNE上最大,为11.8%;WSW风向上最小,为1.7%,在风力为2~3级时发生比较集中,4级以后无酸雨频率发生;酸性气体排放逐年减少,降低了酸雨的发生.【期刊名称】《贵州气象》【年(卷),期】2016(040)002【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PH值;酸雨频率;变化特征【作者】李贵琼;蒋文家;周圣;池再香【作者单位】贵州省盘县气象局,贵州盘县553537;贵州省水城县气象局,贵州水城553002;贵州省盘县气象局,贵州盘县553537;贵州省六盘水市气象局,贵州六盘水55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7酸雨是指PH值<5.6的大气降水(雨、雪、雹等)[1]。
通常认为,人类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大气环境中经过各种氧化反应生成的硫酸和硝酸是导致降水酸化的主要致酸污染物质[2]。
贵州省西部地区主要包括六盘水市、毕节地区和黔西南州,平均海拔为1 300~2 000 m,总面积6万多km2,总人口1 400多万。
近年来,随着生产要素和人口急剧集聚,工业迅速发展,火力发电站、耗煤量和机动车辆不断增加,导致SO2和汽车尾气排放量与日俱增,引起大气污染,为探明其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本文选取盘县、水城、七星关和兴义2008—2014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分析总结贵州西部地区酸雨的变化特征和相关气象要素对形成酸雨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贵州省西部地区盘县、水城、七星关和兴义4个酸雨观测站2008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的日降水量≥1.0 mm酸雨观测资料、降水量资料、风向风速和SO2及NO2排放量等数据,运用统计、对比等方法,分析酸雨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3.1 PH年平均值及酸雨频率年变化评价一个地区酸雨程度的方法,通常采用降水酸度法,降水酸度是以降水PH值的年平均值表示,在降水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大气中CO2和其他污染气体以及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可溶成分的影响,降水的PH值会呈现较大幅度的变化,因而降水的PH值是反映自然界降水特征以及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重要指标之一[3]。
通常将降水PH值<4.5为强酸雨,4.5<PH值<5.6为弱酸雨, PH值≥5.6为非酸雨,表1表明贵州西部地区近年的降水PH值年平均值范围为4.98~5.95,最低值为4.98,出现在2008年,最高值为5.95,出现在2014年,2008—2013年为弱酸性,2014年为碱性;酸雨PH值平均值的范围为4.83~5.31,最小值为4.32,最大值为5.54, 2014年为碱性。
从表2可以得出,降水PH值平均值最低为2008年的4.48,出现在兴义,最高为2014年的6.08,出现在盘县,表明酸雨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是兴义,其次是七星关,最轻的是水城,2014年无酸雨发生。
酸雨频率是降水酸度的另一表示法,是用测点的单位时间内PH值<5.60的次数,除以PH值观测的总次数,其表达式[1]:式中F.60〗为PH值<5.60的频率;N.60〗为PH值<5.60的次数;Ni为统计周期内PH值观测的次数。
从图1可以看出,降水PH值年平均值呈上升趋势,2008年的酸雨频率为54.8%,为近年来的最高值,说明贵州西部地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酸雨污染,到2009年酸雨频率有所下降,特别是2009—2010年,酸雨频率从2009年的45.8%下降到2010年的28.3%,下降了17.5%,降幅较大,2011年酸雨频率虽然有所回升但升幅不大,2012—2013年酸雨频率变化比较平稳,到2014年降到最低值11.8%,酸雨频率呈下降趋势,表明酸雨污染在逐步减轻,这与赵宏娅[4]研究结果相一致。
3.2 PH月平均值和酸雨频率的月变化从图2可知,降水PH值平均值月变化范围为5.28~5.67,最大出现在11月,为5.67,最小出现在1月,为5.28;1—3月、9—12月的变化起伏比较明显,4—6月、8—9月变化比较平稳,降水PH值月均值呈上升趋势。
酸雨频率1—7月逐月下降,降幅较小,从7月开始到10月呈上升趋势,但升幅不大,10—11月有所下降,11—12月上升,从11月的29.6%升高到12月的47.1%,升幅达到17.5%。
酸雨频率最高值出现在1月份,为49.6%,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为24.9%,酸雨频率的月变化呈下降趋势。
3.3 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的分布特征气象学上将3—5月、6—8月、9—11月、12月—翌年2月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从图3可以看出,降水PH值年平均值在季节上变化起伏不大,春季为5.39,夏季为5.46,秋季为5.67,而冬季为5.48;酸雨频率在季节上变化却比较明显,春季为35.5%,夏季为28.2%,秋季为33.2%,而冬季为43.0%,冬季酸雨频率最高,夏季最低,酸雨频率呈中间低两端高的“U”型分布特点。
影响酸雨的因素很多,许多专家和学者已从不同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如刘慧[5]重点是从地形地貌、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方面进行研究,高空形式和地面形式对酸雨程度的影响是余欣[6]的主要研究方向,罗乃兴[7]从降水、风向风速、K电导率及逆温层对贵阳市酸雨进行详尽的分析,赵彩[8]重点研究燃烧燃料、工业燃煤污染源布局和地形对酸雨产生的影响,本文仅探讨降水量、天气系统、风向风速和酸性气体的排放对酸雨影响。
4.1 降水量从图4可以看出,贵州西部地区年降水总量出现3个峰值点,分别为2010年的4 414.2 mm、2012年的4 236.7 mm和2014年6 190.5 mm;3个谷值,为2009年的3 649.7 mm、2 907.1 mm和2013年3 910.0 mm;降水PH值和酸雨PH值随着年降水总量的增多而上升,年降水总量的减少而下降;酸雨频率随着年降水总量的增多而降低,年降水总量的减少而升高。
从图5中可知,2008—2014年月降水总量呈单峰型,1—3月的月降水总量为1 620.7 mm,降水PH值和酸雨PH值变化起伏较大,酸雨频率高,主要因为该时段内气候干燥,大风较多,地面浮尘多,降水量偏少,使得大气中弱碱性浓度大且滞留时间长所致;4—9月累积降水量为2 2712.7 mm,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相对集中,对大气中浮尘有洗涤作用,故降水PH值和酸雨PH值变化比较平稳,酸雨频率低,10—12月的月降水总量偏少,导致降水酸度增高,酸雨频率增大。
4.2 天气系统贵州西部夏季混合层发展旺盛,经常伴有对流性降水,降水强度大,雨量多,大气层结不稳定,风速加大,垂直气流和湍流得到发展,这种天气条件对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十分有利,所以不利于酸雨形成,酸雨频率相对比较低。
秋、冬季,受云贵静止锋持续时间较长的影响,多以稳定性降水为主,降水强度小,此期间风力小,污染物容易积聚形成酸雨,酸雨出现的频率就较髙。
大雾较多,如盘县冬季大雾占全年的35.0%[9],出现大雾时,气层结构稳定,气层垂直扩散能力受到遏制,有害的烟雾不能迅速扩散和稀释,从而使污染物滞留在城市上空,加之冬季降水量偏少,雨水对气溶胶和酸性气体的有效冲刷及稀释作用减弱,使降水酸度下降,导致酸雨频率偏高。
4.3 风向风速选取酸雨观测资料中每日02时、08时、14时和20时整点风向和风速数据,统计16个方位和不同风力等级下的酸雨频率。
从图6的风向玫瑰图可知,16个风向方位均有酸雨频率发生,但分布不均匀,NNE方位和ESE—S方位酸雨发生频率较高,以NNE上的11.8%为最大,其次是SE和SSE,在WSW风向上的最小为1.7%。
图7是风力等级玫瑰图,反映不同风力等级下的酸雨发生频率,从中可看出酸雨频率主要集中出现在0~3级的风力等级,最大出现在1级,为50.8%,其次是2级为46.0%,最小是3级为0.1%,4~7级以上未出现酸雨,图7和表3都同时表明风力从0级增大到1级时,酸雨频率不增大,但风力在1级以上时,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少,这恰好印证了风对污染物水平输送的同时也起到了稀释和冲淡的作用[10]。
4.4 酸性气体排放解淑艳[11]指出,2011年全国降水中的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占离子总量的28.1,硝酸根占离子总量的7.4%, 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酸雨频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广西、湖南、贵州降低幅度超过10%,包括贵州省在内的18个省氢离子浓度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贵州降低超过50%,表明降水酸度有所减轻。
图8中六盘水、毕节市SO2和NO2排放量数据分别来自六盘水市环境质量公报和毕节市环境状况公报(兴义市数据不祥未采用),从图中可以看出,六盘水SO2排放量从2008—2010年逐年上升,2011—2012有所下降,2013年略为升高,2014年降到7 a中的最低点,NO2的排放量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毕节市SO2 的排放量2008年为最低,2009—2010逐年上升,2012—2014年较2010年下降,NO2排放在2010年为最高,2012—2014年呈下降趋势,表明贵州西部地区不利于酸雨的形成。
近年来,贵州西部地区酸雨污染得到不同程度的减轻,这与各地区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狠抓落实息息相关,如盘县出台《关于下达三岔河北盘江流域煤炭采选企业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的通知》,并认真组织实施;当地政府通过采取把循环经济模式融入工业发展、对煤矿企业整合重组、用关并压产取缔土法炼焦和对1 t以下燃煤锅炉逐步取缔、大力加快转型、扩大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减轻酸雨污染。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贵州西部地区降水PH值年平均值2008—2013年表现为弱酸性,2014年为碱性,降水PH值年平均值呈上升趋势,年酸雨频率最高值为48.0%,最低值为1.9%,酸雨频率变化呈下降趋势,表明酸雨污染在逐步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