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 谢晓红
- 格式:docx
- 大小:28.64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公路工程中常见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摘要】在公路的建设中,由于自然条件复杂,会遇到多种多样不良地质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崩塌,岩溶等。
这些不良地质现象对道路交通的破坏十分严重。
因此,分析不良地质现象成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不良地质现象;滑坡;泥石流;崩塌;岩溶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在大规模的公路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不良地质地段,会给公路路线的合理布局,工程设计以及施工带来的困难,又或者给道路的稳定和正常使用造成危害。
因此,清楚的认识不良地质现象,了解它们产生的条件及原因。
掌握它们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以便我们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改善或克服其不利的一面,提高道路测设质量,减少公路病害,刻不容缓。
不良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风沙,沼泽,软土,黄土,盐渍土等。
本文以略阳县及周边的地质状况为例,分析几种常见不良地质现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不良地质现象成因滑坡是山区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
由于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滑坡,常使道路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
并且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
略阳地区有将军箭滑坡,以及在略阳电厂周边的滑坡,对周边设施危害严重。
沿着八渡河由南向北,略阳电厂滑坡由1号滑坡体,2号滑坡体以及3号滑坡体群组成。
其中1号滑坡体下面基岩为各种千枚岩和片岩,前部为八渡河冲洪积层,表层为3-5m的残破积层,2号滑坡体,表面极不平整,表层极不平整,表层为残破积层,下层为积岩,3号滑坡体群表层为残破积层,下层为积岩。
滑坡按受力可分为牵引式与推移式滑坡,按组成分成分分为松散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黏土滑坡与积岩滑坡等,滑坡的发生是由于斜坡岩土体平衡条件遭到破坏的结果,当稳定系数k小于1时,斜坡平衡条件遭到破坏形成滑坡。
由此可看出,斜坡平衡条件破坏与否,等同于滑坡发生与否,这取决于下滑力与抗滑力的对比关系。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
公路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其中地质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不良地质条件会给公路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施工前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常见的不良地质条件包括软土地基、岩溶地质、地震地质、滑坡地质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这些不良地质条件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软土地基是指土壤的承载力较低,容易发生沉降和变形。
在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会导致路基沉降、路面变形等问题。
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包括加固、加厚、加筋等。
加固可以采用灌浆、加固桩等方法,加厚可以采用填土、加厚路基等方法,加筋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方法。
岩溶地质是指地下岩石溶解形成的地质条件,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地下水涌出等问题。
处理岩溶地质的方法包括填洞、加固、加厚等。
填洞可以采用注浆、灌浆等方法,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钢筋混凝土等方法,加厚可以采用填土、加厚路基等方法。
地震地质是指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容易发生地震灾害。
处理地震地质的方法包括加固、减震等。
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钢筋混凝土等方法,减震可以采用减震器等方法。
滑坡地质是指地形陡峭、土壤松散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灾害。
处理滑坡地质的方法包括加固、排水等。
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钢筋混凝土等方法,排水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等方法。
不良地质条件会给公路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但只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在公路施工前,需要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探讨【摘要】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是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常见不良地质类型、路基处理、边坡处理、水文处理和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不良地质,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固路基、加固边坡、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等。
在提出了加强对策建议、推动技术创新和规范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全面考虑不良地质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公路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关键词】公路施工、不良地质、处理方法、路基处理、边坡处理、水文处理、防护措施、对策建议、技术创新、规范管理。
1. 引言1.1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探讨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不良地质问题,如软弱地基、高地渗、滑坡等,这些问题给公路工程施工和使用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和危害。
对于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及其处理方法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将探讨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类型,如软弱地基、高地渗、滑坡等,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处理方法。
其中包括路基处理、边坡处理、水文处理和防护措施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不良地质问题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事故发生概率,提高公路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对于公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技术创新和规范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接下来的将详细介绍不良地质问题的处理方法,并在结论中提出更具体的对策建议、技术创新和规范管理措施,以期为公路施工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的研究将为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2. 正文2.1 常见不良地质类型在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类型包括土质松软、岩体崩塌、地下水涌出、沉降变形等。
土质松软是指地基土层承载能力不足,易发生沉降,造成路面塌陷的情况。
岩体崩塌是指路基或边坡上的岩石层发生松动或崩塌,导致道路交通受阻。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主要包括软土、黏土、泥岩、岩溶、滑坡、崩塌等。
这些地质现象会给公路施工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会导
致工程延误或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方法来应
对这些问题。
对于软土,可采取加固措施,如在地基上加设加筋混凝土板、挖
沟排水、注浆加固等。
在地层中存在黏土时,要加强对黏土的试验、
分析,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如加水稳定法、加浆强化法等。
泥岩是
一种水分含量很高的软岩,对施工影响很大,可以采取喷涂加固等措
施进行处理。
对于岩溶地质,需要对地质条件加以了解,并采取适当
的治理措施,如填充、固结、注浆等。
滑坡和崩塌是公路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其速度和力量十分
惊人。
在治理中要做好“三防”,包括预防、监测和防治。
采用加固、改道、支挡等措施来避免和减缓滑坡崩塌的危害,保障公路正常施工
和运营。
总之,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给工程带来很大的麻烦,需要进
行有效的处理措施来应对。
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加强监测和预防,确保公路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安全、可靠。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发表时间:2015-03-13T13:44:44.80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5年第4期供稿作者:刘海忠[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公路交通网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国家对公路建设的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公路建设。
刘海忠菏泽市公路局工程三处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现今不良地质带来的公路施工难题主要有泥石流、坍塌、地面沉陷、滑坡等,在公路施工中采取相应的处理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地质给公路带来的损害。
笔者阐述了不良地质的种类与成因,并分析总结了相关处理方法,以减少不良地质带给公路损失。
关键词:公路施工;不良地质;处理方法;防护措施在实际公路施工中,往往因各类环境因素影响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阻碍了公路建设。
这些环境因素多数为地质因素,一般常见的有坍塌、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陷等。
为了加快公路建设进度,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如何处理应对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1.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1.1滑坡滑坡是公路施工建设中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可受地貌、地质等多个因素影响,最终形成以岩体重力为动力,使岩体沿着较为松软地质带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的其形成原因多样,在实际施工处理中要根据成因进行应对。
一般能够引起滑坡的地貌包括有坡度较大的山、悬崖、凹河岸陡坎等,一般形成滑坡的地貌特点为滑坡处上部岩体不稳定,其上部地质的软弱面多为临空状态,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易导致其重心出现偏移,发生滑坡现象。
一般能够引起滑坡的地质包括有沉积层松散、基岩区岩层组成种类较多等因素。
沉积层如果粘土、黄土等粘着力较差的土质较多,则易发生滑坡,尤其是遇到雨天或山洪等情况,其粘着力更是大大下降。
易发生滑坡的基岩区一般岩层种类较多,尤其是页岩、粘土岩等质地较软的岩层,且当斜坡上部的较软岩层多时则易发生滑坡。
1.2泥石流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山区公路上,近几年出现的较为频繁。
探析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与处理的方法摘要: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如何利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和工艺处理不良地质条件对公路工程建设的影响,是公路建设者必须面对的重要工作方向。
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简要分析了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与处理方法,以共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条件不良地质处理措施公路工程地质条件概述在一条公路的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跨越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地质问题,给公路的安全施工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例如对路基工程的影响,由于其涉及面广,是一种线型结构物,具有距离长,与大自然接触面广的特点,路基施工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路面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
没有稳定的路基,就没有稳固的路面。
桥梁是公路工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线路跨越河流、沟谷或道路,需要架设桥梁,桥梁也是线路通过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区的主要工程。
在公路桥梁建设中,如果不重视好地质条件,就会造成桥墩的塌陷,从而影响整个桥梁的安全。
同样公路隧道工程所赋存的地质环境内涵也很广,包括地层特征、地下水状况、开挖隧道前就存在于地层中的原始地应力状态、地温梯度等。
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公路在自然地质环境中穿行,并对地质环境进行改造,应该认识地质规律,尊重地质规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遵循地质原则,从源头上尽量减少公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且为施工和运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不良地质现象是指对工程建设不利或有不良影响的动力地质现象。
它泛指地球外动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崩塌、滑坡、沉陷、泥石流等,它们既影响场地稳定性,也对公路路基基础、边坡工程、隧道、桥梁等具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不利。
(一)坍塌坍塌是指岩土突然脱离母体岩壁使岩体出现崩落、滚动的现象。
坡面条件是引起崩坍的根本因素。
黄土地区,坡度大于50°是就可能发生崩坍;由松散的的岩土组成的坡地当坡度大于45°,高差大于25 米的时候可能出现小规模崩坍,高差大于45 米就可能出现大规模崩坍;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当坡度大于50°,高差大于50 米时就可能发生崩坍。
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及处理措施摘要: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力为主要原因引起的、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严重破坏现象。
由于公路隧道在掘进活动等人类地质作用下改变了岩体的自然平衡状态,当应力超过其强度时就会发生变形,就可能产生突水突泥、塌方等事故。
本文重点对公路隧道施工中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和预控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公路隧道;岩爆;涌水;塌方一、岩爆(一)岩爆特点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工程洞室开挖过程中,因开挖卸荷而引发周边脆性围岩产生强烈的应力分异作用,储存于围岩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且产生爆裂松脱、剥离、弹射甚至抛掷等破坏现象,是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
它直接威胁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影响工程进度,因此,对可能产生岩爆的地段应做好预测,确认会发生岩爆的地段应做好防治措施。
(二)防治措施根据岩爆产生的条件(即围岩应力必须超过围岩强度,围岩为坚硬的脆性岩石),对其防治应从改善围岩应力条件和加固围岩入手,主要措施有:1、改善围岩应力。
合理布置隧道位置,使其轴线方向尽量与主应力方向平行,选用合理的洞形;通过钻孔卸压法、钻孔水力破裂法(高压注水法)、分部(层、次)开挖及在岩面喷洒水使岩体软化等。
2、加固围岩。
包括对已开挖洞壁的加固和掌子面前方的超前加固,加固方法主要有锚喷、钢丝网锚喷、钢纤维喷混凝土、钢支撑和锚杆锚固等。
3、防护措施。
在台车上安装钢丝保护网以确保工人安全。
(二)工程实例某公路隧道主洞全长4176m,最大埋深760余m,处于深埋高地应力环境条件。
施工过程中,隧道发生了近百次岩爆活动,但大多属轻微、中等级别。
根据此公路隧道的岩爆特征,针对岩爆不同级别采取不同的防治工程措施,概括说来,对围岩的初期支护主要是采用喷射混凝土、锚固和挂网等工程措施。
岩爆地段开挖后,必须及时进行挂网喷锚支护,以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从另一角度讲,当挂网喷锚支护作业完成后,即使再产生岩爆活动,也构成了第1道防线,不会因此而直接危及到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摘要】在我国公路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良地质环境,不良地质环境对工程施工建设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不仅影响工程施工进度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整个工程失败。
为此本文主要就几种公路施工中较为常见的地质问题进行介绍,分析地质勘查方法与内容进而提出应对不良地质的防御措施,希望通过把本文的阐述提高我国公路施工应对不良地质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路施工;不良地质;问题;勘察方法;措施公路施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工程在施工时,施工前后都有安全隐患,由于我国地势多变、地形复杂,不同的地貌决定了在一些多山地地区进行公路施工容易引发泥石流和滑坡,所以在施工前后都要进行排查与勘测,避免在工程施工时发生地质灾害事故,也要防止工程施工后公路投入运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危险,造成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
加大地质灾害防护力度,是避免或减少工程危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1.影响公路施工的地质通过对公路施工中所遇到的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影响公路施工的地质问题主要有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和采空塌陷等。
在公路施工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山体划破及崩塌,施工当中如果忽视山体滑坡,山体不利的构面或是比较软弱的夹层将造成山体斜面整体下滑,严重损坏路面,造成工程施工受阻,严重的将对工程施工人员造成威胁。
山体崩塌多伴随雷雨天气发生,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岩石从山体上滚落下来,在路面上形成堆积,这不仅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行,还将造成路面损毁。
地面坍塌对公路施工影响非常严重,公路工程设计中如果设计路线边坡存在软土层或是破碎层,而地质勘查工作又没有发现这一问题,当软土地基路面在雨水冲刷作用下,地下水渗透,而软土路面排水性较差,软土路面。
如果在工程施工时,对地形地貌没勘探不到位,边坡形成的松散表层以及风化形成的表层破碎,或经过雨水冲刷又或者是地下水的渗透,土体的软化都能造成边坡不稳造成地质灾害威胁。
泥石流是地质灾害比较常见的一种,也是危害性极大的一种地质灾害,主要是因为降雨导致山洪,雨水混合着石块和泥沙从高处滚落到公路上,对公路造成压力,损坏路面,堵塞路面交通,严重的可以危及人生安全。
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以及处理方法谢晓红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公路是人们生活中重
要的交通设施,在公路的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不良的地质状况,这会给道路施工造成非常大的麻烦,因此,掌握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的类型以及加强不良地质处理的能力都是值得重视的工作。
公路的施工单位要在施工实践中善于总结遇到不良地质的处理方法,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为社会带来优质的公路设施和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公路施工;不良地质;处理方法
1.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的类型
1.1滑坡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滑坡是比较常见的不良地质之一。
道路施工时周围的斜坡往往会处于土质松软的状态,加之两侧没有大量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的天气,大量雨水对斜坡处本就松软的土质进行猛烈冲刷,就很容易造成常见的滑坡现象。
公路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暴雨这种恶劣的天气本身就会耽误工程的进度,若再发生滑坡就更会对施工产生严重的影响,施工的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滑坡往往就是由于土质的松软和暴雨等恶劣天气造成的,为了有效改善此类状况的发生,首先道路两侧的土壤质量要提高,对于土质松软的状况也要做出及时有效的管理。
1.2崩塌
崩塌是由于斜坡处存在着不同的斜度,使得它的力学性质极其不稳定,加之此地方的岩土本身的结构不稳定、土质不均匀,发生剧烈的地质活动时极易滑脱。
另外,遇到暴风雨等恶劣的天气以及山洪等自然灾害时,就更容易造成岩土的滚动和崩塌,此类不良地质状况的发生对公路施工产生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不仅会耽误施工的工期,有甚者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所以,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对于崩塌现象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1.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非常常见的不良地质之一,它是指地面的土地、岩石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原因而发生的向下凹陷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十分明显的,对公路造成的危害也是极其严重的,而且它的修复非常困难。
地面塌陷是对地质的结构的整体性产生的破坏,它对公路施工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公路设计勘查时没有及时的发现存在的破碎层和软体层,公路建造完成后经过长时间的水体冲刷、侵蚀并逐渐渗入到泥土,最终将会造成严重的地面坍塌现象,给交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1.4泥石流
泥石流的发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公路施工区域的土质较为疏松,力学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差,土体的连接性能弱;二是公路施工附近的植被覆盖率较低,土体本身疏松加上直接暴露,极易受到雨水的冲刷,土体被雨水带走;三是受到暴风雨、山洪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泥石流的发生会将大量的岩石、泥沙聚集在一起,对公路施工产生严重的影响。
1.5冻土
在高寒地区的公路施工极易遇到冻土这种不良地质,然而冻土又有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之分,这就要求公路的施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做出及时有效的变通性措施,用于解决施工过程中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
冻土对公路施工造成影响主要是因为冻土状
态的变化会引起其承载力的变化,比如,冻土的融化状态会导致其承载力大大降低,极易造成公路路基的沉降现象,严重影响了公路稳定性的保持。
2.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的监测方法
目前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以及贴片法这四种,这几种方法在实际的公路施工监测应用中都是非常直观的,对我们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对这几种监测方法的简单介绍:
2.1埋桩法
埋桩法是指在岩体斜坡的横跨裂缝的两侧进行埋桩,定时用钢卷尺测量埋桩两侧横跨裂缝的距离,用以及时掌握岩体滑坡的滑动情况,对地质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
埋桩法比较适合于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检测。
2.2埋钉法
埋钉法的原理与埋桩法相似,它是利用在岩土的裂缝两侧各钉入一颗钉子,然后通过测量两钉子之间距离的变化来监测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该方法对于提前预知灾害的发生十分有效。
2.3上漆法
上漆法也是通过测量裂缝两侧标记物距离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
2.4 贴片法
贴片法是利用在裂缝的中间贴纸片或水泥浆等的方法,如果裂缝之间的纸片或水泥浆被拉断,可以判断出岩土变形并进行及时的勘测。
3.公路施工中常见不良地质的处理方法
为了降低不良地质状况对公路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就要对遇到的各种不良地质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自身长期施工的实践经验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不良地质状况进行理智的分析和处理,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工期的进度。
目前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针对各种不良地质的处理方法:
3.1基础稳固法(针对滑坡、崩塌)
对于滑坡和崩塌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处理方法,公路路线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尽可能的避开滑坡严重以及边坡不合理的地方,还要切忌公路施工过程中出现大切大挖的现象,施工过程要保证不能对施工地形造成很大的改变,尽最大的可能保持施工地的稳定性。
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避免不了的斜坡时可以采用边坡人工加固的方法用以增加边坡的力学强度。
基础稳固法是指施工人员利用相应的工具和手段,对岩层的基础部分进行基础稳固处理,另外,对于滑坡和崩塌这两种地质灾害还要设置相应的排水工程,把土层里的水分排除干净,边坡处的危石做到及时处理,这样才能将影响公路施工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
3.2排水设施建设法(针对泥石流)
排水设施建设法主要包括排水固结技术和竖向加固技术等。
其中排水固结技术有砂垫层和袋装沙井,砂垫层法是指利用铺在路基顶层的砂层并对其施加一定的载荷,通过外界载荷对地基的挤压作用排出地基中多余的水分;袋装砂井则是将沙土装进编织袋中,然后把装有沙土的编织袋塞入公路的软土路基中,用以增加路基的力学强度。
竖向加固技术是通过建立竖向的排水井,这种技术可以将土体中的水大量清除,目前主要包括电渗排水法、降水预压
法、以及真空预压法等,应用相对广泛,能有效的降低土壤中的水含量,使得土壤的力学性质得到改善,进而保障了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3.3冻土防治法(针对冻土)
在高寒地区的公路施工极易遇到冻土这种不良地质,因为冻土又有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之分,这就要求公路在施工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及时有效的变通性措施。
首先,在公路路基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冻土地质的影响,尽可能的避免地下水源渗入到公路路基的上部,这样可以改善冻土产生的影响;另外,在公路施工时,对于材料的选择要选用隔温性能较好的材料,不能使材料与冻土发生反应,同时,为了避免因为冻土发生不均匀膨胀而造成的公路路基不平稳甚至断裂的现象,道路的防冻层的厚度一定要大于规范的要求。
只有科学合理的施工,才能有效解决冻土问题给施工带来的严重影响。
4.结语
公路施工过程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尤其是像上述种种不良地质的状况,一个好的施工队伍一定要具备对不良地质的有效处理能力,并能在施工实践中逐渐发现处理方法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在未来的公路设计中,一定要做到准确把握地质情况,认真分析遇到的不良地质的情况和原因,从多方面着手,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不利因素对施工工程造成的影响,安全施工,理智施工,这样才能保障我国道路交通的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胡启发.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及处理方法[J]铝塑通.2016(07):198
[2]徐广汉.公路施工中常见的不良地质及处理方法[J].工程技术.2016(0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