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视角下探讨隐喻汉英互译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1
跨文化视阈下英语文学隐喻的翻译探究摘要: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并被运用于作品的创作和分析中。
翻译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其目的是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中的隐喻“移植”到译文中。
要想实现文学隐喻翻译的理想效果,需要译者从文化视阈出发,在对英美国家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基于此,本文对跨文化视阈下大学英语文学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期通过对隐喻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文学隐喻翻译的质量与水平,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美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隐喻引言: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人类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文化性。
大学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作为重要的表达手法,经常出现在作品中,通过对隐喻的使用,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大学英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不能采用直译方法,而是要结合译语文化和读者的认知特点进行翻译。
在跨文化视阈下,大学英语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要体现出原作与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1 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指的是人类通过想象、体验等手段,从一个领域(subject)到另一个领域(degree)的一种认知行为。
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隐喻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大脑中储存的相关知识不足,而通过相似或相关事物进行类比的结果。
隐喻具有鲜明的抽象性、概括性和象征性等特征。
隐喻通常都是在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进行联想,是一种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隐喻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抽象概念,也可以用来表达形象和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其作用十分广泛。
比如我们在进行英语文学翻译时,如果直译原文中隐喻概念或抽象概念,将会造成读者理解困难。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探析
跨文化视域下英汉隐喻差异对比探析隐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同时也是语言翻译时的重要内容。
在跨文化视域下,英汉隐喻的差异也体现出很大的不同。
下面将对英汉隐喻的差异进行探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种跨文化的表达方式。
首先,英汉隐喻的差异有很多,尤其是在语言使用方面。
英文中的隐喻比较丰富,经常使用抽象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The sky was a sea of stars”,表达的是星空的浩瀚。
而
汉语中的隐喻比较简单,很少使用抽象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更多的是使用具体的隐喻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星空像茫
茫大海”,表达的是星空的浩瀚。
其次,英汉隐喻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英语的隐喻往往源于欧美文化,多以科学、数学、自然环境等为比喻对象。
例如,“The universe is an open book”,表达的是宇宙的无穷奥秘。
而汉语的隐喻往往源于中国文化,多以古典文学、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为比喻对象。
例如,“宇宙之大,无法描述”,表达的是宇宙的无穷奥秘。
综上所述,英汉隐喻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很明显,其中包括语言使用方面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跨文化视域下,了解英汉隐喻的差异,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隐喻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现象,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概念会对言语沟通造成障碍。
中文和英语、汉语和英语之间的隐喻概念有很多的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
1. 隐喻的定义与特点隐喻是语言学上内涵的表示方式,指将一个概念通过另一个概念的借用来表达,隐藏一定的意义。
隐喻具有隐晦、象征、代替、诗意等特点,在传递信息时要依靠语言表达,也涉及到文化价值观等领域。
2. 隐喻的分类在形式上,隐喻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
直接隐喻是指所借代表元素和所表示目标元素之间的认知近似。
如“他是个猪头”中“猪头”即指人蠢或粗鲁之意。
间接隐喻则是所借代表元素和所指目标元素之间的认知不近似、造成了不自然美感,通过比喻、类比、构思等方式掩藏自己的真实含义,让读者通过联想完成自己的思维过程。
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中的“初见”即比喻为美好的开始。
此外,隐喻还可分为结构和语义隐喻。
结构隐喻是在形式上具有隐喻功能的语言结构,如词汇隐喻、句子隐喻等。
语义隐喻则是在语义上实现的隐喻,如本体隐喻、道德隐喻等。
中英汉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在概念隐喻上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虎是勇猛的象征,而在英国文化中,狮子代表着勇气和权力。
在隐喻的使用中,这些文化背景的影响很明显。
此外,不同的语言也具有不同的隐喻习惯。
比如,“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这句话的英语释义是“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空”。
而在汉语中,“吃一堑长一智”意为通过一个错误,得到一个经验,但在英语中则更多地用“once bitten, twice shy”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总之,隐喻是语言中重要的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概念是有效进行沟通的必要条件。
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隐喻习惯,并注意隐喻可能存在的误解问题,以降低跨文化交际的难度。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是指用一种文化的概念或词汇来描述另一种文化的概念或词汇。
隐喻可以帮助跨文化交际了解和相互接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基于文化差异的理
解也有助于获取解释多元文化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中,中文和英文的隐喻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在中文中,
隐喻以地理空间概念为主,例如“下山”,意味着“出现”,它在表达上有一种深刻的发
展概念。
而英文中,隐喻以季节、动物、花园和森林为主,因此隐喻表达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此外,在中文中,抽象概念以“梦”“想”“及”“匙”“决定”为主旨,表达抽象
的概念。
而英文中,抽象概念以法律、运动、战争等为主,可以有效地表达抽象的概念。
此外,中文和英文的隐喻可以用来表达道德概念。
在中文中,如“赶日”,意味着
“努力”,反映了社会尊重勤奋的道德原则,而英文中,“如狼似虎”可以表达“忠诚”
的道德概念。
总之,跨文化交际的概念隐喻可以有效地表达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帮助相互了解
和接受,而英文和中文的概念隐喻各有不同,可以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道德概念。
因此,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研究有助于拓展我们的文化理解,增强我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开发一种能够应用到具体情况中的新理解方法。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时代,汉英外交同声传译作为沟通的重要桥梁,承担着传递信息、增进理解的重要使命。
从概念隐喻的视角研究汉英外交同传,不仅能够揭示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也能更好地理解两国间的外交交流与互动。
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在外交同传中的应用,以及其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二、概念隐喻的内涵与作用概念隐喻是一种通过具体事物或现象来理解抽象概念的方式。
在语言中,隐喻常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在外交语境中,概念隐喻的运用更是丰富多样,能够帮助传达微妙而复杂的政治信息。
通过概念隐喻,说话者可以以一种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观点,同时也为听者提供了理解和解读的空间。
三、汉英外交同传中的概念隐喻1. 汉英语言对比与文化差异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由于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同一概念可能存在不同的隐喻表达。
因此,在外交同传中,译员需要准确理解源语中的概念隐喻,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中的相应表达,以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2. 概念隐喻的应用策略在外交同传中,译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来处理源语中的概念隐喻。
例如,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将源语中的隐喻性表达转化为目标语中的字面意思,并附加解释以帮助听者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此外,还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重新构建源语中的概念隐喻。
四、案例分析以某次国际会议为例,当发言人使用“我们两国的关系如同长江和黄河一样源远流长”这一概念隐喻时,译员需要准确理解“长江和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将其转化为英语中相应的表达。
译员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将“源远流长”翻译为“time-honored and long-standing”,并补充说明“长江和黄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这样既能保持原句的意境,又能使听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五、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从概念隐喻的视角研究汉英外交同传,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英外交同传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外交同声传译在跨国交流与政治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高级语言艺术,其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尝试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来研究汉英外交同传,探索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二、概念隐喻与语言翻译概念隐喻是指人们用具体的、熟悉的概念去理解和体验抽象的、陌生的概念。
在汉英外交同传中,概念隐喻是沟通双方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桥梁。
不同的语言往往蕴含着各自独特的隐喻表达,因此,理解和运用概念隐喻对于准确传达信息、消除文化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三、汉英外交同传的特点汉英外交同传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严谨性和时效性。
在政治场合中,双方往往使用隐喻来传达复杂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因此,同传翻译需要准确理解并传达这些隐喻的含义。
同时,由于外交场合的特殊性,同传翻译还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文化素养。
四、概念隐喻在汉英外交同传中的应用1. 文化概念的隐喻翻译: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在汉英外交同传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并传达源语中的文化概念隐喻,以消除文化差异,促进交流。
2. 政治概念的隐喻翻译:政治场合中经常使用隐喻来表达复杂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汉英外交同传需要准确理解并传达这些政治概念的隐喻,以避免误解和歧义。
3. 语境与语域的考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还需要考虑语境和语域的影响。
不同的语境和语域下,同一隐喻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功能。
因此,译者需要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准确理解并传达源语中的隐喻。
五、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汉英外交同传的实际案例,分析其中概念隐喻的运用和翻译策略。
以某次国际会议的同传翻译为例,我们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概念隐喻,成功传达了双方的立场和观点。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效果,我们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在汉英外交同传中的重要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隐喻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来传达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之间的隐喻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往往会给互相交流带来诸多困难。
本篇论文将从中英汉三个方面进行隐喻的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之间的隐喻差异。
一、时间概念时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此时间概念在英汉语言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英汉之间的时间概念隐喻是存在差异的。
1、英语中常用「时间就是金钱」隐喻来表示时间的价值和珍贵性。
例如「时间就像一张支票,你必须很好地利用它,否则它就会摆脱你的掌控。
」另外,英语中还有「时间是一条河流」的隐喻,可以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性。
例如「时间像一条河流,一去不复返。
」2、汉语中关于时间的隐喻则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光阴似箭」。
例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不饶人。
」此外,汉语还有「光阴如梭」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与时间相关的隐喻。
二、食物概念1、英语中有「吃一堑,长一智」的隐喻,意思是通过吃过苦头积累经验从而变得更有智慧。
此外,英语还有「要在容器里保持良好的心态」的隐喻,相当于中国的「保持一份平和心态」。
另外,英语中「我的心在我的胃里」的隐喻形象地表达了某事对自己的重要性。
2、汉语中则有「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和「安居乐业,小康之路」等食物隐喻。
前一则比喻人性贪婪,经常后悔当初对别人的小恩小惠不够谨慎;后一则通常用来形容安宁稳定、生活必需品丰富的良好境况。
三、色彩概念色彩是人们语言交流中常用的隐喻元素之一,它不仅直接传递颜色的概念,更具有文化内涵,包含了国家、区域、地域等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英汉语言中,对于色彩隐喻的使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英语中有「绿色」的隐喻用来表示环保、生态等问题,例如「绿色能源」、「绿色和平」;而「红色」常常与坏事扯上关系,如「红色警报」、「红线警戒」。
另外,英语中还有「黑白分明」的隐喻,可以描述事物清晰明了,没有任何含糊之处。
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隐喻对比Abstract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English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correctly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and their causes are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metaph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are compared from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e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factors behind the differenc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have some similarities. On the one hand, in the grammatic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be”in English is similar to that of Chinese.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structure of pragmatics,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show creativity and stability.In conclusion,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are influenced by culture, in the aspectsof values in the cultural contexts, religious beliefs, literary works and ways of thinking, and the natur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Key words:Metaphor; Cross - culture; Similarity; DifferenceChapter One IntroductionMetaphor’simportance in human language and cognitive level cannot beestimated. On behalf of the traditional metaphor theory, Richards (1936,24-25)holds that metaphor is a rhetorical device, appearing in literary appreciation and rhetoric works, mainly emphasizingmetaphor’s differencesbetween simile,metonymy and otherrhetorical devices.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Lakoff and Johnson (1987, 2-5) think tha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device, but also an embodiment of human being’s ideas. The language of mankind words and even the concept systemare metaphorical. Therefore, metaphor is not only a way of thinking, but also a strong cognitivetool, making people understand the abstract concept. Simultaneously,metaphor is still a universal cultural phenomenon. A large number of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will help peoplepresentabstract things in a concrete way in the daily life. 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from the source domain to the target domain.People have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s, forming different cultural identities. So metaphor’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are influenced by culture.The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ical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China has beendeveloped to a certain degree; many scholars have been looking intothe issue from linguistic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s.Zhang Zhihua(2015,60-62) believe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re must be metaphorical pragmatic phenomenon. We must first analyze the cross-cultural factors in English literary works in the impact of metaphorical translation. FengJianjun(2009,53-54)holds tha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language phenomenon, but also a cultural phenomenon.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and to clarify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which cannot be neglected in English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icalmeanings.Song lianxiang(2010,130-132) thinks that metaphor is the essence of English language culture, which reflects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social environment,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and soci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 It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key to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is the precise grasp of it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ZhengChunyan (2017, 57-58)advocates that full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common and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whichhavepositive effect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works.Wang Jiasi(2014,158-190)thinks that any kind of rhetorical deviceisinseparable from the impact of its national culture. Metaphor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versatile rhetoric, and it is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showing obviou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embodi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ach country.In order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use English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metaphor, this thesis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from the aspects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pragmatic features, 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factors behind the differences.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and metapho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cross - cultural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On the one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broaden the horizon of metaphor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people realize that the metaphorical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a kind of univers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the first part,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then illustrates the correspondingits relationship with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And the second part describ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Especially, the similaritie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be”and the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 “shi”. Besides, the differences are performed in grammarandpragmatics. After that, the causes are showed in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values, religious beliefs, literary works, and modes of thinking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At last, from the far going, I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each nation's culture has a special and universal, full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and thus show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may help us grasp the knowledge of English.Chapter Two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Metaphor2.1 CultureEdward (1871, 3-5) first defined the culture from the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at culture is "a complex whole",including knowledge, faith, art, law, morality, custom and human beings as a member of society. Edward's definition of culture has been the basis of modern cultural concepts. The culture related to metaphor in this thesis mainly includes two parts: one is the cultural context, referring to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a particular culture or a key concept, including values, religious beliefs, literature, thinking patterns, etc; the other is the natural and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culture is.On the surface, metaphor is only a language phenomenon and stylistic phenomenon, is a modification of rhetoric, is the way to express the word; from a deeper level, it is a more extensive and important cultural phenomenon.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glory of the special wisdom of mankind, but also reveals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s wisdom; it is not only the bridge of human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But also the way people know themselves. Metaphor has its own internal logic of thought, which regulates human perception,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 imagination and grasp of the world. Different languages tend to have the same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of life. Metaphor as the basic activities of human basics has its universality and commonality. There is a lot of similar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use of metaphorical concepts. However, as for cultural patterns, there are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n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serve as carriers of different cultures, reflecting different thinking, different modes of behavior and different cultural patterns. In this paper,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referred as exampl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 is on the existence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2.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MetaphorLakoff(1987, 2-5)and other experts believe that human experience is cultural. It is the same withhuman metaphorical cognition, and peoplecannot study metaphor cognition from the specific interaction presented by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erefore,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etaphorical cognition and metaphorical language. Gibbs (1997, 20-34) also believes that metaphor embodies the different "cultural patterns" of the mode of action, which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rnerstone of the practice.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are in the sharing of cognitive resources. The cultural model explains in essence the beginningof human experience, and guides people to be engaged in different social activities. Thus metaphor,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experience, is largely governed by culture. When there are different experiences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s a source domain. The experiences will produce a similar metaphorical language. However, if the usual experience is different,metaphor will show cultural specificity. Relatively speaking, metaphorical language is also the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culture. Cultural elements embodied in metaphors become part of the semantic system which has been preserved for a long time. Once the cultural elements are contained in, metaphors are internalized in people's mind.People will unknowingly apply metaphor, understand and form a conceptual cultural world. Therefore, people with the same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 in the communication, we will immediately have the mind of the relevant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But the exchang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situation is very different.Chapter Three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 cultureBecause humans are living on the same planet,there are many similar cognitive experiences, so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However,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history and culture, religious beliefs and values are different, that a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is created. Language, as a cultural carrier, contains a wealth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t is precise because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culture,tha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are created.3.1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Metaphors3.1.1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 Because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such as the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of the two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Britain and Han, the metaphor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certain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grammatical, English metaphor’s "be" structure and the Chinese“shi”structureare "the same". "'Be' structure and" "shi" structural metaphor are the simplest explicit metaphorical structure. For example:(1)He is an encyclopedia.(2)所有的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在跨文化交际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来表达的方式。
隐喻在不同的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出现概念隐喻的对比。
本文将对中英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文化背景及交际效果。
需要明确的是,隐喻是一种充满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
一个概念隐喻往往能够反映出该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在英语中,有一个常见的隐喻是将时间看作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表达时间的紧迫感和珍贵性。
英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如"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就是这种隐喻的体现。
而在中文中,时间的隐喻则更多地与自然景物联系在一起,例如"光阴似箭"(时间如箭),"岁月如梭"(岁月如梭)等,这些隐喻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来表达时间流逝的概念。
两种语言中的时间隐喻反映出了英语文化和中文文化对时间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要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沟通,双方必须积极学习和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提高对概念隐喻的敏感度。
在学习第二语言或第二文化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对方常用的概念隐喻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表达方式,避免因隐喻的差异而引起的误解。
在交流过程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适应性,尽量使用对方熟悉和接受的表达方式,以提高交际效果。
中英两种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源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隐喻的特点对于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沟通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双向学习和适应,才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概念隐喻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使用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某一特定概念。
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具有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概念隐喻的使用和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障碍。
本文通过对比中英概念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中英在概念隐喻的使用上存在差异。
中文隐喻的使用更加丰富和形象,常常通过使用具体的物质来隐喻抽象的概念。
在中文中我们常用“心灵手巧”来形容一个人技术高超的特点,将“心灵”用来隐喻人的能力和智慧;而英文中则更多地使用抽象的概念词来进行隐喻。
英文中常用“sharp mind”来形容一个人聪明,将“sharp”用来隐喻人的思维敏捷。
在概念隐喻的理解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文化注重整体性思维和以关系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而英文文化则更加注重逻辑性思维和以事实为基础的思维方式。
中文隐喻的理解更加依赖于上下文和语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而英文隐喻则更加依赖于语义和词义的理解,更加直接和直接。
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概念隐喻的使用和理解的差异。
对于中文母语者来说,需要注意在中英文之间的隐喻的转换和理解。
在进行中英翻译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隐喻词语,并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和翻译。
对于英文母语者来说,需要多学习和了解中文隐喻的使用和理解,以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困惑。
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概念隐喻的问题。
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避免使用过于抽象和隐喻的词语。
可以加强上下文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对方理解隐喻的用意。
也可以通过询问和沟通来解决概念隐喻的理解问题,以确保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隐喻于不同文化中。
在实际交流中,我们应该注意概念隐喻的使用和理解的差异,避免产生误解和困惑。
通过加强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对比研究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
汉英语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
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本文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隐喻汉英翻译对比意义应用技巧对比研究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ora”,该词由“mew”和“pherein”合成,意思分别为“over”和“to carry”,由于metaphor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转换运动,这就隐含着隐喻必须涉及到的两种事物,一个作为出发点,一个作为目的地,因此隐喻由本体和喻体两部分构成,喻体的某个特征,即联想意义被映射到本体上,形成隐喻意义,隐喻的形成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主观认知活动,而这也正是汉英隐喻对比研究的基础。
本文主要就隐喻在汉英翻译中的运用作一个探讨和比较,从跨文化角度来探讨汉英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1 隐喻的含义“隐喻”(Metaphor)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在…之后”,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或“转换”。
合起来表达就是“转换之后的含义”。
隐喻是以”相似”(likeness)和”联想”(association)为基础的,也即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种语言现象,是不同类事物间的比较。
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思维现象,是用甲事物来理解或解释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段。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思维中,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2 隐喻汉英翻译对比的意义隐喻既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互动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变得愈发紧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需要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隐喻概念,以避免语言、文化误解,促进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本研究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差异和联系,从而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英汉文化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认识,拓展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视野,为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做出贡献。
【2000字】1.2 研究目的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概念隐喻的表达方式和传达方式的差异。
具体目的包括:一、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概念隐喻,探讨其特点和应用领域;二、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概念的隐喻表达方式的异同,找出存在的差异和难点;三、探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概念隐喻可能产生的误解和挑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四、总结研究结果,为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沟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英汉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学互鉴,提升交流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达到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友谊和促进世界和平的目的。
1.3 研究意义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有助于增进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语言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来说,了解英汉概念隐喻的区别可以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意思,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或误译。
通过对英汉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不同文化中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的理解,拓展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视野,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概念隐喻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概念用不同形式的隐喻来进行表达。
概念隐喻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存在着差异,这导致人们可能会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中英汉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三种语言之一,其概念隐喻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对中英汉语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
一、食物概念隐喻中文文化中,食物被视为生命的源泉,其隐喻往往具有生命的意义。
例如,“米饭是人民的重要粮食”,在中文文化中,米饭被视为最为基本的食物,而非作为外部馅饼。
同样,“糟糠之妻不下堂”,意为只有饥饿到极点的人才会找到穷苦的妻子,因为穷人只能吃粗糙的食物,这在中文文化中被视为非常丑陋和可鄙的行为。
在英文文化中,食物概念隐喻往往更注重荤腥食品,如“my goose is cooked”,意为局面已经无法挽回,而goose是一种适宜烤制的肉类食品,“he is toast”指某人已经完蛋了,而toast是一种干烤面包,因此英文的食物隐喻更侧重于冷酷和荤腥。
在汉语和英语中,料理食物的行为可以是隐喻的对象,其所传达含义有所不同。
例如,汉语中“削足适履”意为强行适应环境,是一种指舍本逐末的表现,而英语中,“cutting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意为故意伤害自己来报复他人,不同角度下的概念隐喻差异非常明显。
中文文化中,时间被视为有限的资源之一,时间被人们长久以来的追求所影响。
例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是一种隐喻,表示一寸光阴等同于一寸黄金,而黄金被视为非常珍贵的财富。
而“时间是一个贼,悄悄地,不留痕迹偷走了东西”则表达了时间的随意而无情性。
在英语中,时间的隐喻通常借用物品或自然界中的东西来表达,例如,时间就像水,不可逆流,或者时间是一个疯狂的厨师,它总是在不断地搅拌。
英文时间隐喻中往往有一个明显的比喻对象,常常是生活中某个经验或物品。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35期总第683期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英语隐喻翻译策略探究摘 要:隐喻一直都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贯穿了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隐喻在不同民族的运用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人文历史和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
英汉隐喻文化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跨文化因素对隐喻文化的产生和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英语;隐喻翻译作者简介:唐丽萍(1988.06-),女,广西桂林人,梧州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既可以用来修饰语句,又可以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事物,通常被用来提醒人们要注意事物的重要性。
通过使用隐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情境,这有助于消除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
在跨文化视角下,重新表达隐喻的简洁、幽默、生动和深刻的含义非常重要。
一、隐喻相关概述(一)隐喻的内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言语修辞技巧,通常以“A”表示“ b”的形式,即通过暗示的方式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
换言之,隐喻是一种潜在的、有意义的、有形的语言交流方式,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和情感。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文学表达方式,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底三个部分组成。
在我国汉语文化中,许多成语和谚语都具有隐喻性。
在西方文学中,隐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表达方式,在许多作品中都有出现。
隐喻通过使用隐晦的语言形式,结合丰富的象征意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隐喻可以看作是一种将明喻进行精炼的方式,将其转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可能并不存在,但仍然可以用来表达某种含义。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可以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投射到目标域,使得目标能够被置于物质经验中,从而超越修辞学的局限。
通过“喻源域”和“目标域”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的含义,并通过暗示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感受和体会它们。
认知投射是一种更加直接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建立“喻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联系。
(二)分类隐喻分为四大类:并列隐喻、修饰隐喻、注释隐喻、复指隐喻。
摘要: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蕴涵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隐喻的翻译尤其复杂,在隐喻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隐喻特征,并成功传递文化内涵,本文提出了直译法,转换喻体法和解译法三种翻译策略。
论文关键词:隐喻,文化,翻译,策略隐喻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研究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了,关于隐喻的研究和认知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隐喻研究的初级阶段,传统修辞学的类比理论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隐喻仅仅是一个修辞手段,是按照类比的原则进行的隐性比较。
到20世纪后半期,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研究的核心和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对语词的修饰或者美化,而且是思维和认知现象,是人用甲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的一种手段。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Lakoff&Johnson)。
这样,隐喻的范围或领域大大扩大了,不但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的文本(如诗歌、小说)中,而且大量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是隐喻的载体,隐喻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是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大隐喻。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Newmark曾指出:英语语言中有3/4是使用隐喻语言。
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也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习语和谚语中。
中国学者刘振前、霍兴花在其论文中也提及:人一生大约使用470万个新颖的隐喻,2140万个定型化的隐喻。
隐喻的频繁使用无疑提高了其在语言学界的地位,引来一波隐喻研究热潮。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手段。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二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是隐喻汉英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
隐喻翻译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汉语隐喻的喻体根据相似点在我们思维中创新,在译文中建立起与原文一致的喻体寓意相似点。
本文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对汉英隐喻的翻译策略重新探索,以推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的传播。
2.英汉语中的隐喻对比美国认知语言学派提出的“隐喻概念系统”(The Systematicity of Metaphorical Concepts)和“概念结构理论”(Theories of Conceptual Structure)非常有效地解释了汉英概念隐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些理论为人们更全面地了解语言、思维、概念、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
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一些概念隐喻所表达的语义是相同的,但其所使用的表达手段和喻体经常有所不同。
换言之,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概念隐喻层面上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在具体语言表达层面上则有较大的差异。
2.1 英汉语中隐喻概念的共性隐喻是人类共同思维方式,汉语和英语中的概念隐喻都反映着客观世界,两者的这个关系基础构成了汉英隐喻思维的基本共性。
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他们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本身的相似性为不同语言中相似性隐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所以尽管不同民族使用的语言系统迥异,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扎根于不同文化的隐喻便可能重合,体现共同的隐喻概念。
例如,lamb(羔羊) 与lion(狮子)这两个动物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喻意相似点很多,lamb(羔羊)喻指“老实;温顺”,而lion(狮子)则喻指“凶悍;威猛;英勇”。
因此,His wife and my wife are twin sisters, but his wife is a lamb and mine is a lion.这个隐喻句若直接按原文喻体翻译成汉语,文化喻意依然能够保持不变。
译文为:他妻子和我妻子是孪生姐妹,但他的那位是羔羊,而我那位却是狮子。
译文中的隐喻完全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形成与英语者思维中相同的概念。
这是英汉语中隐喻概念相似性的体现,而对于英汉文化寓意一致的常规隐喻,一般可以直译隐喻喻体。
2.2 英汉语中隐喻概念的个性汉英隐喻差异源于汉英语者的思维差异。
虽然说隐喻是人类的共同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中充满隐喻,但是不同的物质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
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同一概念,就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隐喻。
把握汉英语言中的同义不同形的隐喻是我们认识、接受、解释汉英文化差异的过程,也是汉英语言者思维差异的集中体现。
所以隐喻又具有民族性和约定性,体现着不同文化的差异直至冲突。
例如,汉语中表示“极少;极轻”的量词有“丝”,10丝等于1毫。
汉语表达中,“丝”常被视作隐喻词。
“丝”作为量词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思维特征。
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国,素有“丝绸之邦”的美誉,汉民族对丝绸的认识和长期使用导致蚕丝的“细;轻”这类特征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所以,汉民族把“丝”隐喻为“极少或极小的量”就是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所致。
这一隐喻用法在英语中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所以被翻译成英语时原文“丝”的隐喻特征经常丧失,仅用“a bit; the slightest amount of; a tiny bit; least bit”这类量词表示不出“丝”的隐喻色彩。
这是英汉文化不对等的现象,体现了英汉隐喻概念的个性,在翻译时要避免文化缺失现象。
3.跨文化视角下的隐喻汉英互译隐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怎样实现隐喻的功能对等,即译文和原文在语言和文化上尽可能的对应,从而最大限度地使译文接受者作出与原文读者体验十分接近的反应,应是隐喻翻译的关键所在。
为实现此功能对等,让文化喻意在译文中不至于缺失或亏损,翻译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变通和补偿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3.1 Newmark 的隐喻翻译策略关于隐喻翻译,Newmark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或者传递其意义,或者重塑其形象,或者对其意义进行修改,或者对其意义与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所以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
”这段话高度概括了隐喻翻译的复杂性,也指出了隐喻翻译共性规律。
他在其论著《翻译教程》第十章中提出了7种隐喻翻译的方法,并根据使用频率的高低依次分类。
这7种隐喻翻译策略依次为:1)reprodu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在目标语中重现相同的喻体):这主要用在英汉语对喻体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认知和理解,直译不会造成歧义和文化缺失。
2)replacing the same imag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with a standard target language(用目的语中的标准喻体取代源语中的标准喻体):这也就是转换隐喻形象,用不同喻体表示同一喻义。
3)translation of metaphor by simile(用明喻代替隐喻,保留喻体):这种方法是翻译时把一些隐喻运用“…似的”、“象…一般”、“犹如…”(as, like, as….as)等比喻词将本体和喻体联系起来,从而把它们转化成明喻。
3.2 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隐喻互译对策探索上述关于Newmark的7种隐喻翻译方法可以简化为四种,分别是直译法、意译法、套译法和注释法。
既然隐喻翻译是翻译中的难点和重点,而隐喻和人的思维、认知方式以及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找到合适而有效的隐喻翻译方法和原则是当前翻译界遇到的主要问题。
由于隐喻的本质就在于把握人与自然的两种存在关系,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似和统一,就在于在不同事物和经验里建立起等值、相似的关系。
因此隐喻翻译的原则就是,必须保持其中的人与自然的存在关系(即保持隐喻特征),必须连接汉语原文与英语译文喻体的文化寓意等值、相似关系。
根据上面提到的两条隐喻英汉互译原则,笔者提出了三种隐喻翻译方法,现详述如下:3.2.1直译法这种翻译方法主要适用于具有文化共性或相似性的英汉隐喻。
也就如上文所述,不同民族对客观事物相似点的观察和感受往往有相同的地方,从而使有些源语的隐喻形象可以在译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表达,这时直译法就可以达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如毛泽东主席曾对一切帝国主义的形象比喻,说他们都是“纸老虎”。
这就可直接译作paper tiger,一来可以保存老虎形象,二来一个“纸”paper则可以反响出帝国主义所表现出来的凶相只是恫吓人而已。
采用直译法一般可以保存原文的形象和色彩,引进的隐喻经过实践的考验,有些可以成为新的血液补充到汉语机体中去。
在汉译英时,采用直译法,也可以把具有中国特点的隐喻的本来形象和色彩在一文中保存下来。
又如:“bull market”在“During the bull market in property, with price rising fast , auctions became increasingly popular”中,就可直译为“牛市”,形象而寓意深刻,可在汉英读者思维中产生同样的认知效果。
3.2.2转换喻体转换喻体就是译者从英语译文语言中找到与汉语原文隐喻的喻体义项基本一致的译文喻体。
译者把原文隐喻通过借用喻体或调整结构转译成隐喻的隐喻,形象特征具备,寓意没有亏损,就是成功的隐喻翻译。
在隐喻翻译中,涉及到汉英文化喻体差异较大的隐喻翻译时,转换喻体是常用的方法。
例如“杀鸡给猴看”就可译为“to 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原文的喻体“鸡”和“猴”在译文中变成“dog”和“lion”,原文的“杀”也变成“beat”,但原文的喻体在译文中显现,寓意基本一致,这就通过转换喻体的方法,用不同的喻体表达共同的寓意,这不但保持了喻体特征,而且很好了满足了汉英读者的理解需求。
又如:“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可翻译为“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原文隐喻中的“乡”和“国”都是文化喻体,比喻“任何地方”,而英语的谚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中的“Rome”和“Romans”也是喻体,英语读者能从这句谚语中获取“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喻体特征和寓意。
从而隐喻的翻译目的达到了,成功的完成了跨文化交际。
3.2.3解译法好的隐喻翻译要完成跨语言的隐喻喻体的意象“映射”,隐喻翻译中原文的喻体转换成译文的喻体就是一种“跨域映射”。
要既保留隐喻特征,又实现隐喻的跨域映射,一个很好的翻译方法就是直译喻体,增加释义,称为解译法。
隐喻的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通过思维转换原文喻体,保持隐喻特征,传递原文隐喻意象,这是隐喻翻译的基本途径。
为了是翻译过程中文化不至于缺失或亏损,一个比较适用的方法就是解译法。
例如“班门弄斧”不一定要译为“to teach fish to swim”,如译成“to 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可能更好,更便于外国读者品尝到中国语言形象的独特之处。